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全一册 第二版)

汽车构造(全一册 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珺,刘小斌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构造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机械工程
  • 车辆工程
  • 汽车原理
  • 汽车维修
  • 汽车设计
  • 内燃机
  • 底盘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6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56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职高专汽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3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省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囊括汽车构造全面内容。

内容简介

  “汽车构造”是高职高专院校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汽车构造(全一册第二版)》以轿车为主线,全面系统地阐述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基本知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制动系统。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轿车的典型结构实例,删除了原书中一些中、重型载货汽车的陈旧结构图。增加了发动机蜗轮增压、发动机排放控制等新内容。

作者简介

  王珺,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现在兰州工业学院交通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目录

第1章 发动机基本知识
1.1 概述 1
1.1.1 分类 1
1.1.2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 4
1.1.3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术语 5
1.2 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6
1.2.1 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6
1.2.2 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8
1.2.3 二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9
1.2.4 二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9
1.3 发动机的总体结构 10
1.4 发动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 13
思考题 14

第2章 曲柄连杆机构
2.1 概述 15
2.1.1 功用与组成 15
2.1.2 受力分析 15
2.2 机体组 17
2.2.1 汽缸体 17
2.2.2 汽缸盖 20
2.2.3 汽缸垫 22
2.2.4 油底壳 22
2.3 活塞连杆组 23
2.3.1 活塞 23
2.3.2 活塞环 27
2.3.3 活塞销 30
2.3.4 连杆 31
2.4 曲轴飞轮组 33
2.4.1 曲轴 34
2.4.2 飞轮 38
2.4.3 曲轴扭转减振器 39
思考题 40

第3章 配气机构
3.1 概述 41
3.1.1 配气机构的功用及组成 41
3.1.2 充气效率 41
3.1.3 配气机构的分类 41
3.1.4 每缸气门数及其排列方式 43
3.1.5 配气相位 44
3.1.6 气门间隙 45
3.2 配气机构的主要零部件 45
3.2.1 气门组 45
3.2.2 气门传动组 49
思考题 52

第4章 汽油机的燃料供给系统
4.1 概述 53
4.1.1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作用 53
4.1.2 汽油的主要使用性能指标 53
4.1.3 发动机运转工况对可燃混合气
成分的要求 53
4.1.4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组成 55
4.1.5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类型 58
4.2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和
工作原理 61
4.2.1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主要部件的
结构与工作原理 61
4.2.2 空气供给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与
工作原理 64
4.2.3 电子控制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与
工作原理 69
4.3 汽油机蜗轮增压 71
4.3.1 汽油机蜗轮增压的特点 72
4.3.2 汽油机蜗轮增压系统的结构和
工作原理 72
4.4 进、排气系统 75
4.4.1 进、排气管 76
4.4.2 排气消声器 78
4.4.3 启动预热装置 79
4.5 发动机排放控制 81
4.5.1 三元催化转化器 81
4.5.2 废气再循环 82
4.5.3 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 85
4.5.4 汽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 86
思考题 87

第5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5.1 概述 88
5.1.1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功用
和要求 88
5.1.2 柴油 88
5.1.3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89
5.2 柱塞喷油泵燃油供给系统 91
5.2.1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 91
5.2.2 直列柱塞式喷油泵 92
5.2.3 调速器 97
5.2.4 喷油器 100
5.3 VE分配式柴油供给系统 103
5.3.1 VE分配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03
5.3.2 调速系统 105
5.4 PT型燃油供给系统 106
5.4.1 PT型燃油供给系统的基本组成
与工作原理 106
5.4.2 PTG调速器 107
5.5 电控共轨燃油系统 108
5.5.1 概述 108
5.5.2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基本原理 109
思考题 115

第6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6.1 概述 116
6.1.1 润滑系统的功用 116
6.1.2 润滑方式 117
6.2 润滑系统的组成及润滑油路 117
6.2.1 润滑系统的组成 117
6.2.2 润滑系统的润滑油路 118
6.2.3 润滑系统的主要零部件 120
思考题 125

第7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
7.1 冷却系统的功用和分类 126
7.2 冷却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127
7.2.1 水冷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127
7.2.2 风冷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127
7.3 水冷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 128
7.3.1 散热器 128
7.3.2 风扇 130
7.3.3 水泵 131
7.3.4 冷却强度调节装置 132
思考题 135

