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论
I.
II.
III.
文本说明
1 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I. 公元前5 世纪—公元前4 世纪的雅典生活
城邦
战争
希腊的教育: 诡辩取代了传统价值观念
修辞学(上)
宗教
2 哲学
I. 死亡
II. 生命
III. 修辞学(下)
3 对话的媒介
I. 文学背景
II. 背景与场面
III. 对话
IV. 故事与神话
V. 苏格拉底的讽刺
参考书目
修辞学(上)
演说是希腊生活,特别是雅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以“行为果敢和能言善辩”著称。强大的杀人者阿基里斯与迂回曲折的讲故事者奥德修斯相对应,就是鲜明的例证。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屡屡乔装打扮,编造履历,而且献出闻名千古的“木马记”,这些都说明了荷马史诗迂回曲折的特征。因此有谚语说:希腊人送礼,没安好心。但是这个谚语很容易被修改为:希腊人讲故事,没安好心。
希罗多德在描述其冒险经历和波斯战争的进程时,再现了人们在演说、辩论或讨论中曾使用过的语言。修西底德斯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更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语言,重现了在政治性问题的讨论中辩论双方各抒己见的情景,叙事部分则记录结果和政治性事件的重要意义。他还记录了个别的示范性演说,例如伯利克里曾经为阵亡的雅典将士致悼词;在这篇文献中,他赞美了雅典以及雅典的生活方式。
所有这些演说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可信性及其与真理的关系。对可信性问题的关注引发修辞学的研究,对真理的关注引发哲学研究。二者都在公元前5世纪发展起来。我们将在这一章讨论修辞学的发展背景及其社会意义。这里讨论的结果将使我们在下一章的结尾处,即在我们考察完哲学之后,返回这个论题。然后,我们才能确定,修辞学与哲学是否真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发生的。
希腊政治生活的现实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像传说中的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那样,能够发表演说。在雅典以及其他城邦的民主政体中,规模较大的公共集会往往围绕某些问题举行辩论,然后投票决定他们的解决方案。有效的演说者能够引导其同胞形成一种讨论方法,以赞成或反对政府关于战争、贸易、公共建筑以及外交的提案,与我们现在的做法相差无几。政治权力依赖于有效的演说。好的思想固然有益,但是如果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把它们表述出来,那么参加集会的群众不可能受过专门训练或具有很大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一个有效的演说者可能提出一种普普通通的思想,却能使它听起来非同一般。政治权力取决于赢得公众支持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最好的思想。例如,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成功地说服雅典议会否决了马其顿国王菲利普的建议,结果为雅典带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和失败。
传统希腊思想对个人成就的定义是过一种高尚而满意的生活。政治成就也在于创造一种满意的市民生活。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说明,这种幸福既脆弱,又复杂。然而,让人们听起来觉得,某人知道他在谈论什么,而且知道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许仅仅要求这个人做一项简单的研究,看看听众对某一问题知道些什么,希望听什么。美诺在其对话中已经认识到:“对于人们可能请教你的任何问题,都要像专家那样,做出大胆的自信的回答。”如果他信心百倍,听起来像一个专家,人们就会相信,他知道他在谈论什么。这使他得以兑现智者们对听众通常所做的那种许愿,因为听众是他们百般逢迎的衣食父母。“他本人愿意为任何一个希望请教他的希腊人答疑解难,而且他能够回答任何问题”(70b-c)。
现在的民意测验引导我们社会的讨论,帮助政治家们“听起来像一个专家”,因为民意测验能够确定听众愿意听的那些名词,无论这些名词所提供的信息是什么。一个聪明的政治家会利用民意测验来骗取公众的希望和恐惧,与其说他试图理解某个问题,毋宁说他是在为自己捞取功名。这些有政治前途的希腊青年热衷于学习修辞法,因为修辞法讲的是演说风格与听众的具体信念如何吻合的技巧。
雅典生活中另一个有关的事实是法律制度。无论是作为原告或被告,个人必须在法院自己提出诉讼。与现在不同,那时还没有法律机关,也没有政府官员去捉拿犯罪嫌疑人,然后到法院起诉他们。刑事诉讼在两个公民之间进行。有效的演说者可能侵扰对方,他会首先提出虚假诉讼,然后提出有力的论证;他也可能故意犯罪,以为他能在辩论中胜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起诉人。这是凯里克利(Callicles)在《高尔吉亚篇》中所做的描述,以说服苏格拉底放弃哲学,教授修辞学:
虽然你没有做任何坏事,但是,如果有人想把你或任何别的人抓起来,投进监狱,说你触犯了法律,那么你一定非常明白,你不可能保护自己。你站在那里,头昏脑胀,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尽管那个家伙的指控并非纯粹捏造,也不完全虚假,但是,如果他硬是把你拽上法庭,要求把你判处死刑,你就得去死。(486b)
毫无疑问,这里回响着《申辩篇》中的情景,在这篇文献中,苏格拉底由于政治原因而被起诉。苏格拉底确实回应了凯里克利:如果是真理的法庭进行判决,那么哑口无言的应该是他,被判处死刑的也应该是他。苏格拉底是否为自己及其使命做了充分的辩护,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我们已经看到,智者们教授许多学科,但是任何学科都不像修辞学那样受欢迎。在《普罗泰格拉篇》中,当苏格拉底和他的青年学生希波克拉底来到智者们的住所时,他们发现希比亚正在谈论物理学和天文学,普罗狄柯(Prodicus)正在解释同义词的细微区别,普罗泰格拉正在回答任何学科的任何问题。可是当话题转向政治的艺术和修辞的作用时,他们都参加进来,为这个中心论题辩护。这是他们的命根子。为了听起来有说服力,一个人必须对许多事物都有所了解,因此智者们都很博学,他们的词汇量以及他们做出的理论概括几乎涵盖了人类经验的所有领域。他们不是要教会一个人应该如何与将军、造船工程师或医生交谈,更不是要教会他应该如何去从事这些工作;毋宁说,他们的目的是教会他应该如何与听众讨论这些话题,尽管听众对这些专家们的实际方法和做法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某人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且至少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搜集更多信息,应该请教哪些专家;对这个人来说,政治家应当对许多事物都有所了解的论点似乎是有益的。这里,智者的现代支持者们公正地捍卫了他们所起的作用,因为他们培养了民主制度所必需的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公民。然而,正是这种广博但肤浅的知识可能被用来操纵那些知识有限的听众,使他们永远处于无知的状态。哲学与修辞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哲学旨在研究探索,拓宽知识,而修辞学的目的是阻碍研究,限制知识,以便使多数人处于无知状态,使他们成为可靠的、顺服的听众。
