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无法回避之作,掀起当代摄影界强烈反思与争辩,知名学者雷颐、杨小彦、顾峥、陈卫星强力推荐。
★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大量原始相片、底片,冷静客观的思考,向读者展现中国新闻摄影史上鲜为人知的历史演进过程。
★当年的著名照片是如何“合成”的,摄影人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最终又有着怎样的命运?
★新闻摄影界的荣誉与羞耻中国摄影史上的特异景观
本书立足我国1956-1959年新闻摄影史上的问题与争端,全面再现我国摄影史上的奇异景观,展现了当年珍贵照片的拍摄始末、老照片的加工与合成、大跃进中的摄影争辩以及老一辈摄影家的历史命运等,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对我国那一段时期新闻摄影思想变化的全记录。
晋永权,著名纪实摄影家,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现为中国摄影出版社副总编。著有《出三峡记》《最后的汉族》《江河移民》等作品,个人系列摄影作品“傩”“出三峡记”被法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收藏。
本书以高度的职业道德感和非常专业的分析,提供了大量原始相片、底片如何加工、合成,用俗话说就是“造假”的珍贵史料,详细拆穿了这类新闻摄影如何生成的“西洋镜”。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雷颐
第一章 风生水起
北海公园事件
难堪又滑稽可笑的事儿
如何摆平
为什么会这样
三位同事的揭发信
危机公关
埋下了伏笔
诚心诚意地说出来
总社分社之争
官方话语遭遇个人表达
心照不宣
毛泽东特例
反思
一个原则性的新问题
适时出现的讨厌声
第二章 左叶事件
罗生门
打破沉默
见报前一天
不同声音
丑角的面貌
幻觉
共产主义硬汉子,天呐
作风问题
第三章 跃进中
真诚的共谋者
抱一抱,笑一笑
并不突然
天方夜谭
摄影记者的大字报
把人拍好
河南典型
溢美之词
老贾泼冷水
格格不入
五位同事联名揭发
置身事外的自我检查
第四章 叛逆者失踪
人生两途
觉醒
想抄近路的野心家
南辕北辙
祸端
性格即命运?
恶评之风
被指定的:丁聪、陈怀德、苍石、何南、黄修一
魏南昌:郎静山命运的另一个版本
叛逆者是何被命名的
驯服的工具
第五章 浮云望眼
布列松来了
距离
与首都摄影界座谈
布列松难题
美学家说话了
WPP与红色中国的蜜月时光
影子敌人
一个饱受资产阶级教育的旧知识分子的答辩与自责
颓废腐朽堕落的美国
海归的意见
办公室里的庄学本
谦逊的自省者
以俄为师的神话
真相吗
社会主义大家庭聚会
没有前言与后记
再版后记 :云在青天水在瓶
三位同事的揭发信
更为激烈的讨论意外到来,源自三个同事的揭发信。
在1956年有关“组织加工”与“摆布”问题的讨论中,“揭发”一词语气最重,也最具评判意味,不只是道德评判,还包含更加严厉的、业务规范方面的责问。但,这个词的使用在那一年的新闻业务讨论中,仅是一个特例。
这三张图片如从画面推敲,是很不容易看出破绽的。但是经人揭发后,它的真实性就站不住脚了。
树喤并不是当事人,事情也不是由他“揭发”的。他只是在一组由“袁苓同志在第一汽车制造厂拍摄的三张图片”过去5个月以后,在一篇《杂谈组织加工》的文章中使用了“揭发”这个词。
1956年10月31日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新华社吉林分社雪印、胥志成、田建之分别给北京总社写来文章。雪印文章的标题是《是组织加工呢?还是摆布?》,胥志成文章的标题是《第一汽车制造厂报道工作的一些体会》,田建之文章的标题是《与袁苓同志一起工作的一些收获》。
上述三篇文章中都谈到了袁苓这年6月份在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采访时拍摄的照片,及这些照片的拍摄过程。而这次采访恰恰是由袁苓负责,分社的同事“只是向袁苓同志学习的”。
雪印称:“因自己水平有限,所以提出下面几个具体例子,供同志们研究。”
“第一汽车厂试制解放牌汽车”一图,在拍摄时是把“解放牌”汽车的外壳罩在了苏联产的“吉斯”车上,这样,外表看起来就像国产的“解放牌”汽车。胥志成证实了雪印的说法:
这张照片是我和袁苓同志一同组织的。事后,我觉得组织得过分了。不应该这样组织加工。我们是为了走在试制汽车文字消息的前面,却在没有试制“解放牌”汽车前把照片拍了(当时还没试装“解放牌”汽车,正在用苏联的总成装吉斯车)。我们拍的是苏联吉斯车,把一辆吉斯车的水箱外罩和发动机外罩换上“解放牌”的拍了。
第二张照片的内容是“在发动机车间的活塞工部里,检查员郑国秀和王凤芝正在用空气测量仪检查发动机上的部件活塞”。
田建之叙述了“这张图片的拍照经过就是这样的”:
拍这张照片时我也在场,当时,检查台上没有一个活塞,活塞早就检查过了,为了拍照,重新让他们把活塞摆在检查台上。十多个活塞只有两三个是国产的,其余都是苏联造的。为了不使苏联活塞上的俄文拍出来,袁苓同志把有俄文的一面转到背面去。检查,按规定是由一个检查员进行工作(这个检查台是由郑国秀负责)。为了使画面生动一些,袁苓同志从另一个检查台叫来一个检查员参加检查。
表现汽车厂职工文娱生活的图片,也是组织拍摄的。雪印记述了“同志们在会上谈到的情况”:
在画面上,走在马路上的一批人是找来的,其中还有本社记者胥志成同志。胥志成同志对我说过好几次,说袁苓同志拍职工生活图片时,他已经做了好几次导演。另外,还有一张也是反映职工文娱生活的,画面是一群姑娘在跳舞。记者找来了一批女工,选择背景,把这些女工拉到从来没有跳过舞的草地上要她们跳舞而拍摄的。
为何会有这三篇文章,集中谈到了同一个问题;由分社送达总社的背景是什么,是理论探讨的自觉,还是另有隐情,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现象,是当时各家媒体摄影记者中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包括记者与编辑们最为困惑的事情。因而,在新华社,雪印说的这句“提出下面几个具体的例子,供同志们研究”不是可有可无的客套话。
7月下旬,恰恰是北京分社杜修贤那张“北海公园儿童车”照片引起讨论的时候。几乎同一时间,在吉林分社领导的要求下,分社参加一汽报道工作的同事开了个小组会。会上,大家“觉得袁苓同志在明确报道思想和深入采访上给自己有很大的启发”,但对于采访过程的“组织加工”和“摆布”问题“没有明确”。大家的共同疑问是,像这样拍摄图片是否可以?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是否可以这样做?
