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论(德语未删节译本)

精神分析引论(德语未删节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
  • 心理学
  • 精神病学
  • 潜意识
  • 性心理学
  • 梦的解析
  • 人格理论
  • 古典精神分析
  • 心理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52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8559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76
字数:27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不经意的行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真实意图?

梦真的有现实涵义吗?

性对生活影响到底有多大?

抑郁、强迫,这些心理病症因何而起?

许多人对弗洛伊德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却被他的大部头吓走。

《精神分析引论》由他的公开课讲稿收录而成,课程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他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如失误、性、梦、潜意识等。在书中,跟着大师的节奏,我们将得到问题的答案。

100年来,《精神分析引论》带领无数人走进心理学的世界,也成为大众了解弗洛伊德学派不可错过的经典读本。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课程结束100周年之际,本书忠实于德语全本,无任何删节,为您还原弗洛伊德当年演讲的风采。


内容简介

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是奥地利医师、心理学家、创始人。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先驱者,他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部分的揭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全新领域。他的理论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对西方当代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8年,希特勒德国占领了奥地利,弗洛伊德因是犹太人被迫离开维也纳,前往英国避难,1939年在英国去世。

代表作

《精神分析引论》《歇斯底里症研究》(与布洛伊尔合著) 《梦的解析》《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自我与本我》


徐胤
青年学者、翻译家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在读博士
专门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方向研究


精彩书评

说起心理学,就绕不过弗洛伊德。——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Paul Bloom

希望诸位不要混淆(《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的关于梦的)两点。只需做到这个,你们对梦的理解便超过了大多数《梦的解析》的读者。 ——弗洛伊德


目录

第一部分 失误行为

第一讲 导论 003

第二讲 失误行为 Ⅰ 011

第三讲 失误行为 Ⅱ 023

第四讲 失误行为 Ⅲ 040

第二部分 梦

第五讲 困难及初步探讨 061

第六讲 释梦前提和解析技巧 076

第七讲 显性的梦境和潜藏的梦意 087

第八讲 孩童的梦 097

第九讲 梦的审查 107

第十讲 梦的象征作用 117

第十一讲 梦的工作 134

第十二讲 梦的案例分析 146

第十三讲 梦的远古性和幼稚特征 158

第十四讲 愿望的满足 169

第十五讲 疑问和批评 181

第三部分 一般神经病学

第十六讲 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 193

第十七讲 症状的意义 204

第十八讲 创伤的固置作用,潜意识 217

第十九讲 反抗和压抑作用 227

第二十讲 人类的性生活 239

第二十一讲 力比多的发展和性组织 252

第二十二讲 发展和退化,病源学 267

第二十三讲 症状形成的途径 281

第二十四讲 一般的神经质 295

第二十五讲 恐惧 306

第二十六讲 力比多理论和自恋 321

第二十七讲 移情作用 337

第二十八讲 分析治疗 351


精彩书摘

第二十讲 人类的性生活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常以为“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性是不高尚的行为,不宜多谈。曾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著名精神病学家的学生欲使自己的老师相信歇斯底里症的症状多与性有关。于是,他们将老师带到一位患者的病床前,这位患者发病的症状显然与分娩十分相像。老师却否认说:分娩跟性无关。这当然没错,因为分娩不一定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我注意到你们在生我的气,因为我似乎不应拿这么严肃的事情说笑,但这不只是一个笑话。说实话,要概括“性”的内容,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性指代所有与两性区别有关的事物,或许是唯一准确的说法,却未免有些宽泛无味。如果你们重点关注性行为这一事实,那也许会说性是以获取快感为目的,关注异性的身体——尤其是性器官,并以性器官的结合和发生性行为为最终目标的过程。但这种说法与“性是不高尚的行为”其实相差不大,分娩自然不属于性。而如果你们认为性的本质是繁衍生息,那一系列与生殖无关,却显然与性有关的行为,如手淫和亲吻,又给排除在外了。我们其实很清楚,下定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不指望能给“性”一个尽善尽美的定义。不过我们能感觉到“性”的概念发展得很快,用西尔贝莱尔的话说,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总体看来,我们在性问题上还是大致有方向的。

如果由性能联想到性器官、性快感、生殖功能及其秘而不宣的特征,便已经可以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但对科学来说,这远远不够。通过细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我们发现有一些人群的“性生活”显然易于常人。一部分“性倒错者”眼里没有性别的差异,只有同性才能唤起他们的性欲。异性(尤其是他们的性器官)根本不在性对象之列,甚至严重时还会引起他们反感。这些人自然也不想参与生殖的过程。我们称这类人为同性恋或性倒错者,他们有男有女,除了有这一缺陷,往往——但不是百分之百——有很好的教养和智力开发,在道德上别无可指摘处。他们在科学界的代言人称他们是人类的一个特殊变种,即“第三性”,认为他们应该与其余两性平等共处。以后若有机会,我们可以用批判性的眼光再去审查这一诉求。但至少这群人并不总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是经过挑选的精英,其中一部分人照样本事平平,别无大用。


