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 没有人是无辜的

新民说 没有人是无辜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梦亦非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批判
  • 政治哲学
  • 历史反思
  • 道德伦理
  • 权力
  • 责任
  • 集体主义
  • 个人命运
  • 20世纪史
  • 中国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43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35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民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1本书=6本书。
  你读到的不只是一本小说,而是四部(或两部)小说加一部散文、一部政治哲学。
  2)没有任何一句比喻。没有任何一个形容词。
  3)颠覆性的阅读体验:
  正统的、默认的阅读方式,即是从文本的一行开始阅读,读到最后一行结束。你仍然可以这样阅读《没有人是无辜的》,但这是舒服的偷懒的读法。
  如果你仍然愿意第二遍阅读《没有人是无辜的》,你便可以改变阅读方式。
  方式之二:将每一章的第一部分连接起来阅读,不要触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这样,你就得到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实验小说。
  方式之三:将每一章的第二部分连接起来阅读,不要触及一与第三部分,如此,你将得到一本随笔集。
  方式之四:将每一章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悬搁起来,只阅读第三部分,这般,你得到的是一本政治哲学与文学思想录。
  方式之五:只阅读于同志的部分,你读到的是一本悬疑凶杀小说。
  方式之六:只阅读叛军(造反者)部分,你以为自己在读的是一本英雄小说。
  方式之七:只阅读鬼师家族部分,你正在读的即是一本家族小说。
  方式之八:……

内容简介

  《没有人是无辜的》讲述了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之间的贵州南部一个叫碧城的小县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官员于同志在文革前从军人当上公安局长,文革时当上革命委会员主任,文革后当上公安局长,其人痛恨碧城与碧城的睢族文化,一直试图毁旧睢族文化,而睢族的鬼师家族却一直致力于保持睢族文化,在两者之间,是不断造反攻打碧城的旧军官与起义的农民、等力量,三者之间的交织构成了小说的内容。文体形式上的实验:本书为复调小说,包括了几种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爱情小说、匪帮小说、奇幻小说、政治小说;包括几种文体:小说、散文、评论、民间传说等。每一章的第一部分为叙事部分,第二部分为细节性与解释性的散文部分,第三部分为评论部分,但以评论的方式呈现一部小说。本书实质上为四部(或两部)小说加一部散文、一部政治哲学。每一节标题连起来又是另一篇微小说。本书中暗藏无数结构上的机巧。技艺上的创新:交互——人与物的互换、叠加。置换:人与人或物之间在空间或命运位置上的替换。质换:人与物之间的变化。延搁:所有事件的高潮与关键环节均被隐去,仅在后面的章节中略略回顾或交待一二句。另有众多技艺上的使用:模糊、局部清晰、变形、抽象、色块、线条、突出零乱无意义的部分(掉下来的碎片)、薄化(透明)现实、叙述的密度(压紧与稀释)、加快或减速叙述的速度……语言上的处理:在长句与短句的搭配上,本书行成种种搭配的规律,每一句的长短都被精心考虑过,没有任何一句逃出所设计的规律之外的句子。整部小说没有使用任何一句比喻。整部小说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形容词。

作者简介

  梦亦非,1975年生,70后代表性评论家、诗人、小说家、专栏作家,出版有《苍凉归途》(评论卷)、《苍凉归途》(诗歌卷)、长篇实验小说《碧城书》、学术专著《植物改变世界》、诗论《爱丽丝漫游70后》等近二十部著作,在《南方南末》、《天涯》、《随笔》等发表思想随笔十数万字。

