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花》是展現日本花道禪宗美學的典範之作,一本精緻印刷的花道圖鑒。“一日一花”圖鑒在國內被@設計目錄、@知日、@VOICERme等眾多設計、文化類品牌喜愛,在其平颱上轉載,引來無數好評。
川瀨敏郎是日本當紅花藝大師,“自然野趣流”的代錶人物。他的插花傳承瞭日本傳統花道的精髓,但卻擺脫束縛,自由創作,發乎,進而使得他的作品充滿新意,又有著中國畫留白、綫描之趣味。他不喜歡用開到繁盛的花束,而選擇淡雅素簡的一兩條花枝進行創作,在樸拙的意境中傳遞齣四季的低語,充滿禪意。
366天,古老的器皿插上當令的花葉,附有對花和器皿的介紹,每頁都有一句作者的寄語,譯者楊玲是在日華人花藝協會會長,其譯筆同樣優美。最後附錄所有植物名索引。知識性和審美兼具。
花道作為一種探索美和平衡思想的情趣盎然的方式,是一種“生活美學”,川瀨敏郎的花藝充滿東方式的禪意。簡單樸素中有一種靜美,這種氣定神閑的美確能抓住人心,帶給人心靈上的震動。翻著本書,撲麵而來一股清雅與靈逸。
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川瀨敏郎從2011年6月開始的一年,用古老、質樸、布滿曆史痕跡的器皿當做花器,依據時節到山野裏找當令的花葉,融入花器中,並持續在網上連載“一日一花”專欄,廣受好評後匯編成這一冊精美的圖鑒。
366個作品野趣中充滿瞭寜靜和雅緻,在“空”和“寂”中給人一種生命的啓示。在《一日一花》中, 川瀨敏郎著力於詮釋“高的技巧即沒有技巧”,在不著痕跡中傳達“素”之花的自然姿態。
《一日一花》中的圖鑒也收到國內眾多設計師、文化愛好者、以及設計類圖片類網站的喜愛。而諸如@設計目錄、@知日、@VOICERme 等都曾在其平颱上轉載過,深受網友和讀者喜愛。
作品最後,附帶瞭425種植物的索引和解說,對所有對美敏感、欣賞花道,和所有植物愛好者來說不可多得的一本書。
川瀨敏郎,1948年生於京都,自幼師從古老的“池坊”花道。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畢業後,前往巴黎大學留學,迴國後不拘泥於流派,迴到花道的原點自由創作。
擅長用古老、質樸、布滿曆史痕跡的器皿當做花器,依據時節到山野裏找當令的花葉,融入花器中,簡約中有一份枯寂之美。他的花藝有著濃厚的禪意,常被人當作對四季更迭、時間流逝的一種冥想方式。
著有《一日一花》《四季花傳書》《花會記》等。
楊玲,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專攻日本文學。1990年代初前往日本,學習歐式花藝。2002年入門傳統花道小原流,現為日本花道小原流教授、日本國傢花卉裝飾一級技能師,在日華人花藝協會會長。
★“山中采擷三兩枝,巧手飾,意清幽,獨品香茗,禪意盎然。”
——讀者評論
★“器與草木相得益彰:古樸之外含一縷清雅,拘謹之上留一念生發。”
——讀者評論
★“川瀨敏郎的插花藝術深諳禪宗之理,將禪宗的簡素與自然、孤傲與幽玄,脫俗與寂靜以及非對稱的美學特性錶現齣來,就像一首凝練的詩!”
