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元朝

一本書讀懂元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屈文軍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元朝
  • 曆史讀物
  • 文化
  • 民族
  • 政治
  • 社會
  • 中世紀
  • 中國曆史
  • 曆史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57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2214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本書讀懂元朝》分上下兩編,上編介紹瞭大濛古國時期和元朝的曆史大勢,對大濛古國時期和元朝一百餘年的重要曆史事件做瞭提綱挈領的介紹;下編為大濛古國時期和元朝曆史專題,介紹瞭大濛古國時期和元朝的經濟與科技、外戰與邦交、官製與兵製、文化與藝術以及社會生活、宗教風俗等方麵的內容。不僅糾正瞭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大濛古國時期和元朝曆史地位的不當認識,還對大濛古國時期和元朝社會的各個方麵做瞭正麵的描摹,能夠給讀者比較完整的印象。同時,“大事年錶”、“相關鏈接”等,使得曆史常識和背景知識的交代清晰而豐富。

內容簡介

  《一本書讀懂元朝》分上、下兩編。上編“元朝曆史大勢”,按時間先後順序,全景式展示瞭大濛古國及元朝波瀾壯闊、席捲世界的曆史發展進程。下編“元朝曆史專題”,從不同的方麵透視瞭元朝社會生活的特殊性和文化新氣象。書中設置以下欄目:
  篇章概述:介紹各個時期的曆史發展概況;
  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講述重大事件,注重可讀性與趣味性:
  大事年錶:以編年的方式,簡要展示曆史演進綫索;
  知識鏈接:以名詞形式,闡述與曆史故事相關的事件:
  常識介紹: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如典章製度、人物史實等;
  圖片傳真:以曆史圖片。展示講述內容的相關場景等。

作者簡介

  屈文軍,1970年生,江蘇南通人,曆史學博士,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濛元史和中國民族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在《中國史研究》、《南京大學學報》、《江海學刊》等學術刊物公開發錶相關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著有《遼西夏金元史十五講》、《六朝文化》(閤著)、《元史辭典》(參編)等。

目錄

序言 元朝:中國曆史上的獨特王朝
上編:元朝曆史大勢
太祖皇帝肇造區夏
鐵木真艱難的青少年時代
在血戰中統一濛古高原
長生天之鞭
滅亡西夏
成吉思汗的繼承者
滅亡金朝
“非卿,則中原無今日”——大濛古國政治傢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後裔的兩次西徵
釣魚城之戰:濛哥遭遇滑鐵盧
世祖皇帝奄有四海
世祖皇帝奄有四海
汗位之爭與平定李埴之亂
滅亡南宋
窮兵黷武
貪財嗜利
祖宗根本之地的爭奪
四十年內換瞭九個皇帝
無為的皇帝實現瞭天下太平
從武仁授受到南坡之變
兩都之戰
天意如此,朕將奈何?
伯顔專權
開河變鈔惹紅巾
元失天下於群雄
魯班天子:半世明君半世昏

下編:元朝曆史專題
政治製度的兩性
政治製度兩重性的確定
國傢符號上的兩套體係
職官製度
地方區劃的新舉措
行省製的確立
特殊的行省之一——嶺北行省
特殊的行省之二——雲南行省
“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元朝的西藏地區
社會生活新現象
四等人製
衣食住行
婚喪、傢庭和祭拜習俗
特殊的法律製度
經濟領域的新事物
諸色戶計
賦稅製度
生産情況
紙幣製度
文化新成就
宗教的興盛
瑰麗多姿的異族文化
讀書人的地位:九儒十丐?
科學技術成就
儒學、史學、文學與書畫藝術
顧瑛與楊維楨:“心理變異”的文人
絲路新篇章
元朝與四大汗國的關係
元朝與周邊鄰國的關係
元朝與西歐的關係
馬可·波羅時代著名的中外旅行傢

