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心理学百科 [THE PSYCHOLOGY BOOK]

DK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心理学百科 [THE PSYCHOLOGY 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国DK出版社 著,徐玥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思想史
  • DK出版
  • 百科全书
  • 认知
  • 行为
  • 发展
  • 精神分析
  • 临床心理学
  • 人类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15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600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
外文名称:THE PSYCHOLOGY 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52
字数:6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心理学百科》全面解读古今139位杰出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将诸多心理学术语和实验化繁为简,灵动展现人类史上全面的心理学智慧。

  平易近人的语言

  活力四射的设计

  全面解读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思想

  精彩展现伟大人物们的智慧之光

  与心理学领域的伟大灵魂对话,在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全面了解心理学!

  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精装、全彩,极具收藏价值。

海报:


  


  

内容简介

  

  人到底是各不相同,还是千人一面?是什么让我们刻骨铭心,我们又为什么会被遗忘所扰?如何才能测试出真正的智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依靠全世界思想家的努力和心理学的令人啧啧称奇的实验。《“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心理学百科》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拉近了我们和心理学的距离,简洁有力的解释破译了高深莫测的术语,清晰流畅的图表剖析了纠结不清的理论,发人深省的名家名言令我们拍案叫绝,诙谐灵动的插图调动了我们的感观和信念。无论你是心理学“小白”,还是已“混进圈子里”的学生,或是资深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找到属于你的兴奋点。

作者简介

  英国DK出版社,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全球视觉工具书的品牌,成立于1974年,其愿景是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包含丰富信息的图书,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DK图书被认为是从生到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其科普、百科、生活等图书畅销全球。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心理学百科》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为“经”,以不同时期的心理学家为“纬”,通俗、有趣、纵横交错、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以及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重要贡献和著述,为读者敞开了一扇通往心理学世界的大门。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通过诙谐灵动的插图和简洁平实的语言,对高深的思想和杰出的智慧予以精准的诠释,让你在阅读与学习中体验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

  ——美国观察者网站(Examiner.com)


  

  ★本从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将专业深奥的知识和理论化为形象易懂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同时配有思想导图、示意图和插图,以易看易读易理解的方式,完美呈现了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

  ——美国《Booklist》杂志


  

  ★每本书都展现了超过100个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思想以及它们的缔造者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本丛书内容简洁有力,形式多样,可读性很强,了普通教科书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能让青少年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享受一场人类智慧的饕餮盛宴。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


  

  ★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现代化的是那些走在我们认知水平前列的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他们的智慧和思想或者产生于千百年以前,或者正指导着当代的思想运动。相信,这套丛书会带给我们一抹抹人类耀眼的智慧之光。

  ——罗先勇,中国报道杂志社副总编辑


  

  ★如果阅读是一种风景,那么,《“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就是浩瀚海洋。如果阅读是一种习惯,那么就请不要遗忘这套书。它以独特视角,诠释了人类的高尺度。

