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的脈動:近現代史名傢講演錄》精選一批有特色的選修課、專題課與有影響的演講,以課堂錄音為底本,整理成書時秉持實錄精神,不避口語色彩,保留即興發揮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現場氛圍。希望藉此促進校園與社會的互動,讓課堂走齣大學圍牆,使普通讀者也能感知並進而關注當代校園知識,思想與學術的進展動態和前沿問題。
內容簡介
清王朝的滅亡是犯瞭哪些錯誤?康有為真有光緒帝的“衣帶詔”嗎?蔣介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蘇聯一開始就支持中共而非國民黨嗎?沸沸揚揚的日本曆史教科書究竟有哪些爭議?日本為什麼汙衊中國為“支那”?日軍曾以梁山好漢比附哪些延安領導人?
這一連串的問題,似乎可以連綴齣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個既重大又紛紜的事件:從辛亥革命到中日戰爭,從康有為、蔣介石到毛澤東、斯大林,從“二戰”時的《延安水滸傳》到今天的日本曆史教科書,無一不受到公眾的矚目。《中國的脈動:近現代史名傢講演錄》集中瞭如楊天石、張憲文、瀋誌華、雷頤、馬勇、餘戈等近現代史學界最優秀的十二位學者,發揮各自專長,嚮知識大眾與文化讀者展現瞭二十世紀百年中國的光榮與夢想、風雲與詭譎。
內頁插圖
目錄
新時期再議辛亥革命
——兼談辛亥前後孫中山建國思想
晚清大變局:清王朝的失誤
康有為“衣帶詔”與晚清政局
蔣介石是個什麼樣的人
剪不斷理還亂:抗戰時期的蔣宋孑L關係
中國國民黨派往共産國際的第三個代錶團
無奈的選擇:中蘇同盟建立的麯摺過程
中日之間不要戰爭要對話
日本曆史教科書與國民曆史意識
日本近代為什麼叫中國“支那”
中共抗日將領一百零八將
——解析波多野乾一的《延安水滸傳》
騰衝之圍:微觀解讀騰衝戰役
後記
跋
精彩書摘
但是鴉片戰爭以來,列強都是在海上使用軍艦侵略,曾左李或者沿海的督撫都用自己地方的錢從英國、法國或者是德國買來現代化的軍艦,組建瞭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與福建水師。而且,左宗棠、李鴻章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有現代化的艦隊,還需要一個海軍司令部來統一指揮,這幾個水師不能你用美國的標準,他用法國的標準。所以左宗棠首先打報告說,朝廷應該成立海軍衙門,所謂海軍衙門就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部,李鴻章也提齣來說,幾支艦隊建成瞭,應該統一管理。但清王朝拒絕瞭,為什麼拒絕?統治者認為,我用夷狄的軍艦都已經是等而下之,不得不這麼做,很丟人,你還要讓我在政府機構中,我們傳統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再學夷狄,建立一個我們傳統沒有的政府機構,堅決不同意。
這個事情也反映齣清王朝的短視,這不是政治體製改革,要裁撤某個機構,侵犯瞭官員的利益,而是新成立一個機構,給彆人有當官的機會。所以在1884年馬尾海戰,一個福建水師被打沉就暴露齣南洋水師、廣東水師和北洋水師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機構,沒法增援的問題來。這時候左宗棠、李鴻章抓緊這個機會跟朝廷打奏摺,說一定要建海軍衙門,朝廷到現在纔知道建海軍衙門的重要性,纔同意瞭。這個事情也說明瞭清王朝的變革總是非常被動的。像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是多麼忠於朝廷的大臣,他們拿地方自己的錢建立艦隊,說應該由中央來指揮,中央居然拒絕,我不要,我不指揮,他覺得麵子上過不去,非要一個艦隊被打沉瞭,付齣瞭慘重的代價,纔知道要建立一個海軍衙門。
海軍大臣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慈禧當然用瞭她最信任的醇親王奕譞來當海軍大臣。他一上任後,李鴻章就對他說,我的北洋水師很強大,請你到天津來視察北洋水師。奕譞一視察北洋水師,他沒想到現代化的軍艦這麼厲害,大炮打得又很準,海浪那麼大,他覺得站在軍艦上非常威風。李鴻章就藉這個機會說,為什麼軍艦能在海上跑那麼快,就因為它要靠鍋爐的動力來推進。
……
前言/序言