精彩書摘

  元朝的締造者鐵木真齣自尼魯溫濛古中的乞顔部,姓氏為孛兒隻斤。他齣生於1162年,父親名也速該,母親名訶額倫(也譯作月倫)。
  濛古人早先並不在濛古高原生活,他們是室韋人的一支,唐代前期,分布於大興安嶺北端額爾古納河一帶。7世紀起,室韋人不斷地嚮濛古高原遷徙;迴鶻帝國瓦解以後,室韋人嚮西遷徙的規模更大。濛古部落中的大多數,在10世紀初遷徙到濛古高原東部土拉河、剋魯倫河和斡難河這三條河流共同之源的不兒罕山(今濛古國肯特山)地區,也有少數人分布於呼倫貝爾草原東部到原居地額爾古納河一帶。到濛古高原後,濛古部落人口繁衍,氏族分支數目也相應增多。到12世紀時,濛古部落大概有四十多個相對較穩定的氏族。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尼魯溫濛古,一類是迭列列斤濛古。屬於尼魯溫濛古的各氏族,彼此之間不能通婚,他們的婚姻對象齣自迭列列斤濛古或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尼魯溫濛古中有一個氏族名孛兒隻斤,是由鐵木真的十世祖孛端察兒正妻的後裔組成的。這個孛兒隻斤氏族,後來分化齣瞭幾個分支氏族,其中最主要的是泰赤烏部和乞顔部。乞顔部是鐵木真曾祖父閤不勒創建的,泰赤烏部則是閤不勒的從弟俺巴孩創立的。濛古部逐漸強盛就始於這兩兄弟時候,大緻在遼末金初,乞顔部和泰赤烏部成為瞭全濛古勢力最大的兩支。閤不勒是濛古部第一個稱汗的首領,金朝想通過外交談判使他統領下的濛古部落聯盟成為女真國傢的屬部。談判失敗後,金朝唆使位於濛古部落東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塔塔兒人——原先也是室韋人的一支——進攻乞顔部,從此,濛古部和塔塔兒部便連年爭戰不休。閤不勒死後,俺巴孩繼位為濛古部落聯盟的汗。繼位不久,俺巴孩被塔塔兒人抓住,送到金朝處死。臨死前,他讓人傳口信,叫閤不勒的兒子忽圖剌繼為聯盟首領。忽圖剌即位後,統率濛古部眾繼續同金朝和塔塔兒人作戰。忽圖剌的侄子也速該打仗非常勇猛,是忽圖剌的得力乾將,他自己也擁有瞭大量的部眾。
  也速該是鐵木真的父親。有一次,他在捕獵的時候,遇到瞭一支衊兒乞人的娶親隊伍,衊兒乞人原先也是室韋人的一支,這時分布於濛古部落的西北色楞格河一帶。也速該發現娶親隊伍中新娘子長得非常漂亮,便起瞭歹心。他迴傢叫上瞭兩個親兄弟一起策馬而來,衊兒乞的新郎嚇得溜走瞭,新娘子便歸也速該所有。她名叫訶額倫,齣自迭列列斤濛古的斡勒忽訥兀惕部,該部遊牧於呼倫貝爾草原東部的額爾古納河流域,也就是濛古人祖先所在的地方。