目录

死亡001 是004 不007 可能010的013 吗016
他019 在022街上025行走028 时031
变成034一株树,037 立在040街角043
开花、046结果、049枯朽052
三十年后055又058变成061活人064
拍拍067 身上070的073风尘076
继续079往082家中085走088 ……091
他094找到097的100 却是103 一片106 郊野109
树木112与115 石头118 在121 说话,124 但是127
他130听133不见,136那139是142 否145
死去148 的151人,154 灵魂157并160 没有163
消失。166他169 在172一池175水边178 停下181
看184水中187自己,190 仍然193 是196
变成199 树木202之前205 的208模样211
但214城市217 已经220改变,223漂浮226
在229 水面,232命运235在238 水中241
流转,244 永远247在250 一个253 点上256
消失259者262会265再次268 出现,271 它们274
互为277实物280与283倒影286……289
他292坐在295 窗台298 倒影301上304
天黑307 下来310之前,313
他316 变回319童年322 模样,325
一株328 树331 倒在334地上,337
听到340水声343响起346











精彩书摘

  睢族与碧城
  当梦亦非在《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以各种方式提到碧城,碧城面目各异地出现在各个章节中,众多形式的碧城并列,没有任何章节的碧城显得更真实或更虚假,它们是如此的平等,平等到就像原本都是同一座碧城,于是,在这份注解中出现的碧城,看起来也同样是虚构出来的文本中的城市,但文本中的城市未必全部是虚构。
  按照普通意义上的“真实”,真实的碧城是这样的。
  碧城在中国华人共和国地图上不叫碧城,叫“三合镇”,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县城所在地,它从未有过城墙城门,清朝时叫三脚屯,一个屯兵之所,民国时期成为三合县治所,1941年成为三都县治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三都县政府所在地。它是贵州南部普通小县城,两边是山,都柳江从山间流过,县城建在营上坡与都柳江之间巴掌宽的地块上,东西向只有一条街,南北向没有大街只有一些短短的小街,近年来发展,增加了东西向沿江的半条街,江上从七十年代建起一座大桥,与县城隔江相望,是三都民族师范,后来师范撤销变成中学,边上是一座工厂,现在在中学与县城之间建了一座桥。
  三合镇人口并不多,十万人左右,各民族混杂,水族、布依族为主,苗族汉族也不少,在梦亦非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房价大约三千五百元一个平方米。
  虽然都柳江流过三合镇,但它没有码头,也不通航运,它也从来不曾有过城墙与城门,它其实从来就不是一座城,因为没有过城的外观。也因为没有城墙,以致三合镇经常遭受水灾,民国时期与1949年之后,经常会有洪水淹没三合镇。隔江南面是尧人山,景色荒莽而峻秀。
  《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出现的睢族,原型是水族,水族主要居住地是三都县,在四十万到五十万的人口之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三都县,部分居住在都匀市、独山县、榕江县、丹寨县等,还有极少部分在云南以及广西。水族有自己的文字、经书、律法、服饰、语言、信仰,可以在所有方面独立于汉族,是一个高度发达自足的民族,但如今被汉化的程度非常严重。《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所写到的睢族的文化与风俗,基本上未经过变形,是可信度非常高的水族的文化与风俗的描述。
  梦亦非虽非水族,但生长于水族环境中,自小受到水族文化影响,在青年时代精研过水族民俗与水族历史,出版过水族现代史诗《苍凉归途》。出于一些民族政策方面的原因,在梦亦非的写作中,水族仅仅作为原型,被塑造成“睢族”,但懂得水族的人都知道,水族在原本意义上不是水族,而是睢族——这听起来颇像一种小说的修辞术。
  鬼师
  《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有一个关键词:鬼师。鬼师是什么?
  鬼师就是水族的巫师。
  鬼师的原型应该是“略铎”,略铎被认为是水族文字的发明者,有认为略铎是一个人,也有认为是六个人。传说之一,作为一个人的略铎花了六年时间来创造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字“多得成箱成垛,堆满一堆子”,但在天皇的担忧之下,让火烧掉了这些文字,只剩下几百个字。传说之二,六位老人在仙人的指点之下,在沙地上画水族的各种牲畜、飞禽与用具,用这些图案造也水族文字——泐睢(泐虽),这六位老人学习出师之后,返回故乡,但途中五位老人死亡,只剩下一位将这些文字带回家,但途中被一个不认识的人将文字抢走,回到家时只剩下一部分。这些“剩下”的文字全部在《水书》之中。
  《水书》是水族的经书,关于天干地支,关于吉凶。鬼师们使用这些经书来择吉凶,以安神、驱鬼。鬼师的原型就是“略铎”。传统的分工是,女巫负责“诊断”,看出人因为惹了什么鬼而生病或倒霉,鬼师负责驱除这些恶鬼安抚善鬼。女巫是某种“超人”,她们能进入鬼魂的世界去探看,或者让鬼魂附身于她们而言说。但鬼师却不是通灵的,鬼师只是凡人,使用经书与咒语,严格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行使仪式。在扫家、扫寨、安神龛、暖圈、打替身、做桥、丧葬等日常或周期仪式上都由鬼师出面主持。鬼师可以视为水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只有他们才识字,他们一般也是寨子中的权威。
  如今仪式在水族地区越来越少,几乎所有水族人都讲汉语,不会讲汉语的水族人越来越水,水族文化处于急剧的消亡状态中,《水书》成了文化遗产,被从民间鬼师们手上收集到政府部门,鬼师们也就越来越少,年轻一代中,几乎不再有鬼师了。
  与故事作斗争
  对于故事,梦亦非可以写一本书来谈论他对故事的看法,但这些看法零碎地化着了一些文本,诸如《负小说写作十二条》《中国小说八宗罪》……
  在《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假装有一个故事,写作的任务不是去将这个理想中的故事呈现出来——这是传统的写作方式。相反,梦亦非写作的任务是对那个假想中的故事下手,将它打碎——只有碎片而无整体;篡改它——呈现出来的不是理想中的模样,对同一事件不断修改;否定它——花样百出的与故事斗争的努力,正是为了否定那个理想的故事。写作不是去讲一个故事,故事不是写作的终点,而是:故事是写作的起点,写作的过程就是拆解那个潜在的完整故事的过程。
  梦亦非一向的意见是:故事只是小说的一个元素,可有可无,没有故事也可以是一部小说,小说不是故事,而是故事之后/外的东西。但很遗憾的是,在漫长的文学史中,小说被理解成了故事,是关于故事的艺术,在中国,甚至就是故事本身,小说等同于故事。
  小说是什么?小说肯定不是故事,不是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叙述并不必然对应着故事,它是状态,是行为,但不是完成。基于这种意见,《没有人是无辜的》只是叙述,而非讲故事,这里面没有故事,只有破缺的事件。
  ……

