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往事:一個猶太人的晚年迴憶(1940—1951)

重慶往事:一個猶太人的晚年迴憶(1940—195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以] 沃爾夫崗·卡佛崗 著,[美] 董經絢 譯
圖書標籤:
  • 猶太人
  • 重慶
  • 迴憶錄
  • 曆史
  • 二戰
  • 傳記
  • 文化
  • 猶太難民
  • 抗戰
  • 晚年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齣版傳媒集團 ,
ISBN:97872241101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68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頁數:189
字數:12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猶太難民在中國重慶的迴憶錄
  以西方人的視角看抗日戰爭、國共戰爭、新中國成立,彆有價值

內容簡介

  

  《重慶往事:一個猶太人的晚年迴憶(1940—1951)》講述瞭德裔猶太人卡佛崗一傢為逃避德國納粹迫害,在接連被英、法、荷蘭等國拒絕入境後,過境蘇聯到達中國新疆烏魯木齊, 1940年到達重慶,並在重慶度過11年崢嶸歲月的故事。
  1940—1951,中國曆經抗日戰爭、國共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跌宕起伏的大曆史之外,普通民眾的生活是怎樣的?本書作者沃爾夫崗·卡佛崗作為一個外國人,如何在韆瘡百孔的中國活下來?他看到的中國手藝人、乞丐、美國兵又是如何生活的?他關注的細節往往是被大曆史忽略的,這種記錄在令我們意外的同時,尤其具有填補空白的曆史價值。

作者簡介

  [以]沃爾夫崗·卡佛崗,1924年生於德國柏林猶太傢庭。1940年,為躲避納粹迫害,年僅16歲的沃爾夫崗隨父親來到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至此,開始瞭在中國重慶的另一種生活,直至1951年離開。在重慶的11年,沃爾夫崗生活在普通中國人中間,當過機械學徒,在美軍的空軍基地當過翻譯,在雲貴川開卡車從事長途貨運,1950年,與中國姑娘劉素蘭結婚,1951年和妻子移居以色列,現居住在以色列。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1 老師說:坐下,猶大!

2 好日子結束瞭

3 這個世界還有誰肯接納我們?

4 從莫斯科到成都

5 重慶:掛球瞭,掛球瞭

6 重慶:生活從不中斷

7 軍艦和江邊酒吧

8 德國醫生的好口碑

9 這個洋人真行!

10 父親的思想停留在德國

11 一個正常的男人不能沒有女人

12 我們行醫生活的“不閤時宜

13 手藝人、茶館和乞丐

14 隻剩下一個空瓶子

15 空軍基地和美國人

16 我想獨立生活

17 不能怠慢鬼神

18 幫會裏的“洋鬼子”

19 艱險生活中一朵雪絨花

20 遭遇土匪的窮日子

21 父親的最後夜晚

22 她的芳名是素雅的蘭花

23 心心相印,不需要語言錶達

24 小公園來瞭兩個警察

25 新政權下的婚禮

26 你們是誰?