前言/序言

我新问世的这本书以《精神分析引论》为题,绝非有意挑战该领域现有的同类作品(席慈曼,Hitschmann:《弗洛伊德神经病学》,1913年第二版;普菲斯特,Pfister:《精神分析方法》,1913年;莱奥·卡普兰,Leo Kaplan:《精神分析概要》,1914年;雷吉塞特·海斯纳德 ,Régiset Hesnard:《对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症的精神分析》,巴黎,1914年 ;阿道夫·F.麦耶,Adolf F. Meijer:《精神分析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作用》,阿姆斯特丹,1915年)。1915年的第16和1916年的第17冬季学期,我为一群医生和非专业人士开设了这门讲座,本书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



受此前提所限,本书可能会给读者留下一些特殊的印象。作为演讲者,不可能在叙述中时刻保持学术论文的审慎和严谨;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唤起听众的注意力上,使他们不至于在接近两小时的讲座中昏昏欲睡。考虑到讲座的现场效果,我可能会重复提及某些内容,例如讲到梦的解析时我们会提出一些观点, 随后探讨精神病问题时会再次阐释。讲座素材的安排顺序也决定了有些重要的话题,如潜意识问题,不可能一次就阐述透彻。它们将被一再提及或暂且搁置,直到在某个新的场合重新做更多介绍。



对精神分析研究文献了然于胸的人,将发现本书鲜有新内容。事实上,其他某些文献的论述可能更详尽。但出于论述完整和材料凝练的需要,我在某些章节(恐惧的病源学、歇斯底里式的幻想)中,引用了一些过去未曾披露的材料。





