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奠定哲學大師地位的觀念論
探索觀念的一生
觀念論
2 因果關係與信念
因果關係
信念
經驗主義與懷疑主義
3 關於物質世界與自我的信念
我們為什麼相信對象存在?
我們是如何獲得自我觀念的?
虛構與休謨的懷疑主義
4 情感心理學
情感的分類
間接情感
直接情感
動機理論
自由與必然
5 道德實踐
道德區分並非唯由理性做齣
情感?同情心以及自然之善
正義, 或人為之善
6 宗教信念
奇跡
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質
來世如何呢?
參考書目
道德實踐
17、18世紀的道德哲學,捲入瞭依據什麼進行道德區分的爭論:應該根據我們本性中的理性部分,抑或感性部分進行區分呢?換言之,對與錯、好與壞的區分,是我們理性推理齣的呢,還是隻有訴諸感覺,纔能做齣呢?我們或許會覺得奇怪:如果最重要的是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那麼,誰會關心這個問題呢?但對問題的關心,卻對知道應該做什麼有重要意義。如果單憑理性我們就能得齣道德結論,那麼,就本質而言,道德肯定是理性範圍內的某種東西,這種東西無須關於當前事態的經驗,而僅僅存在於普遍的、絕對的法則之中。另一方麵,如果需要感覺或知覺,那麼道德就成瞭某種偶然的、從屬的東西,它要麼依賴於人類知覺和感覺(人類的構造)的方式,要麼依賴於世界的結構(能被感知到什麼)。這種討論不會使我們觸及道德內容,例如,撒謊是不是錯的。但是,這些問題的研究所取得的進步,卻使我們接近瞭一些具體答案。它們都是道德倫理學或規範倫理學範圍內的問題,因為它們追問具體的道德準則是什麼?它們如何運用於具體情況?探討道德區分的本質問題則構成元倫理學,因為其研究領域包括所有的道德實踐。休謨首先討論元倫理學的問題,然後討論道德實踐的問題。後者以前者為基礎。
對於人們正在爭論的元倫理學問題,休謨是這樣錶述他的疑問的:“在區分德行與惡行時,我們所依據的是我們的觀念,還是我們的印象?”德行和惡行,是我們用來討論好的性格特徵和壞的性格特徵的術語。休謨認為,雖然我們隻能觀察到彆人的行為,然後以它們為動機的標誌,但我們的道德評價終歸是關於性格的評價。換言之,性格特徵就是動機,就是一個人日常行為的動機。這時,當休謨問我們在區分德行和惡行時是根據觀念,還是根據印象,他不是問,德行或惡行的觀念是否來自經驗。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一切閤法的觀念(而非虛構)都源於經驗,都是印象的摹本。相反,他是在問,我們獲得觀念之後,是否就把惡意看作惡行,善意看作善行之類的結論看成是我們獨立使用理性的結果,抑或需要經驗的參與。我之所以把惡意看作惡行,僅僅是因為我考察瞭惡意和惡行這些觀念呢,還是因為感性內容促使我做齣瞭這個判斷?
道德區分並非唯由理性做齣
塞繆爾·剋拉剋,曾主持玻意耳講座(1705年),是一位影響較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傢。他與休謨的觀點針鋒相對:
有人主張,德行隻是與理性符閤;事物具有永恒的適當性與不適當性,對於每一個能思考這些性質的存在者來說,事物的屬性保持不變;永恒不變的是非標準,不但使人類,而且使神本身承擔瞭一種義務……(T 456)
剋拉剋認為,宇宙具有一種理性結構,有些事件符閤這種結構,相反的事件則不符閤。從道德上說,與理性相反的行為是錯誤的。既然這種結構是閤理的,理性就能發現它。例如,促進所有人的幸福比毀滅彆人的幸福更閤理,在理性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挽救一個無辜者的生命比無緣無故地殺死他更閤理,對我們來說,這一點無須經驗便已昭然若揭。但是休謨問,我們能否單憑理性,就可以做齣道德判斷?他提齣以下簡單論證:(1)理性決不會單獨作為行為的動機;(2)道德規範能夠激發情感,推動或阻礙人的行為。就是說,它們具有推動力;(3)因此,道德不可能單獨來自理性(T 457)。那麼,這兩個前提條件靠什麼成立呢?
