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代表作
  ★经典著作,常读常新,不可多得。
《荣格作品集: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辑录了荣格的十一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东西方宗教等方面,都是荣格在相关主题中的代表作。荣格对精神和心理活动的阐述分析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荣格也十分推崇东方哲学,他对东方哲学和宗教的独到阐述对今日的东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以科学的态度,直面复杂而隐微的人性。他自喻为提着一盏小灯在黑夜的浓雾中行走的人;他探索世界文化中幽暗的深处,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中,来理解人类的幻想和梦境;他提出的原型理论、集体潜意识、心理类型等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 
心理学与宗教
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
我怎样用《易经》占卜 
瑜伽能否被西方人接受? 
东西方思想的差别 
西藏的度亡经
铃木大拙的《禅宗入门》
本能与无意识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
荣格生平著作年表 
  如果我们希望理解善与恶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一开始就必须采纳这样的建议:善恶本身是一些原则,我们必须随时记住,一种原则总是早在我们之前便已经存在,而且必然远远地延续到我们之后。
  当我们谈论善与恶时,我们是在具体地谈论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最深的性质事实上并不为我们所知。进一步讲,它是否被我们体验为恶、体验为罪,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同样,罪与恶的程度和严重性也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判断。
  你们也许知道这样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说到得克萨斯的一个神父。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脸色阴沉得可怕地去向他忏悔。“怎么了?”他问。“发生了可怕的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犯了谋杀罪。”“犯了几次?”——这个笑话表明,对同一件事,两个人的感觉和判断是多么地不同。我们把某一确定的事实说成是坏,往往并不清楚它是否真是如此。有些事在我看来是坏的,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坏。有时,在打发走一个病人之后,我简直想踢自己一脚,因为在我看来,我对他很不公正:也许我的态度太粗暴,也许我对他说的话并不正确。然而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却对我说:“上一次真是好极了——你的建议正是我最需要的。”与此相反的情形也同样可能发生——我自认为某次治疗如何出色,自认为对某个梦的解释如何成功,但最后却证明所有这一切都完全错了。
  我们是从哪里获得这种信念,从哪里获得这种确信而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呢?“你将像神一样知道善恶。”——可见只有神知道善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正确性。如果你采取这样一种态度——“这件事也许很坏,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许并不坏”,你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正确。但如果你事先就什么都知道,你的一举一动就会显得好像你就是上帝。事实上,我们都是受局限的个人,从根本上讲,我们并不知道在一个特定的个案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对善恶的认识是抽象的,只有上帝才能透过具体情境看清底细。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也许可以形成一种意见,但我们却不知道它最终是否有效。我们最多可以谨慎地说:按如此这般的标准来判断,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是好的或坏的。有些事情在某个国家是坏事,但在另一个国家却被认为是好事。这种价值的相对性也适用于审美领域:一件现代艺术品在某人眼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他愿意为它出一笔大价钱;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丝毫也看不出它有任何价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能避而不作判断。如果我们把一件我们认为的坏事说成是好事,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说谎。如果我告诉某人:“你写的那篇东西是了不起的杰作。”而私下里却认为它根本一钱不值,我当然也是在说谎。此刻,谎言对他也许有某种积极意义——他会因此而感到得意。然而真正建设性的效果,却只有在我发自内心地对他作出最好的正面评价——并且是在最恰当的时刻作出这样的评价时,才可能产生出来。当我们作一个强调性的判断时,我们是处在一种情感状态中,此时我们才能运用真实而有效的标准。
......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之前对心理学只是略有耳闻,对那些深奥的理论更是知之甚少,抱着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翻开了它。一开始确实有些吃力,那些关于原型、集体无意识、阿尼玛/阿尼姆斯的概念,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那种层层剥茧的分析逻辑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并非那种冰冷的学术说辞,而是充满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关怀。他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航员,带领我们穿越意识与潜意识的迷雾,去探索那些我们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幽暗角落。尤其是关于梦境解析的部分,简直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开始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自己那些日常中看似随机的片段和反复出现的意象。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爽文”,它更像是一部需要长期陪伴和反思的智者之言,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虽然不知道最终能打开哪扇门,但至少它指引了一个探索的方向,一个向内看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寓言式的庄严感。它不像那些追求轻松幽默的心理学读物,而是带着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切,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即便是描述最晦涩难懂的心理动力,也仿佛在描绘一幅古老的壁画。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因为其中蕴含的意象和隐喻极其丰富。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洞察力往往需要一种更宏大、更具象征性的语言来承载。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深层心理结构时所使用的比喻,它们既是精确的,又是开放的,允许读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二次创造和理解。这本“作品集”更像是一套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简单的螺丝刀,而是各种精美的雕刻刀和显微镜,让你能够细致入微地研究自己灵魂的纹理。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深入的“考古挖掘”,试图找到埋藏在现代自我之下的那些古老而永恒的人类主题。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极其充实的。我必须承认,某些章节的密度需要我借助外部的注释和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它的叙述方式不像现代畅销书那样追求即时的愉悦感,而是更像是一篇篇结构严谨的深度报告,充满了精确的术语和复杂的辩证关系。然而,一旦你跨越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如同精密的钟表一般,每一个齿轮都严丝合缝。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阴影”概念的探讨,那段文字清晰地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将自己不愿承认的特质投射到外部世界,制造出各种冲突和不公。读完之后,我不得不回过头审视自己过去对他人的诸多批评和不满,其中有多少其实是源自内心的不接纳。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是其他任何读物都无法替代的,它逼迫你不得不直面那个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逃避的“自己”。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训练。
评分我是一个对“内在探索”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但这本厚重的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洗礼。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现成的“疗愈秘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看世界”的坐标系。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反复强调的人类经验的二元性深深吸引——光明与黑暗、理性与非理性、入世与出世,这些看似矛盾的力量是如何在一个完整的个体中寻求动态的平衡。它强迫你放弃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去拥抱那种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我没有期待读完后立即解决所有困扰,但这本书确实为我内心搭建了一个更坚实的基础结构,一个可以容纳更多不确定性和深层矛盾的空间。它引导我认识到,真正的“完整”,恰恰在于接纳自身的破碎和矛盾,并从中寻找一种超越性的意义。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时代前沿的智力对话。
评分翻开这册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庞大和体系化的震撼。这哪里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读物,分明是一部横跨哲学、神话学、人类学和个体经验的宏伟建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所引用的那些跨文化的案例和神话叙事。这种宏大的视角,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心理结构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与其说这是在读理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去联想那些古老的仪式、宗教符号,以及它们与现代人内心冲突的微妙对应。这种连接感非常强大,它打破了现代科学的单一线性思维,提醒我们,人类的灵魂结构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和复杂得多。书中关于“个体化”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它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一种不断整合自身光明与阴影的动态平衡。我感觉自己正在被引导着,去正视那些被社会规范压抑下去的“不完美”部分,认识到它们同样是构成完整自我的重要维度。
评分估计还行吧。以后买全套
评分不用说,玩心理学没有不认识这个老者的。
评分发货非常快!包装比较好!
评分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期待阅读经典!
评分好!
评分不用说,玩心理学没有不认识这个老者的。
评分思想沉淀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