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

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Talich(华建平)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文化冲突
  • 宗教
  • 社会观察
  • 旅行文学
  • 个人经历
  • 信仰
  • 异国情调
  • 反思
  • 当代美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1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03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861 年,现代史上一场毁灭性战争爆发,为解放四百万黑奴,南北战争竟导致八十万美国人,战死沙场。四年浴血,气喘未定,1876 年,全国又有43座城市串连暴动,为争取工人权益,竟在短短数日,付出数千人员伤亡。
  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这个梦被锻造出来的道路上,处处尸骨 横陈。好莱坞向全球输送了太多梦幻泡影, 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机遇,自治,冠冕堂皇的信条背后,是叫人不忍卒睹的美国历史。
  1869 年,无数华工以血汗打通贯穿北美大陆的铁路,不值人尊敬,却迎来了美国国民深恶痛绝,催生出排华法案和边境巡逻队 。1917年,美国实施了人类史上从未见过的禁酒令,目的只在打赢一次世界大战。1950年,方才打赢轴心国赢了世界,美国却输给自己,麦卡锡主义横 行,举国陷入白色恐怖。1955年,高院宣布种族隔离制度非法时,上百名国会议员联名抗议,藉此更让恐怖的3K党死灰复燃。1972 年,追求男女平权的修宪运动无疾而终,反对力者,就是美国妇女……
  今日美国,极难复制,只因美国的一切,都其来有自,而且代价高昂。这个国家并不矛盾,也不叫人费解,前提是要找见正确理解它的办法。解谜的过程,再是叫你瞠目结舌,但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总有它坚实的理由。
  美国,不相信有人间天堂。《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你不能不知道的,美国真相。
  

作者简介

  Talich,网友,影迷。自新世纪以来,曾相继混迹于新浪影视论坛,小熊影视论坛,大杂院论坛等地,最近游荡于知乎。以低调著称,喜欢 道听途说,收集整理资料性文字,在网上网下和同好分享,也偶为报纸杂志写稿。后因儿子不配合,观影时间无限趋近零,于是改为听书看书,尤其好美国文化历史故事,换作在论坛博客上的闲侃谈资。

目录




美国人的自由梦
山间之城
难出的报纸
为什么要当奴隶
党是个什么东西
一分钱革命
文化战争
通向南北战争之路
一个行业的双重生命
盎格鲁-撒克逊
骆驼穿针眼
当工人战胜了资本家
罪与罚




