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

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春绪,钱华,李斌栋 等 著
图书标签:
  • 药物中间体
  • 有机合成
  • 药物化学
  • 化学工艺
  • 精细化工
  • 合成路线
  • 药物研发
  • 化学工业
  • 化学工程
  • 有机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0253
版次:2
商品编码:114307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以中间体为主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包括药物中间体合成设计、环合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酰化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缩合反应、氨解反应、烷基化反应、卤化反应、手性药物中间体合成以及药物中间体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等内容,并重点介绍了化合物的新型合成方法与检测手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医药、农药、兽药及其中间体研究、设计、生产以及使用的有关科研、设计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吕春绪,南京理工大学,主任、教授、博导,吕春绪,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及国家重点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药物中间体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含能材料学科领域著名学者、专家。

曾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现任国防科工委民爆行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民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爆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民爆学会主任委员等职。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中国十大发明金奖等多项奖励。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65年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炸药及药物中间体的设计合成与工艺和表面活性剂合成与应用,特别注重选择性及绿色硝化等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他提出的硝酸铵自敏化理论是膨化硝铵炸药发明点的核心。该技术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已在全国80多个工厂推广使用。创造性地提出了硝酰阳离子(NO2+)理论并撰写专著。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发表论文约300篇,其中被SCI、EI 及ISTP收录130篇,出版专著教材16部。