  ——张小强,《商务财经网》执行主编,资深平面媒体人

目录


引言
哲学根源——萌芽中的心理学
人格的四种气质
克劳迪亚斯盖伦
人类这台机器中有理性的灵魂
勒内笛卡儿
睡吧!
阿毕法利亚
思想在相互对抗中产生推动力
约翰赫尔巴特
做真实的自己
索伦克尔凯郭尔
人格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合成的
弗朗西斯高尔顿
癔症是有普遍规律的
让马丁沙可
心灵内在结构的不可思议的紊乱
埃米尔克雷佩林
有生命就有心灵
威廉冯特
只要没有人让我们定义“意识”,我们就知道它是什么
威廉詹姆斯
青春期是一次新生
斯坦利霍尔
学习了24小时之后,我们就遗忘了三分之二
赫尔曼艾宾浩斯
一个人的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阿尔弗雷德比奈
无意识看到了躲在窗帘后的男人
皮埃尔让内
行为主义——我们对环境的反应
美食令人垂涎
伊万巴甫洛夫
无益的行动淘汰出局
爱德华桑代克
无论人们天性如何,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样子
约翰华生
最大的迷宫就是人类的世界
爱德华托尔曼
一旦被老鼠看到谷袋,我们就知道它会回来的
埃德温格斯里
没有什么天性能阻挡猫爱上老鼠
郭任远
学习有无限可能
卡尔拉什利
印刻是无法被遗忘的
康拉德洛伦兹
行为是由正负强化塑造的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别想了,放松
约瑟夫沃尔普
心理治疗——无意识决定行为
无意识是真正的心灵
西吉斯蒙德弗洛伊德
神经病患者通常都心怀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型构成的
卡尔荣格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争斗持续一生
梅兰妮克莱因
“应该”的暴政
凯伦霍妮
超我只有在与充满敌意的自我对峙时才会变得清晰
安娜弗洛伊德
你只能容忍你自己发现的真理
弗里兹皮尔斯
人尽皆知,被收养的儿童得不到真正的家和爱
唐纳德温尼考特
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说
雅克拉康
人的主要任务是让自己重生
埃里克弗洛姆
美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状态
卡尔罗杰斯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就一定能成为什么
亚伯拉罕马斯洛
找到了痛苦的意义,就不再痛苦
维克多弗兰克尔
不经历痛苦,不生而为人
罗洛梅
合理的信念产生健康的情绪结果
阿尔伯特艾利斯
家庭是塑造人的“工厂”
弗吉尼亚萨提亚
激发热情,内向探索,脱离体制
蒂莫西利里
领悟可能会导致盲目
保罗瓦兹拉威克
疯狂不需要被全盘瓦解,它或许可以被突破
罗纳德大卫莱恩
我们的过去不决定我们的命运
伯里斯西鲁尔尼克
只有好人才会抑郁
多萝西罗伊
陷入沉默的父亲们
盖伊科尔诺
认知心理学——计算机般的脑
直觉是一种动态的模式
沃尔夫冈苛勒
打断任务极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任务的记忆
布鲁玛蔡加尼克
当婴儿听到脚步声时,一个细胞集合就会被激活
唐纳德赫布
知道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
杰罗姆布鲁纳
信念坚定的人很难被改变
莱昂费斯廷格
神奇的数字7±2
乔治米勒
表面之下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事实
艾伦贝克
我们每次只能听到一个声音
唐纳德布罗德本特
时光之水可以倒流
安道尔托尔文
知觉是受外部信息引导的一种想象
罗杰谢帕德
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丹尼尔卡尼曼
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
高尔顿鲍尔
情绪是一列脱轨的火车
保罗艾克曼
入迷让人进入另一种现实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快乐的人都是高度社会化的
马丁塞利格曼
我们全身心相信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记忆的七宗罪
丹尼尔夏克特
个体并非只是其想法的集合那么简单
乔卡巴金
人们担心生物学会揭穿我们神圣的外衣
斯蒂文平克
强迫性的行为仪式是个体试图控制闯入性思维的尝试
保罗萨科夫斯基斯
社会心理学——与他人共处一个世界
只有试着改变一个系统你才能完全理解它
库尔特勒温
从众的力量有多强
所罗门阿希
生活就是一个戏剧化的表演过程
欧文戈夫曼
你越常看到一样东西,就会越喜欢它
罗伯特扎荣茨
谁喜欢女强人?
珍妮特泰勒斯宾塞
闪光灯记忆会被高情绪唤醒的事件所激发
罗杰布朗
目标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成为知情人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
我们本质上都是社会动物
威廉格拉瑟
我们坚信人都会得到应得的奖赏或惩罚
梅尔文勒纳
那些做疯狂事情的人并不一定是疯子
埃利奥特阿伦森
人们会做别人要求他们做的事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当好人被推上恶魔的位置时,会发生什么?
菲利普津巴多
个体创伤应从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
伊格纳西奥马丁-巴洛
发展心理学——从婴儿到成人
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做新事情的人
让皮亚杰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成为今天的自己
利维维果斯基
不是被特定父母养大的儿童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计划
艾瑞克埃里克森
早期的情感联结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约翰鲍尔比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极其重要
哈里哈洛
我们在让孩子为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未来做准备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敏感的母亲能够创造安全的依恋
玛丽安斯沃斯
是谁教会孩子憎恨或畏惧另一种族的人?
肯尼斯克拉克
女孩的成绩比男孩好
埃莉诺迈克比
大部分人类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
阿尔伯特班杜拉
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劳伦斯科尔伯格
语言器官的发展类似于其他身体器官的发展
诺姆乔姆斯基
孤独症是男性大脑的极端形式
西蒙巴伦科恩
差异心理学——人格和智力
牙签和名字一样,你都可以想出多种用途
保罗吉尔福特
鲁滨逊在星期五到来之前是否缺乏某种人格特质?
高尔顿奥尔波特
一般智力包含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雷蒙德卡特尔
天才和疯子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汉斯艾森克
三种核心动机驱动个体做出行动
大卫麦克利兰
情绪本质上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尼科弗莱吉达
脱离环境线索去理解行为的做法是荒谬的
沃尔特米歇尔
在精神病医院,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
大卫罗森汉
三面夏娃
科比特西格彭
赫维克莱克里
人名录
术语表
索引
致谢