  1162年,忽圖刺率領的濛古聯盟再一次與塔塔兒人作戰,也速該在戰場上俘虜瞭一位名叫鐵木真的敵將。剛迴到傢,他搶來的新娘子訶額倫正好為他生下瞭第一個男孩子。按照濛古人的習俗,也速該用俘虜的名字為自己長子取名鐵木真。“鐵木真”的意思是鐵一般堅強的人。這男孩生下來時有點異象,他右手握著“髀石般”一個血塊。在鐵木真之後,訶額倫又為也速該生下瞭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其中鐵木真的長弟閤撒兒後來箭法精絕,為鐵木真“取天下”屢立大功。
  鐵木真九歲的時候,也速該帶他去訶額倫的娘傢,想在那邊給他找一個對象。路上,遇到瞭屬於迭列列斤濛古弘吉剌部的賢者特薛禪,弘吉刺部也位於額爾古納河流域,訶額倫齣自的斡勒忽訥兀惕部實際上是弘吉剌部的一個分支。特薛禪看中瞭鐵木真這個眼睛明亮、麵上有光的少年,決定將自己十歲的女兒孛兒帖許配給他。濛古部落的習慣,許婚後,男方要在女方傢住一段時間,幫助女方傢勞作,以補償日後女方傢嫁人後的損失。也速該就把鐵木真留在弘吉剌部,自己迴傢瞭。路上,經過塔塔兒人的地段,他看到一幫人在草原上舉行宴會,因為口渴,過去嚮他們討水喝。宴會中的塔塔兒人認齣瞭仇人也速該,就在給他的飲食裏下瞭毒藥。也速該迴傢後,身體很難受,趕緊讓人去弘吉剌部叫鐵木真迴來。但未等見到鐵木真,他就去世瞭。
  鐵木真從此開始瞭艱難睏厄的青少年時期。早先,俺巴孩死後,忽圖剌繼位,聯盟首領位置由泰赤烏部迴到乞顔部,泰赤烏部人對此非常不滿。忽圖刺死後,濛古部落聯盟也就隨之解體。也速該的死,又為嫉妒乞顔勢力的泰赤烏人提供瞭一個反目的機會。他們奪走瞭乞顔氏的大部分部眾,撇下鐵木真母子而去。年輕的寡母訶額倫隻得帶著自己的幾個兒女和為數極少的一些忠實部民在不兒罕山地區自謀生路,他們靠捕魚、打土撥鼠和“拾著果子,撅著草根”維持生計。這種艱苦貧寒的日子,磨煉瞭鐵木真冷漠殘酷和剛毅果決的性格。有一天,他和閤撒兒還有兩位異母弟彆古帖兒、彆勒古颱一起釣魚,鐵木真釣到瞭一條,卻被兩個異母弟搶走瞭。鐵木真、閤撒兒迴傢嚮母親告狀,母親叫他們兄弟要和睦。鐵木真兄弟不喜歡母親的說教,他們齣去找彆古帖兒。看到他在放馬,兄弟兩人偷偷走到瞭他的身前身後,一起用箭射死瞭他。鐵木真兄弟沒有去找另一個異母弟彆勒古颱算賬,這位彆勒古颱後來倒成為鐵木真奪取天下的得力助手。
  ……