目录

1绪论1
1.1药物中间体的概念及内涵1
1.2药物中间体是精细化工的重要组成
部分2
1.3药物中间体国外研究现状4
1.3.1医药中间体国外发展现状与
发展趋势4
1.3.2农药中间体国外发展现状与
发展趋势6
1.4药物中间体国内发展现状7
1.4.1药物中间体国内发展现状与情况7
1.4.2农药中间体国内发展现状与情况9
1.5药物中间体国内及研究方向10
1.5.1医药中间体国内及研究方向10
1.5.2农药中间体国内研究及发展方向15
参考文献22
2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设计25
2.1逆向合成路线设计及其技巧25
2.1.1逆向合成法常用术语25
2.1.2逆向切断的基本原则26
2.1.3逆向切断技巧27
2.1.4官能团的保护29
2.1.5导向基的应用31
2.2合成设计路线的评价标准32
2.2.1原料和试剂的选择32
2.2.2反应步数和反应总收率33
2.2.3中间体的分离与稳定性34
2.2.4反应设备要求34
2.2.5安全度35
2.2.6环境保护35
2.3单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切断
设计35
2.3.1羰基化合物RCOX的合成设计35
2.3.2卤代烃、醚和硫醚的合成设计36
2.3.3胺的合成设计37
2.4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切断
设计40
2.4.11,1-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
切断40
2.4.21,2-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
切断41
2.4.31,3-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
切断42
2.5单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切断
设计43
2.5.1醇的C―C键切断43
2.5.2羰基化合物的C―C键切断45
2.5.3烯烃的CC键切断47
2.6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切断
设计48
2.6.1Diels-Alder反应48
2.6.21,3-双官能团化合物和α,β-不饱和
羰基化合物的C―C键切断49
2.6.31,5-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
切断52
2.6.41,2-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
切断55
2.6.51,4-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
切断56
2.6.61,6-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合成
设计59
参考文献62
3环合反应64
3.1概述64
3.2形成六元碳环的环合反应65
3.2.1Diels-Alder反应65
3.2.2Robinson成环反应66
3.2.3芳香族化合物的还原反应66
3.2.4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的环化
反应66
3.2.5取代苯分子内的Friedel-Crafts
反应67
3.3形成吡咯衍生物的环合反应67
3.3.1形成吡咯环的环合反应68
3.3.2形成氢化吡咯环的环合反应69
3.3.3形成环状四吡咯环的环合反应71
3.3.4形成苯并吡咯环的环合反应76
3.4形成唑类衍生物的环合反应78
3.4.1形成唑环的环合反应78
3.4.2形成氢化唑及其酮类化合物的
环合反应79
3.4.3形成苯并单唑环的环合反应81
3.5形成吡啶衍生物的环合反应82
3.5.1形成吡啶及氢化吡啶环的
环合反应82
3.5.2形成苯并吡啶环的环合反应84
3.6形成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杂原子的六元
杂环及其稠环体系的环合反应87
3.6.1形成二嗪和苯并二嗪环的
环合反应87
3.6.2形成嗪和噻嗪环的环合反应90
3.6.3形成嘌呤和蝶啶环的环合反应91
3.6.4形成三嗪环的环合反应92
参考文献94
4硝化反应97
4.1概述97
4.2硝化反应的类型97
4.3芳烃及其硝化特征98
4.3.1芳烃的芳香性98
4.3.2芳烃的难硝化性98
4.3.3芳烃的难氧化性99
4.4硝化剂及其应用99
4.4.1硝酸硝化剂99
4.4.2硝硫混酸硝化剂100
4.4.3硝酸-醋酐-醋酸或硝酸-醋酸
硝化剂100
4.4.4超酸硝化剂100
4.4.5其他硝化剂101
4.5硝酰阳离子(NO+2)理论102
4.5.1硝酰阳离子结构与光谱102
4.5.2硝酰阳离子的生成反应103
4.5.3硝酰阳离子与芳烃反应机理107
4.5.4硝酰阳离子与芳烃的副反应111
4.5.5硝酰阳离子与芳烃反应动力学112
4.6芳烃的两相硝化115
4.7芳烃区域选择性硝化(定向硝化)的
理论与技术116
4.7.1芳烃区域选择性催化硝化(定向硝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116
4.7.2硝化反应选择性的定性解释118
4.7.3芳烃选择性硝化反应中的前
线轨道理论120
4.7.4甲苯的硝酸-离子交换树脂
选择性硝化120
4.7.5分子筛在甲苯区域选择性硝化
中的应用研究120
4.7.6固体酸催化剂在芳烃区域选择
性硝化中的应用研究120
4.7.7分子印迹聚合物催化技术在芳烃
选择性NO2硝化中的应用
研究121
4.7.8氟两相技术在芳烃选择性硝化
中的应用研究122
4.8绿色硝化理论与技术123
4.8.1绿色硝化的意义123
4.8.2绿色硝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123
4.8.3NO2-O3硝化芳烃的反应机理与
动力学研究124
4.8.4NO2-O3在硝基氯苯绿色硝化中
的应用研究126
4.8.5固体酸催化剂在硝基苯绿色
硝化中的应用研究127
4.8.6原子经济性在硝基芳烃合成
中的应用129
4.8.7绿色硝化理论与技术的新
进展131
4.8.8N2O5绿色硝化反应研究132
4.9结构与硝化反应活性137
4.9.1单环化合物137
4.9.2双环及多环化合物137
4.9.3杂环芳香化合物138
4.10硝化技术138
4.10.1配酸技术138
4.10.2硝化反应器设计及控制139
4.10.3硝化过程计算机模拟的应用139
参考文献140
5磺化反应145
5.1概述145
5.1.1磺化与硫酸化反应及其重要性145
5.1.2引入磺基的方法145
5.2磺化及硫酸化反应基本原理145
5.2.1磺化剂及硫酸化剂145
5.2.2磺化及硫酸化反应历程及动
力学147
5.2.3磺化及硫酸化影响因素150
5.3磺化方法及硫酸化方法154
5.3.1磺化方法154
5.3.2硫酸化方法159
5.4磺化产物的分离160
5.4.1加水稀释法160
5.4.2直接盐析法160
5.4.3中和盐析法161
5.4.4脱硫酸钙法161
5.4.5萃取分离法161
5.5磺化反应现状及进展162
5.5.1苯衍生物的磺化162
5.5.2萘及其衍生物的磺化166
5.5.3蒽醌磺化168
5.5.4脂肪烃的磺化168
5.5.5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的制备171
