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可谓我自身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支点,它既是我此前学术观点的一次高屋建瓴的总结,又启迪了近年来我一直在从事的多项重要研究。不过,序言以如此个性化的话语收官总有一丝顾影自怜的意味,所以在此还是要赘言几句。史学家通常是很糟糕的预言家(不过总比经济学家或政治学家要好些):我在完成本书之际,曾认为发端自1776年的宣布国家独立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但我错了。就在这部手稿付梓之后不久,黑山共和国于2006年6月宣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然后是2008年2月科索沃宣布独立。     
作者简介
     大卫·阿米蒂奇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著名思想史、世界史专家。生于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并荣获多个学术研究奖项。他曾在世界多地讲学,研究成果丰硕,主要著作有:《英帝国的思想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2000)、《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Global History,2007)和《现代国际思想基础》(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2013):主编:《莎士比亚和早期现代政治思想》(Shakespeare and Early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2009)、《全球语境下的革命时代,约1760-1840年》(The Age of Revolutionsin Global Context,c1760-1840,2010)和《太平洋史:海洋、陆地与人》(Pacific Histories: Ocean,Land,People,2013)。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独立宣言》一书以实例简明扼要地展现了真正的跨国度历史撰写法的潜在力量……通过展望美国疆土以外的世界,阿米蒂奇改变了我们对美国独立宣言意义的看法……借助对独立宣言这一既有时间性又具永恒性的文献的审视,[他]对现代世界的形成基础方面重要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
  ——亚当·I.P.史密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美国独立宣言业已超过美国宪法……成为一部具有全球意义的文献,它已其诞生的环境甚或撰写者的本意,变为全球共有的知识和政治财产。令人奇怪的是,它诞生之后尚未得到历史学家们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阿米蒂奇值得祝贺。
  ——布伦丹·西姆斯,《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之作,探索了人们也许认为毫无新意可阐发的课题。
  ——迈克尔·肯尼,《波士顿环球报》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独立宣言》诞生的世界
第二章 走向世界的《独立宣言》
第三章 世界各地的《独立宣言》
结论
1776-1993年间发布的独立宣言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原草稿”
美利坚联合邦大陆会议全体代表大会宣言(1776年7月4日)
对“宣言”的短评(1776年)杰里米·边沁
《佛兰德省宣言》[节选](1790年1月4日)
《海地独立宣言》(1804年1月1日)
《委内瑞拉独立宣言》(1811年7月5日)
《新西兰独立宣言》(1835年10月28日)
《得克萨斯人民代表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年3月2日)
《利比里亚联邦人民代表通过的独立宣言》(年7月16日)
《捷克斯洛伐克国独立宣言》(1918年10月18日)
《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宣言》(1945年9月2日
《以色列建国独立宣言》(1948年5月14日)
南罗得西亚《单方面独立宣言》(1965年11月11日)
注释
致谢
索引      
精彩书摘
     人们对《独立宣言》的词句是那样的熟悉,以至于很容易记不起其中究竟宣布了哪些内容。试问大多数美国人——当然还有很多外国人——《宣言》的开头几句是什么,他们一般会回答说:“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请问这些权利与独立有什么关系?对此却很少有人思考过。“不言而喻的真理”,“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确实是掷地有声的词句,饱含高贵的情感,但所有这些却不是1776年《宣言》实际上宣布的主要内容。甚至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1857年都曾指证说:“称‘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对达成从大英帝国的脱离并无实际意义;《宣言》之所以包含这样的词句不是为了那个目的,而是留作将来之用。”《宣言》的核心目的是宣布独立。若达不到此目的,这份文件将无任何前途可言。若《宣言》完全没有人理睬(当时确实有不少人持这一态度),若其中的根本主张被彻底驳倒(有些人也确实认为自己做到了这点),若美国革命被大英帝国的军队成功扼杀在摇篮里
  人们对《独立宣言》的词句是那样的熟悉,以至于很容易记不起其中究竟宣布了哪些内容。试问大多数美国人——当然还有很多外国人——《宣言》的开头几句是什么,他们一般会回答说:“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请问这些权利与独立有什么关系?对此却很少有人思考过。
  “不言而喻的真理”,“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确实是掷地有声的词句,饱含高贵的情感,但所有这些却不是1776年《宣言》实际上宣布的主要内容。甚至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1857年都曾指证说:“称‘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对达成从大英帝国的脱离并无实际意义;《宣言》之所以包含这样的词句不是为了那个目的,而是留作将来之用。”
  《宣言》的核心目的是宣布独立。若达不到此目的,这份文件将无任何前途可言。若《宣言》完全没有人理睬(当时确实有不少人持这一态度),若其中的根本主张被彻底驳倒(有些人也确实认为自己做到了这点),若美国革命被大英帝国的军队成功扼杀在摇篮里(当时并非没有这种可能),那么现在根本没有人会去回想那些所谓“不言而喻”的真理。