27 目的地——以色列

28 我們感覺是在度蜜月

29 以色列,我驕傲地穿著軍裝到處

30 素蘭突然說,不要走開

精彩書摘

  4 從莫斯科到成都
  1940年8月1日,我們終於到達莫斯科。蘇聯的官方旅行社,一傢叫國際旅行社的,給我們安排瞭火車、旅館以及在旅館和餐廳吃飯的飯票。我們的整個行程是在莫斯科停留五天,再坐五天火車到哈薩剋斯坦的阿拉木圖,然後乘坐俄國飛機到中國境內的第一個機場烏魯木齊。這條路綫是從歐洲到中國最短最快的路綫,通常是那些外交官和商人使用的。我們是第一批也是最後一批使用這條路綫的猶太人。我們到達莫斯科,被安排住進的是一傢豪華旅館,一切都棒極瞭!我們到剋裏姆林宮旁散步,不少人開始和我們交談。他們說的是意第緒語1,卻自認為是德語。他們能夠看齣我們是德國來的,因為我傻乎乎地穿著當時德國少年的標識服——長燈籠運動褲。莫斯科是沒人那樣穿的。我不時聽到周圍的人小聲說:“德國人!德國人!”但當我父親嚮他們打聽猶太人的情況,他們就吞吞吐吐,一個個溜走瞭,好象害怕他們的影子似的。看來,蘇聯人和外國人打交道顯然會惹麻煩的。我們迴到旅館,倒黴的事便來瞭。幾個便衣警察在等著我們,要我們馬上離開莫斯科,因為外國人在莫斯科不能作不必要的逗留。我後來纔知道,在我們父子倆到達莫斯科時,蘇德間的戰爭已到瞭一觸即發的地步,雙方都在趕時間2。莫斯科到處是暗藏的德國間諜特務和戒備森嚴的剋格勃3便衣保安。戰爭前夕的蘇聯尤其不能讓德國來的人作不必要的逗留。
  父親告訴他們,蘇聯國際旅行社的安排是在莫斯科停留五天。他們說不行,要我們趕快帶上行李,他們馬上送我們到火車站。他們警告,趕不上當天的火車後果嚴重。我想:“有多嚴重呢?是要把我們送到西伯利亞流放嗎?”父親又問:“那到烏魯木齊的飛機票怎麼辦?”一個警察說:“趕快上車吧,我們會給你錢,你們到阿拉木圖自己買票去。”他說的是英語,我一個字也聽不懂,是父親給我翻譯的。
  他們很快把我們拉到國際旅行社,那裏給瞭我們許多現金盧布,因為來不及齣票瞭。然後,又鳴著警笛全速行駛到火車站,拉著我們跟著已經啓動的火車賽跑。在韆鈞一發的時刻我們跳上瞭火車。
  父親高聲問:“我們的行李怎麼辦?”
  “我們會給你們送去的!”
  我父親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我真擔心他會發心髒病。蘇聯在柏林的國際旅行分社應當知道這些規矩。這樣的事在德國是不會發生的。
  在火車上我們住的是頭等廂,豪華舒適。餐車裏供應的飯食更是棒極瞭!一日三餐,每餐都有咖啡、牛奶、黃油等,這在當時的德國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好東西。我們用國際旅行社發的飯票付賬。
  我們車廂裏有一個年輕的女士會說一點德語。她剛從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遙遠偏僻的地方當醫生。她抱怨自己身上的衣服太寒磣、蘇聯的生活水準太低、買不起新的等。她德語說得很不錯,很高興有機會和我父親交談,練練口語。另一對夫婦德語也說得挺不錯。但是不管他們說得多完美,都可以聽齣裏麵夾雜著意地緒語。自然地,父親的話題就轉到猶太問題上來。但他們卻吞吞吐吐,想掩蓋自己是猶太人這樣一個事實,隨後他們就告辭,不見瞭。
  長長的火車隻有一節車廂是頭等廂,裏麵的裝飾很豪華。每個房間內有四張床。有時我們也到其他車廂內走走,遇見很多普通硬邦邦的玉米餅,這就是工人階級“天堂”的飲食。風景很單調,沿途看到的大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有時也經過一些“波將金村莊”4,那是典型的共産主義粉飾現實的宣傳。在麵嚮鐵路的一麵有高高的美麗建築物,後麵掩蓋不住的是泥土房子的平民窟。每次車要起動,動力不足的蒸汽機車都很費勁,那是輪子打滑。為瞭剋服這個睏難,機車必須後退把車廂壓緊,然後把機車加足馬力,列車纔緩緩嚮前移動。在德國,從來沒見過這樣起動列車的。沿途還遇到沙塵暴,當熾熱的黃沙掠過火車,所有的窗戶必須關得嚴嚴實實的,我感到我就要被熱浪悶死瞭。在阿拉木圖前的一站,有另外一節蒸汽機車加在列車後麵,這樣,兩颱機車把整輛火車一拉一推地弄上瞭山。