参考文献173
6酰化反应174
6.1O.酰化反应174
6.1.1羧酸为酰化剂174
6.1.2酸酐为酰化剂177
6.1.3酰氯为酰化剂178
6.1.4酯交换法179
6.1.5烯酮法181
6.1.6氮杂卡宾催化醛和醇的氧化
酯化反应182
6.1.7O-酰化反应在羟基保护中的
应用184
6.2N-酰化反应187
6.2.1用羧酸为N-酰化剂187
6.2.2用酸酐为N-酰化剂188
6.2.3用酰氯为N-酰化剂189
6.2.4胺与酯交换189
6.2.5醛的氧化酰胺化反应190
6.2.6用其他酰化剂的N-酰化191
6.2.7N-酰化反应在氨基保护中的
应用192
6.3C.酰化反应198
6.3.1芳环上的C-酰化反应198
6.3.2烯烃的C-酰化反应204
6.3.3羰基化合物α-位的C-酰化反应207
参考文献209
7加成反应214
7.1概述214
7.2亲电加成反应215
7.2.1卤素对碳-碳重键的亲电加
成反应215
7.2.2卤化氢对碳-碳重键的亲电
加成反应216
7.2.3顺式加成反应216
7.2.4环加成反应218
7.3亲核加成反应220
7.3.1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221
7.3.2含未共用电子对物质对碳-氧
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222
7.3.3碳负离子对碳-氧双键的亲核
加成反应224
7.3.4氢负离子对碳-氧双键的亲核
加成反应228
7.3.5对其他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230
7.4自由基加成反应232
7.4.1卤素和卤化氢对碳-碳重键的自由
基加成反应232
7.4.2自由基加聚反应233
参考文献235
8还原反应236
8.1概述236
8.2催化氢化还原236
8.2.1非均相催化氢化237
8.2.2均相催化氢化反应240
8.3金属还原242
8.3.1溶解金属反应242
8.3.2金属氢化物还原253
8.3.3硼烷和二烷基硼烷258
8.4其他还原试剂259
8.4.1Wolff-Kishner还原法259
8.4.2二酰亚胺还原法260
8.4.3烷基氢化锡还原法260
8.5氯代硝基苯催化氢化261
8.5.1多相催化剂还原法261
8.5.2均相催化剂还原266
参考文献268
9氧化反应272
9.1概述272
9.2催化氧化272
9.3催化剂及催化反应275
9.3.1金属和金属离子275
9.3.2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多氧金属簇
(杂多化合物)276
9.3.3氧化还原分子筛277
9.4化学氧化278
9.4.1概况及类型278
9.4.2无机金属元素化合物278
9.4.3硝酸287
9.4.4双氧水288
9.4.5过氧酸的氧化反应292
9.4.6其他氧化法296
9.5芳香醛的控制氧化298
9.5.1控制氧化合成苯甲醛的理
论基础298
9.5.2Co(OAc)2/Mn(OAc)2/KBr
催化氧化299
9.5.3NHPI催化氧化301
9.5.4仿生催化氧化303
参考文献304
10缩合反应308
10.1概述308
10.2反应机理308
10.2.1电子反应机理308
10.2.2环加成反应机理311
10.3脱水缩合312
10.3.1醛胺缩合312
10.3.2Mannich缩合314
10.3.3醛酮缩合318
10.3.4Perkin缩合320
10.3.5Knoevenagel缩合322
10.4脱醇缩合323
10.4.1缩醛与胺及其衍生物缩合323
10.4.2酯与胺及其衍生物缩合324
10.4.3Claisen缩合325
10.5脱卤化氢缩合326
10.5.1Friedel.Crafts脱卤化氢缩合326
10.5.2Ullmann脱卤化氢缩合329
参考文献333
11氨解反应335
11.1氨解反应的基本原理335
11.1.1脂肪族化合物氨解动力学
及反应历程335
11.1.2芳香族化合物氨解动力学
及反应历程336
11.2影响因素339
11.2.1胺化剂339
11.2.2卤化物的活性340
11.2.3溶解度与搅拌340
11.2.4温度340
11.3氨解方法341
11.3.1卤代烃氨解341
11.3.2醇与酚的氨解342
11.3.3硝基与磺基的氨解344
11.3.4芳环上的直接氨解346
11.3.5羰基化合物的氨解346
11.4应用实例347
11.4.1芳胺制备347
11.4.2脂肪胺的制备350
11.4.3环胺的制备351
11.4.4其他胺类化合物的制备352
参考文献354
12烷基化反应356
12.1概述356
12.1.1烷基化反应及其重要性356
12.1.2烷基化反应的类型357
12.2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358
12.2.1芳环上的C-烷基化反应358
12.2.2N-烷基化反应364
12.2.3O-烷基化反应368
12.3相转移烷基化反应369
12.3.1相转移催化C-烷基化370
12.3.2相转移催化N-烷基化370
12.3.3相转移催化O-烷基化371
12.4典型烷基化生产工艺及烷基
化技术新发展371
12.4.1长链烷基苯的生产371
12.4.2异丙苯的生产373
12.4.3分子筛催化剂在烷基化反
应中的应用374
12.4.4离子液体在烷基化反应
中的应用378
12.4.5微波促进的烷基化反应382
参考文献386
13卤化反应387
13.1氟化反应387
13.1.1氟原子的特殊生理活性387
13.1.2亲电氟化390
13.1.3三氟甲基化和二氟卡宾反应394
13.1.4重氮化-氟化法397
13.1.5张力杂环化合物的开环
氟化反应400
13.1.6利用吸电子基团作为离去基团
的亲核氟化反应401
13.1.7微波促进氟化反应410
13.2氯化反应412
13.2.1芳香环上的氯化反应412
13.2.2芳香环侧链的氯化反应416
13.2.3氯甲基化反应417
13.2.4氯取代羟基的氯化反应418
13.2.5烯烃加成氯化反应421
13.2.6活泼亚甲基取代氯化反应422
13.3溴化反应422
13.4碘化反应428
13.5卤素交换反应432
参考文献432
14手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438
14.1手性药物简介438
14.1.1手性的重要性438
14.1.2大规模拆分制备手性药
物及中间体438
14.1.3大规模不对称合成制备手性
药物及中间体439
14.2天然手性原料440
14.2.1氨基酸441
14.2.2糖类化合物442
14.2.3萜类化合物444
14.2.4其他天然手性原料446
14.3利用手性反应物的不对称合成447
14.3.1手性底物诱导447
14.3.2手性辅基诱导451
14.4利用手性试剂的不对称合成456
14.4.1手性硼试剂456
14.4.2Corey试剂457
14.4.3Davis氧杂吖丙啶458
14.4.4手性过氧酮458
14.4.5其他手性试剂459
14.5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460
14.5.1氨基酸及其衍生物460
14.5.2肽465
14.5.3生物碱465
14.5.4手性磷酸466
14.5.5Corey-Bakshi-Shibata唑
硼烷466
14.6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467