前言/序言

  一、元朝的起訖年代
  元朝是由濛古族建立的全國性統一王朝。
  1206年,四十五歲的濛古乞顔部首領孛兒隻斤氏鐵木真,經過二十餘年的艱苦血戰,成為瞭濛古高原上所有遊牧民的共主。這一年,他在高原北部漠北的斡難河畔召開瞭一次貴族大會,宣布建立一個名為“大濛古國”的政權。與會貴族給鐵木真奉上尊號“成吉思汗”,在漢文文獻中寫作“成吉思皇帝”;六十餘年後,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在位時,確立太廟製度,給自己王朝的建立者鐵木真擬定廟號“太祖”。
  大濛古國建立後,隨即發動瞭曠日持久的對外徵服戰爭,濛古的鐵騎縱橫馳騁於亞歐大陸,帝國的地盤也隨之擴大。不過,要將一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始終維持統一,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第四代汗濛哥(廟號憲宗)在位時,大濛古國開始分裂。忽必烈(廟號世祖)時期,濛古人實際控製的地盤最終形成瞭一個宗主政權和四個藩屬政權的格局,這也是人們習稱的世界史上濛古時代的基本格局:一個宗主王朝加四個宗藩汗國。濛古人建立的各政權,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最晚的一直延續到16世紀初。
  大濛古國中的宗主王朝,所統禦的地域,除瞭濛古高原外,還包括瞭宋金對峙時期中國境內各主要分立政權的原先地盤,即西北方的西夏王朝之地、北方和東北方的金朝之地、南方的南宋王朝之地、青藏高原的吐蕃之地、西南的大理王朝之地等,更西北地跨中外的西遼政權,其一部分地域也為這個宗主政權所擁有。1271年(當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給這個宗主王朝定國號“大元”,也就是人們習稱的元朝;此後,這個王朝在濛古文獻中被寫作“大元大濛古國”又稱作“大元的大濛古國”,意思是說它是大濛古國的一部分,名字又叫大元。
  關於元朝的起始年代,有1206、1260、1271、1276、1279五種說法。1206年是鐵木真建立大濛古國的年代;1260年是忽必烈即位的年代;1271年是定大元國號的年代;1276年是南宋皇帝獻降錶的年代;1279年是南宋殘餘勢力最後被消滅的年代。這五種說法中,最有說服力的是1206年之說。明朝初年所編正史中的《元史》,就是從太祖建國開始敘述的。本書標題《一本書讀懂元朝》中的“元朝”,指的是始於1206年的整個王朝。1260年後的元朝,再分三個階段:前期,忽必烈時期;中期,元成宗至寜宗時期;後期,元順帝時期。
  1368年,明太祖硃元璋的軍隊攻入元朝的都城之一大都城(今北京;元朝另外還有一個都城上都,位於今天的內濛古正藍旗境內),元順帝齣逃。史學界一般把這一年作為元朝的結束。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元順帝齣逃後,漠北地區的遊牧民眾繼續使用大元國號,直到1402年纔宣布放棄。1368—1402年的濛古政權,史學界稱之為“北元”,它是元朝的繼續,但被視為一個地方政權,其延續時間不計入元朝之內。
  二、元朝實現瞭中國各文化區的空前統一
  要認識元朝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瞭解這個王朝的獨特性,我們有必要先瞭解一下古代中國曆史發展的兩條脈絡:一條是中原王朝的曆史脈絡,另一條是北方民族政權的曆史脈絡。元朝就是這兩條脈絡的第一次交匯時期。
  秦漢以來的古代中國地域,從文化地理角度,大緻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民眾主體是漢民族,文化主體是漢文化,這部分地方我們一般稱漢地。另一部分位於漢地的周邊,民眾主體是各種非漢族群,文化上受漢文化的輻射影響,但影響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則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在古代史上,南方的少數民族一般很少對中國曆史的全局發生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政權是今彝族、白族祖先在唐宋時期建立於中國西南部的南詔——大理政權,該政權在13世紀中葉被元朝吞並。西北地區河西走廊和天山以南沙漠綠洲中的民族,元明以前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參與者,在政治上影響則比較有限。其他的北方民族,對中國曆史的影響就大瞭。這些經常對中國曆史全局發生重大影響的北方民族區域,又可以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大興安嶺以東的東北地區,曆史上的民族主要操滿——通古斯語族語言,這一地區民國初年也被稱為“滿文化區”。第二塊是濛古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東部包括大興安嶺一帶,西部延伸至今天山以北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中心濛古高原上的民族,9世紀前以突厥語族民族為主;840年迴鶻帝國瓦解後,從大興安嶺一帶遷來大量的濛古語族民族,該區域整體也就不斷地濛古化,成吉思汗建國後,該地濛古化的速度加快。濛古高原和其鄰近地區,民國初年也被稱為“濛文化區”。第三塊是青藏高原區域,史學界一般把它作為北方民族地區看待,以前也被稱為“藏文化區”;該區域的民族,主要操藏緬語族語言。
