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

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海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史
  • 俄国革命
  • 俄国历史
  • 苏联历史
  • 十月革命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20世纪
  • 革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2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47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苏联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2
字数:6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俄国革命:苏联史(第1卷)》根据1917年革命的实际进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革命的根源和革命的发生发展。在致力于重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关键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真实的同时,本书将俄国革命置于近代以来俄国历史进程和20世纪初期俄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坐标体系之内进行考察,并由此重新审视和解释有关俄国革命的众多问题。特别注重在事实层面上全面地反映1917年革命的面貌,力求充实、弥补或修正对革命史了解的不足、缺失或偏差。全书共十一章,50余万字。

作者简介

  姚海,1952年生,江苏苏州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俄国史专业。1993-1994年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化、俄国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俄国发展道路与社会变迁、俄国革命等,著有《俄罗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台湾淑馨出版社1992年版)、《近代俄国立宪运动源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当代俄国》(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俄罗斯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等,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2、13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加编写著作多种。学术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主编的话
前言

第一章 革命的根源
第一节 俄国社会的结构矛盾
第二节 第一次革命后的形势变化
第三节 战争影响下的事态发展

第二章 二月革命
第一节 “面包骚动”
第二节 土兵起义
第三节 罗曼诺夫王朝的终结
第四节 人民的节日

第三章 国家杜马、苏维埃与政权问题
第一节 国家杜马及其临时委员会
第二节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
第三节 临时政府成立
第四节 外省的“电报革命”

第四章 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党
第一节 国内布尔什维克对革命的认识
第二节 列宁回国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重建

第五章 无政府状态与政治危机
第一节 临时政府的困境
第二节 “最自由的国家”
第三节 四月危机
第四节 六月危机

第六章 七月事件
第一节 危机的爆发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与事件进程
第三节 七月事件的结束

第七章 八月政变
第一节 自由还是秩序?
第二节 总司令与总理
第三节 苏维埃反对科尔尼洛夫

第八章 布尔什维克浴火重生
第一节 布尔什维克遭受重创
第二节 德国经费问题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调整策略
第四节 苏维埃内部的变化