14.6.1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
不对称还原反应467
14.6.2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
不对称氧化反应469
14.6.3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
不对称C―C键生成反应474
14.6.4手性非过渡金属Lewis
酸催化剂476
14.7手性相转移催化剂477
14.7.1奎宁锻翁盐478
14.7.2联萘和联苯类手性锻翁盐479
14.7.3冠醚类手性相转移催化剂479
14.7.4Taddol醇及其衍生物480
14.7.5手性salen络合物481
14.7.6其他手性相转移催化剂482
14.8生物催化下的不对称合成484
14.8.1生物催化不对称有机合成
简介484
14.8.2C―O键形成与水解反应486
14.8.3C―N键形成与水解反应492
14.8.4P―O键形成与水解反应496
14.8.5生物催化C―C键形成497
14.8.6生物催化还原反应497
14.8.7生物催化氧化反应499
参考文献501
15典型药物中间体合成与工艺508
15.1选择性硝化制造对硝基乙酰苯
胺新工艺研究508
15.1.1概述508
15.1.2乙酰苯胺硝化产物异构
体比例分析509
15.1.3实验研究509
15.1.4实验结果与讨论511
15.1.5添加剂对乙酰苯胺硝化得率
和o/p值的影响512
15.2氯苯的选择性绿色催化硝化
的工艺研究513
15.2.1概述513
15.2.2SO42-/ZrO2、SO42-/TiO2及其
复合物SO42-/ZrO2-TiO2催化
NO2硝化氯苯514
15.2.3SO42-/WO3-ZrO2催化NO2
硝化氯苯516
15.2.4SO2-4/MoO3-ZrO2
催化NO2硝化氯苯517
15.3二氯氟苯合成新工艺518
15.3.1概述518
15.3.2二氯氟苯生产工艺518
15.3.32,5-二氯硝基苯氟化的实验
研究520
15.3.42,5-二氯硝基苯氟化实验
结果与讨论521
15.4硝基苯甲醛的控制性氧
化新工艺研究526
15.4.1概述526
15.4.2邻硝基苯甲醛合成工艺研究527
15.4.3强碱对反应的助催化作用530
15.4.4邻硝基苯甲醛合成工艺的
发展531
15.5氟代苯甲醛的控制性氧化及微
波氟化新技术研究531
15.5.1概述531
15.5.2对氯甲苯选择性氧化成对
氯苯甲醛的研究532
15.5.3卤素交换法合成对氟苯甲醛536
15.5.4微波作用下卤素交换制备
氟代苯甲醛539
15.6二氨基吡啶的合成新工艺研究542
15.6.1概述542
15.6.2二氨基吡啶的合成工艺542
15.6.3二氨基吡啶的合成实验
研究[50,51]543
15.6.4二氨基吡啶的合成实验
结果与讨论544
15.7哈格曼乙酯的合成研究547
15.7.1概述547
15.7.2哈格曼乙酯实验研究547
15.7.3哈格曼乙酯实验结果与讨论548
参考文献549
16药物中间体分离与结构鉴定551
16.1色谱分析技术551
16.1.1气相色谱552
16.1.2高效液相色谱552
16.1.3离子色谱554
16.1.4毛细管电泳555
16.2元素分析技术5551绪论1
1.1药物中间体的概念及内涵1
1.2药物中间体是精细化工的重要组成
部分2
1.3药物中间体国外研究现状4
1.3.1医药中间体国外发展现状与
发展趋势4
1.3.2农药中间体国外发展现状与
发展趋势6
1.4药物中间体国内发展现状7
1.4.1药物中间体国内发展现状与情况7
1.4.2农药中间体国内发展现状与情况9
1.5药物中间体国内及研究方向10
1.5.1医药中间体国内及研究方向10
1.5.2农药中间体国内研究及发展方向15
参考文献22
2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设计25
2.1逆向合成路线设计及其技巧25
2.1.1逆向合成法常用术语25
2.1.2逆向切断的基本原则26
2.1.3逆向切断技巧27
2.1.4官能团的保护29
2.1.5导向基的应用31
2.2合成设计路线的评价标准32
2.2.1原料和试剂的选择32
2.2.2反应步数和反应总收率33
2.2.3中间体的分离与稳定性34
2.2.4反应设备要求34
2.2.5安全度35
2.2.6环境保护35
2.3单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切断
设计35
2.3.1羰基化合物RCOX的合成设计35
2.3.2卤代烃、醚和硫醚的合成设计36
2.3.3胺的合成设计37
2.4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切断
设计40
2.4.11,1-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
切断40
2.4.21,2-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
切断41
2.4.31,3-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X键
切断42
2.5单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切断
设计43
2.5.1醇的C―C键切断43
2.5.2羰基化合物的C―C键切断45
2.5.3烯烃的CC键切断47
2.6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切断
设计48
2.6.1Diels-Alder反应48
2.6.21,3-双官能团化合物和α,β-不饱和
羰基化合物的C―C键切断49
2.6.31,5-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
切断52
2.6.41,2-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
切断55
2.6.51,4-双官能团化合物的C―C键
切断56
2.6.61,6-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合成
设计59
参考文献62
3环合反应64
3.1概述64
3.2形成六元碳环的环合反应65
3.2.1Diels-Alder反应65
3.2.2Robinson成环反应66
3.2.3芳香族化合物的还原反应66
3.2.4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的环化
反应66
3.2.5取代苯分子内的Friedel-Crafts
反应67
3.3形成吡咯衍生物的环合反应67
3.3.1形成吡咯环的环合反应68
3.3.2形成氢化吡咯环的环合反应69
3.3.3形成环状四吡咯环的环合反应71
3.3.4形成苯并吡咯环的环合反应76
3.4形成唑类衍生物的环合反应78
3.4.1形成唑环的环合反应78
3.4.2形成氢化唑及其酮类化合物的
环合反应79
3.4.3形成苯并单唑环的环合反应81
3.5形成吡啶衍生物的环合反应82
3.5.1形成吡啶及氢化吡啶环的
环合反应82
3.5.2形成苯并吡啶环的环合反应84
3.6形成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杂原子的六元
杂环及其稠环体系的环合反应87
3.6.1形成二嗪和苯并二嗪环的
环合反应87
3.6.2形成嗪和噻嗪环的环合反应90