  最後,我們總算到瞭阿拉木圖。在那裏我們要在國際旅行社住五天,然後乘蘇聯飛機到中國的烏魯木齊。車站沒有國際旅行社的標識,我父親問人傢,他們都迴答“亞捏日那唷(我不知道)!”
  一個齣租車司機把我們拉到一傢旅館,但是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清楚我們是要去國際旅行社,因為他隻是連說:“大大(是的是的)!”
  到瞭旅館我們先到餐廳吃飯。父親拿齣飯票要付賬,女招待隻要現金,我們說沒有,她就發火瞭,叫來瞭經理。父親想盡辦法想嚮他們說明,我們在德國就已經交瞭錢,換成瞭旅行社的飯票,但他們不相信。我父親天真地拿齣那一大迭盧布,那是莫斯科退機票時給我們的,意思是我們不是沒有錢付賬。那女招待一見就更火瞭,高聲叫起來:“這個人有錢得很,就是不願付賬!”第二天,餐廳經理和我們一起到瞭當地政府。那裏有一個說意地緒語的翻譯,幫我們說明瞭情況。最後,當地領導許諾餐館經理,他們會去瞭解國際旅行社和飯票的問題,餐廳會收到錢的。第三天,經理又拒絕我們吃飯,我們又到地方政府去瞭一次。
  我看到離旅館不遠,有一座美麗的雪山。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美麗的風景,它就像磁鐵一樣把我吸引住瞭。我第二天起瞭個大早,齣發嚮白雪覆蓋的山峰走去,我要登上山頂。一整天,我都在原野裏飛快地走,不吃不喝。我指著一本小詞典問一個農夫,這山有多遠。他不會讀。到瞭下午,太陽都快落山瞭,山離我還是很遠,我隻有放棄瞭。迴到旅館已經很晚瞭,人們都笑話我,因為那山看起來近,實際有60公裏遠。父親見我迴來很高興,他已經擔心我好久瞭。
  五天之後,我們總算飛到戈壁灘上的烏魯木齊市,這是救助機構所能付費的最後一程。因為在中國必須用美元付費,而救助機構隻能付馬剋。
  我們站在兩架飛機旁,一架是把我們送來的蘇聯飛機,一架是中德航空公司的德國容剋Ju52運輸機。這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停機坪,除瞭風嚮標什麼也沒有。
  Ju52的飛行長官過來問我們到哪兒。父親說到重慶,但沒有票,也沒有錢。中國機長用德語說:“沒關係,德國大使館會給你們付的。”
  我父親正要說我們是猶太人,我連忙打斷他:“不要說,都一樣的!”
  飛行員用德語說:“你們可以登機瞭,飛機馬上起飛!”
  這正是我想聽到的。
  我看到他們在給飛機加油。自然是用人工,把漏鬥插在飛機翅膀上的油箱口子上,用手提著五加侖的油桶往漏鬥裏倒油。
  起飛後,飛行員給我們吃哈密瓜,我從來沒有享受過那麼好吃的水果。
  經過一段顛簸的飛行,飛機在戈壁上的哈密停下來。這是一個小村莊,沙漠中的綠洲,風景如畫,但是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我們被帶到一個小“旅館”,那隻是一個泥土房子,和當地其他建築一樣。我父親想上廁所,但沒有人懂他說什麼。他隻得打手勢,這下讓人弄懂瞭,解決瞭他的問題。
  第二天,我們飛到蘭州又停瞭一次,在那裏吃瞭點東西。就在當天,我們飛到瞭四川省會成都,而不是目的地重慶,因為那天重慶有日本人空襲的警報,這在那段時間是司空見慣的事。
  成都中德航空公司經理問我們,要到哪傢旅館下榻,哪傢飯店吃飯。父親很費勁地嚮他解釋,我們是難民,每人隻能帶五個馬剋,我們兩人隨身總共就十馬剋。經理很吃驚,搖著頭用標準的德語叫起來:“從來沒聽說過!”他馬上打發一個夥計給我們拿來瞭些吃的。飛行員想邀請我們一起去旅館,但父親客氣地謝絕瞭。我們就睡在辦公室的沙發上,那些辦事員和苦力都咧著嘴笑話可憐的外國佬窮成這樣。
  ……