第九章 选票与枪
第一节 全俄民主会议
第二节 怎样解决政权问题?
第三节 “扔掉选票,拿起步枪”
……

第十章 十月起义
第十一章 巩固政权的最初斗争

精彩书摘

  其中第一篇文章写于9月17-23日(9月30日-10月6日)之间,以《论进行伪造的英雄和布尔什维克的错误》为题。列宁指出,民主会议只是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看到自己在苏维埃中多数逐渐消失而伪造出来的革命民主派的代表机构。布尔什维克本来应当退出会议以示抗议……应当到工厂和兵营中去,但布尔什维克在革命的(不是“立宪的”)紧要关头,对议会活动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对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列宁指出,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由于科尔尼洛夫叛乱使国内局势发生了非常急剧的转变,而党没有跟上历史飞快的发展速度,使自己一时陷入了可耻的清谈馆的圈套。列宁还具体地对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言论进行了批评。这篇文章在《工人之路报》发表时用了《论进行伪造的英雄》这个题目,并删去了批评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错误的内容。
  第二篇文章题为《政论家札记》,写于9月22-24日(10月5-7日)之间。在9月22日的札记中,列宁指出,目前一场新的革命正在成熟,这是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即贫苦农民反对资产阶级以及波拿巴主义者克伦斯基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府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民主会议和预备议会的策略是完全错误的,9月23日,列宁写道:托洛茨基是主张抵制的。好极了,托洛茨基同志!在参加民主会议的布尔什维克党团中,抵制的主张失败了。抵制万岁!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容忍参加的主张。……毫无疑问,在我们党的“上层分子”中,显然存在着动摇的现象。这种动摇可能会招致灭亡……现在还不晚,应当拿出全部力量来进行斗争,捍卫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路线。9月24日,对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定于10月20日召开的消息,列宁认为“以目前的俄国生活节奏看,这简直等于无限期地拖延”。这篇文章没有在《工人之路报》上发表。当时有索科里尼科夫、托洛茨基、加米涅夫、斯大林和沃洛达尔斯基参加的《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决定刊登了列宁在9月初写的《革命的任务》一文,而列宁在这篇文章中还在认真考虑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进行妥协的可能性问题。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一书的详细介绍,内容聚焦于该书所涵盖的历史时期与主题,避免提及您明确要求排除的内容: --- 《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内容简介 导论:历史的十字路口与时代的开启 本书是描绘二十世纪世界格局中最具颠覆性与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之一——俄国革命的史诗性著作。它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系统性地梳理了自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社会结构开始瓦解,直至布尔什维克最终掌握国家权力的复杂历程。这一时期不仅仅是俄罗斯帝国的终结,更是世界现代史上一个新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组织形式诞生的关键阶段。 本书的基调是探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它着重分析了沙皇制度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僵化与衰朽,以及由此催生的社会内部的巨大张力。从广袤的东欧平原到西伯利亚的腹地,社会各阶层——从贵族地主、新兴资产阶级、城市工人到数量庞大的贫苦农民——其诉求与矛盾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汇聚成不可阻挡的革命风暴。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内在的危机(1890年代末至1914年) 本卷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看似强大却内在危机四伏的“罗曼诺夫王朝的黄昏”。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国社会图景。 工业化的悖论: 俄国在末代沙皇时期虽然经历了国家主导下的快速工业化,但这工业化进程极大地加剧了城乡差距和阶级矛盾。城市工人阶级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成为激进思想传播的沃土。本书深入分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如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生根发芽,以及工人运动的早期尝试与沙皇政权的残酷镇压。 乡村的火药桶: 聚焦于广袤的农村,本书揭示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遗留下的深层土地问题。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与贵族对保留特权的固执形成了尖锐对立。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构成了未来革命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政治的僵化与改革的失败: 1905年革命的爆发,被视为“大演习”。本书详细剖析了《十月宣言》的颁布与杜马(议会)的建立,以及沙皇政府如何通过“斯托雷平改革”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威权式现代化。然而,这些改革的局限性和沙皇专制主义的顽固本质,使得政治体制的革新始终未能触及核心矛盾,最终使国家在外部压力面前不堪一击。 第二部分:战争的熔炉与权力的真空(1914年至1917年二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引爆所有社会矛盾的催化剂。本书对战争时期俄国的动员、军事失败以及后方崩溃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前线的溃败与后方的凋敝: 战争初期,民族主义情绪曾短暂地掩盖了内部矛盾。但持续的军事失利、补给短缺以及前线巨大的伤亡数字,迅速侵蚀了民众对沙皇政府的最后一点信任。本书通过解读当时大量的私人信件、军事报告和新闻报道,重现了俄军士兵在泥泞战壕中的绝望。 “皇后与拉斯普京”的政治腐败: 在沙皇亲征前线后,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后方权力真空,被亚历山德拉皇后与神秘的格里戈里·拉斯普京的干预所占据。本书对这一时期的宫廷丑闻和政府高层频繁的人事变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展示了统治集团如何通过内部倾轧,将国家推向政治瘫痪的边缘。 经济的崩溃: 战争对俄国脆弱的经济体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粮食短缺、通货膨胀和运输系统的瘫痪,使得城市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成为引发大规模城市骚乱的直接经济动因。 第三部分:革命的爆发与双重政权的形成(1917年二月革命) 本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1917年二月(公历三月)的突发性革命。 彼得格勒的自发性爆发: 作者强调了二月革命的非预谋性和自发性特征。从最初的妇女罢工和面包抗议,到最终的工厂工人加入,以及关键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倒戈,是决定性的转折点。本书详细分析了军队态度的转变,这使得沙皇政权的镇压机器彻底失灵。 沙皇的退位与临时政府的诞生: 聚焦于沙皇被迫退位的戏剧性时刻,本书随后转入对新生的政治力量的分析。罗曼诺夫王朝的终结,并未带来秩序,而是催生了复杂的“双重政权”局面:一方面是以自由派和温和派社会主义者为主导的临时政府,它试图建立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另一方面,由工人代表和士兵代表组成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工兵代表会议),掌握着实际的群众动员能力和军队的忠诚。 “二月到十月”的张力: 临时政府在核心问题上(土地、战争与和平)的犹豫不决和策略失误,为激进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本书在此阶段着重铺陈了政治舞台上各个流派的竞争:从温和派到激进的布尔什维克,他们是如何利用民众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迫切渴望,逐步争取苏维埃的领导权。 结语:迈向历史的岔路口 本书在描述了二月革命的成果——推翻了专制,建立了共和国的框架——之后结束。它为读者理解后续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背景基础。它清晰地展示了:沙皇俄国在旧制度崩溃后,社会如何被一股不可遏制的革命力量所席卷,以及一个现代国家机器在短时间内如何被彻底瓦解和重塑的过程。全书语言凝练,结构清晰,旨在为理解现代世界格局的起源提供一份权威性的历史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本书中对于意识形态冲突和思想交锋的论述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简直是思想史的盛宴。不同于许多聚焦于军事或政治领导人功过的叙事,这本书将俄国革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思想光谱中进行考察。那种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到俄国本土的民粹主义、孟什维克主义的修正与演变,再到布尔什维克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激进诠释,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作者似乎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近乎同情的理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标签化为“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思想体系背后的历史合理性与内在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论述工人委员会(苏维埃)的早期运作时,那种草根民主的尝试与随后的权力集中之间的矛盾,被描绘得极其发人深省。读完这部分,你会清晰地看到,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最终是如何被一套看似严谨却又致命的理论框架所塑造和限定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革命的纯粹性”这一命题,并意识到,理想主义一旦与铁腕的政治实践结合,其产生的摩擦和火花是多么的具有毁灭性。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展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平衡。我注意到作者并非只是依赖官方档案,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摘录以及当时的报纸社论。这种多维度的史料整合,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例如,书中对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将军叛乱的描写,绝不仅仅是军事调动的记录,而是通过对数个军官私人通讯的引用,揭示了保皇派和温和派社会主义者在“挽救国家”这一共同目标下,却因对“自由”定义的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的悲剧性。这种“从下往上看”和“从上往下看”相结合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对革命进程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宏大的历史转折点,往往是由无数个体在极度压力下做出的选择所累积而成的。全书阅读体验如同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有可靠的脚印指引,却又随时可能被新的发现所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掌控得极为高超,尤其是在描写十月革命的“那几夜”时,紧张感达到了顶峰。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历史正在加速”的紧迫氛围。从芬兰车站的演讲到冬宫的最终陷落,时间感被拉伸得极具戏剧性。他并没有将十月革命描绘成一场事先计划完美的政变,反而凸显了大量的机会主义、临场发挥以及对手的自我毁灭。例如,对托洛茨基组织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描绘,充满了战术上的狡黠和对时机的把握,这远比教科书上那种“无产阶级英勇起义”的刻板印象要生动和真实得多。读到高潮部分,你会感觉到,历史的巨轮看似不可阻挡,但推动它的齿轮却是由无数个细微的、充满人性弱点的瞬间组成的。合上书卷时,留给读者的不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清晰认知,更是一种对权力转移过程复杂性的深刻敬畏。这本书毋庸置疑是研究这一主题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略有难度的话,那便是作者对革命初期经济政策的剖析,那部分的专业性和密度非常高。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引入、粮食征收制的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混乱的描述,清晰地展现了理想主义的革命政权在面对现实经济规律时的无力感和强硬反制。作者极其细致地梳理了国家对工业生产的全面接管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劳资矛盾、农民的反抗,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苏联早期经济体制的基因至关重要。我必须承认,理解那些复杂的经济术语和具体的财政措施需要反复阅读,但作者的解释结构是清晰的,他总是能将晦涩的经济数据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后果——饥饿、黑市的繁荣、工人阶级的幻灭。这种对“看不见的经济之手”如何在革命的狂热中被粗暴地切断,并试图用行政命令取而代之的过程的深入探讨,是本书价值的又一体现。它远超出了政治史的范畴,直抵社会结构重塑的核心。