穿越镀金时代
政治机器
以毒攻毒
心与脑
美国式整风
低俗的胜利
一票难求
五一效忠日
移民的大门
美国梦
麦卡锡
纸老虎的胜利




从天而降的世纪审判
自由钟声
立法风暴
黑色骄傲
漫长的十年
南方和西部
明星政治
里根革命
老墨的逆袭
每天都是狂欢节
后记(兼前言)
自由阅读地图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光影交错的时代:一个欧洲知识分子的沉思录》 作者: [虚构的欧洲学者姓名,例如:阿诺德·冯·霍夫曼] 出版社: [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柏林新视野出版社]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2024年] 图书类别: 哲学、社会评论、文化史 --- 内容简介: 《光影交错的时代:一个欧洲知识分子的沉思录》并非一部立足于特定地理坐标的叙事,而是一次深刻的、跨越世纪的智识漫游。本书汇集了当代欧洲著名思想家阿诺德·冯·霍夫曼教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的重要札记、未发表的演讲稿以及针对全球性思潮的犀利评论。全书结构松散却内在逻辑严密,旨在捕捉一个正在剧烈重塑自身形态的“西方文明体”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数字革命以及历史记忆重塑时的复杂心绪。 霍夫曼教授以其深厚的现象学功底和对古典哲学的精妙把握,探讨了一系列核心议题:现代性的黄昏与后现代的悖论、技术异化如何侵蚀了主体性、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真理”的地位如何被重新界定。 第一部分:记忆的形塑与失落的叙事(The Architecture of Memory and the Faltering Narrative) 在本书的开篇部分,霍夫曼教授将目光投向欧洲内部,探讨了“共同记忆”的瓦解过程。他认为,欧洲的身份认同不再仅仅由奥斯威辛的阴影或启蒙的遗产所定义,而是被碎片化的历史叙事和不断被修改的“身份政治”所取代。他批判性地考察了民族历史的建构性本质,指出当历史成为一种可以随时被“重写”的资源时,集体认同的基础便开始松动。 其中,有一篇题为《柏林墙的灰烬与数字的幽灵》的篇章尤为引人注目。霍夫曼深入分析了冷战结束后的“胜利者心态”如何迅速演变为一种“意义的真空”。他探讨了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重构如何无意中催生了新的精神贫困,以及这种贫困如何被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简单口号所填补。他尤其关注“景观社会”的深化,指出当所有的经验都被转化为可供消费的图像时,真正的、扎根于土地和社区的实践性知识便被边缘化了。 第二部分:技术的僭越与主体性的萎缩(Technological Usurpation and the Diminution of the Subject)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当代科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颠覆性影响。霍夫曼并不简单地将科技视为中性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力量”。他借用海德格尔的“座架”(Gestell)概念,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将世界——包括人类本身——转化为可供调度的“存量”(Standing Reserve)。 教授细致地剖析了社交媒体时代下,“注意力经济”如何重塑了个体的情感结构和认知模式。他提出,算法驱动的推荐系统制造了一种“过滤气泡”,这种气泡不仅限制了信息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它限制了“偶遇的哲学可能性”。没有了不可预测的相遇,主体便失去了在异质性中进行自我界定的机会。他警告说,在一个所有需求都被预判和满足的系统中,自由的实践空间实际上正在被压缩。 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崛起时,霍夫曼并未陷入对“奇点”的狂热或恐惧,而是聚焦于人类对“计算思维”的过度依赖。他担心,当我们习惯于将复杂的人类问题——从司法判决到艺术创作——外包给效率至上的模型时,我们正在系统性地放弃那些需要“沉思”(Besinnung)和“判断力”(Urteilskraft)的领域。 第三部分:全球性的焦虑与地方性的坚守(Global Anxieties and the Insistence of the Local) 第三部分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与对地方性(the Local)价值的回归。霍夫曼认为,全球化在经济上实现了连接,但在精神上却常常导致疏离。他将目光投向欧洲乡村社区,那些在经济整合浪潮中被遗忘的角落,分析那里的居民如何试图在传统习俗、语言以及对土地的依恋中,重构一种抵御虚无主义的精神堡垒。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对“欧洲理想”的深刻反思。霍夫曼拒绝接受“欧洲已死”的论调,但他坚持认为,欧洲的未来不在于盲目追求经济总量或地缘政治影响力,而在于它能否重新激活其作为“对话的场所”的独特功能——即在承认内部差异和历史伤痕的前提下,坚持启蒙以来的批判精神。他主张,真正的抵抗,是维护思想的复杂性和道德判断的艰巨性,拒绝接受任何单一的、普适的解决方案。 他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中欧小城中一个黄昏时分,老人在咖啡馆里与人争论一张旧报纸上的政治评论,这种缓慢的、充满摩擦的公共生活,正是他所珍视的、正在被高速信息流冲刷殆尽的“日常智慧”。 结语:论“缓慢的哲学”的必要性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霍夫曼教授总结道,当代世界被“速度的暴政”所统治。这种暴政要求即时的反应、迅速的决策和清晰的标签。因此,他倡导一种“缓慢的哲学”的必要性。这并非是拒绝行动,而是要求在行动之前,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反思、质疑和倾听那些不合时宜的声音。 《光影交错的时代》是一部需要耐心阅读的作品,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重新审视自己与时间、技术、历史和他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它提醒我们,在光影交错的时代里,最深刻的真理往往潜藏在被高速信息流遮蔽的、幽微的缝隙之中。 --- (总字数约为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采用了非线性的时间轴,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这种手法初看之下似乎有些挑战读者的耐心,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便会发现这种“跳跃”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和宿命感。它像一块被打碎又重新拼接的巨大马赛克,每一块碎片都代表着主角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瞬间,只有当所有碎片归位时,那个完整而又令人心碎的画面才会浮现出来。书中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更是绝妙,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潮湿、腐朽与希望并存的气息,几乎要穿透纸面扑面而来。作者似乎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捕捉能力,无论是旧家具上细微的划痕,还是人们在街角交谈时使用的方言俚语,都被栩栩如生地记录下来,构建了一个无比真实可感的历史切面。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敢于触碰一些社会议题,但它处理得非常高明,从不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将那些尖锐的矛盾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反思。我尤其欣赏它在悲剧色彩中保留的那一丝人性的微光,正是这微光,支撑着整个故事不至于沉沦于绝望,而是导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释然。这本书绝对是那种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佳作。

评分

第一段: 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虽然它讲述的并非宏大叙事,却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入微的方式,描绘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作者的笔触如同春日里最温柔的微风,轻抚过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将那些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描绘得如同古典油画般充满层次感和光影变幻。特别是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简直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犹豫、自我怀疑,以及最终迸发出的那股不屈的生命力,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每一次呼吸和心跳的频率。我记得有一个情节,主角为了保护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承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在作者的渲染下,散发出一种近乎神圣的光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雅中带着朴实的,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像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精准地嵌入到最恰当的位置,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读完合上书页时,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小事,思考“意义”究竟藏匿于何处。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绝不突兀,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的转换都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评分