——讀者評論
★“這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生活。不是一次閱讀,而是365次美的享受。”
——讀者評論
我酷愛日本審美意識中的侘寂(Wabi-sabi):枯山水、陶器、建築、茶道,以及花道。很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日語專業的大學生時,第一次在日語原文雜誌上看到瞭“插花”。當時我被它的素美所震撼,腦海裏閃過“如果能學習插花該多好”的念頭。後來移居日本,終於實現瞭年輕時的願望,入門日本傳統花道小原流。
來日近二十年,我跟隨各個風格的日本花道傢以及花藝設計師學習東西方插花藝術,我跟隨他們不僅研習瞭插花藝術,還學習瞭許多審美觀乃至價值觀:即藝術設計上用自然、空靈、樸素的禪宗美學觀來錶現;生活上用減少、否定、淨化來摒棄日常的繁瑣,用感觀上的簡約乾淨,獲得生活最本質的元素。
在我越來越傾心於這一錶達粗樸與空寂的無華之美,進行我的人生“斷捨離”時,收到瞭上海浦睿文化邀請,翻譯日本著名花道傢川瀨敏郎老師的新作《一日一花》。我內心交織著激動和不安。川瀨老師是我研習花道以來一直崇拜的大師,能有幸翻譯他的作品,正是對我十多年學習花道最好的匯報。同時,我也踟躇著是否能錶達齣老師作品中那些看似簡單卻深含生命哲學的真正思想。
川瀨老師是代錶日本“自然野趣流”的著名“花人”。他的“一日一花”開始在新潮社的“蜻蜓之頁”主頁連載後,我便追隨著老師體會瞭一年四季中的生命輪迴。這是一本獻給棲息在大地上所有生命的作品,366 個作品在野趣中充滿瞭寜靜和雅緻,在“空”和“寂”中給人一種生命的啓示。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從一片枯葉和殘枝上去體會生命的無常、頑強、以及執著, 成為我每天思考的內容。
在這本《一日一花》中,川瀨老師所用的花材,有信手拈來的路邊草花,也有踏遍原野采集來的珍稀花草、枝葉、樹木和果實。這些植物,絕大多數我都不曾見過,更有許多是日本固有的品種或變種。整個翻譯過程中最艱難的便是植物所對應的中文名稱,同時也是需要耗費最多時間來勘誤的部分。一些日本固有的品種或變種的名稱,用瞭原文的漢字名、或是用“日本+ 屬名”,並保留瞭日文原名稱的標記方式。
在此我深深感謝新浪微博上眾多的植物專傢和老師所提供的幫助,尤其是中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傢劉冰老師不厭其煩地為一些日本固有植物擬名。這本書在後期校對時,得到瞭深悉日本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友人堀內紀子女士、精通中日兩國語言並學習各種風格日本花道的張晨女士的大力協助。我還有幸遇見瞭一位精通日語的編輯張逸雯小姐,她一絲不苟的精神為本書的準確性提供瞭更堅實的保障。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最後,我要特彆感謝在日華人著名學者和作傢李長聲老師的引薦,讓我邂逅瞭這本《一日一花》。
……
“一日一花”的想法緣來已久, 我曾經構思像寫花卉日記那樣, 每天插一枝花。後來不知何時卻被我忘卻。再次想起它的時候, 大概是我創作《四季花傳書》之時。
《四季花傳書》是我十多年前在《藝術新潮》連載的單篇匯編,主要收錄瞭“投入花”這種形式的插花,我在“投入花”中使用瞭各式各樣的花草,我的足跡遍布山野,在尋尋覓覓中,發現那些被鳥啄蟲蛀、風雨侵蝕、瀕臨枯萎等生死隨緣的花草,比美麗綻放的花朵更加引人入勝,感覺心靈之窗被開啓。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真正體會到插花的喜悅。
在路邊看到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通過插花竟然也能呈現齣一種崇高的姿態, 這如何不使人欣喜呢?在插“投入花”時,要將心儀的花草迅速地采摘下來,立刻插入水裏。這個過程不隻是在意花草外在的形,更要挖掘齣其內涵的神韻,隻有在此可略加些許人為的雕飾。
從年輕時開始,我也插與“投入花”截然不同的樣式—“立花(Tatehana)”。在《四季花傳書》齣版數年後,我開始在同一刊物上連載《立花的神話》。在室町時代,“立花”是作為書院壁龕的裝飾花而産生的樣式,是插花(Ikebana)的原型。這篇連載試圖探究從立花樣式追溯“日本之花”的古典內涵。古代日本的“立”之行為不僅限於花,還具有祈神的意思。最初的“立花”應該大緻等同於神佛。
實際上,立花,就是在器皿中將花“固定住”的意思。固定花草完全是人的行為,因此各種技巧應運而生。這種由競爭人為技巧相繼産生的各種插花形式,最終形成瞭近代的插花。
我認為,日本從古至今一直是一個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之邦,崇尚“素”之美的心情大概也源於此吧。在這樣花草環繞的生活中所衍生齣的“投入花”便是“素”之花,即不添加任何人為因素、展現草木花自然姿態的插花。發掘齣“投入花”的美與靈魂的是侘茶的茶人。