评分

这本《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震撼且深刻的。作者对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叙事,仿佛是把我直接拉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彼得格勒的街头巷尾。它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实的教科书式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历史长篇小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革命前夜的社会肌理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沙皇末期的腐朽与低效,底层民众的极端困苦,知识分子阶层的彷徨与激进,这些元素被层层剥开,使得“革命”的必然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千千万万人的切肤之痛与狂热渴望。书中对临时政府成立初期的混乱局面,以及布尔什维克如何精准把握时机进行政治动员的分析,极其精辟。它揭示了政治权力的真空一旦形成,思想的洪流会以何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来填补。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键的决策点——列宁的归国、七月事件的流产与复兴,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张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人理解“历史是如何发生的”,而非仅仅“历史发生了什么”。它对于理解一个庞大帝国的骤然崩溃及其后继者的崛起,提供了极其扎实的思想基石。

评分

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尚不稳固。俄国人民都在观望布尔什维克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世界人民虽然厌弃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退出大战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预见到,如果俄国首先退出战争,就会给交战国的人民一个动力和一个榜样。俄国革命就会从欧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战后的革命浪潮证明了列宁的预见。[6]

评分

比较全面吧,非常喜欢。

评分

质量很好,方便使用,值得推荐!

评分

aaaaaaaaaaaaaaaaaaaaaa

评分

商品很好,包装结实,物流挺快!

评分

对俄国革命,其实国内知道的很少,过去的认识受到斯大林派的影响,而本书就是用史料恢复革命本身面目,为我们所不知的俄国革命提供事实依据

评分

苏联史(第1卷):俄国革命苏联史(第1卷),值得阅读的好书

评分

没时间,暂时来不及细看,但是看编委成员就感觉值得信任,先买来收藏。

评分

写历史很难,写作苏联史在中国更加困难,因为在1978年之前中国一直在重复苏联(根本不存在什么毛泽东找到一条有别苏联的路——笔者注)。在写作历史的时候,要注重背景和历史事实,而不能把**话做为指导,而且也不要单独迷信档案,因为档案不能完整反应历史,部分档案有造假和解读问题。我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是搞早了,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不要动辄拿马克思主义吓唬人,用科学社会主义吓人,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发展的,做为中国人不要代表外国人进行总结,人家不需要,俄国人已经不需要主义了。(笔者认为这话是李大使发言的点睛之笔)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去苏联化,但是目前中国还有苏联的影子,苏联出现的很多弊端在中国现实中仍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