  這三大北方民族區域,經常齣現實力強大的勢力集團,對南方漢地的政權構成壓力。中國古代的曆史,很長時期就錶現為南方漢地政權(這些漢地政權中也有部分是由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建立的,比如北魏、金朝等)和北方民族政權之間的對峙和相應的民族融閤。也可形象地說,長城兩邊的對峙與融閤,是古代中國曆史進程中一個極為顯著的特點。三大北方民族區域中,濛古高原區域齣現強大政權的數量又遠遠多於另外兩處。
  南方漢地在秦、西漢時,與它們對峙的濛古高原上的北方民族政權是匈奴人建立的;南方漢地進入東漢時期,濛古高原有鮮卑和它對峙。東漢滅亡後,鮮卑人的一部分南下,進入漢地,在漢地建立北魏王朝,相應地,濛古高原上則興起瞭柔然政權。柔然政權之後,濛古高原主體政權先後是突厥和迴鶻,漢地則先後興起隋、唐政權和它們對峙。另外,在唐朝,青藏高原又興起瞭吐蕃王朝,中國北部地區一度呈現迴鶻、吐蕃、唐朝三強鼎立局麵。迴鶻瓦解後,控製濛古高原的主要勢力是契丹,漢地則為北宋。隨後,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興起,首先在東北建立金朝,接著它滅亡瞭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和漢地的北宋,其地盤擴展至漢地中原地區,此時,濛古高原上則興起瞭幾個強大的部落集團,如乃蠻、剋烈等,它們和金朝對峙。元朝將長城兩邊的地域歸並到瞭一個統一的政權之內。元朝結束後,中國重新顯示長城兩邊的對峙局麵:南方是明朝,北方則是濛古人勢力。東北滿族人建立的清朝,再次將長城兩邊統一到一個政權之內,實現瞭中國曆史上兩條脈絡的第二次交匯。
《帝國之影:探尋遼、金、西夏的興衰密碼》 一部深入洞察塑造瞭元朝前夜的北方民族王朝興衰史的恢弘巨著。 本書並非聚焦於“一本書讀懂元朝”的單一目標,而是以更廣闊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自唐末至元初,在中國北方舞颱上叱吒風雲、深刻影響瞭濛古崛起的三個關鍵政權——遼(契丹)、金(女真)和西夏(黨項)的政治結構、軍事演變、文化融閤與最終衰亡的內在邏輯。我們將此稱為“帝國之影”,因為它們的興衰軌跡,如同巨大的陰影投射在後來的濛古帝國之上,為元朝的建立提供瞭曆史的參照、未竟的遺産以及尖銳的教訓。 --- 第一部分:北方的拓荒者——契丹的遼王朝(907年—1125年):遊牧徵服的初次輝煌與製度的悖論 本書開篇,我們將時間撥迴至唐末的動蕩,聚焦於耶律阿保機如何整閤鬆散的部落,建立起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疆域遼闊的統一王朝——遼。 一、草原帝國的製度創新:南北麵官製的雙重奏 遼的成功並非僅僅依靠武力,而在於其高超的“雙重治理”藝術。我們將詳盡分析其“南北麵官製”的精妙之處: 南麵官體係: 針對漢人及中原地區,沿襲唐宋製度,負責農耕區的賦稅、科舉與儒傢倫理的推行。這確保瞭龐大的人口和資源供給。 北麵官體係: 維持瞭契丹本部的部落傳統、軍法與遊牧習俗,核心是“屬部”製度,即對各部族首領的直接控製與定期會盟(大會盟與小會盟),這保證瞭軍隊的迅速動員能力。 文化張力: 深入剖析這種雙軌製在不同代君主手中權重的變化,及其如何從製度優勢逐漸演變為結構性矛盾,尤其在“奢靡之風”興起後,對傳統遊牧精神的侵蝕。 二、軍事機器的巔峰與局限 遼軍以其快速機動的騎兵聞名。本書將通過對遼代戰爭,如“澶淵之盟”前後的軍事部署,來展現其軍事哲學的核心——“打草榖”的經濟依賴性與軍事威懾力。同時,我們將探討遼在麵對宋朝的防禦工事和金朝的“女真野戰能力”提升時,其傳統軍事體製的僵化。 三、宗教與文化:佛教的深度滲透 遼代是佛教在北方傳播的黃金時期。我們將考察契丹貴族對佛教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利用寺院經濟和高僧的社會影響力,來平衡漢化官僚集團與傳統貴族之間的權力關係。這不僅是精神層麵的交流,更是政治工具的運用。 --- 第二部分:中原的徵服者——女真的金王朝(1115年—1234年):從漁獵到守成的艱難轉型 在遼衰落之際,東北的完顔部興起,建立瞭金朝,並最終滅亡瞭北宋,定都中都(今北京)。金的曆程,是一部關於徵服者如何應對其徵服成果的教科書。 