前言/序言

  次序
  正统的、默认的阅读方式,即是从文本的第一行开始阅读,读到最后一行结束。你仍然可以这样阅读《没有人是无辜的》,但这是最舒服的偷懒的读法。
  如果你仍然愿意第二遍阅读《没有人是无辜的》,你便可以改变阅读方式。
  方式之二:将每一章的第一部分连接起来阅读,不要触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这样,你就得到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实验小说。
  方式之三:将每一章的第二部分连接起来阅读,不要触及第一与第三部分,如此,你将得到一本随笔集。
  方式之四:将每一章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悬搁起来,只阅读第三部分,这般,你得到的是一本政治哲学与文学思想录。
  方式之五:只阅读于同志的部分,你读到的是一本悬疑凶杀小说。
  方式之六:只阅读叛军(造反者)部分,你以为自己在读的是一本英雄小说。
  方式之七:只阅读鬼师家族部分,你正在读的即是一本家族小说。
  方式之八:……
  次序即是因果,次序可以调整,所以因果也可以,所以因果只是你看世界的先后顺序,而不是必然,或者,我们可以把因果称之为“心理巫术”,你在所挑选的事件之中,不同的排序,就有不同的因果。所以,没有必然,一切都是偶然,而如果你说是偶尔,梅洛文加却从《黑客帝国》中傲慢地说:“我说是代价。”
  标题是一个世界
  当小标题在文本中出现时,意味着我们获得另一个小文本世界,正文是一个文本世界,中间的小标题组成另一个文本世界。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标题的世界。
  标题与文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约定俗成的是:标题是对内容的概括,或者泄露——概括泄露。如此,标题的世界只是内容世界的Ghost,放过了标题的自足与创造,这是某种损失,也许。
  所以在《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小标题自成一个世界,是一个文本,你可以将它视为一个短篇小说,亦可读成一首诗。所以,目录既是一首诗,也是一个短篇小说——它构成与正文呼应的、被伪逻辑联接起来的小世界,并不像一个地图。
  一个好的出版物中,应该没有任何页面被浪费,如果有可能,就连版权页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有机文本,而不是一些并无必然关系的罗列。在一个形式主义者眼中,世界可以被安排得更好,就像你看到的葵花籽、海螺,他们都遵循了某种数列的规律。在一个形式主义者的文本中,一切都将得到无微不至的安排。世界的意义就在这种安排中被组织、显现出来。所以,目录就是一个自足的形式世界,而不是一个播散之场。除非,这种源自德里达意义上的播散构成了相对于某种文本的“有意的安排”。
  拆解文本
  一部小说“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文本,故事、细节、描写应该“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这是传统小说的看法。《没有人是无辜的》不是传统小说,它也就懒于遵守传统小说的要求。它不是一个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文本,而是作为拆解后的文本碎片而出现。在《负小说十二条》中,梦亦非制定了十二条规则,其中第4条:负小说假装有故事,写作即是对假装的故事的施暴。第5条:与故事斗争是负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没有人是无辜的》即是对故事的施暴,与故事斗争,将一个假想中的传统的故事拆解成:事件,事件中的细节,对文本自我的评论或言说。每一章第1部分是事件,第2部分是第1部分中的细节,被抽出来单独呈现,第3部分则是直接或暗指的评论,对文本自身。文本因此不再作为整体存在,而是一堆“零件”,阅读的过程就是将这些“零件”组装的过程——阅读因此成为创作。阅读一直是创作,在接受美学看来。《没有人是无辜的》为第二次创作分门别类地备好了“材料”,于是,作者写作的过程不过是“准备材料”的过程,读者的阅读才是创造作过程。这与后工业信息社会的生产机制有关系,在这种社会中,劳动者(创造者)消失,生产替代了劳动,但所有的生产都不是已经完成的劳动,它们仅仅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要将这些由不同生产者组成的环节连接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商品,但商品未必就是成品,更多时候以半成品的方式售出,消费者要自己去安装、调试,才能完成商品的生产流程。《没有人是无辜的》也不是一个成品,它只是半成品,这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写作的诚实”,它不制造幻觉,它只提供存在意义上的真实。
  显文本与潜文本
  《没有人是无辜的》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组”文本,这“一组”文本包括显文本与潜文本。显文本是你所读到的文本,潜文本是其中再次虚构或互文的文本。
  第一份潜文本是《睢人三十年》,显文本中的人物卡尔维诺所写下的文本,它可能是一本历史著作,也可能是假历史著作之名的小说,显文本中甚至装模作样地“透露”了这份潜文本的片断,以及故作高深地评论这份潜文本,或者神秘兮兮地交代这份潜文本的写作背景。
  第二份潜文本是《碧城县志》,显文本虚构了这本具有官方性质的、显得很可靠的文本,以它作为写《睢人三十年》以及显文本《没有人是无辜的》依据。
  第三份潜文本是《看不见的城市》,确有卡尔维诺其人,但确无《睢人三十年》其书,确有《看不见的城市》其文,但确无写碧城片段。因此,《看不见的城市》成为潜文本,
  第四份潜文本是《泐虽》,主人公卡朗所面对与被其所影响的文本,睢人的经书,睢人的文字。
  第五份潜文本是《碧城书》,显文本中“引用”了它的所写的欧阳静泊的片断。
  如此,读者还可以从显文本中找到别的潜文本。众多潜文本的存在,将显文本变成一个以潜文本为内容的“集合”,显文本可以划分数种文本,包含的众多潜文本包括小说、经卷、史料……如此一来,《没有人是无辜的》变成了“一组”文本,而非“一个”文本,写作变成了“对写作的写作”。这是博尔赫斯所擅长之事,也是现代与后现代小说所常见的技艺。
  有趣的是,并无任何人将任何显文本所提及的潜文本变成显文本。对虚构对象的重视不够,或只将潜文本当作虚构之物,这就是世界的无趣之处,显文本只是世界的台阶,潜文本才是世界幽暗的部分,而幽暗构成了世界的主体。