有那麼幾年,人們嚷嚷“史學危機”。那一段時期,曆史學傢的著作滯銷,讀者不讀,齣版社不願齣。一本書,印個一兩韆本,還要補貼。沒有補貼,書稿就隻能永遠躺在作者的抽屜裏睡覺。這幾年,情況變瞭。曆史學傢的著作大量齣版。大陸曆史學傢的著作自不必說,海外的、特彆是颱灣曆史學傢的著作受到許多齣版傢的青睞。不少在颱灣受到冷落的著作紛紛在大陸獲得齣版或再版機會。這是令人高興的現象之一。
令人高興的現象之二是遍及全國各地的曆史講座熱。大學、圖書館、文化館、學會、網站、電視颱,紛紛舉辦曆史講座。每次講座,聽眾踴躍,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人都有,堪稱少長成集,不僅座無虛席,而且有時連走廊、過道、舞颱,凡有空隙的地方都擠滿瞭人。有些講座,不少人擠在門外,一票難求,隻能怏怏離去。
這些現象昭示我們,史學危機已成過去,史學熱正在形成。我不敢說“史學春天”已到,“史學春天”的來臨依賴於百傢爭鳴局麵的齣現,檔案的充分開放,敏感問題的解禁,齣版政策的寬鬆和齣版業的繁榮,這些條件,目前都還不具備,或並不完全具備,隻能“中心嚮之”。
何以會齣現“史學熱”?源於人們對曆史真相的追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過:“文章乃經國之大業。”寫曆史,記錄既往,總結經驗與教訓,“錶徵盛衰,殷鑒興廢”,揚清激濁,褒善刺惡,大概也可以屬於“經國”大業之一,因之,讀曆史,瞭解曆史,不僅可以長知識、長智慧,瞭解前天、昨天,而且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今天。中國人愛將曆史比作鏡子,常用這麵鏡子照一照,可以知道曆史的興替、得失,明辨真僞、是非,善惡、美醜,於已、於人,於社會,於國傢,都好處多多。近年來,人們感到既往的曆史著作虛假成分、片麵成分都太多,因利益和政治需要而隱諱、扭麯的成分也太多,渴望撥開各種雲霧和遮蔽,瞭解曆史的真相和全貌,這就是曆史講座之所以受到廣泛歡迎的原因。
然而,曆史講座又頗不易舉辦。首先是選人。主講者必須是某一方麵有精深研究的專傢,然後是選題,講題必須聽眾有興趣,義對學術、對社會有所裨益。此後,主講者進入撰寫講稿階段。演講和寫文章、寫學術著作不同,必須充分顧及聽眾,做到大眾化、口語化,甚至趣味化,這纔能抓住聽眾,吸引聽眾,使聽眾能坐得住、聽得進,甚至聽得津津有味。演講完畢之後,還必須留齣時間。接受聽眾的各種各樣的提問、質疑。因此,開講座,做報告,不僅有益聽眾,使之避免讀罷數萬言、數十萬言,甚至上百萬言而仍難得其要領之苦,而且,也大有益於演講者。它促使演講者明晰論點、注意錶達、講究語言。過去,人們常常苦於學術局限於少數學人的小圈子,影響細微,而講座則找到瞭一條使學術走嚮社會、走嚮公眾的路子。它把專傢直接推到讀者麵前,使高雅艱深的學術轉化為人人可懂、可讀的講詞,使提高與普及結閤,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裏巴人,對於繁榮學術、普及學術,提高社會公眾的文化素質、知識修養,功莫大焉。
好的,以下是一份《中國的脈動:近現代史名傢講演錄》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地描繪該書的核心內容,而不包含任何關於書籍本身的描述性語言或人工智能的痕跡: --- 《中國的脈動:近現代史名傢講演錄》 本書匯集瞭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多位享譽海內外的曆史學者、社會學傢和思想傢關於中國近現代曆史進程的深刻洞察與係統闡述。全書以時間為軸,圍繞“脈動”這一核心隱喻,探討瞭自晚清以降,中國社會在劇變中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內在張力與演進邏輯。內容涵蓋瞭從傳統王朝的衰亡、西方思潮的湧入、民族危機的加劇,到革命的興起、國傢的重建與現代化的艱難探索等關鍵階段。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思潮的湧動(1840-1911) 本部分聚焦於清朝末年的社會結構性危機及其與外部世界的碰撞。其中收錄的講演深入剖析瞭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領域如何逐步失卻對自身命運的掌控。討論集中於早期改革嘗試的睏境,如洋務運動的局限性,以及知識分子對“救亡圖存”的迫切反思。名傢們通過細緻的史料梳理,揭示瞭傳統儒傢倫理體係在麵對工業文明衝擊時的內在矛盾。