3.6.3形成嘌呤和蝶啶环的环合反应91
3.6.4形成三嗪环的环合反应92
参考文献94
4硝化反应97
4.1概述97
4.2硝化反应的类型97
4.3芳烃及其硝化特征98
4.3.1芳烃的芳香性98
4.3.2芳烃的难硝化性98
4.3.3芳烃的难氧化性99
4.4硝化剂及其应用99
4.4.1硝酸硝化剂99
4.4.2硝硫混酸硝化剂100
4.4.3硝酸-醋酐-醋酸或硝酸-醋酸
硝化剂100
4.4.4超酸硝化剂100
4.4.5其他硝化剂101
4.5硝酰阳离子(NO+2)理论102
4.5.1硝酰阳离子结构与光谱102
4.5.2硝酰阳离子的生成反应103
4.5.3硝酰阳离子与芳烃反应机理107
4.5.4硝酰阳离子与芳烃的副反应111
4.5.5硝酰阳离子与芳烃反应动力学112
4.6芳烃的两相硝化115
4.7芳烃区域选择性硝化(定向硝化)的
理论与技术116
4.7.1芳烃区域选择性催化硝化(定向硝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116
4.7.2硝化反应选择性的定性解释118
4.7.3芳烃选择性硝化反应中的前
线轨道理论120
4.7.4甲苯的硝酸-离子交换树脂
选择性硝化120
4.7.5分子筛在甲苯区域选择性硝化
中的应用研究120
4.7.6固体酸催化剂在芳烃区域选择
性硝化中的应用研究120
4.7.7分子印迹聚合物催化技术在芳烃
选择性NO2硝化中的应用
研究121
4.7.8氟两相技术在芳烃选择性硝化
中的应用研究122
4.8绿色硝化理论与技术123
4.8.1绿色硝化的意义123
4.8.2绿色硝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123
4.8.3NO2-O3硝化芳烃的反应机理与
动力学研究124
4.8.4NO2-O3在硝基氯苯绿色硝化中
的应用研究126
4.8.5固体酸催化剂在硝基苯绿色
硝化中的应用研究127
4.8.6原子经济性在硝基芳烃合成
中的应用129
4.8.7绿色硝化理论与技术的新
进展131
4.8.8N2O5绿色硝化反应研究132
4.9结构与硝化反应活性137
4.9.1单环化合物137
4.9.2双环及多环化合物137
4.9.3杂环芳香化合物138
4.10硝化技术138
4.10.1配酸技术138
4.10.2硝化反应器设计及控制139
4.10.3硝化过程计算机模拟的应用139
参考文献140
5磺化反应145
5.1概述145
5.1.1磺化与硫酸化反应及其重要性145
5.1.2引入磺基的方法145
5.2磺化及硫酸化反应基本原理145
5.2.1磺化剂及硫酸化剂145
5.2.2磺化及硫酸化反应历程及动
力学147
5.2.3磺化及硫酸化影响因素150
5.3磺化方法及硫酸化方法154
5.3.1磺化方法154
5.3.2硫酸化方法159
5.4磺化产物的分离160
5.4.1加水稀释法160
5.4.2直接盐析法160
5.4.3中和盐析法161
5.4.4脱硫酸钙法161
5.4.5萃取分离法161
5.5磺化反应现状及进展162
5.5.1苯衍生物的磺化162
5.5.2萘及其衍生物的磺化166
5.5.3蒽醌磺化168
5.5.4脂肪烃的磺化168
5.5.5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的制备171
参考文献173
6酰化反应174
6.1O.酰化反应174
6.1.1羧酸为酰化剂174
6.1.2酸酐为酰化剂177
6.1.3酰氯为酰化剂178
6.1.4酯交换法179
6.1.5烯酮法181
6.1.6氮杂卡宾催化醛和醇的氧化
酯化反应182
6.1.7O-酰化反应在羟基保护中的
应用184
6.2N-酰化反应187
6.2.1用羧酸为N-酰化剂187
6.2.2用酸酐为N-酰化剂188
6.2.3用酰氯为N-酰化剂189
6.2.4胺与酯交换189
6.2.5醛的氧化酰胺化反应190
6.2.6用其他酰化剂的N-酰化191
6.2.7N-酰化反应在氨基保护中的
应用192
6.3C.酰化反应198
6.3.1芳环上的C-酰化反应198
6.3.2烯烃的C-酰化反应204
6.3.3羰基化合物α-位的C-酰化反应207
参考文献209
7加成反应214
7.1概述214
7.2亲电加成反应215
7.2.1卤素对碳-碳重键的亲电加
成反应215
7.2.2卤化氢对碳-碳重键的亲电
加成反应216
7.2.3顺式加成反应216
7.2.4环加成反应218
7.3亲核加成反应220
7.3.1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221
7.3.2含未共用电子对物质对碳-氧
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222
7.3.3碳负离子对碳-氧双键的亲核
加成反应224
7.3.4氢负离子对碳-氧双键的亲核
加成反应228
7.3.5对其他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230
7.4自由基加成反应232
7.4.1卤素和卤化氢对碳-碳重键的自由
基加成反应232
7.4.2自由基加聚反应233
参考文献235
8还原反应236
8.1概述236
8.2催化氢化还原236
8.2.1非均相催化氢化237
8.2.2均相催化氢化反应240
8.3金属还原242
8.3.1溶解金属反应242
8.3.2金属氢化物还原253
8.3.3硼烷和二烷基硼烷258
8.4其他还原试剂259
8.4.1Wolff-Kishner还原法259
8.4.2二酰亚胺还原法260
8.4.3烷基氢化锡还原法260
8.5氯代硝基苯催化氢化261
8.5.1多相催化剂还原法261
8.5.2均相催化剂还原266
参考文献268
9氧化反应272
9.1概述272
9.2催化氧化272
9.3催化剂及催化反应275
9.3.1金属和金属离子275
9.3.2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多氧金属簇
(杂多化合物)276
9.3.3氧化还原分子筛277
9.4化学氧化278
9.4.1概况及类型278
9.4.2无机金属元素化合物278
9.4.3硝酸287
9.4.4双氧水288
9.4.5过氧酸的氧化反应292
9.4.6其他氧化法296
9.5芳香醛的控制氧化298
9.5.1控制氧化合成苯甲醛的理
论基础298
9.5.2Co(OAc)2/Mn(OAc)2/KBr
催化氧化299
9.5.3NHPI催化氧化301
9.5.4仿生催化氧化303
参考文献304
10缩合反应308
10.1概述308
10.2反应机理308
10.2.1电子反应机理308
10.2.2环加成反应机理311
10.3脱水缩合312
10.3.1醛胺缩合312
10.3.2Mannich缩合314
10.3.3醛酮缩合318
10.3.4Perkin缩合320
10.3.5Knoevenagel缩合322
10.4脱醇缩合323
10.4.1缩醛与胺及其衍生物缩合323
10.4.2酯与胺及其衍生物缩合324
10.4.3Claisen缩合325
10.5脱卤化氢缩合326
10.5.1Friedel.Crafts脱卤化氢缩合326
10.5.2Ullmann脱卤化氢缩合329
参考文献333
11氨解反应335
11.1氨解反应的基本原理335
11.1.1脂肪族化合物氨解动力学
及反应历程335
11.1.2芳香族化合物氨解动力学
及反应历程336
11.2影响因素339
11.2.1胺化剂339
11.2.2卤化物的活性340
11.2.3溶解度与搅拌340
11.2.4温度340
11.3氨解方法341
11.3.1卤代烃氨解341