  睢族与碧城
  当梦亦非在《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以各种方式提到碧城,碧城面目各异地出现在各个章节中,众多形式的碧城并列,没有任何章节的碧城显得更真实或更虚假,它们是如此的平等,平等到就像原本都是同一座碧城,于是,在这份注解中出现的碧城,看起来也同样是虚构出来的文本中的城市,但文本中的城市未必全部是虚构。
  按照普通意义上的“真实”,真实的碧城是这样的。
  碧城在中国华人共和国地图上不叫碧城,叫“三合镇”,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县城所在地,它从未有过城墙城门,清朝时叫三脚屯,一个屯兵之所,民国时期成为三合县治所,1941年成为三都县治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三都县政府所在地。它是贵州南部普通小县城,两边是山,都柳江从山间流过,县城建在营上坡与都柳江之间巴掌宽的地块上,东西向只有一条街,南北向没有大街只有一些短短的小街,近年来发展,增加了东西向沿江的半条街,江上从七十年代建起一座大桥,与县城隔江相望,是三都民族师范,后来师范撤销变成中学,边上是一座工厂,现在在中学与县城之间建了一座桥。
  三合镇人口并不多,十万人左右,各民族混杂,水族、布依族为主,苗族汉族也不少,在梦亦非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房价大约三千五百元一个平方米。
  虽然都柳江流过三合镇,但它没有码头,也不通航运,它也从来不曾有过城墙与城门,它其实从来就不是一座城,因为没有过城的外观。也因为没有城墙,以致三合镇经常遭受水灾,民国时期与1949年之后,经常会有洪水淹没三合镇。隔江南面是尧人山,景色荒莽而峻秀。
  《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出现的睢族,原型是水族,水族主要居住地是三都县,在四十万到五十万的人口之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三都县,部分居住在都匀市、独山县、榕江县、丹寨县等,还有极少部分在云南以及广西。水族有自己的文字、经书、律法、服饰、语言、信仰,可以在所有方面独立于汉族,是一个高度发达自足的民族,但如今被汉化的程度非常严重。《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所写到的睢族的文化与风俗,基本上未经过变形,是可信度非常高的水族的文化与风俗的描述。
  梦亦非虽非水族,但生长于水族环境中,自小受到水族文化影响,在青年时代精研过水族民俗与水族历史,出版过水族现代史诗《苍凉归途》。出于一些民族政策方面的原因,在梦亦非的写作中,水族仅仅作为原型,被塑造成“睢族”,但懂得水族的人都知道,水族在原本意义上不是水族,而是睢族——这听起来颇像一种小说的修辞术。
  鬼师
  《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有一个关键词:鬼师。鬼师是什么?
  鬼师就是水族的巫师。
  鬼师的原型应该是“略铎”,略铎被认为是水族文字的发明者,有认为略铎是一个人,也有认为是六个人。传说之一,作为一个人的略铎花了六年时间来创造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字“多得成箱成垛,堆满一堆子”,但在天皇的担忧之下,让火烧掉了这些文字,只剩下几百个字。传说之二,六位老人在仙人的指点之下,在沙地上画水族的各种牲畜、飞禽与用具,用这些图案造也水族文字——泐睢(泐虽),这六位老人学习出师之后,返回故乡,但途中五位老人死亡,只剩下一位将这些文字带回家,但途中被一个不认识的人将文字抢走,回到家时只剩下一部分。这些“剩下”的文字全部在《水书》之中。
  《水书》是水族的经书,关于天干地支,关于吉凶。鬼师们使用这些经书来择吉凶,以安神、驱鬼。鬼师的原型就是“略铎”。传统的分工是,女巫负责“诊断”,看出人因为惹了什么鬼而生病或倒霉,鬼师负责驱除这些恶鬼安抚善鬼。女巫是某种“超人”,她们能进入鬼魂的世界去探看,或者让鬼魂附身于她们而言说。但鬼师却不是通灵的,鬼师只是凡人,使用经书与咒语,严格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行使仪式。在扫家、扫寨、安神龛、暖圈、打替身、做桥、丧葬等日常或周期仪式上都由鬼师出面主持。鬼师可以视为水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只有他们才识字,他们一般也是寨子中的权威。
  如今仪式在水族地区越来越少,几乎所有水族人都讲汉语,不会讲汉语的水族人越来越水,水族文化处于急剧的消亡状态中,《水书》成了文化遗产,被从民间鬼师们手上收集到政府部门,鬼师们也就越来越少,年轻一代中,几乎不再有鬼师了。
  与故事作斗争
  对于故事,梦亦非可以写一本书来谈论他对故事的看法,但这些看法零碎地化着了一些文本,诸如《负小说写作十二条》《中国小说八宗罪》……
  在《没有人是无辜的》文本中,假装有一个故事,写作的任务不是去将这个理想中的故事呈现出来——这是传统的写作方式。相反,梦亦非写作的任务是对那个假想中的故事下手,将它打碎——只有碎片而无整体;篡改它——呈现出来的不是理想中的模样,对同一事件不断修改;否定它——花样百出的与故事斗争的努力,正是为了否定那个理想的故事。写作不是去讲一个故事,故事不是写作的终点,而是:故事是写作的起点,写作的过程就是拆解那个潜在的完整故事的过程。
  梦亦非一向的意见是:故事只是小说的一个元素,可有可无,没有故事也可以是一部小说,小说不是故事,而是故事之后/外的东西。但很遗憾的是,在漫长的文学史中,小说被理解成了故事,是关于故事的艺术,在中国,甚至就是故事本身,小说等同于故事。
  小说是什么?小说肯定不是故事,不是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叙述并不必然对应着故事,它是状态,是行为,但不是完成。基于这种意见,《没有人是无辜的》只是叙述,而非讲故事,这里面没有故事,只有破缺的事件。
