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21世纪政治学规划教材·国际政治系列》梳理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中国民国时期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史。这段时期是中国遭受外部冲击最猛烈的时期,中国不仅丧失了大量土地、支付了巨额赔款,而且失去了独立和自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中国人摸索和尝试自强之路的努力从来没有中断,一步步地争回主权。《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21世纪政治学规划教材·国际政治系列》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的配套教材,此次修订根据课时对章节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内容上进行了一些增删以突出重点,并补充了最新的史料。《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21世纪政治学规划教材·国际政治系列》适合作为高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以及外交学专业的教材使用,也适合作为从事外事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第一章 清代早期的中外关系
第一节 东西方国际体系的碰撞
第二节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第三节 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
小结
第二章 鸦片战争期间的对外交涉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节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第四节 对沙俄扩张的让步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涉外体制的建立
第三节 对外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教案的处理
小结
第四章 边疆危机的外交困境
第一节 琉球事件的中日交涉
第二节 马嘉理事件的中英交涉
第三节 伊犁问题的中俄交涉
第四节 日本侵朝危机的处理
小结
第五章 中法战争与应对南部威胁
第一节 中法战争的以战求和
第二节 中葡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就英国侵略缅甸和中国西藏的交涉
小结
第六章 甲午战争与以夷制夷政策
第一节 中日矛盾不断加深
第二节 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对策
第三节 中俄密约的签订
小结
第七章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入侵
第一节 列强对势力范围的瓜分
第二节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利用
第三节 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第四节 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占
小结
第八章 清朝末年的无力抗争
第一节 清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第二节 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日俄战争与清政府的“中立”
第四节 英国再次入侵西藏
第五节 列强争夺铁路修建权
小结
第九章 中华民国初年的妥协外交
第一节 革命党人的对外主张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 争取列强承认的外交妥协
小结
第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第一节 关于“二十一条”要求的交涉
第二节 中国参加世界大战
第三节 “西原借款”与山东问题的换文
第四节 巴黎和会上的挫折
小结
第十一章 南北政府对峙期间的外交
第一节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第二节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署
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修约努力
第四节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主权的斗争
小结
第十二章 南京政府初期的外交选择
第一节 “联美抑日反苏”的政策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修约成果
第三节 中东路事件上的中苏较力
小结
第十三章 应对日本扩大侵华的政策转变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中的软弱态度
第二节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三节 日本入侵华北与对日妥协
第四节 内外压力下对日政策的转变
小结
第十四章 抗战前期的“苦撑待变”外交
第一节 自卫抗战与布鲁塞尔会议
第二节 争取欧洲列强的活动
第三节 联苏合美的外交努力
第四节 从“苦撑待变”到“积极促变”
小结
第十五章 参加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第一节 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第二节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
第三节 中国与美英苏之间的分歧
第四节 抗战胜利前夕的外交活动
小结
第十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的终结
第一节 对日受降与战争问题的处理
第二节 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
第三节 内战期间的中美关系
第四节 新旧对外政策的交替
小结
参考书目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特别是近现代史的研究,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反思。《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的“第2版”字样,暗示着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陈旧版本,而是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史料发现,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 Revision。这一点让我对其学术的“生命力”充满信心。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在过去研究中可能被忽视,但现在已被重新评估的史实,或者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能够提出更加 nuanced 和 balanced 的解释。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接触到当前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研究的前沿动态。
评分我个人对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和决策过程非常感兴趣。一本好的历史著作,应该能够将冰冷的史料赋予鲜活的生命。我期待《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能够生动地展现那些在历史关头做出关键外交决策的人物形象,比如李鸿章在处理洋务运动中的外交困境,顾维钧在国际舞台上的雄辩,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中的智慧与担当。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动机、考量和他们在外交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能够更加立体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的进程,而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而言,学习历史,尤其是复杂的近现代外交史,最怕的就是枯燥和晦涩。但从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来看,“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的定位,通常意味着编写者在力求学术严谨的同时,也会兼顾教学的直观性和易懂性。我期待书中能够采用清晰的时间脉络,将纷繁复杂的事件一一梳理清楚,并辅以必要的背景介绍和人物分析,让历史进程跃然纸上。同时,教材的性质也暗示着它可能会有配套的学习资源,比如案例分析、史料解读、甚至是思考题,这些都将极大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中国近代国家转型和融入世界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理论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被列入“21世纪政治学规划教材·国际政治系列”这一信息尤为关注。我期待书中不仅能提供扎实的历史叙事,更能运用当代政治学,尤其是国际政治学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视角,来解读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演变。