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丛帖(第1册)》最大特点在于其高清晰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原貌,让广大读者能够取法乎上。该套书精选历代名碑名帖、集合诸体代表范本、增加对应释文注解,是临习书法专业之选。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第一册时,原本还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偏重某一阶段,导致学习路径不均衡,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套丛帖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似乎是按照颜真卿书法风格演变的时间轴来布局的,第一册主要聚焦于他早年承继褚遂良和欧阳询的笔意,向成熟的颜体过渡的关键时期。我发现,对比其他流传广泛的颜体范本,这册的选材更注重“筋骨”的展现。比如其中收录的几件小楷尺牍,笔法精到,用笔内敛而不失蕴藉,对于想要练习“写出颜体的精气神”而非仅仅是“写出颜体的外形”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过去临帖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颜体写得过于肥厚臃肿,而这册中的一些拓本,比如某几件官府文书的局部,显示出颜真卿在执行公务时如何保持笔墨的峻峭和清晰,这对我纠正“一味求重”的倾向提供了极好的反例参考。每隔几十页,还会穿插一些简短的引文介绍,虽然文字不多,但点出了所选碑帖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非常有助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从宏观上把握这位大家创作的心境。
评分这册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转折”的理解。颜体楷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转折处的方峻和圆融并存,但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何时该“硬朗如刀切”,何时该“圆转如抱瓮”。翻阅这本选本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挑选的早期作品,其转折处理明显更加内敛、更注重“提笔”的动作感,与他盛年期那种开阔的、仿佛一笔呵成的大开大合有所不同。这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艺术家并非一蹴而就,他们的“绝招”也是在无数次的练习和自我审视中逐渐锤炼出来的。这本书像是为我们这些后学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成长档案”,让我们得以窥见颜真卿在形成其标志性风格之前的探索历程。它促使我放慢速度,不再急于求成地模仿那些最广为人知的字形,而是沉下心来,去体会他笔锋在每一个“折”和“钩”中所蕴含的用力和呼吸。从这个角度看,这本第一册的指导意义,甚至超过了直接学习那些“标准范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不同于市面上那种追求华丽色彩的印刷品,它采用的纸张和墨色处理,非常贴合碑刻的原貌,那种略带斑驳的拓片质感,让人有种触摸历史的错觉。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不同“册页”的区分处理,虽然这是第一册,但通过不同碑刻的间隙,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颜真卿行书风格的萌芽。特别是那几页行草的选入,虽然篇幅不大,但笔势已然开张,可见其天赋异禀。我过去主要攻楷书,对行书的体会比较肤浅,但透过这丛帖,我开始理解颜真卿的行书是如何从楷书的稳健中“解放”出来的,那个“提按顿挫”之间的转换是如此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对于那些希望全面学习颜真卿艺术体系的学习者而言,这本“第一册”无疑是奠定基础、建立正确审美观的黄金钥匙。它不急于展示最高峰的成就,而是耐心地铺陈出那座高峰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这份严谨,在书法出版物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这本《颜真卿丛帖(第1册)》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静谧与力量。初学书法时,总觉得颜体的笔画厚重得有些难以驾驭,但这本书的影印质量实在是太棒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连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能在纸面上“呼吸”。特别是那些早期的碑刻拓本,那种古朴拙厚的韵味,与后期精熟后的清朗雄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花了好大力气去揣摩《多宝塔碑》中那些方圆兼备的结构,书中的选材似乎有意引导学习者从基础的结构稳定感入手。我尤其喜欢它在侧页对某些关键笔画——比如“蚕头燕尾”的起笔和收尾——所做的放大解析,这比单纯看大字帖要直观得多,它把颜真卿老先生的“法度”具象化了,让原本模糊的“多看、多临”变成了可以量化、可以复制的步骤。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雕刻匠人手下凿刻的艰辛,那种金石气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让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书法史鉴赏集,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浸淫于碑帖临摹的“老学究”,我更看重的是影印本的“真实度”。很多出版物为了迎合市场,会对拓片进行过度修缮或“数码美化”,结果丢失了原帖的韵味和笔锋的锐度。然而,这本《颜真卿丛帖(第1册)》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的墨色还原度很高,即使是一些边缘模糊、残泐严重的碑文,也能清晰地看到笔画的“出处”和“归宿”。我尤其对比了其中几篇被后世学者反复讨论的“真伪之辩”的片段,通过如此清晰的影印,我似乎能得出自己的初步判断——这种高清晰度带来的“眼见为实”的体验,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它甚至让我想去实地考察这些碑刻的地理位置,去感受在原址面对巨碑时所产生的震撼。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对“文献价值”的极致追求,它让遥远的古代碑刻,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对于进行严谨的书法研究和技法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好好好 很好
评分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评分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评分有几页没印上
评分确实不错,用来练练字,很合适
评分字帖印刷很清楚,练习书法用的
评分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评分200-100的活动很不错,颜真卿丛帖印的不是很好,绘本很不错,不愧是大师手绘小清新很好看。
评分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