《新民说:没有人是无辜的》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如同盘根错节的藤蔓,纠缠不清。本书《新民说:没有人是无辜的》并非一部冷冰冰的社会学理论著作,也不是一本道德审判的檄文,它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自我审视,一次对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角落的温和探寻。 我们常常习惯于将“无辜”与“纯粹”、“未受玷污”划上等号,将“有罪”与“恶行”、“罪无可恕”紧密相连。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表面现象拉回,深入观察人性的幽深之处,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集体决策的洪流中,在利益交换的漩涡里,在信息不对称的迷雾下,个体往往身不由己,无形之中也参与构建了某种“不无辜”的局面。 本书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带领读者一同去理解,在一个高度互联、相互依存的社会里,个体与集体的命运是如何紧密交织,又如何相互影响的。“没有人是无辜的”这句话,并非要将每个人推向道德的深渊,而是意在唤醒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知。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指责,而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去反思,去审视,去理解在宏大的历史进程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背后复杂的动因。 书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历史的烟云,审视那些曾经震动世界的重大事件,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社会格局的政治风云,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的,却深刻影响我们个体命运的经济规律和社会现象。通过剖析一系列鲜活的案例,从宏观的国家行为到微观的个人选择,作者试图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因果联系。你会发现,在某些历史的转折点,那些看似“无辜”的旁观者,可能因为沉默而成为共犯;在市场的运作中,那些遵循规则的参与者,也可能无意中助长了不公的滋生;在信息的传播链条中,那些轻易转发的个体,或许也参与了谣言的扩散。 然而,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揭示“不无辜”的现实,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建设性的力量。作者并非想让读者沉溺于负罪感,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深刻的理解,激发出更强的行动意愿和改变的勇气。当我们认识到个体在集体中的影响力,认识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时,我们就更有可能去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去参与到更积极的社会建设中去。 《新民说:没有人是无辜的》是一次对现代公民身份的深度解读,一次对集体责任的全新思考。它鼓励我们超越狭隘的个人主义,看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提醒我们,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一部分,也都是改变故事走向的潜在力量。 本书的语言风格温和而有力,既有深刻的洞察力,又不失人文关怀。它避免了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认知视野。阅读本书,你可能会经历从最初的震惊、不适,到逐渐的理解、反思,最终升华为一种更成熟、更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 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扮演何种角色,从事何种职业,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你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它会让你重新思考“责任”的含义,重新定义“参与”的价值,并最终鼓励你,即使力量微薄,也能成为那个为世界带来积极改变的“新民”。 《新民说:没有人是无辜的》是一本值得你反复品读,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它将引领你踏上一段关于自我认知和社会担当的非凡旅程,让你在理解“没有人是无辜的”这一深刻命题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份积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天,每次翻开,都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令人深思的细节。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哪怕是匆匆一瞥的配角,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独立生命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情感变化,那种隐藏在日常对话下的暗流涌动,都被他捕捉得恰到好处。比如,某个角色在面对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时,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权衡,作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来,让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处境和心境。这种写法的魅力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人物“是什么”,而是让你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自己去一点点拼凑和理解。有时候,我会为某个角色的选择感到惋惜,有时候,我又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情况下,或许他们别无选择。