精彩书摘


  哲学根源

  萌芽中的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议题在今天的科学发展出来之前就是哲学领域长久讨论的话题了。古腊最早期的哲学家一直在寻找关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以及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从那时起,我们就为了思索意识和自我、心灵和躯体、知识和知觉、社会的构成以及如何过上美好生活而绞尽脑汁。

  科学的各个分支几乎都起源于哲学,启蒙于16世纪之前,直到一场“科学革命”的爆发,开辟了18世纪的理性年代。虽然科学知识的进展回答了许多关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问题,但仍无法解释我们的心灵如何工作。然而,科学和技术确实提供了研究的范式,告诉我们该如何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收集相关资料来验证理论。

  分离的心灵与肉体

  17世纪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提出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宣称所有的人类都是二元的存在——拥有独立的机器一样的身体,以及非物质、可思考的心灵或灵魂。后来的心理学思想家,如约翰·赫尔巴特,对机器的比喻进行了扩展,将人脑以及心理加工过程描述为人脑机器在工作。

  心灵和肉体分离的程度成为争论的主题。科学家想知道心灵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因素以及我们的环境所塑造的。“先天和后天”的争论由英国自然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点燃,由弗朗西斯·高尔顿接棒,将话题引入自由意志、人格、发展和学习。这些领域还没有完全被哲学所触及,并且已经为迎接科学研究做好了准备。同时,心灵的奥秘随着催眠的发现而受到热烈的追捧,严肃的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心灵世界除了外显的有意识思维是否还有更多内幕。这些科学家开始探查“无意识”的本质,以及它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的诞生

  在这些背景基础上,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了。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欧洲和美国的大学里也开始出现心理学系。正如哲学带有特定的地域色彩一样,心 理学在不同的地区也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向:在德国,像威廉?冯特、赫尔曼·艾宾浩斯和埃米尔·克雷佩林这样的心理学家采用严格的科学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而在美国,威廉·詹姆斯和他的哈佛同事采用更为理论性和哲学化的方法。除了这些研究方向外,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派在巴黎生根发芽,它围绕着神经学家让-马丁·沙可的工作,即催眠治疗癔症展开。这一学派吸引了一些心理学家,如皮埃尔·让内,他关于无意识的观点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9世纪的最后20年可以看到新的心理科学的重大飞速发展,同时,研究心灵的科学方法建立起来, 这些方法和生理学和研究躯体的相关学科大致相同。起初,科学的方法仅用于研究知觉、意识、记忆、学习和智力,后来它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的实践又为新的理论提供了宝贵财富。

  虽然这些观点通常来源于心灵研究者的自省,他们的研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但他们为下一代心理学家更客观地研究心灵和行为奠定了基础,并且催生了治疗心理障碍的新理论。

  人格的四种气质

  克劳迪亚斯·盖伦(129–201年)

  背景介绍

  聚焦:体液说

  此前:

  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的体液中含有四种元素。

  公元前325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有四种来源:感官的、物质的、道德的和逻辑的。

  此后:

  1543年,解剖学家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在意大利出版了《人体构造》。他指出了盖伦的错误,却被当成异教徒而遭受指控。

  1879年,冯特认为气质的差异源于在两个维度上所占的比例不同,这两个维度分别为可变性和情绪性。

  1947年,在《人格维度》一书中,艾森克提出人格基于两种维度。

  罗马哲学家和医生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根据古希腊的体液说,提出了人格类型的概念。体液说试图揭示人体是如何工作的。

  体液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前495—前435年),他提出所有的物质都由四种基本元素,即土(寒冷而干燥)、空气(温暖而潮湿)、火(温暖而干燥),和水(寒冷而潮湿)构成。“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0年)基于这些元素提出了一个医学模型,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液体。这些液体被称为“体液”。

  200年后,盖伦将体液说扩展到人格,他观察到人体的体液水平与情绪和行为倾向或“ 气质”有着直接的联系。

  盖伦的四种气质, 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的基础是人体的体液处于均衡状态。如果一种体液过多,那么其对应的人格类型就开始占主导。多血质的人拥有过多的血液,他们热情、高兴、乐观且自信,但是也可能会有些自私。黏液质的人拥有过多的黏液,他们安定、温和、冷静、理性且坚持,但是也可能会有些迟钝和害羞。胆汁质的人是暴躁而炽烈的,他们拥有过多的黄色胆汁。最后,抑郁质的人黑色胆汁过多,他们具有诗人和艺术家的气息,也经常体验到悲伤和恐惧。

  体液的失衡

  根据盖伦的说法,有的人生来就容易带有某种气质。然而,他又说,虽然气质问题是由体液的失衡导致的,但是饮食和锻炼可以将其治愈。在更为极端的病例中,治疗的方法还有排毒和放血。例如,一个超级多血质的人表现得特别自私,是因为他体内的血液过多;将身体切开一个小口放血就可以对此进行治疗。

  盖伦的学说对医学界的统领直到文艺复兴时才结束,那时有了更科学的研究成果。1543年,在意大利行医的医生安德雷亚斯·维萨里(1514—1564)发现盖伦的解剖描述中有超过200个错误,但是尽管盖伦的医学观点一败涂地,他仍然持续影响着20世纪的心理学家。1947年,艾森克推断,气质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并且他找到了两种人格特质呼应着古老的气质,即神经质和外向性。

  虽然体液说不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是盖伦提出的“许多生理和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观点构成了现代治疗的基础。

  克劳迪亚斯·盖伦

  克劳迪亚斯·盖伦,也被称为“帕加玛的盖伦”(帕加玛位于土耳其),他是古罗马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哲学家。他的父亲埃利乌斯·尼康是一个富有的古希腊建筑师,他给盖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外出旅行的机会。盖伦定居在罗马,为帝王服务,包括马可·奥勒留,并成为他的主治医生。盖伦在负责医治角斗士时学会了创伤的处理,他还撰写了超过500部医书。他认为通过动物来研究解剖是最好的方法。然而,虽然盖伦发现了许多内脏器官的功能,但是他因为假设动物的躯体(如猴子和猪)和人类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也犯了不少错误。盖伦活了至少70岁,关于盖伦的争论在他死后仍在继续。

  主要作品:

  190年 《气质》

  190年 《本能》

  190年 《关于自然科学的三篇论文》

  ……

前言/序言


  在公众眼里,心理学在所有的学科中可能是最神秘的,同时恐怕也是受误解最多的。虽然心理学的声音和思想渗透在每一种文化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大多数人依旧搞不清楚这个学科到底是关于什么的,以及心理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有的人一提到“心理学”就会联想到穿白大褂的人,他们可能是精神病院的医生,也可能是拿小白鼠开刀的实验员。有的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个满嘴中欧口音的人,正在对躺椅上的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或者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实施着心灵操控术。