前言/序言

  自序
  我的故事很長。
  那是在1940年8月,我隨父親從德國逃亡到瞭中國。那年我16歲。
  每當我對朋友或傢人們談起我在戰亂中的中國,以及那段奔波流離艱難睏苦充滿危險的11年歲月,他們經常問我同樣的問題:為什麼你們會選擇去中國,而不是彆的國傢?比如美國或者澳大利亞,也許,去任何一個地方都要比去中國更好,因為當時,大半個中國已經被日本所侵占,而沒有被占領的地方,幾乎每天都要遭受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但是,卻沒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德國?
  我的迴答是,在當時,我們願意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隻要能夠逃離德國,就謝天謝地瞭。
  現在我退休瞭,雖然事隔多年,往事仍舊曆曆在目。
  我想把我在中國的這段經曆記錄下來,那是我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的經曆,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在中國所經曆的真實的故事。也許在現在的年青人看來,那僅僅是一段抽象的曆史,就如我少年時對西班牙宗教裁判迫害異教徒的理解一樣。所以我認為,記錄下來是很有意義的。關於那一時期猶太人的故事,已經有很多的書齣版發行瞭,每一本書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是,那些迴憶錄中,沒有一本講述猶太難民在中國內陸的故事;大多數的猶太難民當時隻被允許留居上海。1
  那麼,我的經曆是獨一無二的。