11.3.2醇与酚的氨解342
11.3.3硝基与磺基的氨解344
11.3.4芳环上的直接氨解346
11.3.5羰基化合物的氨解346
11.4应用实例347
11.4.1芳胺制备347
11.4.2脂肪胺的制备350
11.4.3环胺的制备351
11.4.4其他胺类化合物的制备352
参考文献354
12烷基化反应356
12.1概述356
12.1.1烷基化反应及其重要性356
12.1.2烷基化反应的类型357
12.2烷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358
12.2.1芳环上的C-烷基化反应358
12.2.2N-烷基化反应364
12.2.3O-烷基化反应368
12.3相转移烷基化反应369
12.3.1相转移催化C-烷基化370
12.3.2相转移催化N-烷基化370
12.3.3相转移催化O-烷基化371
12.4典型烷基化生产工艺及烷基
化技术新发展371
12.4.1长链烷基苯的生产371
12.4.2异丙苯的生产373
12.4.3分子筛催化剂在烷基化反
应中的应用374
12.4.4离子液体在烷基化反应
中的应用378
12.4.5微波促进的烷基化反应382
参考文献386
13卤化反应387
13.1氟化反应387
13.1.1氟原子的特殊生理活性387
13.1.2亲电氟化390
13.1.3三氟甲基化和二氟卡宾反应394
13.1.4重氮化-氟化法397
13.1.5张力杂环化合物的开环
氟化反应400
13.1.6利用吸电子基团作为离去基团
的亲核氟化反应401
13.1.7微波促进氟化反应410
13.2氯化反应412
13.2.1芳香环上的氯化反应412
13.2.2芳香环侧链的氯化反应416
13.2.3氯甲基化反应417
13.2.4氯取代羟基的氯化反应418
13.2.5烯烃加成氯化反应421
13.2.6活泼亚甲基取代氯化反应422
13.3溴化反应422
13.4碘化反应428
13.5卤素交换反应432
参考文献432
14手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438
14.1手性药物简介438
14.1.1手性的重要性438
14.1.2大规模拆分制备手性药
物及中间体438
14.1.3大规模不对称合成制备手性
药物及中间体439
14.2天然手性原料440
14.2.1氨基酸441
14.2.2糖类化合物442
14.2.3萜类化合物444
14.2.4其他天然手性原料446
14.3利用手性反应物的不对称合成447
14.3.1手性底物诱导447
14.3.2手性辅基诱导451
14.4利用手性试剂的不对称合成456
14.4.1手性硼试剂456
14.4.2Corey试剂457
14.4.3Davis氧杂吖丙啶458
14.4.4手性过氧酮458
14.4.5其他手性试剂459
14.5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460
14.5.1氨基酸及其衍生物460
14.5.2肽465
14.5.3生物碱465
14.5.4手性磷酸466
14.5.5Corey-Bakshi-Shibata唑
硼烷466
14.6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467
14.6.1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
不对称还原反应467
14.6.2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
不对称氧化反应469
14.6.3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的
不对称C―C键生成反应474
14.6.4手性非过渡金属Lewis
酸催化剂476
14.7手性相转移催化剂477
14.7.1奎宁锻翁盐478
14.7.2联萘和联苯类手性锻翁盐479
14.7.3冠醚类手性相转移催化剂479
14.7.4Taddol醇及其衍生物480
14.7.5手性salen络合物481
14.7.6其他手性相转移催化剂482
14.8生物催化下的不对称合成484
14.8.1生物催化不对称有机合成
简介484
14.8.2C―O键形成与水解反应486
14.8.3C―N键形成与水解反应492
14.8.4P―O键形成与水解反应496
14.8.5生物催化C―C键形成497
14.8.6生物催化还原反应497
14.8.7生物催化氧化反应499
参考文献501
15典型药物中间体合成与工艺508
15.1选择性硝化制造对硝基乙酰苯
胺新工艺研究508
15.1.1概述508
15.1.2乙酰苯胺硝化产物异构
体比例分析509
15.1.3实验研究509
15.1.4实验结果与讨论511
15.1.5添加剂对乙酰苯胺硝化得率
和o/p值的影响512
15.2氯苯的选择性绿色催化硝化
的工艺研究513
15.2.1概述513
15.2.2SO42-/ZrO2、SO42-/TiO2及其
复合物SO42-/ZrO2-TiO2催化
NO2硝化氯苯514
15.2.3SO42-/WO3-ZrO2催化NO2
硝化氯苯516
15.2.4SO2-4/MoO3-ZrO2
催化NO2硝化氯苯517
15.3二氯氟苯合成新工艺518
15.3.1概述518
15.3.2二氯氟苯生产工艺518
15.3.32,5-二氯硝基苯氟化的实验
研究520
15.3.42,5-二氯硝基苯氟化实验
结果与讨论521
15.4硝基苯甲醛的控制性氧
化新工艺研究526
15.4.1概述526
15.4.2邻硝基苯甲醛合成工艺研究527
15.4.3强碱对反应的助催化作用530
15.4.4邻硝基苯甲醛合成工艺的
发展531
15.5氟代苯甲醛的控制性氧化及微
波氟化新技术研究531
15.5.1概述531
15.5.2对氯甲苯选择性氧化成对
氯苯甲醛的研究532
15.5.3卤素交换法合成对氟苯甲醛536
15.5.4微波作用下卤素交换制备
氟代苯甲醛539
15.6二氨基吡啶的合成新工艺研究542
15.6.1概述542
15.6.2二氨基吡啶的合成工艺542
15.6.3二氨基吡啶的合成实验
研究[50,51]543
15.6.4二氨基吡啶的合成实验
结果与讨论544
15.7哈格曼乙酯的合成研究547
15.7.1概述547
15.7.2哈格曼乙酯实验研究547
15.7.3哈格曼乙酯实验结果与讨论548
参考文献549
16药物中间体分离与结构鉴定551
16.1色谱分析技术551
16.1.1气相色谱552
16.1.2高效液相色谱552
16.1.3离子色谱554
16.1.4毛细管电泳555
16.2元素分析技术555
16.2.1元素分析555
16.2.2相对分子质量测定557
16.3光谱分析技术558
16.3.1紫外-可见光谱558
16.3.2红外光谱559
16.3.3拉曼光谱560
16.3.4核磁共振波谱561
16.3.5X射线衍射法562
16.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563
16.4色谱联用技术564
16.4.1质谱564
16.4.2色谱联用565
参考文献566
16.2.1元素分析555
16.2.2相对分子质量测定557
16.3光谱分析技术558
16.3.1紫外-可见光谱558
16.3.2红外光谱559
16.3.3拉曼光谱560
16.3.4核磁共振波谱561
16.3.5X射线衍射法562
16.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563
16.4色谱联用技术564
16.4.1质谱564
16.4.2色谱联用565
参考文献566