  虽然这些形象过于夸张,但是它们的背后却有着真实的成分。心理学这把大伞覆盖了范围相当广泛的分支学科,也难怪人们会困惑于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光是以psych为前缀的词就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心理学家自身对于某个术语的定义可能也存在着争议。“psychology”(心理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psyche(意为灵魂或心灵)和logia(意为研究和解释),两个词合起来就组成了这个学科最初的涵义,而今天对“心理学”更为准确的描述是“心智与行为的科学”。

  新的科学

  心理学可以被看作是哲学与生理学之间的桥梁。生理学描述和解释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而心理学考察的是发生在其中的心理加工过程及其如何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中体现出来。哲学关注的是思想和观念,而心理学研究的是我们怎样产生出思想和观念以及我们的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所有的科学都起源于哲学,起源于想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哲学问题,但是像意识、知觉和记忆这类问题,它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预示了心理学要想将哲学观点转变为科学实践势必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一些大学里, 特别是在美国,心理学系起初都是哲学系的分支,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心理学系建立之初就完全是科学类的科系。但是直到20世纪后期,心理学才凭借自身的力量屹立于科学之林。

  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是由莱比锡大学的威廉冯特于1879年建立的,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受到认可,同时也开拓了尚未被探索过的新的研究领域。到了21世纪,心理学进入繁盛时期;它的主要分支和思潮纷纷开始涌现。心理学的历史和所有科学一样,建立在后继者的理论和发现之上,当代的心理学家仍然与许多古老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学术研究领域的主题来源于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不同思想学派都对它们进行各自的解释,而另一些则在人们的视线中来了又去,但是每次它们都会对后继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孕育出崭新的探索领域。初学者想要了解如此广泛的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按照年代的顺序看看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变革,正如本书这样:从心理学的哲学根源开始,经过行为主义、心理治疗、认知、社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直到差异心理学。

  两种取向

  即使是在发展的早期,心理学对不同人也有着不同的意味。在美国,它依附于哲学,所以其取向是思辨和理论性的,关注的是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概念。在欧洲,心理学研究植根于科学,所以强调的是检验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感知或记忆等心理加工过程。然而,即便是偏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仍局限于内省的方法:像艾宾浩斯这样的先驱以自己为调查对象,大大限制了他们所能观察到的事物的范围。虽然他们使用了科学的方法并且他们的理论为新的科学奠定了基础,但是许多后辈的心理学家都发现他们的研究过于主观,于是便开始寻找更为客观的方法。

  19世纪90年代,俄国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做出了被认为是对欧洲和美国的心理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实验。他证明了动物能够产生条件性的反应,这一观点后来发展为众所周知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认为客观地研究心理加工过程是不可能的,但是测量行为就相对简单多了,而行为正是那些心理加工过程的体现。他们开始设计实验来操纵各种控制条件,起初用动物做实验来推断人类的心理,后来干脆直接用人类做实验。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几乎只关注于行为如何被环境所塑造;“刺激—反应”理论因约翰华生的工作而变得家喻户晓。新的学习理论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势如破竹,大大吸引了普通民众的目光。

  然而,当行为主义刚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时,维也纳一位年轻的精神病医生开始提出关于心灵的理论,这一理论颠覆了同时代的思想并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基于对病人的观察以及对病史资料的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又扭头转向主观经验的研究,而非实验室实验。他关注记忆、儿童发展和人际关系,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令人震惊,但是它们迅速而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谈话治疗”一直延续并存在于今天的各种心理治疗中。

  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中叶,随着一股研究心理加工过程的科学思潮的回归,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渐渐没落。这就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思想运动又起源于以研究知觉为主的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整体观。认知心理学的工作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变得举世瞩目。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飞速发展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类比;他们用信息加工模型来深化多个领域的理论,例如,注意、知觉、记忆和遗忘语言和语言获得问题解决和决策以及动机。