重慶往事:一個猶太人的晚年迴憶(1940—1951) 曆史的塵埃中,一座城市的側影;流亡者的眼中,一個時代的縮影。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一部沉靜、細膩,飽含個人情感與時代烙印的迴憶錄。它聚焦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的重慶——這座被譽為“戰時首都”的陪都,以及其中一位特殊居民——一位猶太流亡者的晚年生活軌跡。作者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和親身經曆,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充滿煙火氣、掙紮與希望交織的時代畫捲,它深入挖掘瞭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生存狀態與內心世界。 第一部分:抵達與初識(1940-1943):山城的陌生與溫暖 時間定格於1940年,二戰的陰雲籠罩全球,歐洲的知識分子和難民如潮水般湧嚮遠東的避風港。重慶,作為中國抗戰的中心,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堅韌的人民精神吸引瞭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流亡者。 本書的敘述者,一位在歐洲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知識分子,以其初到重慶時的所見所聞開篇。他首先描繪的是重慶這座城市的“形”與“味”:霧氣彌漫的街道、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穿梭不息的袍子軍和挑夫,以及抗戰時期特有的那種彌漫在空氣中的緊張與樂觀混閤的氣息。 早期的篇章詳盡記錄瞭流亡者如何在語言不通、習俗迥異的環境中摸索生存。敘述者並未迴避初期的睏頓——住房的難尋、貨幣的貶值、身份的不確定性。然而,筆鋒很快轉嚮瞭與中國民眾的接觸。通過對幾個關鍵人物的側寫——可能是一位幫助他們安頓下來的中國商人、一位教授這段曆史的大學教師,或是一位熱心腸的鄰居——作者展現瞭重慶人民在極端睏境下所錶現齣的無私與包容。這些章節詳細描述瞭他們如何學習簡單的漢語、如何適應重慶的飲食習慣(例如,對麻辣的初次體驗、對米飯和麵食的依賴),以及在簡陋的條件下如何努力維持著一份體麵的生活。 這部分內容的核心在於“適應”與“接納”。它不是宏大的外交敘事,而是微觀的文化碰撞與融閤,細膩地捕捉瞭異域文化元素在個體生活中的滲透。 第二部分:戰爭陰影下的日常生活(1944-1945):霧鎖山城與堅守的價值 隨著戰事的推進,重慶不再僅僅是流亡者的避難所,更是他們親眼見證曆史風雲變幻的舞颱。這一部分集中展現瞭戰爭對個體生活的持續影響。 作者以極大的耐心描繪瞭陪都的防空演習和空襲體驗。不同於教科書式的記錄,迴憶錄著重於轟炸發生時的感官體驗:防空洞內狹窄的黑暗、人們的低語、對遠方爆炸聲的預期與恐懼。這些段落充滿瞭懸念和緊迫感,揭示瞭流亡者與當地居民共同承受的生存壓力。 同時,本書深入探討瞭在物資匱乏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如何保持精神的火種。敘述者可能會迴憶起在地下室或簡陋書房中進行的秘密閱讀、與同行者或當地知識分子間的哲學思辨,或是對失落的歐洲文明的追憶。這種對“文化遺産”的堅守,成為流亡者對抗現實苦難的精神支柱。 一個重要的側麵是作者對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的觀察。他記錄瞭國民政府官員的生活、底層工人的艱辛、以及重慶特有的碼頭文化。這種多維度的觀察,使人物形象立體化,也為讀者理解當時中國的復雜性提供瞭獨特視角。 第三部分:戰後變遷與身份的再定位(1946-1951):新時代的曙光與遲疑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重慶帶來瞭短暫的狂歡,也帶來瞭全新的不確定性。本書的後半部分,視角從對外部戰爭的恐懼轉嚮瞭對內部社會變革的審視。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流亡者的未來規劃也變得迫切起來。這部分內容詳述瞭他們對於“留下”還是“離開”的艱難抉擇。對於許多流亡者而言,歐洲故土已麵目全非,而中國,這個曾經的庇護所,也正處於劇烈的社會轉型期。 作者細緻地描繪瞭戰後初期重慶物價的波動、政治氛圍的微妙變化,以及這如何影響瞭猶太社群的集體情緒。他們開始思考:他們的“暫住地”是否正在成為新的“傢園”?這種身份認同的掙紮是本書情感張力的核心。 敘述者對這段時期的地方政治生態、社會思潮的變化保持著敏銳的觀察,記錄瞭一些在曆史記錄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例如,戰後物資湧入帶來的短暫繁榮與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以及知識分子在新的政治語境下所麵臨的言論空間變化。 最後,迴憶錄以一種略帶憂鬱的、充滿感激的筆調收尾。它不是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記憶與共存”的敘事。作者對重慶留給他的深刻影響進行瞭總結:這座城市教會瞭他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異鄉找到一種堅韌的生命力。他離開(或在1951年這個時間點上,處於一個曆史轉摺點)時,心中是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深敬意。 全書的風格: 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內斂而富有哲理的。它避免瞭煽情,而是通過對日常細節的精確捕捉和對個人內心活動的誠實剖析,構建起一種深沉的曆史感。它邀請讀者跨越時空的藩籬,以一個局外人、同時也是一個深度參與者的身份,重新審視那個動蕩而充滿人性的年代,理解個體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保有尊嚴與人性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本書所流露齣的對“生活本身”的珍視,這種珍視甚至超越瞭對政治風雲的關注。作者很少直接評論重大的曆史事件,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對穩定日常的渴望,以及對美好瞬間的捕捉,卻比任何宏大宣言都更有力量。無論是對一次成功的傢宴的細緻復述,還是對某件舊物的留戀,都體現瞭一種對“人性常青”的堅定信念。在動蕩年代,人很容易被意識形態所定義,但這本書努力將自己從這種定義中剝離齣來,聚焦於最基本的人類情感聯結:愛、失去、希望和微小的滿足感。這種對“非曆史性”日常的執著記錄,讓這本書擁有瞭一種穿透時間的恒久魅力。它告訴我,無論世界如何天翻地覆,真正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但卻實實在在的日子纍積起來的溫情與記憶的錨點。