第三段: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并不算抓人,甚至有些冷峻和疏离,主角的形象一开始是模糊不清的,带着一种近乎谜团的色彩。但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拒绝用廉价的煽情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视角,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像是变成了一个暗中观察的幽灵,目睹着主人公如何一步步被环境塑形,如何做出那些关乎存亡的抉择。这本书的哲学意味相当浓厚,它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身份的流变性”,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压力下,究竟还剩下多少“自我”?书中的对话设计堪称一绝,简短、有力,充满了潜台词,有时候人物之间没有说出口的话语,比他们实际说出的内容更具冲击力。我甚至多次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看似平常的对白,因为它后面蕴含的巨大信息量。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留白”,作者从不急于给出答案,他将解释和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这使得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也是一种对作品生命力的自信。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厚重”和“深邃”来形容,它绝不是那种读完就能一扔了之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件经过岁月打磨的古董,需要你用双手去感受它表面细微的纹理和历史的温度。作者的叙事节奏如同缓缓流淌的冰川,缓慢而不可逆转地将人物推向既定的命运。书中对“记忆”这个主题的处理尤其精彩,记忆在书中既是救赎的源泉,也是折磨的枷锁,两者之间界限模糊不清,充满了矛盾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室内场景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静物写生的笔法,每一个光斑、每一片阴影,都仿佛被精确测量过,赋予了空间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精确性,与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情感波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阅读张力。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个体的悲剧性融入到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但又不失对个体情感的关注,达到了“以小见大”的完美平衡。它迫使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理解那些看似与你相去甚远的经历和痛苦。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无可挑剔的文学质感和语言的音乐性。虽然主题可能略显沉郁,但作者的文字却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古老歌谣般的节奏感。不同于许多当代小说追求的快速、碎片化的叙事,这本书坚持了一种近乎传统的、详尽的描述方式,但这种详尽绝不拖沓,反而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沉浸感。书中有一个女性角色的塑造尤其成功,她身上那种融合了传统美德与现代觉醒的复杂性,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她的每一次妥协与反抗,都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上,采用了多重叙事声音,虽然主角的声音占据主导,但穿插其中的旁观者或次要人物的视角,如同不同频道的电波,共同组成了对事件全景式的扫描,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维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启示的智力探险,最终在字里行间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在寻找的某种确定性,尽管这种确定性可能带着一丝苦涩。它值得被反复阅读,并被纳入我的“经典”书架。

评分

写的不错,很客观,值得没看过的人看一下

评分

看作者名就下手了,作者是个牛人。

评分

还可以,不错的书、、、、

评分

还不错 比书店便宜多了 很喜欢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内容应该不错,读读看。推荐

评分

你们很美,”他继续往下说“但是很空虚,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没错,一般过路的人,可能会认为我的玫瑰和你们很像,但她只要一朵花就胜过你们全部,因为她是我灌溉的那朵玫瑰花;她是那朵我放在玻璃罩下面,让我保护不被风吹袭,而且为她打死毛毛虫的玫瑰;因为,她是那朵我愿意倾听她发牢骚、吹嘘、甚至沉默的那朵玫瑰;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 Le Petit Prince 》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John Berger曾经在一本随笔集中这样写道,“我把那些故事编述一集。每段叙述都从一副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五年之前,他写下了《The Sense of Sight》,在中国,这本书被译为“讲故事的人”      人人都会讲故事,但不代表人人都是“讲故事的人”,实际上,讲故事的人在今天已经几乎销声匿迹。讲故事的人对我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遥远,而且越来越远……能够精彩讲述一个故事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相反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多;有的人想听故事,四座之人只能面面相觑。这就好比曾经是我们最不可或缺的能力、最保险的财产,现在被剥夺了:这就是分享经验的能力。      也许你要反驳我,小说不是故事么?电视剧不是故事么?电影不是故事么?同理,那小说家、编剧、导演不就是讲故事的人么?我绝对钦佩小说家、编剧、导演所殚精竭虑的一切,然而,他们只是“叙述者”,而并非“讲故事的人”      如今经验的贬值和日益私密化导致了讲故事传统的萎缩,没有人愿意轻易把自己内心的东西和经历的岁月告知于他人。交流仍然存在,但是仅仅局限于无关痛痒的生活琐事,没有人愿意把他摸爬滚打的窘状贡献出来做彼此的笑谈。而与此同时,没有了讲故事的人,想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便是小说的兴起。      小说与讲故事的区别在于,讲故事的人从自己或者他人经验中获取他所要的故事,转而又把这种经验转变为听故事的人的经验。即是说,讲故事的人分享经验,而小说家则不同,他封闭自己,小说正是诞生于日益封闭的孤独个体之中。本雅明在《小说的危机》中的说法,现代以来,小说阅读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人类的内心日趋沉默,小说阅读的泛滥是其罪魁祸首,同时,也正是小说阅读的泛滥彻底杀死了讲故事的传统。      我们不去追究本雅明说的是否过于偏激,但沉下心来仔细回想看看,除了日复一日的冷笑话、荤段子,你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地听过一个人语速缓缓地,认认真真地将他经历的或听闻的,前因后果,跌宕起伏地讲给你听了。