  甚至由原始的“谈话治疗”衍生出的形式多样的心理治疗都受到了认知取向的影响。认知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被称为精神分析的代替品, 催生了人本心理学,注重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治疗师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治疗疾病转向引导健康的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主要关注与个体的心智和行为,而现在,却对我们如何与环境及他人互动更感兴趣;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和认知心理学一样,社会心理学在相当程度上也得益于格式塔心理学,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从纳粹德国逃到美国的科特勒温。社会心理学统一了20世纪后半叶的步调,其研究揭示了许多新的发现,包括我们的态度和偏见、我们对权威的服从以及我们具有攻击性和利他主义的原因,这些都与现代都市生活以及更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密切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后续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展心理学这个新领域上。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初只关心儿童的发展,后来慢慢地扩展到整个人一生的变化,从婴儿直到老年。研究者勾勒出人类如何进行社会、文化和道德的学习,以及如何形成依恋。发展心理学对教育和培训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思考儿童发展中的人际关系及对种族和性别的态度。

  几乎每一个心理学分支都会涉及人类的独特性的问题,但是,20世纪后期心理学被单独看作是差异心理学的天下。在试图确认和测量人格特质及智力元素的同时,心理学家们也检验了正常与异常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并着眼于我们的个体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环境的结果还是遗传的产物。

  一门影响深远的科学

  留存到今天的众多心理学分支覆盖了心智生活及人类与动物行为的全部内容。其研究范围又因与许多其他学科交叉而进一步扩展,包括医学、生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政治、经济和法律。心理学或许是最包罗万象的科学。

  心理学持续影响着其他科学,同时也被其他科学所影响,特别是神经科学和遗传学。延续至今的先天和后天的争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的高尔顿的观点;近年来,进化心理学对此争论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发现心理特质是先天和生物学的现象,服从遗传规律和自然选择法则。

  心理学是一个巨大的主题,它的发现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或多或少,它都在影响着政府、商业和工业、广告业以及大众传媒的决策。它影响着群体中的我们,也影响着身为个体的我们,它介入了对社会的一般性讨论,也指导着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心理学家的观点和理论融入了我们的日常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关于行为和心理加工过程的许多发现都被视为“共识”。心理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确认了我们的直觉,仅是让我们做出再一次的思考而已;但是心理学家也经常令公众震惊和震怒,因为他们的发现

  动摇了人们传统的、长久的信念。

  在其简短的历史上,心理学带来的许多观念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能够理解自己、他人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深深地质疑旧有的观念,发掘出令人不安的真相,同时也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令人惊叹的见解和解决之道。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它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这不仅显示出当代心理学的流行,而且显示出这门探索人类神秘心灵世界的学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欢欣和鼓舞。


