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观察是摄影构成的综合因素
1.1 摄影观察的意义
1.2 观察之功在摄外
1.3 观察需要情感的物化
1.4 观察的心理因素
1.5 观察、体味、创造
1.6 观察的准则
1.7 观察中的多路思维
1.8 艺术直觉与瞬间敏感
1.9 观察的眼光
1.9.1 激情不等于看得准
1.9.2 观察的眼光重在摄影功底
1.9.3 观察的眼光需要实践的对照
1.9.4 用摄影家的眼光看问题
第2章 摄影观察的美学修养
2.1 观察中的审美意识
2.1.1 观察美感
2.1.2 审美观
2.1.3 审美能力
2.1.4 观察中的审美直觉
2.1.5 观察中的审美想象
2.1.6 观察中的审美判断
2.1.7 观察中的审美价值
2.1.8 观察中的审美意象
2.1.9 共鸣
2.2 观察中的审美对象
2.2.1 美感
2.2.2 丑
2.2.3 美的规律
2.2.4 真、善、美
2.2.5 自然美
2.2.6 生活美
2.2.7 社会美
2.2.8 心灵美
2.2.9 行为美
2.2.10 语言美
2.2.11 环境美
2.2.12 人体美
2.2.13 艺术美
第3章 观察摄影中的形式美
3.1 线形构成的形式美
3.2 形态重复构成的形式美
3.3 节奏构成的形式美
3.4 对角线构成的形式美
3.5 三角形构成的形式美
3.6 “S”形构成的形式美
3.7 圆形构成的形式美
3.8 “L”形构成的形式美
3.9 十字形构成的形式美
3.10 框形构成的形式美
3.11 “V”形构成的形式美
3.12 多种形式构成的形式美
第4章 提高你的眼力
4.1 练就一双慧眼
4.2 做摄影的有心人
4.3 激活观察力
4.4 激发联想
4.5 提高观察力的5个方法
4.5.1 用“摄影眼”观察事物
4.5.2 提高分析力
4.5.3 提高判断力
4.5.4 提高鉴赏力
4.5.5 提高审美力
外在美
内在美
主观情感
第5章 摄影观察方法
5.1 奇异观察法
5.2 特征观察法
5.3 无意观察法
5.4 细节观察法
5.5 直接观察法
5.6 雾天观察法
5.7 雨天观察法
5.8 脉络观察法
5.9 俯仰向背观察法
5.10 参差均衡观察法
5.11 日出日落观察法
5.12 风光摄影观察法
5.13 自然生态摄影观察法
5.14 长焦距镜头观察法
5.15 广角镜头观察法
5.16 微距摄影观察法
5.17 光与影的观察法
5.18 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
5.19 倒影的观察法
第6章 从不同侧面观察
6.1 从不同方位观察
6.2 从不同距离观察
6.3 从不同角度观察
6.4 在观察中寻找趣味点
6.5 观察景物之间的对比元素
6.5.1 观察物体的动与静
6.5.2 观察物体的大与小
6.5.3 观察物体的明与暗
6.5.4 观察景物间的色彩对比
6.5.5 观察景物的虚实对比
6.5.6 观察拍摄对象的新旧对比
6.5.7 观察景物的刚与柔
6.5.8 观察景物的曲与直
6.6 观察景物的繁简统一
6.7 观察景物的连续与丰满
6.8 观察景物的简洁
6.9 观察景物的疏密关系
6.10 观察景物的呼应关系
6.11 观察景物的空间美感
6.12 观察景物的节奏与韵律
第7章 观察构图元素
7.1 看景物的线形透视
7.2 看景物的立体空间
7.2.1 观察方位对立体感的影响
7.2.2 光线对立体感的影响
7.2.3 背景对立体感的影响
7.3 看物体的形状
7.4 看物体的形态
7.5 看物体的质感
7.6 观察先从点入手
7.7 观察景物的线条造型
7.8 观察景物的图案
7.9 观察景物的影调
第8章 光线的观察与思考
8.1 顺光观察与思考
8.2 前侧光观察与思考
8.3 侧面光观察与思考
8.4 侧逆光观察与思考
8.5 逆光下观察与思考
8.6 直射光观察与思考
8.7 日出日落的光线观察与思考
8.8 天光的观察与思考
8.9 散射光线的观察与思考
8.10 雾天摄影观察与思考
8.11 雪天摄影的思考
8.12 雨天拍摄观察与思考
第9章 观察色彩变化
9.1 观察色彩明度
9.2 观察色彩饱和度
9.3 选择消色来突出主体
9.4 观察色彩的冷暖对比
9.5 观察色彩的轻重
9.6 用色彩的象征性表达创作意图
9.6.1 观察红色的性格与表现
9.6.2 观察黄色的性格与表现
9.6.3 观察蓝色的性格与表现
9.6.4 观察橙色的性格与表现
9.6.5 观察绿色的性格与表现
9.6.6 观察紫色的性格与表现
9.7 观察需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9.8 观察两色属性--简洁的色彩
第10章 创造性观察
10.1 培养创作个性
10.2 不断超越自我
10.3 从观念上提升
10.4 从思维中超越
10.5 从视野上拓宽
10.6 从形状上追求
10.7 从形态上求变
10.8 从视角上创新
10.9 从动态上追意
10.10 从画意中取材
10.11 从情感上突破
10.12 从空间中寻找突破口
10.13 从事物的对立中求和谐
10.14 超越视觉经验
后记
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摄影艺术理论书籍的预期。它没有陷入对器材的迷恋,也没有陷入纯粹的艺术史梳理,而是将焦点牢牢地锁定在了视觉信息处理的底层逻辑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观察者的参与性”的论述,作者清晰地阐明了摄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记录行为,而是一个由观看者共同完成的、动态的建构过程。书中对不同流派——从纪实到观念艺术——在“真实性”表达上的策略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比较分析,这种横向的、批判性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摄影可能性的认知边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略带思辨色彩的句子,它们如同被精心打磨过的棱镜,能将一个简单的视觉现象折射出复杂的维度。对于那些想跳出“拍漂亮照片”的初级阶段,真正想理解图像背后的驱动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评分这本摄影理论读物真是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像市面上大多数摄影书籍那样,一头扎进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者纯粹的图像展示里。