第8章 汽车传动系统
8.1 传动系的功用与组成 136
8.2 传动系统的类型及布置形式 137
8.2.1 机械式传动系统 137
8.2.2 液力传动系统 137
8.2.3 电力传动系统 139
8.2.4 汽车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 140
8.3 离合器 144
8.3.1 概述 144
8.3.2 摩擦离合器的组成和工作
原理 145
8.3.3 摩擦离合器的构造 147
8.3.4 离合器的操纵机构 157
8.4 普通齿轮变速器 160
8.4.1 概述 160
8.4.2 普通齿轮变速器的变速传动
机构 161
8.4.3 同步器 170
8.4.4 变速器操纵机构 175
8.5 分动器 178
8.5.1 齿轮传动机构 178
8.5.2 操纵机构 180
8.6 自动变速器 180
8.6.1 概述 180
8.6.2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84
8.6.3 行星齿轮变速器 189
8.6.4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 197
8.7 电子控制系统 204
8.8 万向传动装置 208
8.8.1 概述 208
8.8.2 万向传动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 210
8.8.3 万向节 211
8.8.4 传动轴与中间支撑 216
8.9 驱动桥 217
8.9.1 概述 217
8.9.2 主减速器 219
8.9.3 差速器 225
8.9.4 半轴与驱动桥壳 230
思考题 233

第9章 汽车行驶系统
9.1 概述 234
9.2 车桥 235
9.2.1 转向桥 235
9.2.2 车轮定位 237
9.2.3 转向驱动桥 240
9.2.4 支持桥 242
9.3 车轮和轮胎 243
9.3.1 车轮 243
9.3.2 轮胎 248
9.4 悬架 258
9.4.1 悬架的结构组成及特性 258
9.4.2 普通悬架 259
9.4.3 非独立悬架 267
9.4.4 独立悬架 269
9.4.5 电控悬架 274
思考题 277

第10章 汽车转向系统
10.1 概述 278
10.1.1 转向系统的功用、类型、组成
和工作过程 278
10.1.2 汽车转向的条件与转向半径 279
10.1.3 转向系统的角传动比 281
10.2 机械式转向器 282
10.2.1 转向器的功用、类型和传动
效率 282
10.2.2 转向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83
10.2.3 转向操纵机构 286
10.2.4 转向传动机构 292
10.3 动力转向系统 296
10.3.1 动力转向系统的类型 296
10.3.2 转向动力装置的结构和工作
原理 298
10.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03
10.4.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概述 303
10.4.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类型 304
思考题 305

第11章 汽车制动系统
11.1 概述 306
11.1.1 制动系统的功用 306
11.1.2 制动系统的分类 306
11.1.3 制动系统的组成 307
11.1.4 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307
11.1.5 对制动系统的要求 308
11.2 制动器 308
11.2.1 鼓式制动器 308
11.2.2 盘式制动器 313
11.3 驻车制动器 315
11.3.1 中央制动器 315
11.3.2 强力弹簧驻车制动器 316
11.3.3 带驻车制动机构的鼓式制动器 317
11.3.4 带驻车制动机构的盘式制动器 319
11.4 液压式制动传动装置 319
11.4.1 组成及工作原理 319
11.4.2 制动主缸 320
11.4.3 制动轮缸 321
11.5 真空液压式制动传动装置 322
11.5.1 伺服制动传动机构的类型 322
11.5.2 真空助力伺服制动传动机构 323
11.5.3 真空增压伺服制动传动机构 324
11.6 电控制动防抱死系统 325
思考题 329