在吉林分社一汽报道工作小组会召开前一个月,即1956年6月25日,岳国芳以“工业图片能拍好吗?”为题,从技术角度介绍了这组照片的拍摄经验。对于检查员检查活塞一图,岳写道:
图片上人物、产品很突出。工人背后似乎用了辅助光,使女工的头发后面有一圈白色的光泽,增加了女工的立体感。画面上,由于车间的背景和女工身后车床的衬托,显得很匀称,看起来姑娘们的劳动是熟悉的认真的,富有生产气氛。
这篇文章的后面,附了三张袁在一汽拍摄的照片。在“附图二”检查员检察活塞照片的上面,岳国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三张照片究竟如何拍摄的?希望袁苓同志能很好地介绍一下,从而使我们的工业图片质量提高一步。
7月底,由中央新闻组全体记者参加的“好图片评选会”上,袁苓拍摄的那张“欢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照片,“获得一部分同志的好评”,理由是,画面上人物情绪很好,表现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工们欢庆第一批汽车试制成功的热烈气氛。另外,光线也不错。月度好图片评比,介绍这张照片的优点时,也用了不少溢美之词:
照片的构图优美完整、主题突出。从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个宽敞明亮、整洁的车间里,汽车正在装配着。由于记者站在高处并用竖画面处理,以致我们不只看到一辆而是无数辆汽车,从而有力地表现了总装配车间的特点和规模。
这张照片在摄影技巧上获得相当的成功。
袁苓本人“介绍一下”的文章还没有出来,却看到了上述三篇分社同事——采访的合作与协助者们写的讨论文章。岳国芳请袁苓介绍经验,提出“这三张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这样的问题,相信也是发自内心、真诚的,来自技术层面的追问。以后半年内到来的大规模的讨论,议题远远超出了这篇文章追问的范围。没有资料显示岳在讨论中所持的态度,但有多位后来参加讨论的同事却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岳这篇要求袁“介绍一下”的文章。
此刻,袁苓给“新闻摄影部”写了一封长信,题目叫做《对雪印等同志反映的情况的补充和说明》,权当答辩。
......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极其自然流畅,仿佛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将所有分散的知识点汇聚成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不同主题的切换处理得干净利落,既保证了各个独立板块的深度,又维护了整体论述的连贯性。尤其是作者在关键转折点设置的过渡段落,起到了极好的导向作用,引导读者平稳地进入下一个议题的探讨。这种对整体框架的精妙控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脉络清晰,毫无迷茫之感。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非常独特,它既有严肃学术著作的深度和严谨,又兼具大众普及读物的易读性和吸引力。它成功地打破了“专业书籍必然枯燥”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犀利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史料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和权力博弈的影子。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叙述角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是在看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侦探小说,充满了对真相的追寻和对历史的敬畏,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并对后续相关领域的探索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评分从装帧的厚度和重量来看,这部作品的份量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堆砌,更是一种知识的沉淀。触摸着坚实的封面,感受着内页纸张的微小纹理,都能让人体会到创作者和出版者倾注的心血。书中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极具巧思,它们不仅仅是内容的附属品,更是叙事的一部分。例如,某些关键论点的配图选择,其对比度和象征意义都经过了审慎的挑选,仿佛在用视觉语言对文字进行强有力的补充和印证。这种图文相得益彰的排版艺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愉悦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考证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似乎拥有穿透历史迷雾的魔力,能够将那些尘封已久的观点、争论和影像,以一种近乎现场直播的方式重现于眼前。叙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紧凑激烈,时而舒缓深沉,使得即便是对于摄影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故事的发展所吸引。作者在描述那些艺术思潮的碰撞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理论说教,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人物访谈,让抽象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部作品的封面设计极具匠心,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排版,一下子就将人拉回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书脊的字体选择也非常考究,既有年代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审美,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为之侧目。打开书页,内页的纸张质感和印刷质量也属上乘,无论是文字的清晰度还是插图的色彩还原,都体现出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签绳的设计,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在阅读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人在翻阅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体贴的阅读体验。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层面的呈现,就如同一个精美的收藏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关于中国摄影的历史性探讨,非常专业!
评分Good
评分书很好,快递也迅速,满意
评分还可以,价值实惠,送货快
评分还没看的,影集,感觉应该不错
评分挺好的书
评分,,,,,,,,,,,!!!
评分挺好的书
评分挺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