探索人类心智的深邃奥秘,洞悉行为的内在驱动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自身充满好奇。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思想的河流如何涌动?情感的浪潮如何拍击?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又是什么引领我们做出种种选择?这些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何如此”的永恒追问,构成了心理学这门迷人学科的核心。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思想旅程,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心智的广袤疆域。 从古至今的智慧回响:思想的萌芽与演进 在翻开心理学的大门之前,我们不妨回溯至人类文明的源头。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们便已开始思索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探讨理性与情感的互动。柏拉图对“理型世界”的构想,暗示着存在着超越感官的真实;亚里士多德则将心灵视为身体的“形式”,强调经验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些早期的哲学思考,如同种子一般,孕育了后世对人类心智研究的无数可能性。 穿越漫长的历史长河,宗教与哲学在不同时期对人类心灵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中世纪的神学思想,将人的内心世界置于神圣的框架下审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则重新将焦点拉回个体本身,关注人的情感、意志与自由。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进一步强调了逻辑与推理的力量,为后来科学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而经验主义的兴起,则将目光投向了感官经验,认为一切知识皆源于此。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流派的智慧火花,共同构成了理解人类心智的深厚底蕴。 科学的曙光: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然而,将对人类心智的探索从哲学思辨提升到科学实证的层面,则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19世纪末,随着生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德国的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被誉为“心理学之父”,他在1879年于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正式诞生。 冯特开创了内省法(Introspection),通过训练被试者仔细观察和报告自己的意识体验,以期揭示意识的构成元素。这一方法虽然受到后世的挑战,但其开创性的意义不容忽视。它将心理研究带入了实验室,用一种相对系统和可重复的方式来探究那些曾经只被哲学触及的问题。 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理解心智的多元视角 自冯特以来,心理学界涌现出众多各具特色的学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人类心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继承并发展了冯特的思想,将心理学视为研究意识的科学,致力于将意识分解为最基本的元素,并探究这些元素如何组合成复杂的心理体验。他们如同化学家分解物质,试图找到构成心理世界的“基本粒子”。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与结构主义不同,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人更关注心智的功能,即意识的用途及其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理解心理现象的关键在于探究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能帮助生物体达到什么目的。这是一种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视角,将心理学与生物学和进化论紧密联系起来。 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无疑是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无意识欲望、冲突和童年经历的影响。他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以及“防御机制”等概念,深刻地揭示了潜意识对我们心理活动的影响。精神分析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探索无意识来解决心理问题。 行为主义(Behaviorism):以华生(John B. Watson)和斯金纳(B.F. 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对精神分析的“黑箱”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科学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而将意识和内心体验排除在外。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特别是通过条件反射(Conditioning)和强化(Reinforcement)来解释行为的习得。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教育、训练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科勒(Wolfgang Köhler)和考夫卡(Kurt Koffka)等人提出的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我们并非孤立地感知事物,而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整体的方式来组织和理解我们的经验。例如,我们看到的音乐旋律,而非单个音符的组合。格式塔原则至今仍对感知、认知和问题解决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等人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对精神分析的悲观论调和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的反思。他们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潜能以及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驱动力。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好自己的内在需求,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个体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成长。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心理学界迎来了“认知革命”。认知心理学将研究焦点重新带回到心智内部的运作过程,如思维、记忆、语言、问题解决、注意等。它将人类心智比喻为信息加工系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是如何被获取、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学习、记忆和决策等过程的理解。 心理学的分支:多维度探索人类经验 心理学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经验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主要的理论流派,还有众多分支学科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着深入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研究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探讨人际关系、群体动力、态度形成、社会影响等。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致力于识别、评估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和情绪问题,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健康。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研究个体之间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差异,探索人格的构成、发展和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研究学习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如何在教育环境中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发展。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工作场所,研究员工招聘、培训、激励、领导力、团队合作以及组织效率等问题。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研究大脑结构与功能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探索脑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生物心理学(Biopsychology):探索生理因素(如激素、神经递质、基因)如何影响和调节心理过程和行为。 洞察自我,理解他人: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并非仅仅是象牙塔中的理论探索,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原理,我们可以: 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如何产生,为何会有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 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洞察其内心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更和谐、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学习心理学的应对策略,例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问题解决技巧,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更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理解社会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如积极情绪的培养、规律的作息、健康的社交等。 本书旨在为您开启一扇通往人类心智世界的窗户,让您有机会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复杂力量。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而又充满着引人入胜的奥秘。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探索,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能够由此找到一条通往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更充实人生的道路。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每一次深入,都将带来新的发现和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快速给我一个“整体印象”的入门读物,而不是一本打算精读的专业教材。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而且超出了预期。它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只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我也可以翻开任意一个章节,快速消化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心理学概念。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进行的冗余叙述。每一页的信息密度都非常高,但又通过巧妙的版面布局,让人感觉毫不拥挤。我尤其欣赏它在结尾处对现代应用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十九世纪或二十世纪初的理论,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与当代的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乃至商业决策等领域做了有趣的连接。这让理论不再是历史文物,而是有生命力的、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工具。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看新闻时,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习惯性地从“动机”、“偏见”、“群体行为”这些心理学棱镜去看待世界。这本书带来的知识迁移能力,是我认为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能被一本非虚构类的书籍如此长时间地吸引住,尤其是涉及心理学这种容易陷入术语泥潭的领域。然而,这本“百科”系列的书,在结构上做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时间线或者学科分支来机械地划分,而是更侧重于“概念”的梳理。我发现它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类比,让我瞬间茅塞顿开。比如,它解析“认知失调”时,用的例子就贴近日常生活中的小挣扎,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场景。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卡壳的地方。我得承认,我的知识结构原本比较零散,对弗洛伊德、皮亚杰、认知行为疗法这些概念都是碎片化的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用清晰的逻辑把这些碎片整合起来,让我看到了整个心理学大厦的骨架。它并没有试图把每一个理论都讲到极致,那显然不现实,但它做到了“恰到好处”——给出了足够的深度去理解基础,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广度来激发你对特定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欲。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心理学全貌,又不想被厚重教科书劝退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首选。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一直对“人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情感和决策时,我们的大脑到底在幕后做着什么。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以为又是那种枯燥的学术理论堆砌,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人类思维的迷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那些名字,比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一下子从教科书上的冰冷术语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那个坐在实验室里观察被试的心理学家,那种探究真相的兴奋感是无与伦比的。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出色,大量的图表和思维导图清晰地梳理了复杂的概念,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流派之间的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辩证呈现,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入门指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我是谁,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感到好奇的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自我审视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读物抱有一种警惕,它们往往追求包罗万象,结果却是什么都说了,什么也没讲深。但是,这本关于心理学的册子,成功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的内容组织逻辑就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也就是每一个理论、每一位思想家——都在精确地咬合着下一个。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互相冲突的理论时的平衡感。心理学历史上充满了“主义”之争,这本书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每种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在讨论意识的本质时,它把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后来的行为主义观点并列展示,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类理解自身的路径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这种“多角度审视”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不再是简单地接受“A就是对的”,而是开始思考“在某种情境下,A的解释力强于B”。如果你希望获得的是一种能让你在日常对话中也能自信引用心理学概念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堆无人问津的知识点,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教会你的不是结论,而是提问的方式。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枯燥的文字对我来说简直是噩梦。这也是我过去一直回避深入阅读心理学著作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次阅读体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视觉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仿佛是为我这种“视觉动物”量身定做的。每当一个新概念出现时,设计师们似乎总有办法用最简洁、最抓人眼球的方式将其可视化。我不是说它用了花哨的动画或者过度设计的插图,而是那种精准的、功能性的视觉辅助。比如,用来解释“学习曲线”的那张图,比我读过的任何文字描述都更直观地展示了效率的提升过程。再比如,那些用色块和流程图来区分不同心理治疗流派的对比页,我光是看着那些图表,就已经记住了好几个关键的区别点。这让我意识到,好的信息呈现方式,能极大地降低学习的门槛。它让复杂的、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工具。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看”而非“读”来吸收知识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福利。