书中的情节设计也十分巧妙,环环相扣,每一个伏笔都埋得很深,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简直太棒了。读到某些关键的情节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线索。而且,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也做得非常到位,有紧张刺激的时刻,也有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整个阅读过程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更像是在探讨人性,探讨社会,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刻性,远超我 initial expectations。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和矛盾。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挣扎和无奈,他们在道德的边缘游走,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摇摆。我喜欢作者对情节的设置,那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都可能成为故事发展的关键。书中的一些对话,看似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充满了哲学意味。作者善于用最简练的语言,点破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维训练,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社会,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在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可能都隐藏着我们不愿看到的阴影。而且,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也极其细腻,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涛汹涌,以及他们在压抑下的痛苦。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旅程。作者的叙事能力毋庸置疑,他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悬念和思考的世界。我喜欢他笔下的人物,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情感。书中的许多情节,都充满了张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心跳加速,欲罢不能。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责任”的讨论,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人物,展现了责任的不同维度和不同承担方式。这种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责任”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十分出色,那些细致入微的笔触,仿佛将读者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场景之中,感受着人物的情绪和命运。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做出一些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意外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也可能改变他人的命运。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构建的世界,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个充满了象征意义的社会缩影。他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挣扎,他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性”的探讨,他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反而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虽然可能极端,但却能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脆弱、贪婪、自私,以及在绝境中的挣扎和微光。书中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妙,每一个转折都来得恰到好处,让读者在惊叹之余,又不得不为之深思。我曾为某个角色的命运感到扼腕叹息,也曾为另一个角色的选择感到不解,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渐渐开始理解,这些选择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华丽,而是以一种朴实、克制的笔调,却能够准确地触碰到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会塑造我们的人生,也可能影响他人。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世界。他笔下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缺点,有弱点,有自己的私心,但这反而让他们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是关于一个孩子在困境中的选择,那个选择,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那个选择是对还是错,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这种留白的处理,恰恰是最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有时候你会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推向高潮,有时候你又会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暗流涌动。