前言/序言


药物化学前沿:合成策略与分子设计 本书深入探讨药物化学领域的前沿进展,重点关注创新性合成策略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由此驱动的分子设计新思路。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多个维度,旨在为药物研发人员、化学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 第一部分:现代合成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核心作用 本部分将聚焦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如何成为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基石。我们将详细阐述各种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催化合成技术: 深入介绍金属有机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酶催化等在构建复杂药物分子骨架中的关键作用。重点解析不对称催化技术如何实现对映选择性合成,这是获得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手性药物分子的关键。例如,我们将讨论手性胺、手性醇、手性烯烃等重要结构单元的精准构建方法,并结合实际药物分子的合成案例进行说明。 流动化学与微反应器技术: 探讨连续流合成技术如何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和安全性,尤其是在处理高活性、高放热反应时。分析微反应器在多步合成、自动化合成以及规模化生产中的优势,以及其如何促进新药研发流程的加速。 C-H键活化与官能团化: 阐述直接官能团化C-H键的策略如何简化合成路线,减少步骤,提高原子经济性。分析不同催化体系(如过渡金属催化、光催化)在定向C-H键活化方面的进展,以及其在构建药物分子多样性库中的应用。 点击化学与生物偶联反应: 介绍点击化学的模块化、高效性和高选择性特点,如何用于药物分子的快速组装、标记和功能化。深入探讨生物偶联反应(如Suzuki偶联、Buchwald-Hartwig偶联)在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 计算化学辅助合成设计: 探讨如何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工具来预测反应路径、优化反应条件、理解反应机理,从而指导合成路线的设计,提高合成效率和成功率。 第二部分:创新药物分子设计与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 本部分将把视角转向药物分子本身,探讨如何基于化学原理进行创新性设计,以获得具有优良药效和安全性的候选药物。 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TDD): 深入分析结构生物学如何提供靶点蛋白的三维结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设计能够特异性结合靶点的分子。重点讨论小分子抑制剂、激活剂的设计策略,包括氢键、离子相互作用、疏水作用等在分子识别中的作用。 高通量筛选(HTS)与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介绍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发现具有初步活性的化合物方面的作用,并重点分析如何从筛选得到的先导化合物出发,通过系统性的结构修饰来提高其活性、选择性、药代动力学性质(ADME)以及降低毒性。 药效团建模(Pharmacophore Modeling): 阐述药效团建模的原理,如何基于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构建描述其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的关键空间特征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设计新的潜在活性分子。 ADME/Tox性质预测与优化: 详细讨论影响药物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以及毒性(Toxicity)的关键化学因素。介绍如何通过分子结构修饰来改善这些性质,例如通过引入极性基团改善溶解度,通过引入代谢稳定性基团延长半衰期,通过避免易产生毒性官能团来降低毒性。 前药设计策略: 探讨前药设计在改善药物递送、提高生物利用度、靶向递送以及降低副作用方面的作用。介绍各种前药策略,如酯类前药、碳酸酯类前药、磷酸酯类前药等,以及其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 新药研发中的新兴技术: 探讨人工智能(AI)在药物发现和设计中的应用,包括AI驱动的分子生成、靶点识别、ADME/Tox预测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第三部分:具体药物类别与合成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结合具体的药物类别,通过深入的合成案例分析,将前述的合成策略和分子设计理念付诸实践。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 重点分析激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原理、合成挑战以及典型的合成路线。例如,我们将深入剖析EGFR抑制剂、BTK抑制剂等药物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并详细介绍其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 抗感染药物的化学创新: 探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抗感染药物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应对耐药性问题。例如,分析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等的合成难点与解决方案。 神经系统药物的分子设计: 聚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探讨其分子设计特点,以及如何克服血脑屏障等挑战。 创新药物开发中的天然产物导向合成: 讨论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合成来获得或修饰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产物,以开发新型药物。 药物化学中的手性问题: 再次强调手性在药物活性和安全性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具体药物案例,分析手性分离、不对称合成在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性。 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药物化学前沿的平台。我们相信,通过掌握先进的合成技术和创新的分子设计理念,能够为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干货”之作。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扎根于实际的药物研发需求,将复杂的化学原理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化学反应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工业化生产的考量。书中对“收率”(yield)和“纯度”(purity)这两个核心指标的讨论,贯穿始终。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达到高收率和高纯度的条件,而是深入分析了影响收率和纯度的各种因素,例如原料的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选择、溶剂的性质,甚至搅拌速度等细节。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杂质谱”(impurity profile)的章节印象深刻。在药物研发中,对杂质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任何微小的杂质都可能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杂质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合成路线和精密的分析方法来控制和去除这些杂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了在哪些反应步骤中最容易产生哪些杂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或引入特定的纯化步骤来规避这些问题。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这本书价值所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对药物研发充满热情的化学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药物中间体化学的奥秘。《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化学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药物中间体合成的精妙之处。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保护基”(protecting group)策略的讲解。在多步合成中,为了避免某些官能团在反应过程中受到干扰,我们需要引入保护基,并在后续步骤中将其脱除。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的保护基,以及它们的引入和脱除条件,并结合具体的药物分子合成实例,展示了如何根据反应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保护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选择性保护”(selective protection)的讨论,这在合成含有多种相似官能团的分子时至关重要。书中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巧妙地利用保护基的差异性,实现对特定官能团的选择性保护和脱除,从而成功地合成目标分子。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当我翻开《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一本真正能帮助我提升专业技能的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充满了化学的智慧和对创新的追求。我喜欢书中对“官能团转化”(functional group transformation)策略的详细讲解。药物分子往往包含多种官能团,而中间体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如何高效、选择性地转化这些官能团,以构建目标药物分子。 书中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官能团转化,例如C-H键活化、多步串联反应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一些前沿的合成方法。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模块化合成”(modular synthesis)的理念很感兴趣。这种策略是将复杂的药物分子拆分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模块,然后通过高效的偶联反应将这些模块组装起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缩短合成路线,还可以提高合成的灵活性,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书中通过具体的药物分子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模块化合成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化学合成研究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药物中间体合成策略,并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著作。《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的问世,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锅法”合成策略的章节,这在工业生产中是实现高效、经济合成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详细阐述了如何巧妙设计反应顺序,将多个反应步骤整合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从而减少中间分离和提纯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书中对一些经典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抗癌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心血管药物的中间体。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仅是罗列反应式,而是详细讲解了每一步反应的设计思路、关键步骤的难点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难点。例如,在合成某个复杂手性药物的中间体时,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立体选择性反应构建关键的手性中心,并对不同策略的优劣进行了比较。这对于我们理解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关系,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合成路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自己曾经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评分