前言/序言


《机械原理与设计实践》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与实践技术。全书共分为十章,涵盖了从基础的零件设计到复杂的机构运动,再到传动系统的集成应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机械工程知识体系。 第一章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 本章深入探讨了各类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与规范。我们将从材料选择入手,讲解不同金属、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适用性。随后,重点剖析了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的方法,包括静应力、动应力、疲劳强度、应力集中等概念,并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如何进行零件的许用应力计算与安全系数选择。轴类零件的设计将详细介绍轴的结构形式、强度校核、刚度校核以及轴的优化设计。键、销、螺纹连接件的设计与选用也将作为重点,阐述其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及设计要点。最后,我们将涉及轴承、齿轮、蜗杆等关键传动零件的初步设计概念。 第二章 机械传动装置设计 本章聚焦于各类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与应用。首先,我们将系统介绍带传动的设计,包括三角带、平带、多楔带传动的类型、结构特点、传动能力计算、包角与初拉力确定、带轮设计以及带传动的布置原则。链传动部分将涵盖滚子链、齿形链等类型,讲解链的节距、强度计算、传动比选择、链轮设计以及链传动的润滑与维护。齿轮传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我们将详细介绍圆柱齿轮、斜齿轮、锥齿轮、蜗杆蜗轮等基本类型,深入讲解齿轮的几何设计、强度计算(包括齿根弯曲强度和齿面接触强度)、齿轮材料选择、齿轮加工方法以及齿轮传动装置的润滑与冷却。 第三章 机构运动分析与综合 本章将带读者进入机构运动的世界。我们首先学习如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包括瞬心法、速度成像法等基本方法,以确定机构各构件的运动状态。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机构的自由度计算,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机构的构件数目、运动副数目与机构自由度之间的关系。连杆机构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介绍曲柄滑块机构、四杆机构等基本形式,分析它们的运动特性、速度与加速度,并介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此外,还将简要介绍空间机构的基本概念。机构的综合部分将引入机构设计的思想,讲解如何根据给定的运动要求,设计出满足特定功能的机构。 第四章 润滑与密封技术 本章关注机械设备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润滑与密封技术。润滑部分将深入讲解润滑的基本原理,包括润滑膜的形成、润滑油的粘度、润滑脂的性能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润滑方式,如液体润滑、边界润滑、混合润滑等,并讲解常用润滑油和润滑脂的选用原则。密封部分则会系统介绍各种密封形式,包括填料密封、唇形密封、油封、机械密封等,分析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失效原因,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工况选择合适的密封元件。 第五章 振动与噪声控制 本章致力于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振动与噪声问题的分析与控制。我们将从振动理论基础出发,讲解单自由度、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特性,包括固有频率、模态分析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分析机械设备的固有频率,并介绍减振与隔振的技术,如弹性支承、阻尼减振等。噪声控制方面,本章将探讨噪声的产生机理,并介绍降噪措施,如消声器设计、隔声罩应用、吸声材料选用等,旨在提升机械设备的运行平稳性与环境友好性。 第六章 材料力学与强度校核 本章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将系统复习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重点讲解杆件的轴向受力、剪切、弯曲、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计算。我们将深入分析材料的强度极限、屈服极限、疲劳极限等力学性能指标,并掌握各种载荷条件下零件的强度校核方法,包括许用应力法、极限应力法等。本章还将涵盖杆件的刚度与稳定性校核,确保设计出的零件不仅能承受载荷,还能保持必要的形状和位置精度。 第七章 表面工程与防腐蚀技术 本章着重于提升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表面工程部分将介绍表面强化技术,如热处理(淬火、回火、渗碳、渗氮等)、表面冷加工(滚压、喷丸等)以及表面涂覆技术(电镀、 PVD、CVD等),讲解这些技术如何改善零件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防腐蚀技术部分将系统介绍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以及各种防腐蚀措施,包括防锈涂层、电化学保护、缓蚀剂等,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工作环境选择有效的防腐蚀方案。 第八章 制造工艺与公差配合 本章将理论设计与实际制造紧密结合。制造工艺部分将介绍各种主要的机械加工方法,如车削、铣削、磨削、钻削、镗削等,讲解不同加工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工艺流程。公差与配合部分是本章的另一重点,我们将深入理解公差、偏差、配合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计算规则,并学会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公差与配合,以保证机械零件的装配精度和互换性。 第九章 动力学分析与机构设计实例 本章将动力学分析引入机构设计。在掌握了运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分析机构的惯性力、驱动力等,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计算机构的效率和能量损耗。本章还将通过具体的机械设计实例,综合运用前述章节的知识,讲解如何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再到详细设计,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机械传动或机构的设计过程。这些实例将涵盖常用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构、机床工作台、自动化生产线等,帮助读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十章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目光投向现代机械设计的前沿。我们将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包括三维建模、仿真分析等。有限元分析(FEA)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值分析工具,在本章也将得到介绍,讲解其在复杂结构强度分析、热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此外,本章还将探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参数化设计、智能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理念,并展望机械工程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数字化制造、绿色设计、生物机械等,为读者指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科普读物,不在于它能让你记住多少专业术语,而在于它能否让你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激发你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本《汽车构造》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之前对汽车的了解仅限于“会开就行”,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汽车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各种垫圈、油封的作用,也做了非常细致的解释,让我意识到汽车的可靠性是建立在无数个小细节的完美配合之上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失效模式”的讨论,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强大的汽车,也可能因为某个小小的零件出现问题而瘫痪。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维方式,也让我对工程师们的严谨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汽车的构造,更是关于工程的智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机械类的东西不太感冒,觉得它们复杂又枯燥。直到我男朋友推荐了这本《汽车构造》,我才发现我对汽车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这本书真是太棒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一点也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把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比如,在解释变速器的时候,作者把它比作一个能够根据路况和需求调整“力气大小”的“魔术师”,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它的核心功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汽车电子控制的章节,以前我总觉得汽车的各种电子设备很神秘,这本书则一步步地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让我对发动机管理系统、ABS、ESP等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密密麻麻的电路图虽然一开始看着有点头疼,但结合作者的讲解,渐渐地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比如电动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技术,让我对未来汽车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真的让我这个“汽车小白”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