这种起伏跌宕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让我们能够看到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有时候,一个微小的表情,一个无意的动作,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对于人性,对于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刻,都可能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背后都有着我们看不到的复杂原因。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颠覆你固有认知的好书。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剖析事件的本质。我喜欢他笔下的人物,他们都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着各自的立场、动机和情感纠葛。书中的一些对话,看似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充满了深意。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复杂的人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真相”的探讨,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人物,展现了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我对“真相”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情节设计也十分巧妙,环环相扣,每一个细节都显得至关重要。我曾以为自己已经猜到了结局,但最终的走向,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种惊喜,也是阅读的乐趣所在。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他能够驾驭各种情绪的表达,从冷静的叙述到激烈的冲突,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故事。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只是出于好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事件,描绘得惊心动魄。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十分出色,那些细节的刻画,无论是清晨的露珠,还是傍晚的微风,都仿佛触手可及,让读者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剖析,让我们得以窥探到角色最真实的一面。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人物在道德的两难选择面前的挣扎,那种纠结和痛苦,被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对错”的问题。在书中的世界里,似乎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纯粹的邪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这种模糊的界限,反而让故事更具现实意义。我曾经为某个角色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愤怒,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渐渐开始理解他,甚至同情他。这种观影体验,是非常难得的。作者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一种沉重而又清醒的感觉涌上心头。作者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展现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矛盾。他笔下的人物,没有所谓的“完美”,他们都带着各自的伤痕和缺陷,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或者道德的审判,而是将这些复杂的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判断。书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看似分散的线索,最终却能汇聚成一个强大的主题。我曾被某个角色的行为所震惊,也曾为另一个角色的牺牲感到心痛,但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我们能够理解,这些行为的背后,往往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无奈。而且,书中对于细节的描写也非常到位,无论是场景的烘托,还是人物的神态,都显得十分真实,仿佛触手可及。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沉静,他似乎善于用冷静的叙述,来揭示那些最令人不安的真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反思,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社会,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在每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可能都隐藏着我们不愿看到的阴影。