  要了解《宣言》所宣布的具体内容,就很有必要先回忆一下这份文件的结构。《宣言》首先采取了论辩的形式来发布一项声明,行文所遵循的逻辑可能是主要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在位于弗吉尼亚的威廉·玛丽学院上学时学到的。
  《宣言》分为五个部分。其大前提在开头的第一段,即“出于对人类公意的尊重”,“一群人”要摆脱另一群人的统治必须要申明这样做的理由。
  ……    
				
 
				
				
					《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图书简介  聚焦北美大陆的独立浪潮,追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全球性回响  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宏大的全球视野,审视和解析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北美洲殖民地爆发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独立运动,特别是《独立宣言》所代表的政治哲学与实践,如何深刻地嵌入并重塑了全球历史的进程。我们并非仅仅将此事件视为一场地方性的反抗或一场简单的政治分裂,而是将其视为现代世界秩序转型的一个关键节点,一个思想、权力、经济和身份认同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作用的复杂场域。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北美独立运动并非孤立的事件,它是启蒙运动思潮、大西洋三角贸易体系、欧洲帝国竞争以及跨大西洋知识网络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其影响也迅速溢出北美边界,成为全球范围内争取自主权和重塑国家概念的强大催化剂。   第一部分:殖民地的知识生态与帝国困境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到十八世纪的北美殖民地,深入考察这些新生的社会是如何在地理的隔离与帝国的强力控制之间构建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我们不会孤立地讨论殖民地生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大西洋世界中进行考察。  1. 跨洋的知识流动: 我们细致描绘了十七、十八世纪,来自欧洲(尤其是英国本土、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心以及法国思想界)的哲学、法律和政治理论如何通过书籍、信件和旅居的学者,在波士顿、费城和威廉斯堡的咖啡馆、共济会会所和大学校园中被吸收、改编和“本土化”。洛克对自然权利的论述、孟德斯鸠对权力制衡的见解,如何在面对北美特有的土地制度、奴隶制结构和非王室代议制传统时,被赋予了新的、更具激进色彩的解释。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输入,更是一场本土化的创造性重构。  2. 帝国权力的新形态与张力: 殖民地并非缺乏治理,而是生活在一种独特的“不完全的从属”状态中。我们将分析七年战争(法国-印第安人战争)后,英国政府试图加强对北美边境控制、财政剥削和贸易管制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如何与殖民地精英阶层所珍视的“英国人的权利”——尤其是“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产生结构性冲突。我们考察了殖民地议会、地方行政机构与伦敦之间的权力博弈,揭示了冲突的根源在于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不可调和性。   第二部分:《独立宣言》的文本生成与全球语境  本书将《独立宣言》置于全球政治论战的中心,而非仅仅视为一份宣告分裂的法律文件。  1. 论辩的结构与修辞: 我们对宣言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学分析,展示了托马斯·杰斐逊的措辞如何巧妙地平衡了哲学上的普世性主张(如“人人生而平等”)与针对英王乔治三世的具体控诉。宣言的结构——从形而上的自然权利论到具体的历史罪状清单——是当时欧洲政治辩论修辞的最高体现,旨在向欧洲的君主和人民同时发出信号。  2. 宣言的“受众”与“传播”: 独立不仅仅是为殖民地人民自己而宣告,它更是面向世界的一份政治契约。本书详细分析了宣言是如何被迅速翻译成法语、德语,甚至在部分欧洲君主国被秘密传播的。这不仅仅是争取外国(尤其是法国)援助的必要步骤,更是向全世界展示北美革命的合法性与道德制高点。我们探讨了在海地、爱尔兰和拉丁美洲的早期革命者阅读并解读这份文件时的初始反应。   第三部分:独立革命的全球反馈效应  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并非终点,而是全球变革的起点。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分析这种变革是如何溢出北美大陆,重塑国际关系和地方政治的。  1. 示范效应与革命的传染性: 北美的成功直接打破了“君主统治不可颠覆”的神话。我们考察了法国大革命初期(特别是1789年)的知识分子和行动者如何参照美国的经验。拉法耶特侯爵等参与过美法“友谊”的精英,成为连接两个革命的关键桥梁。然而,我们也要辨析这种模仿的局限性——北美独立的核心诉求(民族自决、代议制政府)在法国试图处理旧制度遗留问题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后果。  2. 帝国策略的调整与重塑: 英国在失去北美十三州后,并未瓦解,而是迅速调整了其全球战略。本书分析了英国如何从“大西洋欧洲化”转向更侧重于印度、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帝国巩固。西班牙、葡萄牙等其他欧洲殖民帝国,在目睹了北美颠覆性的成功后,被迫重新审视其在美洲的统治结构,这间接加速了随后三十年拉丁美洲的独立浪潮。  3. 奴隶制、原住民与“普世权利”的张力: 最后,本书严肃审视了北美革命在实践中对“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承诺的背离。我们分析了独立战争期间,奴隶如何利用英美双方的承诺为自己争取自由(如雪瓦尔事件),以及独立宣言颁布后,原住民社群在新的美国共和国边境拓展压力下面临的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北美独立的历史,是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谁是人民”这一根本性政治问题的全球性诘问的开端。  通过这种全球性的视角,《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将读者带离了传统的美国建国叙事,揭示了这场看似孤立的殖民地起义,如何在十九世纪的全球政治版图中播下了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和人权话语的种子,其影响至今仍在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