评分

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

评分

看书可以丰富和补充知识;了解时事,增广见闻;学习做人道理;看诗词古文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使大脑不会退化 ,增强思考能力;看学习书提升考试成绩;可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与看书多少成正比,可以加强作文能力;看书是一种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加强和帮助人际沟通;减少心理上因无知而造成的恐惧感,增加忍受挫折的能力;能学习别人成功、失败的经验,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

评分

看书可以提高人的层次,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让气质更加出众。

评分

人到底是各不相同,还是千人一面?是什么让我们刻骨铭心,我们又为什么会被遗忘所扰?如何才能测试出真正的智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依靠全世界思想家的努力和心理学的令人啧啧称奇的实验。《“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心理学百科》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拉近了我们和心理学的距离,简洁有力的解释破译了高深莫测的术语,清晰流畅的图表剖析了纠结不清的理论,发人深省的名家名言令我们拍案叫绝,诙谐灵动的插图调动了我们的感观和信念。无论你是心理学“小白”,还是已“混进圈子里”的学生,或是资深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找到属于你的兴奋点。

评分

加上白条劵,600-300-80-80,真心白菜价呀……

评分

怕啪啪啪破婆婆怕怕啪啪啪怕怕啪啪啪

评分

这一套快收齐了,印刷质量没的挑,内容比较杂

评分

该丛书适合10岁以上人群阅读。

评分

探寻冲泡茶叶之道,学习如何像品茶师一样品茗,沉浸在茶的世界中,燃起你对茶的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