重點關注太平天國運動的社會根源、義和團運動的民間動員邏輯,以及維新變法思潮的産生與夭摺。對辛亥革命的爆發,講演采取瞭多維度審視的視角,探討瞭革命黨、立憲派以及地方士紳階層之間的復雜互動,並評估瞭帝製終結對中國政治文化基因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共和的初創與動蕩的年代(1912-1927) 進入民國時期,曆史敘事轉嚮對“共和”這一政治形式在中國實踐的檢驗。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袁世凱統治下的中央權力真空與地方軍閥割據的形成機製。講演者們細緻辨析瞭不同政治派係(如北洋係、國民黨早期派係)的權力運作邏輯及其意識形態差異。重點內容包括新文化運動對傳統價值的顛覆性衝擊,白話文運動對國民精神麵貌的塑造,以及馬剋思主義等激進思想如何在中國知識界獲得立足之地。五四運動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考察,分析其如何催生瞭群眾性的民族主義浪潮。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及其與共産黨的早期閤作與矛盾,構成瞭這一階段政治衝突的核心議題。 第三部分:革命的深化與民族的整閤(1927-1949) 這一階段的講演集中於國共兩黨圍繞國傢主權和發展道路的長期鬥爭,以及抗日戰爭這一民族存亡的關鍵考驗。學者們對國民政府在南京“黃金十年”的現代化努力進行瞭細緻評估,分析瞭其在經濟建設、財政金融和鄉村治理方麵取得的成就與麵臨的結構性障礙。同時,對中國共産黨在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實踐以及對軍隊的改造方麵所采用的策略進行瞭深入剖析。抗日戰爭部分,講演不僅關注瞭正麵戰場的軍事部署,更強調瞭全民族抗戰背景下,國傢認同的重塑過程,以及國共兩黨在民族統一戰綫內部的動態博弈。解放戰爭的爆發與進程,則從軍事力量對比、社會階層支持度變化以及國際環境乾預等多個層麵進行綜閤論證,最終導嚮政權的更迭。 第四部分:國傢重建與社會主義的探索(1949-1978) 新中國的建立標誌著一個全新曆史階段的開端。本部分關注新政權如何迅速鞏固權力、改造社會結構,以及推行社會主義製度的初始探索。講演詳細考察瞭土地改革運動對農村階級關係的重構,以及“一五”計劃時期國傢主導的工業化戰略的部署。對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的論述,旨在揭示其曆史必然性與實踐中的復雜性。此外,本部分還包含瞭對特定曆史事件如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深入反思,探討瞭中央決策失誤與地方執行層麵的互動,以及對國民經濟和民眾生活造成的巨大衝擊。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機製、內部權力鬥爭及其對國傢政治生態的長期影響,是該部分篇幅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部分:改革開放與現代化轉型(1978至今) 該部分著重分析瞭鄧小平時代啓動的“改革開放”政策,如何從根本上扭轉瞭先前的發展睏境,開啓瞭中國社會經濟的深刻轉型。學者們探討瞭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漸進式路徑選擇,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對農業生産力的釋放,以及對外開放政策如何重塑瞭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係。講演深入辨析瞭市場化進程中齣現的深層次問題,如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社會管理體係麵臨的挑戰。對思想文化領域的鬆動與迴歸,以及中國在全球舞颱上角色定位的變化,也被置於曆史連續性的框架內進行考察。結論部分,名傢們總結瞭近現代中國曆史的總體脈絡,並對未來發展中可能齣現的關鍵性議題進行瞭前瞻性的思辨。 本書所收錄的講演文本,力求展現曆史的復雜性、多綫索的交織性以及個體選擇在曆史洪流中的能動性。它不僅僅是對過往事件的羅列,更是對塑造當代中國麵貌的深層結構力量的係統性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