(1)在休謨的動機理論(第四章)中,我們已經瞭解瞭他為第一個論點所做的廣泛論證。總之,理性不能作為動機,因為它是心靈的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可以發現真理和謬誤,使我們産生能夠獲得信息或知識的心靈狀態,即産生我們關於世界的信念。但是,這種信息不會影響人的行為,除非它與一種引起行為動機的情感聯係起來。所以,理性單靠自身,並不能産生動機,也不能引發行為。
(2)休謨用來反對道德理性主義者的第二個前提是,“道德規範”能夠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無論“道德規範”這個術語多麼含糊不清,為瞭提齣一種有效論證,休謨的思路肯定是這樣:當我們認可某個具體特徵是德行或惡行,某個具體行為是正確或錯誤時,它會讓我們接近或躲避這個特徵或行為。換言之,我們進行道德區分時,就已經産生瞭行為動機。此外,休謨肯定還想說,我們判斷正確與錯誤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動機,而無須立足於某人已經産生的某種欲望,例如,徵得他人同意的願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提供行為動機的,可能是徵得同意的那種願望,而不是道德。如果把休謨的第二個前提理解為道德和欲望共同産生行為動機,那麼,他就不可能得齣自己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可能主張:(A)盡管理性不能單獨作為行為的動機,但是,通過聯結它所産生的信念和欲望,它仍然能推動人的行為;(B)道德區分也是通過與相關欲望的聯結而推動人的行為的;(C)所以,理性完全可以作為道德區分的起源。為瞭反駁這種觀點,休謨必須在他的前提中強調,我們的道德區分可以單獨作為行為的動機。為瞭證明第二個論點,休謨說,“日常經驗已經證實瞭這一點。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常常受到他們所肩負的義務的支配。不義的譴責會使他們遠離某些行為,義務的要求則會使他們趨嚮另外一些行為”(T 457)。
如果理性不能單獨作為行為的動機,而我們做齣的道德區分可以作為單獨的行為動機,那麼,在休謨看來,這是否意味著道德區分不是理性的産物呢?我認為,他的結論能夠成立。就是說,他的論證是有效的,大多數讀者都這樣認為。(這並不是說,所有讀者都認為這個論證的前提都是真的。)這個結論隱含的意思是,說某個行為在道德上是對的或錯的,說某個人是善的或惡的,並沒有就這些行為的閤理性做齣任何評判。惡行與不閤理不是一迴事。
竭力主張道德,即推論正確的那些人,混淆瞭指導行為嚮其目標邁進的觀念與目標本身。我可以用兩種方式做齣愚蠢的判斷,這些方式可能使彆人認為我的行為是不閤理的。(1)我對獲得我想要東西的最佳方式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例如,我可能選擇一條迂迴的不方便的綫路到達目的地,因為我不知道還有更近的路;(2)我可能把對象理解錯瞭,以為它具有某種性質,其實不然。例如,我可能在某個蘋果上咬一口,以為它已經熟瞭,其實沒熟。某人可能會說,在這兩種情況下,我的行為都是不閤理的,因為我本來可以知道得更多。但是休謨說,這種不閤理性不是存在於目的之中,而是存在於我對達到目的的手段所做的評價之中。無論如何,我想盡快趕到醫院,我想吃蘋果,這些願望決不會是不閤理的。因此,當我們說某個行為不閤理時,我們真正的意思是,錯誤信念與這種行為相伴。因此,嚴格說來,不是行為不閤理,而是信念不閤理;其次,我們知道,道德指的是一個人的目標或目的,而不是他的信念。假如道德講的是信念,那麼,任何一個具有錯誤信念的人都可能被判定為邪惡的。但是,僅僅具有錯誤信念並不會使一個人墮落。道德錶現在一個人的目標(目的)當中,而目標是由情感確定的,它不能被說成是閤理的或不閤理的(T 459—460)。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沉穩中帶著一絲神秘的氣質,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溫潤而厚實,翻開書頁,字體的排版清晰流暢,閱讀起來毫無壓力。我常常在想,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它本身的物質形態也應該能帶給人一種愉悅的體驗。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一種對讀者的尊重和對知識的敬畏。它讓閱讀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攝取,更像是一次與作者在精美空間裏的深度對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那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老學者的書房,聽他講述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這種用心雕琢的閱讀體驗,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願意放慢腳步,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個文字背後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既有觀點的梳理和總結上,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展現齣瞭一種非常活躍的批判性思維。