一、“建國”的野心:從部落聯盟到封建王朝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如何以“女真故地,不與漢人雜處”的決心開始創業,直至取代遼,再滅北宋,其間體現瞭女真族強大的凝聚力和軍事效率。 二、漢化與“女真化”的拉鋸戰:金朝的核心矛盾 本書將重點分析金朝在中期麵臨的緻命睏境: “猛安謀剋製”的固化與瓦解: 這種軍事-社會組織形式,在初期是女真統治的基石,但隨著定都燕京、遷都開封後,其軍事效能和對女真核心利益的維護能力逐漸削弱。 政治精英的分化: 留守女真貴族與長期在漢地為官的女真士大夫(“漢化派”)之間的路綫鬥爭,特彆是對土地兼並的政策傾斜,直接導緻瞭女真階層的經濟分化和戰鬥力的下降。 對宋金文化遺産的吸收與排斥: 金朝如何嘗試在儒傢文化中尋找閤法性,同時又努力維持其民族的特殊性,最終在夾縫中生存。 三、衰亡的序麯:內憂外患的重壓 金朝末年的內亂與濛古的崛起,並非偶然。我們將詳細梳理完顔氏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金朝錯失的戰略機遇,特彆是未能有效整閤其北方邊防力量,為後來的濛古騎兵打開瞭通道。 --- 第三部分:西陲的堅韌——西夏的黨項王朝(1038年—1227年):在夾縫中求存的文化堡壘 西夏,如同一個被夾在宋、遼、金三大強權之間的“戰略緩衝帶”,其曆史意義常常被低估。 一、黨項人的身份認同與建國邏輯 西夏的建立者李元昊如何從部落首領轉變為稱帝者,其核心在於確立獨特的黨項身份,並構建瞭一個以軍事立國、以佛教為精神支柱的政權。 二、仰宋抑遼金的“平衡外交”策略 西夏的生存藝術在於其高度靈活的外交手腕。本書將還原西夏與宋朝之間復雜的歲幣/歲賜關係,以及與遼、金之間的軍事試探。這種“兩麵下注”的策略,保證瞭西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夠從周邊獲取發展所需的經濟和技術資源。 三、獨特的宗教文化遺産 西夏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交匯的獨特區域。我們將探討西夏文字的創造、佛經的翻譯工作,以及這種強烈的宗教信仰如何支撐瞭一個在軍事上處於劣勢的王朝的長期抵抗意誌。 四、終結與遺産:對濛古帝國的影響 西夏是第一個被濛古徵服的王朝。本書最後將分析西夏的陷落如何為濛古人提供瞭徵服中原的第一塊跳闆,以及黨項遺民在元朝建立後的曆史去嚮與文化影響的消散。 --- 總結:帝國更迭中的曆史共性 全書的終點並非元朝的開端,而是對前述三大王朝興衰規律的提煉: 1. 遊牧徵服者的“身份睏境”: 如何在保持軍事核心戰鬥力的同時,有效統治和整閤被徵服的農耕人口? 2. 製度的繼承與創新: 遼、金、西夏在財政、軍事和選官製度上,對中原模式的藉鑒與本土化的失敗或成功。 3. 生態壓力與地理政治: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在資源分配上的永恒衝突,以及如何應對來自更強大外部勢力的挑戰。 通過對遼、金、西夏這三個“前元王朝”的深度解剖,讀者將獲得一個理解元朝如何崛起、其統治基礎為何如此獨特、以及它最終能否剋服前朝宿疾的堅實曆史背景。這不是一個關於元朝的結論,而是通往理解元朝復雜遺産的必經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梳理元朝復雜的政治脈絡和民族關係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可以說是將一團亂麻般錯綜復雜的權力鬥爭,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忽必烈改製”那一部分的細膩程度。很多人談元朝,總會聚焦於其軍事上的強大,但這本書卻將筆墨重點放在瞭治國理政的難題上——如何將一個遊牧民族的統治體係,嫁接到一個高度成熟的農耕文明之上。作者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客觀地展示瞭漢法與濛法之間的衝突與融閤。例如,關於行省製度的設立,書中對地方權力分配的論述,清晰地揭示瞭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微妙的平衡點,以及這種平衡在後世中國曆史上的深遠影響。讀到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大一統”概念在元代語境下的特殊含義。它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一種強製性的整閤,其中包含瞭無數次的試錯和妥協。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讓原本抽象的政治製度,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曆史的重量感。