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策展人,牵引着我的目光,让我重新审视“观看”这件事本身。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光影的细腻捕捉和解读,他似乎总能穿透影像的表层,直抵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意图。那种对“决定性瞬间”的探讨,不再是老生常谈的复述,而是结合了当代视觉文化语境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按下快门那一刻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不同媒介——从传统的银盐到底层的数字像素——在信息传达上的差异对比分析得鞭辟入里,让人在品味一张照片时,不再仅仅关注内容,而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它是如何被构建”的。这本书无疑是提升摄影审美素养的一剂猛药,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拍出“好照片”,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观看者”,这对我后续的创作方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感觉自己的视觉语言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不再局限于模仿和追逐热点。
评分老实说,我刚翻开这本书时,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太多声称能“改变你的观看方式”的书籍,读完后发现不过是重新包装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逻辑却出乎意料地严谨且富有张力。它成功地将现象学的美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摄影作品的分析之中,那种哲学思辨与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触发新的思考点。比如,作者对“凝视”(gaze)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力运作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没有停留在对既有大师作品的歌功颂德,而是大胆地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惯例,迫使读者去反思自己接收信息时的主体性和被动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精准的,没有多余的煽情或渲染,每一个论断都像手术刀一样精确地切入问题核心。它带来的不是瞬间的震撼,而是一种持续性的、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智力上的愉悦,绝对是摄影理论家中少有的清醒之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些耐心的,它要求读者不能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速览,而是需要沉浸其中,去体验那种缓慢而深邃的思辨过程。它不像一本手册那样立竿见影地告诉你“这样做”就能成功,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关于视觉哲学的广阔空间。作者对时间性和空间性在摄影画面中的交织关系的探讨,尤其具有启发性。他提出了一种“时间切片”的观点,论证了一张静止的图像如何能够承载超越其曝光瞬间的、丰富的时间信息。我感觉自己过去所接受的那些关于摄影的碎片化知识,在这本书的体系中得到了一个有力的整合和升华。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视觉设计或媒体传播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解构信息流中那些看似无害的图像,从而更清醒地驾驭我们自己的视觉表达。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并在每一次重读时都能发现新大陆的硬核佳作。
评分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对着窗外不断变化的光线,断断续续地读完这本书的。它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漫长而深入的智力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缺席”与“在场”这两个概念在摄影中的处理。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照片边缘、景深之外的留白,来构建一种比画面内容更强烈的叙事感的,这本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案例和详尽的解读框架。我发现,自己以前只是“看”照片,现在开始“解码”照片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那些精选的插图和作者的论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张力,让你无法跳过任何一个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摄影的,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被图像淹没的时代里,保持独立思考的锐利度。读完后,我拿起手机随便拍了一张东西,那种下意识的构图和取舍,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多了一份审慎和敬畏。
评分图书很不错,还会在买的
评分书破了,太慢了,以后要改进哟
评分书不错,服务也好,一切均好!
评分书不错,服务也好,一切均好!
评分还好…
评分还好…
评分印刷精良,内容很丰满。
评分书破了,太慢了,以后要改进哟
评分书很不错,我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