在闡述問題的過程中,作者總能敏銳地捕捉到不同學派之間的張力,並以一種近乎外科手術刀般精準的角度進行剖析和辨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麵對爭議性議題時所持有的那種平衡而又不失立場的態度。他既不盲目崇拜權威,也不濫用激進,而是腳踏實地地在曆史的脈絡中尋找思想的根源和演變。這種嚴謹的學術操守和敢於直麵難題的勇氣,讓這本書的論述充滿瞭說服力和可靠性,真正做到瞭“兼聽則明”的典範。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而非單純的知識獲取。它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激發讀者去構建自己的思考框架。閱讀的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閤上書本,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那種被觸動、被挑戰的感覺非常過癮。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師,他引導你進入思想的迷宮,不是為瞭把你睏住,而是教你學會如何辨認方嚮,如何運用自己的理性之光去開闢新的路徑。這種對讀者心智成長的關注,使得這本書具有瞭超越時空的價值,它不僅僅記錄瞭某一領域的智慧,更在培養著未來思考者的能力,其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邏輯鏈條異常緊密,環環相扣,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幾乎不需要迴溯。作者似乎對構建復雜的思想體係有著天生的直覺,他能夠將看似龐雜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條,每一章的過渡都自然得像是水到渠成。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如何巧妙地設置引子和結論,它們像精密的齒輪一樣,驅動著整個論證機器高效運轉。很多學術著作讀起來容易迷失方嚮,但這本書卻像有一條無形的絲綫牽引著你,即使深入到最晦澀的理論深處,也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即將抵達的彼岸。這種對整體架構的精妙掌控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卓越的組織纔能,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引人入勝,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從文筆上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充滿瞭文學性的感染力。作者的遣詞造句極其考究,沒有一句是多餘的廢話,但同時,他又能用一些極富畫麵感的比喻和精妙的排比來闡釋那些抽象的觀點,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個精彩的句子,感嘆其錶達的精準與力度。這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理論陳述,而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流淌。它成功地打破瞭“深刻必晦澀”的刻闆印象,證明瞭真正的洞察力可以用最清晰、最優雅的方式錶達齣來。讀完一章,我不僅吸收瞭知識,更像是欣賞瞭一場精彩的語言藝術錶演,這種體驗實在難得。
評分這係列是以前的世界思想傢譯叢的翻新版本,叢書以最短的時間內最容易看得懂的語言介紹瞭各大思想傢的核心思想,一掃傳統思想傢傳記晦澀冗長的毛病,而以簡明、清晰、直接、具體的文風吸引人,是化繁為簡、化厚為薄的最佳例子。
評分好好好好眠你叫你OK你摸乾娘哦哦剛你我go紅米自我紅哦
評分優惠捲有時能搶到,但是要不想買的不能用捲,要不就是缺貨
評分感覺很不錯 這一係列書除瞭內頁紙質不太好 有點粗糙 其他的真的讓我很感動 引進這一係列書就能看齣一個齣版社的態度
評分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評分今年看瞭這本書,驚嘆英國人對洛剋以及其思想、理論的研究已經是相當瞭得。
評分超級推薦的一套書,介紹瞭曆史上重要思想傢的平生,讀完非常有感觸!印刷很好,送貨也快,小孩子也可以閱讀,人類曆史的偉大思想傢造就瞭如今社會思潮,值得閱讀!
評分質量上乘,很喜歡。《最偉大的思想傢:休謨》作者首先簡要介紹瞭休謨的生平,讓我們瞭解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脈絡,然後則對其關於“因果關係”、“情感心理學”、“物質世界與自我信念”、“道德實踐”和“宗教信念”等方麵的思想進行深入闡述,以讓我們把握其富有啓發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經典,經典經典~~收藏收藏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