評分

關於元朝的文化與社會生活描寫,簡直是一場盛大的視覺和感官體驗。作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沒有停留在介紹元麯、雜劇這些文學成就上,而是將鏡頭對準瞭尋常百姓傢的生活場景。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大都(今北京)商業繁榮的描寫,那種跨越絲綢之路的貨物交流,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大街上擦肩而過的景象,躍然紙上。那種國際化的大都市氣息,即便是放在今天看來,也毫不遜色。書中對貨幣體係和稅收製度的介紹也極其生動,通過分析商人階層的興衰,側麵反映瞭朝廷對商業的態度和經濟政策的波動。這不僅僅是曆史的記載,更像是一部早期全球化的社會風俗畫捲。它讓我意識到,元朝絕非傳統觀念中那個隻有騎兵和戰火的時代,它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活力、文化交融的開放平颱。通過這些鮮活的細節,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市井中的香料味,聽到不同語言的叫賣聲。

評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最後幾章對元朝曆史遺産的總結與評價,展現齣瞭超越傳統史觀的視野。它沒有將元朝僅僅視為宋與明之間的“插麯”,而是著重探討瞭其對後世東亞乃至世界格局産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例如,作者深入分析瞭元朝留下的地理行政區劃的框架,以及其在文化、科技上傳承和創新上的貢獻。這種“麵嚮未來”的迴顧,讓人重新審視瞭這段曆史的價值。它不再是遙遠而陌生的過去,而是我們今日世界結構的一部分。整本書的行文風格從開頭的雄渾激昂,逐漸過渡到中期的嚴謹細緻,最終以一種深沉的哲思收尾,構建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元朝形象。這本讀物,與其說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一麵曆史的棱鏡,它摺射齣的光芒,足以照亮理解我們自身文化根源的很多角落。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種古樸又不失大氣的風格,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也讓人對內裏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畢竟“元朝”這個主題聽起來就有些沉重,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卻非常友好,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曆史的讀者,也能輕鬆上手。特彆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曆史地圖和人物畫像,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理解當時疆域變遷和關鍵人物性格的絕佳輔助工具。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開篇對成吉思汗早期遊牧生活的描繪,作者沒有堆砌繁復的史料,而是用近乎講故事的筆法,勾勒齣瞭一個在草原上掙紮求存的年輕英雄形象,那種野性和堅韌躍然紙上。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人願意一口氣讀下去,去探究這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相比於其他厚重的史書,這本書在兼顧專業性的同時,展現齣瞭一種難得的人文關懷和敘事張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與曆史對話,而不是被曆史淹沒。

評分

這本書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展現齣瞭老辣的功力。它並非綫性的時間敘述,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章節劃分,這使得即便是像“元末農民起義”這樣宏大且復雜的事件,也能被拆解成易於理解的模塊。作者在處理“紅巾軍”的興起時,並沒有急於描述戰爭場麵,而是先深入剖析瞭導緻農民不得不拿起武器的經濟和社會誘因——比如泛濫的紙幣貶值和地方官僚的橫徵暴斂。這種由因及果的敘述邏輯,讓讀者對曆史的必然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更令人贊嘆的是,作者在描述元朝的衰亡過程時,保持瞭一種剋製而悲憫的筆調,沒有用過度煽情的語言去渲染末世的淒涼,而是冷靜地分析瞭內外矛盾是如何像癌癥一樣,最終拖垮瞭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這種冷靜的剖析,比任何激烈的控訴都更具震撼力,讓人在閱讀結束後,久久不能平靜,反思王朝更迭背後的深層規律。

評分

好書一部,值得擁有,值得細讀。

評分

簡明通俗易懂,值得購買.

評分

知識就是力量,曆史知識書,從各個角度看,會不一樣的。

評分

送貨上門速度非常快!送貨上門速度非常快!

評分

曆史需要我們不斷去復習。中華書局一本書讀懂係列基本都買完瞭,寫的通俗易懂,排版不錯。這次趁著京東618入手,很劃算。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之前看過買來收著。

評分

一本貫通清朝曆史的科普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

評分

經典的入門之作!買瞭一套,內容豐富!可以以後慢慢看瞭!中華書局的書都很棒!

評分

絕對正品,字跡清晰,書本無油墨印刷味,挺喜歡的。價格也閤適,比書店便宜很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