所謂“素”,即添一分則嫌多、減一分則嫌少的極緻之美。在這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的“一日一花”過程中, 我著力於詮釋“最高的技巧即沒有技巧”,在不著痕跡中傳達“素”之花極緻的自然姿態。
我接觸過的草木花雖然有限,卻讓我再次驚嘆於這片土地上孕育的繁花之艷麗和豐盈。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到插花的根本便是對大地的祝福。
《一日一花》雖然以一年為限,但是對於我來說, 它並沒有結束。我的“一生一花”在繼續。
後記
東日本大震災後一月有餘,我看電視新聞時,畫麵映現齣廢墟的大地上草木萌生、鮮花綻放、災區遲到的早春景象。然而,最打動我的是人們凝視著鮮花時的燦爛笑容。
震災後,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無法去觸摸鮮花。而我看到那些笑容時,渴望再次插花的心情愈發強烈。當我意識到它時,已經開始瞭“一日一花”的創作。死者長已矣, 生者常戚戚,無論生死,我隻期望每天能夠為瞭誰敬奉上這片土地“靈魂之記憶”的草木花。
當我正在思考如何將這些花傳遞齣去時,新潮社的菅野先生提齣瞭“通過網絡傳遞如何?”的建議。雖然開始有些睏惑,後來覺得這也許纔是最佳方式,於是決定在新潮社的“蜻蜓之書”主頁上發錶每日一花。
我以花為心中的曼陀羅來構思“一日一花”。我的心願是想供奉所有的鮮花,而僅以我一人微薄之力著實難以勝任。此時,得到瞭性情相投、熟知花草的川島南智子女士、花藤社的藤井一男先生及壽子女士的大力協助。其中,川島和壽子二人,捨生忘我地穿梭在山野之中,采集鮮花。通過她們二人,讓我與許多生命相遇。另外,森田美保子女士也毫不吝惜地剪下自己庭院的鮮花提供給我,並告知花名。還有很多人,得知“一日一花”之後,都送來瞭鮮花,這對我們來說,真是莫大的鼓勵。當時,我還得到提供攝影場所的木村宗慎先生、攝影師青木登先生以及自《四季花傳書》齣版以來,一直參與編輯的菅野康晴先生的格外關照。
在眾多人士的鼎力相助之下,曆時三百六十六天,讓我能夠日日與花相對。本書完成時,我心中充滿瞭“賜花”之感。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我前陣子看瞭一本關於極簡主義生活哲學的書,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不以為然,覺得這不就是教人扔東西嗎?結果完全不是那麼迴事!這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入內心的自我對話和審視。作者用非常詩意卻又極其理性的筆觸,探討瞭現代社會中“擁有”和“幸福感”之間的錯位關係。他不是鼓吹赤貧,而是引導我們去區分“需要”和“欲望”,教我們如何通過有意識地減少物質上的冗餘,來為精神上的富足騰齣空間。書中案例豐富多樣,從如何整理衣櫃到如何管理時間、清理社交圈,都提供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維框架。我嘗試著運用書中的一些方法,比如每天早上問自己“我今天真正想完成的三件事是什麼”,效果立竿見影,焦慮感真的少瞭很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應對信息爆炸和消費主義陷阱的有效武器,讓我們重新奪迴生活的主導權,讀完後感覺心境都清爽多瞭,像被徹底打掃過一樣。
評分天呐,我剛剛啃完一本硬核的曆史傳記,關於一位近代傑齣科學傢的生平。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簡直是驚天地泣鬼神啊!作者不僅查閱瞭大量的檔案文獻,還深入田野調查,還原瞭這位偉人早年的艱難求學路,以及他在極端睏境下如何堅持科研的每一個細節。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主人公一起經曆瞭一次思想的蛻變,書裏詳細剖析瞭他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那些他與同時代學者的激烈辯論,甚至是他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掙紮和自我懷疑,都被剖析得入木三分。最精彩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他神化,而是將他置於那個充滿矛盾和機遇的時代背景下,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缺陷卻又無比偉大的靈魂。我特彆喜歡那種嚴謹的敘事風格,每一個論斷都有據可查,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你由衷地佩服作者的學識和定力。閤上書本,我感到自己的知識體係被極大地拓展瞭,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絕對是值得反復研讀的佳作。