维也纳,1917年春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探索心灵深处的永恒旅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自身内在世界的探求从未停止。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科学的实证研究,我们始终试图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情感、影响我们命运的隐秘力量。而在这场伟大的探索中,有一部作品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人类心灵的幽深之处,它便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不是一个枯燥的理论汇编。它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冒险,一次对人类潜意识的系统性揭示,一次对驱动我们行为的无形之手的辨识。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越意识的表层,潜入那片广阔而神秘的无意识海洋,揭示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鲜少觉察,却又深刻影响我们的心理动力。 一、 认识无意识:意识之下的辽阔大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核心突破在于对“无意识”概念的引入和阐释。在传统观念中,我们认为意识是唯一的心理活动场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直接源于我们的清醒意识。然而,弗洛伊德指出,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意识的“水面”之下,隐藏着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强大的世界——无意识。 无意识并非一片混沌或虚无,而是充满了各种被压抑的冲动、欲望、记忆和创伤。这些心理内容,由于与我们的社会规范、道德观念或自我理想相冲突,被意识拒之门外,但它们并未因此消失,而是以种种隐秘的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如同沉睡的巨兽,一旦被触动,便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精神分析引论》详细阐述了无意识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梦境、失误(口误、笔误)、遗忘、症状等现象,是如何成为无意识内容得以“伪装”和表达的途径。这些看似偶然的“小岔子”,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却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意义,是通往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宝贵线索。 二、 心理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动态博弈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人类心理的运作,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结构”的模型,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三个部分并非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心理功能。 本我(Id):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本我只关心即时满足,追求欲望的释放,不受理智、道德或现实的约束。它就像一个婴儿,只知道索取和享乐。 自我(Ego):它是人格中负责与现实打交道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自我试图在满足本我的冲动与现实的限制之间找到平衡,它负责思考、判断、决策,并通过各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外的压力。可以说,自我是连接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超我(Superego):它是人格中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想的部分,是父母和社会价值观内化的结果。超我批判自我的行为,设定道德标准,并引发罪恶感和羞耻感。它如同一个严厉的法官,不断审视和评价我们。 《精神分析引论》深入剖析了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我的冲动,自我的调和,超我的约束,三者之间的张力和冲突,构成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动态博弈失衡时,便可能导致心理冲突、焦虑,甚至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理解这些结构及其互动,是认识自身心理机制的关键。 三、 心理动力:驱动我们行为的能量之源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并非随机发生,而是由一种内在的心理能量所驱动,他称之为“力比多”(Libido)。力比多最初被认为是性本能的能量,但随着理论的发展,其含义被扩展,涵盖了所有生命和创造的冲动。 本书详细阐述了力比多的发展和转移。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是理解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在每个阶段,力比多都会集中在身体的不同区域,并面临特定的心理任务。如果在某个阶段,力比多的发展受阻或出现固着,就可能导致该阶段的心理特征在成年后表现出来,影响个体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同时,作者还阐释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的作用。当个体面临无法承受的焦虑或冲突时,自我会无意识地启动各种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等,以保护自己免受痛苦。这些防御机制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压力,但长期过度使用,却可能扭曲个体对现实的认知,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四、 精神分析疗法:探索心灵创伤,实现自我整合 《精神分析引论》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阐述,它更是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石。作者详细介绍了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方法——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和对梦境的解析(Dream Interpretation)。 自由联想:要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放下一切理智的审查和过滤,将脑海中闪过的任何念头、感受、回忆都如实地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得以接触到那些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重要信息。 梦境解析:弗洛伊德将梦视为“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他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是无意识内容以象征化的形式在睡眠中的表现。通过对梦境中的“显性内容”(Manifest Content)进行深入解析,探寻其背后的“隐性内容”(Latent Content),可以揭示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愿望。 精神分析疗法的目标,是通过揭示和理解无意识中的冲突、创伤和压抑,帮助患者将这些内容带入意识层面,从而减轻其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当被压抑的能量得以释放,被隐藏的真相得以揭示,患者便能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心理结构,克服心理困扰,实现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 五、 影响深远:重塑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精神分析引论》的问世,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革命之一。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精神病学领域,更渗透到文学、艺术、社会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重塑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理论,迫使我们承认,在人类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强大而复杂的无意识力量。他让我们看到,童年经历、早期创伤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作用。他对“性”的探索,打破了许多长久以来的禁忌,引发了关于人类欲望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阅读《精神分析引论》,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启发。它需要我们放下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些可能令人不适的观念。它要求我们具备耐心和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然而,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对自我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人更深切的理解。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探索内心世界的强大工具。它鼓励我们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理解那些让我们困惑和痛苦的原因,去勇敢地面对那些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最终,它指引我们走向一条更加真实、更加自由、更加完整的人生之路。 《精神分析引论》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对人类心灵的一次全面扫描,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解剖,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革命性启迪。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深思熟虑的经典之作,将继续在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漫长旅程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典雅而严谨,带着一种十九世纪末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场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的深度对话,他不会轻易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地去审视那些你从未想过要去探究的内在冲突和动因。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句子或某个论断深深地触动了,需要时间去消化它在自己生命体验中的回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梦境解析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论述细腻入微,对人类情感的把握精准得令人心惊,仿佛他能直接窥视到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这本书不适合带着浮躁的心态去翻阅,它需要你卸下平日里的自我防御,以一种近乎赤裸的姿态去面对自己思想的构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坦白说,放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有些朴实过头,甚至可以说是略显老派。书页的边缘在多次翻阅后已经微微卷曲,侧边也能看到我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划下的重点和批注,这让它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商品,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刻意去迎合现代人对“快速获取知识”的需求,它坚持自己的节奏,坚持对复杂性的忠诚。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能有一本书如此坚定地要求读者投入时间、情感和智力上的汗水,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深刻洞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要通过艰苦的、长期的自我对话才能获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迷幻之旅,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略带模糊的字体,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潜意识深处的呼唤。初次捧起它时,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特有的微涩气息,让人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翻开第一页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词汇,像迷雾一样笼罩着我,那种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雪山,每走一步都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入关键概念时所使用的那些精妙的比喻,虽然初看之下有些晦涩,但一旦理解了那个比喻的内涵,整个理论框架便豁然开朗,犹如拨云见日。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意思,行间距的处理恰到好处,让人在长时间的阅读中不至于感到过于压迫,这对于处理如此复杂的心理学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贴心的设计。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情绪相对低落的时期开始接触这本书的,当时感觉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找不到出口,像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迷宫里。这本书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解答,不如说是一种结构化的理解工具。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教会了我“为什么你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种从根源上去剖析问题的态度,对我来说,比任何肤浅的建议都要有效得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生本能”与“死本能”张力时所展现出的哲学思辨深度,那不仅仅是心理学的概念,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就像剥洋葱一样,总能触及更深层次的内核,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本质的史诗。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大部头时,我的挫败感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德语直译过来的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真正领会其精髓。我不得不采取“打游击”的阅读策略,一会儿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一会儿翻阅一些辅助性的导读材料,试图为自己建立一个脚手架。然而,正是这种艰辛的探索过程,铸就了最终的理解。当某一个复杂的概念,比如“力比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移置,通过我的反复咀嚼和对照自己的经验后,终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挑战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迫使我用一种全新的、非线性的方式去观察和解释我周围的人际关系,甚至我自己的日常反应模式。

评分

还没读,如果是无删减版价值更大些,书是正版

评分

我一直都在追寻美好生活的路上奔波着,到最后才发现一切又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直到有一天“认识”了〔弗洛伊德〕才知道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事情,而唯一不甚了解是自己。你如果想认识真实的自我,应该读一读弗洛伊德的作品。

评分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各方面压力都很大,买来这本书,希望有用。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弗洛伊德大师的著名作品,对性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讨,看完之后获益匪浅,好评~

评分

学点心理学相关的知识 特别是弗诺伊德的书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都有帮助

评分

书还不错啊哈哈哈哈哈

评分

很好,很喜欢,之前一直想看,现在刚好京东有活动就多囤了些书,慢慢看了,还没拆封,不知道里面什么样

评分

有件事情我以为我不去做天下人自然会去做,可是现在看来天下无人,苟且之辈岂可堪大用成大器乎,羊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