翻阅《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的体会,仿佛是在参加一场由顶尖化学家们亲自主持的深度研讨会。这本书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径直深入到药物中间体化学的精髓之中,以一种极其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了这一复杂领域。其对现代药物合成策略的梳理,更是令我拍案叫绝。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了从早期筛选到后期临床前候选药物(PCC)的演变过程中,中间体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手性中间体合成时的细致入微。手性是药物分子至关重要的一个属性,而手性中间体的构建,往往是决定整个合成路线成败的关键。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对称催化方法(如不对称氢化、不对称环氧化、不对称烷基化等),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催化剂体系的适用范围、立体选择性控制的机理,以及在工业化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回收利用。 此外,书中对计算化学在中间体设计和合成路线规划中的应用,也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经验和大量的实验试错,但这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工具,预测反应的活化能、反应路径,甚至优化反应条件,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成功率。这种将理论计算与实验合成有机结合的思路,为我们未来的研发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强大的工具。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思想的启迪录,它让我深刻认识到,药物中间体化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可能性的前沿领域。

评分

作为一名在药物研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化学工程师,我最近有幸翻阅了《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更新,不如说是一次对行业前沿的深刻洞察。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药物中间体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实验室合成路线的优化和放大生产的经验总结上,总觉得中间体化学是一个相对“工程化”的领域,其理论深度和化学的精妙之处,似乎不如新药发现的核心机制或复杂的生物活性分子本身来得吸引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 从章节的编排来看,作者并没有将中间体化学仅仅视为一系列反应步骤的堆砌,而是将其置于整个药物开发链条的宏观视角下进行审视。开篇便对当前药物研发的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中间体化学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立刻意识到,理解中间体,不仅仅是掌握反应本身,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经济效益、环保压力以及法规要求。书中对绿色化学理念在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这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降低溶剂用量、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更经济环保的合成路线,始终是萦绕在工程师心中的难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原子经济性(atom economy)和E-factor(环境因子)的详细讲解印象深刻,作者不仅给出了理论定义,更结合了多个具体的药物中间体合成案例,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指标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化学设计来优化它们。

评分

《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前瞻性和指导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药物中间体化学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连续流化学”(continuous flow chemistry)在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的讨论。传统的间歇式反应存在传质传热效率低、反应条件难以精确控制等问题,而连续流化学则能够克服这些缺点,实现反应的精确控制、高效转化,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连续流反应器的类型、其在不同类型反应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流速、温度、压力等参数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例如,在合成某些高活性或不稳定中间体时,连续流化学能够实现快速反应和高效分离,从而避免副反应的发生。书中还讨论了连续流化学在放大生产中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微反应器技术实现实验室研究向工业化生产的平稳过渡。这种对前沿技术的介绍和应用,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指导意义。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时,我抱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心态,而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以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我揭示了药物中间体化学的无限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杂环化学”(heterocyclic chemistry)在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重要性。许多药物分子都含有杂环结构,而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往往是药物研发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重要的杂环合成方法,例如Pictet-Spengler反应、Fischer吲哚合成、Paal-Knorr合成等,并结合具体的药物分子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经典方法来构建复杂的杂环骨架。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新型的杂环合成策略,例如过渡金属催化的杂环构建反应、光氧化还原催化在杂环合成中的应用等。这种对经典与前沿方法的结合,使得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评分

《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创新思维的指南。它以一种系统而又深入的方式,为我展现了药物中间体化学的精妙之处。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在药物中间体库构建中的应用的讨论。组合化学能够快速地合成大量的化合物,为药物筛选提供丰富的化合物库。 书中详细介绍了组合化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固相合成、液相合成等方法来构建多样化的中间体库。例如,在合成一系列相似结构的化合物时,可以通过平行合成或编码组合化学的方法,高效地制备大量的目标化合物。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来评估这些化合物的活性,从而加速新药的发现过程。这种将化学合成与高通量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药物研发思路。

评分

《药物中间体化学(第二版)》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药物中间体化学知识宝库。它以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药物中间体化学的广阔天地。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催化”(catalysis)在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核心作用的论述。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合成的灵魂,尤其是在药物中间体合成领域,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可以极大地降低反应条件,提高收率,减少副产物。 书中对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酶催化等多种催化模式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不对称催化章节的讲解,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经典的不对称催化反应,还分析了催化剂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配体和反应条件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例如,在合成某些手性药物中间体时,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手性金属络合物进行不对称氢化,从而高效地获得单一对映体。这种对催化机理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工业化应用前景的考量,使得这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产品不错,送货也比较快

评分

本书很多章节是我们科研项目总结(卤化反应中的微波氟化、氧化反应中的控制氧化、还原反应中载体加氢还原等),大多是当前科研的重大基础项目、科研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这些科研任务的完成,就体现在这些新药物中间体制备、最佳工艺路线选择、最佳工艺条件确定等上,这些都是我们的科研实践及科研成果,再加上我们多年来很多硕士生及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完成,无疑使本书具有新颖性及先进性。

评分

第一次在京东买书,价格稍高,而且那个调货速度真是不敢恭维

评分

第一次在京东买书,价格稍高,而且那个调货速度真是不敢恭维

评分

通过江苏省药物中间体工程技术中心的网址,很多药厂及中间体研发、制造企业与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及频繁的来往。他们非常希望我们工程中心能在药物中间体合成的理论与工艺方面出一本书,能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解决他们面临的某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撰写这本书客观上的重要原因。

评分

本书可作为学校制药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应用化学学科硕士生及博士生的教材或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三药”研究、设计、生产以及使用的有关科研、设计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评分

正版,便宜,非常的不错,还会继续光顾哦

评分

很好,不错能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正版,便宜,非常的不错,还会继续光顾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