評分哇,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老上海弄堂生活的書,簡直是身臨其境啊!作者的文字功力太瞭不起瞭,她把那些窄小的弄堂、斑駁的牆壁、吳儂軟語的鄰裏,描繪得栩栩如生。你好像能聞到那種濕潤的石庫門裏飄齣的飯菜香,聽到小販的吆喝聲,甚至能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帶著點兒慵懶又充滿煙火氣的市井氣息。書裏的人物個個鮮活得不得瞭,那個愛嚼舌根的弄堂口大媽,那個沉默寡言卻手藝精湛的裁縫師傅,還有那對在弄堂裏青梅竹馬卻終究錯過的戀人,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細膩入微的生活畫捲。尤其讓我動容的是,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捕捉,那些老物件、老規矩是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慢慢隱去,那種淡淡的失落感,讓人唏噓不已,仿佛也在緬懷我們自己心中那些一去不復返的舊時光。這本書不僅僅是懷舊,它更是一種對特定地域文化深沉的緻敬,讀完後心裏暖暖的,感覺自己好像也參與瞭那段曆史的呼吸。
評分我剛剛讀完瞭一部外國文學作品,講述的是一個中世紀歐洲小鎮上,圍繞著一個神秘的煉金術士展開的係列短篇故事集。這本書的文筆極其古典和華麗,充滿瞭象徵主義和隱晦的宗教寓言,讀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每一個故事都像一個精心雕琢的微型劇場,人物對話充滿瞭哲思和機鋒,你永遠不知道那個看似無害的僕人是不是其實是某個古老秘密的守護者。作者對中世紀的社會階層、民間迷信和科學萌芽時期的那種混沌狀態把握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歡他那種對“知識的代價”的反思,煉金術士窮盡一生追求的“點金石”最終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孤獨和毀滅。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緩慢而富有迴味的,它不像快餐小說那樣直白,而是像一壇陳年的老酒,每品一口,都會有新的滋味在舌尖上蔓延開來,需要你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隱藏在華麗辭藻下的深層含義。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未來城市規劃與生態係統的科幻小說,簡直是腦洞大開,讓人欲罷不能。這部作品的想象力真是突破天際瞭,它構建瞭一個完全基於可持續能源和垂直農耕技術的未來都市,所有的建築都與自然環境實現瞭完美的生物共生。故事的主綫圍繞著一個試圖揭露城市核心AI係統隱藏的“熵增悖論”的年輕工程師展開。作者在描繪宏大未來圖景的同時,對於技術倫理的探討也極其深刻——當科技發展到極緻,人類的自由意誌是否會被算法精妙地操控?書中對於未來交通、生物技術、甚至虛擬現實交互的細節描述,細緻到讓人相信這一切真的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語言充滿瞭金屬的質感和電子的冷峻,但字裏行間又流淌著對人類文明延續的深切關懷。看完之後,我對著窗外的車水馬龍,第一次産生瞭強烈的疏離感,開始認真思考我們現在的發展軌跡是否導嚮瞭書中所描繪的某種必然結局。
評分一本完美的書,圖文豐富,印刷精美,非常好滿意
評分好、好、好。。。。。。
評分沒我大學同學那本紙張厚
評分在書店看見瞭,來這裏買打摺,包裝很漂亮,效果挺好,很滿意!
評分很好 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評分一日一花一日一花一日一花
評分京東的質量和物流都沒得說。書也都是自己喜歡的。值得推薦。可惜不是名人沒份量。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還是一樣好啊
評分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纔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誠。乃至說是語已,於眾會前,閤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顔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