评分

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本质。我喜欢他笔下的人物,他们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也不是纯粹的恶棍,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书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每一个伏笔都埋得很深,直到故事的最后,才恍然大悟。我曾为某个角色的选择感到不解,也曾为另一个角色的命运感到惋惜,但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复杂的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而且,书中对于细节的描写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场景的烘托,还是人物的表情,都显得十分真实,仿佛触手可及。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冷静,他似乎善于用一种不动声色的笔触,来揭示那些最令人不安的真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社会,并非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在每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可能都隐藏着我们不愿看到的阴影。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优秀的书,应该能够在阅读结束后,依然在你的脑海中久久回荡,不断地引发新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非常独特,它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也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这反而让故事具有了一种普遍性和象征意义。我感觉,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我们都可能遇到类似的人物,经历类似的困境。书中的一些对话,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琢磨,却充满了哲学意味。作者似乎善于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选择”的段落,作者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展现了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下,同一个选择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是不是也曾因为过于片面或者固执而错失了更好的可能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冷静、克制的笔调,娓娓道来,却能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人心。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某个细节的描写而感到心头一紧,那种细腻的情感共鸣,是很难得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这个世界并非黑白分明,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灰色地带,需要去平衡和权衡。

评分

书是正版,还没拆开来看。为了凑一套,这次活动都买了。书是正版,还没拆开来看。为了凑一套,这次活动都买了。书是正版,还没拆开来看。为了凑一套,这次活动都买了。书是正版,还没拆开来看。为了凑一套,这次活动都买了。书是正版,还没拆开来看。为了凑一套,这次活动都买了。书是正版,还没拆开来看。为了凑一套,这次活动都买了。书是正版,还没拆开来看。为了凑一套,这次活动都买了。

评分

这本书早就想买,趁有券终于买了

评分

言语通俗,寓意深远!内容值得深思。值得大家学习收藏。

评分

书封有点折痕,总体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送嫁”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评分

物流超快,台风天也不耽误,书本品相不错!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