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典藏版)》,文字简明扼要,《图说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典藏版)》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重在按图详说细节,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既可作广大书画装裱工作者、收藏爱好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研习书画装裱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汪自强,1962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研究馆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专家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丝绸和纸质文物的修复保护与研究。
施珩,1967年生,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多年来从事书画装裱,修复工作,特别是在古旧书画修复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第一章书画装裱设备
第二章书画装裱工具
第三章书画装裱材料/宣纸绫绢等
第四章书画装裱材料/糨糊
第五章立轴装裱/托制画心
第六章立轴装裱/托制花绫
第七章立轴装裱/镶料
第八章立轴装裱/覆背
第九章立轴装裱/砑画
第十章立轴装裱/装杆
第十一章对联
第十二章横披
第十三章镜片
第十四章扇面
第十五章册页
第十六章手卷
后记
前言/序言
书画装裱是一项讲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专门技艺。古人有“装潢为书画之司命”之说。由于中国书画的材料主要是绢和宣纸,质地纤薄柔软,一旦着墨上色之后,又往往折皱不平,所以,为了便于收藏观赏,必须对之进行加厚加固,这便是装裱最为根本的作用。同时,装裱还具有装饰美化和文物保护的功能。古人形容书画装潢之美有“金题玉躞、锦赙绣褫”之语;而古旧书画年久破损,一经良工妙手揭洗修补、全色接笔之后,前代文物便能恢复精神、流芳奕叶。
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晋代以前,装背尚未成熟。到了南朝,我们知道《后汉书》的作者范哗即以善于装裱而著名。尤其重要的是,当时开始形成这样一种风气:由于君主对于艺事的垂青,宫廷收藏的书画往往指定专人负责鉴识。这样,装裱技术就因而得到了重视:宋时徐爰、虞龢,梁时徐僧权、姚怀珍之辈,皆为宫廷书画装背能手;虞龢还著有《论书表》,其中便言及装潢书画时错综次第的法则。
降及唐代,贞观、开元年间,内府图书皆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罗褾织成带,以为官画之裸”。可见唐初宫廷书画装裱已经颇具规范,当时日本还特派使臣前来学习,可以佐证。大中初年,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特别强调收藏、鉴识、阅玩、装褫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专辟一章“论装背褾轴”,考察了当时装裱发展的历史,论述了装裱过程中煮糊、修补、装轴等具体细节。他自称“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从此,文人士大夫开始把装裱当做赏鉴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宋代,随着丝织业的发达,丝织品种类繁多,有绫、罗、绸、纱、絁、锦等名目,这就为装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据载,南宋内府书画装裱用锦的花色就有五十五种之多。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宫廷,均对书画装裱作出过具体规定,这就是所谓的“宣和装”和“绍兴御府书画式”。宫廷之外,文人士大夫亦对装裱乐此不疲。米芾所著《画史》、《书史》,其中就有许多关于装裱的论述。他能把龟裂和污损的古画重新揭洗裱褙,裱件平滑坚牢而不生毛,故以此自矜其装裱之妙。
明清以后,书画装裱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行业,著名的有苏裱、京裱、扬帮。“苏裱”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和谐贴切,整旧得法,有“吴装”之誉;“京裱”色彩艳丽,裱褙厚重,舒卷之间,当当作响;“扬帮”则擅长揭裱古画,仿古装池。旧画即使支离破碎,但一经修复,遂为完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清两代出现了装潢学的专著,即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和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两者对书画装裱的工艺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可以说是明清两代装潢技艺的总结。
现代字画装裱的技艺,是在古代装潢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的科学技术使得造纸、纺织、化工、五金、机械等工业生产出品种繁多、物美价廉的纸张、绫锦、颜料、黏合剂、刀具、电动器械等,防潮防蛀、去霉去污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完善。这些都为书画装潢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良条件。同时,现代美术馆、博物馆的新型展览空间,也给装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如何把古代装裱的技艺、经验和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需要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便是目前书画装潢业面临的基本问题。
汪自强、施珩所著《图说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一书的出版,正是对上述这一问题作出的极有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与尝试。该书凡十六章,首论书画装裱的设备、工具和材料,次论各种装裱形式,包括立轴、对联、横披、镜片、扇面、册页、手卷等七种形式装裱时的具体操作工序。每一章前面均冠以文字提要。再以精心拍摄的图片对装裱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了图解,图片旁边附以文字说明。整本书图文并茂,学装裱者可以按法而治;祛凡设雅,笔墨家亦因之相得益彰。可以说,这是一本装裱技术指南。