作为一名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我手里的专业书籍不在少数,但《汽车构造》这本书绝对是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本。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零部件的细致剖析,从材料的选择到加工的工艺,再到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讲解发动机气缸盖的时候,书中不仅列出了其材料的物理特性,还深入探讨了其结构设计如何影响散热和燃烧效率。而且,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工程图纸和三维模型,这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的机械结构至关重要。我经常会在课后拿出这本书来对照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多在课堂上觉得模糊的概念,通过阅读这本书,都能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在涉及材料力学和流体力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时,这本书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汽车的各个部件,更是“理解”了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以及这些设计背后所蕴含的工程原理。这本书无疑是我在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得力助手。

评分

我是一位对汽车设计和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在选择参考资料的时候,我总是会倾向于那些内容详实、论证严谨的书籍。《汽车构造》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要求。它在对汽车各个系统的讲解上,都做到了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车身设计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车身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对车辆轻量化和强度的影响,以及空气动力学在车身造型中的应用。这些内容对于我进行汽车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前沿的汽车技术,比如自动驾驶、车联网等,这让我对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汽车构造的深入了解需求,更激发了我对未来汽车技术的研究兴趣。

评分

我之前对汽车的理解真的非常有限,只知道它有轮子、有方向盘,能带我去想去的地方。这本书,真的像一个启蒙老师一样,让我对汽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讲构造,更是在讲“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不同的减震器?为什么刹车盘要做成圆盘状?这本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这些问题都解释清楚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汽车材料的章节,它让我了解到,不仅仅是钢材,铝合金、碳纤维等高科技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重要性,它们如何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安全性以及燃油经济性。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辆汽车的诞生,是多么复杂而又精妙的工程。我不再仅仅是使用汽车,而是开始欣赏它,甚至开始思考如何让它变得更好。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系统,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汽车构造的完整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汽车动力总成部分的讲解,从发动机的各个分支(如柴油机、汽油机)的详细介绍,到传动系统的演变和发展,都做到了面面俱到。我甚至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发动机排量和汽缸数会对汽车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历史车型和现代车型作为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我常常会把书中介绍的技术原理,与我经常驾驶的车辆进行对比,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种学习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对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驾驶者,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好奇心。我总觉得,既然每天都在和汽车打交道,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构造,总归是件好事。没想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明白,汽车的每一次加速、每一次刹车、每一次转向,背后都蕴含着多么精密的机械和电子协同工作。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底盘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车开起来会那么“稳”,而有些车则感觉“飘”。书里详细介绍了车身结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是如何协同作用,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我甚至开始关注一些汽车的操控评测,不再仅仅看动力数据,而是会去体会它们在不同路况下的驾驶感受,并且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体验联系起来。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驾驶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理解者,我开始享受驾驶的乐趣,因为它背后是如此精妙的设计。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太惊喜了!买来的时候,我对汽车构造的了解几乎为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站在高科技迷宫前的小白。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清晰的图解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深深吸引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仿佛一辆辆汽车在我眼前拆解、重组。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发动机的章节,它详细地介绍了内燃机的各个组成部分,从活塞的运动到点火的时机,再到冷却系统的作用,都解释得淋漓尽致。我甚至可以想象出燃油在气缸内燃烧,推动活塞向下运动的整个过程。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汽车发展的历史故事,让我了解到那些经典车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革新,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汽车文化的百科全书。读完这部分,我对待汽车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工程美学的艺术品。接着,我翻到了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同样被其精密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所折服。理解了这些,我再看路上的汽车,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它们是如何运作的,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完全点燃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对汽车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对汽车构造充满兴趣和基本了解的爱好者,真是太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汽车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能够运用到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示。例如,在讲解发动机的点火系统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火花塞、点火线圈的工作原理,还列举了不同类型点火系统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车型上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汽车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汽车安全性的讨论,比如气囊的工作原理、车身碰撞吸能设计等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甚至开始主动去了解一些汽车碰撞测试的结果,并且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的测试报告进行对照,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让我不仅掌握了汽车构造的知识,更提升了我对汽车安全性的认知。

评分

我本来是一个对汽车不太懂的普通消费者,只是觉得汽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很神秘,想了解一下。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把那些复杂的机械和电子系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了。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汽车的“大脑”——ECU(电子控制单元)的章节。以前我总觉得它就是个神秘的盒子,现在我明白了它里面有各种传感器,收集数据,然后根据预设的程序来控制发动机、变速箱等等,让汽车能够平稳高效地运行。书中还讲了很多关于汽车排放控制的技术,比如三元催化器,这让我意识到汽车的运行不仅仅是为了代步,还关乎环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对汽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开始关注它背后的科学和技术。

评分

内容不错,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质量不错,发货快,依赖京东。

评分

质量不错,发货快,依赖京东。

评分

内容不错,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质量不错,发货快,依赖京东。

评分

书不错可以一看

评分

书不错可以一看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不错,下次会继续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