说服的艺术包含这样一个问题:它与真理没有必然联系。人们所谈论的东西取决于他们所相信的东西。有权使用谎言的修辞学一旦进入一场对话或一种文化,发现或消除它则非常困难。只有在一个期望真理的体系中,谎言才可能骗人。如果谎言是可以预见的,人们就会对语言持怀疑态度,甚至抛弃语言。因此,只有通过掩盖它正在做的事情,修辞学才得以继续存在。例如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决不要做一个好的演说家;保萨尼阿斯(Pausanias)在《会饮篇》中说,他的发言不过是临时准备的;当苏格拉底在《斐德罗篇》中发表带有修辞色彩的讲话时,头都不敢抬。修辞学必须在其他学科面前隐蔽自己;如果我们对自己也隐瞒这一事实,那么这个要求可能变得更具危害性。有时我们自己的谎言会进入意识领域,我们却宁愿忽视它,正如伊俄卡斯特(Jocasta)劝告俄狄浦斯,不要再到牧羊人那里去打听被遗弃在山坡上的婴儿。她说服自己不要去思想过去的事情所造成的后果。俄狄浦斯执意要追问,于是伊俄卡斯特的修辞法暴露无遗。她再也无法掩盖的奇耻大辱——乱伦,将她逼上绝路。欺骗别人与自我欺骗的问题是我们以后将要讨论的内容,我们将从哲学上为修辞学恢复名誉。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那种穿越两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辉的普世价值感。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从那些古老的文本中提炼出与我们当下社会、个人焦虑息息相关的共鸣点。他探讨的关于正义、美德和理想国的问题,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洞穴比喻”或者“灵魂三分”的阐述,每一次都有新的体悟。这种永恒性,正是区分优秀与卓越的关键。它没有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反而因时间的沉淀而愈发醇厚,让人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人类自我完善的无限可能充满了希望与敬畏。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逻辑构建严密得令人叹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为每一个核心概念都打下了坚实的地基,然后小心翼翼地搭建起错综复杂的逻辑桥梁。在处理那些具有多重解读性的段落时,作者展现了极大的克制和精准,没有贸然下结论,而是提供了充足的论据和不同的解读路径,鼓励读者自己去参与到“求真”的过程中。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而不是急于寻找答案。这种对思维过程的细致解构和对论证严谨性的坚持,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套心智的训练手册,让人在阅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使是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在这样的呈现下也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封面上对古希腊雕塑的简化处理,那种力量感和沉思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个充满智慧火花的时代。作者在文字选择上功力深厚,那些长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能听到思想在空气中碰撞发出的回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物品,每次把它放在书架上,都会散发出一种低调而深沉的知性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再次拿起它,沉浸在那些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中。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提供了顶级的阅读体验,这份用心值得每一位爱书人细细品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和创新,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是用了一种近乎文学小说的笔法来构建哲学家的思想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跟随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深度而漫长的午后漫谈。作者对于背景环境的描绘极其生动,那些雅典的喧嚣、学园里的光影,都清晰地刻画在脑海里,使得抽象的理念有了具象的依托。这种代入感极强,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思辨过程,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编织生活细节与深刻洞察之间的联系,使得那些宏大的理论不再高悬于空中,而是扎根于人类最真实的困惑与追求之中,读完后,心头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难度系数绝对不低,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和耐心,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作者的行文风格相当凝练,没有过多的赘述,很多时候,一个精确的词语就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我发现自己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或者词源学解释,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某些微妙的语境。但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啃”的过程,让最终理解的甘甜变得格外珍贵。它拒绝了肤浅的迎合,坚持了对思想深度应有的尊重。对于那些渴望真正深入探索而非停留在表面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不打折扣的起点,它给予的知识回报是巨大且持久的,它塑造的思维框架将影响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左手马克思,右手海德格尔,还有亚里士多德及杜威,这套经典的小册子读起来很轻松,有文采有深度,哲学爱好者的入门好书,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质量好,内容主要介绍作者,适合初学者
评分有活动就多买点,算上优惠卷基本也就是四折,好多书缺货
评分最后一本,这套书终于集齐了。拆开一本本买便宜了不少。
评分买到了买到了。。。。。
评分好书而且不贵,一天一本。
评分冲中华书局来的
评分这套丛书译自西方的著名思想家的个案研究,由北大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和张世英推荐,对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