評分

初讀此書時,我有些不適應其散文化的結構,它不像傳統傳記那樣綫性敘事,而是更像是記憶的碎片化重組,前後跳躍,常常在描述一個場景的中間,忽然轉入對某一物件的物性描繪,或者對某個已逝友人的突然懷念。但堅持讀下去後,我開始領悟到這種結構的巧妙之處。它更貼近人腦儲存記憶的真實模式——不是一條筆直的軌道,而是無數個光點和熱烈的爆發點隨機閃爍。作者似乎在用這種方式,重建他所感知的那個世界的肌理。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空間感的描述印象深刻,比如他對某一特定街道、某一棟建築內部光綫和聲音的細緻描摹,這些細節共同構建瞭一個無比堅實的“場域”,讓讀者仿佛能真實地站在那個時空坐標上。這種對環境的執著關注,也反襯齣個體在劇烈社會變遷麵前,試圖抓住某些固定錨點的徒勞與必要。這本書的敘事策略,本身就是對傳統綫性曆史觀的一種溫和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一種寫作,不如說是一種近乎口述的沉思錄。它的節奏是緩慢的,夾雜著許多對往事細節的反復揣摩和修正,讀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但迴報也是豐厚的。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記憶的可靠性”保持警惕的態度,他不斷地在敘述中插入自我反思的段落,質疑自己記憶的偏頗和主觀的過濾。這種內在的對話機製,使得文本擁有瞭一種超越一般迴憶錄的深度。它不急於給齣是非對錯的定論,而是緻力於還原當時情境下每一個選擇的復雜性和必然性。書中有大量的篇幅用於剖析特定社會群體在劇變時期的心態轉變,那種從舊秩序中抽身,又對新秩序充滿迷茫和試探的復雜情緒,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對內心世界的精微捕捉,使得這本書超越瞭簡單的紀實範疇,帶有一種近乎哲學的思辨色彩。對我而言,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關於時間、身份和歸屬感的深度冥想。

評分

這本書的份量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作者對於“異鄉人”身份的長期凝視。他既不完全屬於他所身處的環境,又被環境所塑造。這種疏離感,反而成就瞭一種罕有的清醒和洞察力。他沒有被強烈的集體情緒所裹挾,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審慎,記錄著周圍人的反應和自己內心的波瀾。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文化衝突與融閤的部分,作者如何巧妙地在他固有的文化背景與新生活環境之間架設橋梁,或者如何在無可避免的斷裂處進行自我療愈。這種處理方式,避免瞭落入“受害者敘事”的窠臼,而是展示瞭一種主動的、富有能動性的適應過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思考,當我們被迫離開熟悉的一切時,我們真正失去的是什麼?是物質的安穩,還是心智上對周遭世界的完全掌控感?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讓我們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審視“融入”與“保持自我”之間的永恒張力。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張泛黃的老照片,就讓人感覺穿越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我得承認,我對曆史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的宏大敘事層麵,對於具體到某一個鮮活個體的命運,總是帶著一種好奇和敬畏。這本書沒有給我那種冰冷的記錄感,反而像是一個老人在爐火邊,呷著茶,緩緩道來的傢常。他的敘述裏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那些關於衣食住行的瑣碎,關於鄰裏之間的齟齬與溫情,都描摹得細緻入微。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舊時重慶街頭的煙火味,感受到那種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個體所特有的韌性。作者的筆觸,尤其在描繪他與周圍環境的微妙互動時,非常剋製,不煽情,卻能不動聲色地戳中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每一次提及某個決定性的曆史轉摺點,都落腳於傢庭生活的小小漣漪,這種處理方式極具張力,讓宏大的曆史背景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到某張餐桌上多瞭一份粗茶淡飯的重量。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大時代”切割成瞭無數個“小我”的日常切片,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真實紋理。

評分

您好 真的好 非常好的書 非常滿意

評分

講述瞭主人公卡佛崗一傢為逃避德國納粹迫害,在接連被英、法、荷蘭等國拒絕入境後,過境蘇聯到達中國新疆烏魯木齊,1940年到達重慶,並在重慶度過11年崢嶸歲月的故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很多猶太人為瞭逃避納粹的屠殺大批地湧入中國,其中在上海的就有18000人。抗戰期間,很多猶太人都對中國提供瞭幫助。

評分

一個猶太人的晚年迴憶一個猶太人的晚年迴憶

評分

纔是真的好。

評分

從新體會瞭一下猶太文化,這個民族太厲害瞭。

評分

感覺不錯,是正品,價格還算公道

評分

很真實。不過感覺像是在記流水賬

評分

包裝得挺好,豆瓣評分較高的書。最近比較迷這類書。

評分

還沒有看,希望是本不錯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