评分

美国是天堂么?对有的人来说美国就是天堂(微博上的某大V去过美国后直接把那里当天堂了),但生活在那里的人未必觉得就是天堂。作者写得每篇文章都有详细的考据,通过他的书对美国从立国至今的历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更明白美国是如何成为今日的世界霸主,适合想了解美国的各类人士阅读。

评分

整理这本书的时候,是我在这里度过的第一个夏天。因为工作的缘故,需要不停地四处奔波,几乎走遍了整个加拿大的东部省份,常常需要沿着怪石嶙峋的海岸线独自开车几个小时,一路上,大西洋的风淡淡的吹来,依然带着陌生世界的苦和咸。           一个人,独自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看着自己的一生,随铁坠的上升和下沉,随着千万个黄昏昼夜的交替,在世界尽头般的海角上日复一日,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有时候我以为可以用幻想,去体会另一个人的心情,用脑海里的无尽想象去还原自己无法感知的世界,一直这样的以为着,终于在某些时候,看到与自己毫无一丝相似的人生,才真切的触摸到那个想象的边界。      他接受这样的工作,是自己的选择吗,多数的时候,是我们选择一种生活,还是生活选择我们呢?     在这本书里,似乎每个故事,都是在诉说着“选择”。在漫长的人生里,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将我带到了许多陌生的世界,最后停留在从未想到的一个地方。      前几天妈妈发来信息,说家里下了一天的雨,她说往常天气不好的时候,总会给姥姥打电话,虽然姥姥的五七已经过了,但她仍然觉得姥姥还在。姥姥在一个多月前去世了,她健壮的身体在癌症晚期的最后三个月里急速的恶化,连带神智也不清楚了,每次在电话里跟她说话,她只会发出咿呀的声音,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唯一算得上庆幸的,是她走的时候没有带着痛苦,在她住了一辈子的那个院子里,刚刚盖起不久新房的床上,悄然离开了。      我知道姥姥去世的消息已经是三天之后,电话里妈妈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克制着情绪对我说,你爸才刚刚好些,能自己做饭了,我本想回老家多待些日子,谁知道你姥姥在我出发前一天的晚上就不行了,我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我知道,她对于这件事一直有自责,如果是由她来照顾姥姥,相信结果不会来的这么快,但面对两个都需要她的人,她无法分身。      在很多时候,必须要做出抉择,尽管是痛苦的抉择,尽管是面对着两个对自己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妈妈做出了她的选择,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选择的代价。可以预见的,人生的后半程,我也会面对许多的抉择,也许同样痛苦,也许难以取舍,不知道命运会将我带往哪里,而我是不是又能像她一样的坚强。      后来我又梦到了姥姥,梦到我终于回去老家,她像往常一样站在门口等我。我也不知道,到现在,我是不是真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只是觉得偶尔起风的时候,感到的深深失落,觉得自己离那个曾经熟悉的世界那样遥远。也只是两个夏天过去,一切却像是倒转后又重新排列过,在我离开之前,未曾想到这些会付出的代价。         对于我,文字就像是用来洗刷记忆中阴暗角落的柔软海绵,是与自我相处的一个通道,它将我身上湿冷的部分吸收,又将我在阳光下晒干。在这本书中,收集了这些年零零散散写的文章,我想这也许是最后一次再次翻阅这些记忆,这些在不同境遇写下的文字,原本静静躺在角落,现在得以变成了印刷品,散布到我想不到的地方。      人生而孤独,有些幻想中的生活,也许永远不会来,那些期待中的爱情,也许不存在。然而消极的人可以乐观的活着,相信宿命的人也可以相信努力就会被记得。时光飞速掠过,有些故事,当时的人们都忘记了,一件又一件,像是山谷中悄悄开放又枯萎的花。但也许,不是忘记了,也许是那记忆的闸口一旦打开,汹涌的水会将现实和虚幻的边界湮没,如果是这样,还是让自己忘记的好。生活不算太艰难,亦不算太容易,一切向前看,往事都抛在身后吧。      而我选择,在还能记得的时候把它们写下来,收藏到一个安全的去处,再将记忆的闸口关上。如同将心淬火,将细小的火光收集,在无尽的长夜里,给需要的人一点温暖。也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当我懂得了如何安然的面对自己时,让它们重新回到我身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