汪先生与余相交有年,近以历年实践经验心得之言刊成此书,嘉惠艺林,因嘱余为序,故聊缀数语于简端。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园林艺术、茶道精神与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营造,内容详实,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而深入的文化图景。 --- 图书名称: 《幽境雅集:中国古典园林、茶道与诗意生活》 图书简介 一、 园林之境:移步换景中的天人合一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书画的装裱技艺,而是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这一凝结了文人雅士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的独特艺术形式。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苏州园林的精巧布局、江南私家园林的婉约含蓄,以及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度。 1. 空间美学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魅力在于“造境”,即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无限的自然。本书将系统分析园林设计中的“框景”、“借景”、“对景”与“框中之景”等手法。例如,如何通过一扇月洞门或一处漏窗,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水池巧妙地纳入观者的视野,实现“人在园中,景在心中”的艺术效果。我们将详细剖析太湖石的审美取向——其瘦、皱、透、漏的特质,如何被赋予人格化的象征意义,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骨架”。 2. 意境的营造与象征: 园林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诗意的载体。本书将追溯亭、台、楼、阁、榭等建筑小品的文化内涵。一座小小的亭子,如何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观赏角度,拥有不同的名称与功用,并承载着“望舒亭”的月下情怀或“曲水流觞”的雅集记忆。我们将结合具体的园林实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绿净轩”,阐释它们如何通过匾额、楹联和造景,暗示出主人对道家“清静无为”或儒家“中庸和谐”的追求。 3. 水、石、植物的哲学对话: 水是园林的灵魂,石是园林的骨骼。本书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动”与“静”的理解。流水潺潺,象征生命的流逝与不息;而磐石巍峨,则代表永恒与坚韧。我们还将梳理中国传统植物的文化符号学,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以及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探讨这些自然元素如何在园林布局中,共同构建出一个哲学化的、可供沉思的微缩宇宙。 二、 茶之韵:从柴米油盐到禅思入定 如果说园林是“可居、可游、可赏”的物质空间,那么茶道精神则是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延伸与升华。本书将跨越单纯的饮茶技巧介绍,深入挖掘中国茶道背后蕴含的修身养性之道。 1. 茶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我们将梳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从《神农本草经》的药用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再到明清的泡茶法。重点剖析宋代斗茶的社会风尚,以及它如何催生出对茶具、茶艺的极致追求。 2. 雅集礼仪与空间哲学: 茶道的进行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本书将考察“茶室”的设计原则,它往往是园林艺术的微缩体现——小巧、幽静、重光影的运用。探讨“一期一会”的观念,以及在茶席上,主人如何通过温润的动作、精确的节度,引导参与者进入一种专注、平和的“当下”状态。这不仅仅是礼仪,更是一种将日常行为转化为修行实践的方法论。 3. 禅宗与茶的融合: 茶道的最高境界常与禅宗思想相联系。本书将解析“清、敬、和、真”的茶道精神,并探讨茶汤的苦涩与回甘,如何映射出个体生命体悟的历程——从初识的困顿到最终的通透。重点剖析苏轼、陆羽等文化名人与茶的渊源,理解他们如何通过茶来平衡官场与文心的矛盾。 三、 诗文意象:文学中的风景与心境 古典园林与茶道精神,最终都会投射到诗词歌赋之中。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些构成我们文化集体记忆的“意象群”。 1. “愁”与“乐”的风景表达: 我们将细致分析李清照、柳永等词人笔下的自然景象,理解为何在他们的笔下,残月、梧桐、斜阳总是与特定的情绪紧密相连。探讨白居易的“闲适田园诗”中,如何将乡村生活描绘成对抗官场倾轧的精神庇护所。 2. 典故与隐喻的解码: 本书将梳理文学作品中高频出现的文化典故,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归隐情结,以及“高山流水遇知音”所象征的知己难觅。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重读,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文化解码系统,理解古人如何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复杂的人类情感与道德追求。 结语:回归生活的美学自觉 《幽境雅集》旨在展示,中国古典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陈列品,而是渗透在生活细节中的美学智慧。通过对园林、茶道与诗词的系统梳理,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养分,在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慢”的价值,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之地,实现一种有深度、有品位的古典式生活美学。本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珍稀园林建筑手绘图及历代茶器精美拓片,为渴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与沉思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