例如,它是否会运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来解释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行为?它是否会分析中国在国际权力转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宏观趋势下的应对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外交的逻辑和发展规律。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外交领域深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最近终于得偿所愿,入手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我仅凭翻阅目录和序言,便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和严谨。首先,它被列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意味着它在内容、结构、理论体系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不是市面上随意出版的泛泛之作。其次,冠以“21世纪政治学规划教材”的头衔,更是为这本书注入了时代感和前瞻性,它不仅会梳理过往,更会结合当代政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视角,来解读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演变。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对国家发展道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其国家认同的形成和演变息息相关。我期待《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能够深刻地探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例如,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的叙事变迁,在外交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中国在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其外交斗争又如何巩固和强化了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层面,来解析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意义和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国际政治系列”也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即它并非孤立地研究中国外交,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进行考察。这意味着书中会涉及到列强环伺、世界体系变迁、大国博弈等一系列宏观背景,也势必会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如何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如何随之调整。我特别期待书中对晚清以来中国如何从一个“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逐步适应和参与近代国际秩序的艰难历程的论述。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争取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最终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的。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好奇的篇章,相信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解答。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外交,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和国际地位的关键。而新中国的外交,其根源又深植于近现代的漫长历史之中。这本书能够涵盖“近现代”这个如此宏大的时间跨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论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启了其独特的外交实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夹缝中,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践,以及中国在不结盟运动中的角色,都是我非常希望从书中获得系统解答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以及其在国际交往中的行为模式,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外交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恰恰是这样一个充满屈辱、抗争、探索与崛起的史诗。我个人特别关注书中如何论述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的策略演变,比如与日本、俄国、东南亚国家等长期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的地缘政治格局。另外,近代以来中国在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外交斗争中,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也是我非常希望深入了解的部分。这本书的名字就预示着它将带领我穿越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亲身感受中国外交官们的辛劳与抉择。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名对历史事件的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读者。一本好的历史著作,不仅要讲清楚“发生了什么”,更要剖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带来了什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2版)》作为一本“精品教材”,我对其深度和广度充满信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那些关键的外交条约、重大的国际会议、以及标志性的外交事件进行详尽的解读,比如《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以及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战略考量等。我希望它能像一部抽丝剥茧的纪录片,带领我层层深入,揭示历史真相的复杂性。
评分春天有沟沟坎坎回家空落落
评分法德世仇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转变的动力,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无论亨利四世还是拿破仑,在其实力鼎盛时期也未能达到与欧洲所有强国为敌的地步。两强相争的后果是两强都衰落下去,只是衰落的快慢不同,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实力再也没有达到欧陆霸主的地位。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普鲁士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德意志,取代法国成为欧陆的霸主,因此也成为其他大国防范的对象。
评分朱明权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分就英国的战略来说,就是维持欧洲大陆的战略均势,维护自己的海上霸权,谁可能成为欧陆的霸主,谁就是英国的敌人,亨利四世和拿破仑的法国如此,后来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德国亦是如此。而德国的软肋就在于两线作战,希特勒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或者说他过于自信,而这种自信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国家。
评分清以a夷制夷的对策第三节 清调d整对外政策第f二节 临时的h外交政策第三i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第一节 南北对p峙期间的外交第一节 北京的修约努力第四s节 南京初期u的外交选择第一节 南京国民的修约成果第三节 入侵华北与对日妥协第四节 自卫抗战与布鲁塞尔会议第二节 南京国民外交的终结I第一节 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第一节 马嘉理事件的中英P交涉第三节 中俄密约的签订小结第七章 U清调整对外政策第二节
评分http://club.jd.com/JdVote/TradeComment.aspx?ruleid=9584493643&ot=0&payid=4&shipmentid=70#none
评分构成非法高次方程
评分h?j?g?f?k?i?y?j?k?k?j?h?k
评分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