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

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新,彭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记忆研究
  • 历史主义
  • 文化记忆
  • 思想史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哲学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28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07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与思想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2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与思想》(H&T;),面向中外思想史学者征稿,涉及领域为中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外思想史与学科史等,推动中外学术界交流,提升国内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水平,加深读者对思想改变世界的理解。

目录

专论

关于文化记忆理论

扬·阿斯曼

评述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金寿福

余波与“先声”:历史与人类

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文化历史主义再思考:一条从布克哈特延续至今的系谱?

埃里森·摩尔

评论

“深描细写”与生产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知识:

以《新史学》为中心的讨论

潘光暂

书评

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吴铮强

评吕妙芬《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赵四方

评安克斯密特《崇高的历史经验》

周建漳

评杰克·古迪《西方中的东方》

张正萍

前言/序言



《古籍里的时间轴:从甲骨文到正史的演变》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发展史的探索之旅,追溯了文字记录从萌芽到系统化的漫长历程,勾勒出中国历史叙事形态的演变轨迹。我们并非以编年体的方式梳理每一段历史,而是聚焦于那些承载着时间、记忆与思想的古老文本,探寻它们如何被创造、被记录、被传承,以及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理解和认知历史的方式。 第一章:碎片的记忆——甲骨文与早期文字的痕迹 本书的起点,是那些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符号。我们将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发现与释读过程,不仅关注其作为早期文字系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挖掘它们所蕴含的早期信仰、社会结构与生活片段。这些零散的记录,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时间胶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神灵、祖先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成为早期历史意识的基石。我们将探讨这些符号的象形、指事等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初步构建了记录与传递信息的框架,为后世的书写传统埋下伏笔。 第二章:青铜的诉说——金文与国家记忆的构建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文字开始镌刻在更为永恒的青铜礼器之上。金文,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祭祀、征伐、册命等国家大事,更是早期政治合法性与家族传承的重要象征。本书将分析金文的形制、内容与书写风格,探讨它们如何服务于王权与贵族的统治,成为国家记忆与权力的“铭刻”。我们将考察铭文如何承载了家族谱系、土地分配、盟誓条约等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早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史官记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竹帛的流转——先秦文献的多元化 从甲骨金文的有限载体,到竹简、帛书的广泛使用,中国古代文献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秦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催生了大量的典籍著作。本书将聚焦于这一时期重要的文献类型,如《尚书》的早期形态及其“补史”功能,《诗经》中所蕴含的社会风貌与情感表达,以及诸子百家著作如何以独特的思想体系构建起各自的“历史世界”。我们将分析这些文献在形式上的演变,如简册的制作、编连方式,以及在内容上如何从记录事件转向阐释思想、凝聚智慧,展现出早期文化记忆的多元与活力。 第四章:史官的使命——《春秋》与编年体的成熟 《春秋》,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标志着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重大突破。本书将深入剖析《春秋》的“笔法”,即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与褒贬倾向,探讨它如何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通过字词的选择、事件的取舍, subtly 传递了作者的政治立场与历史判断。我们将分析《春秋》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它如何确立了史官“据实而书”的原则,以及“春秋笔法”所代表的史学精神,如何塑造了中国传统史学注重道德评判与政治教化的特质。 第五章:方册的传承——正史的奠基与发展 从《史记》的开创性意义,到历代正史的接续,中国史书的编纂进入了系统化、规模化的新阶段。本书将考察《史记》在体例上的创新,如纪传体、表、志、书等,它们如何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历史叙事框架。我们将探讨历代史书在继承与发展中的异同,如《汉书》的断代体、《三国志》的精炼,以及《资治通鉴》的通史视角。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史书的内容,更是其编纂背后的政治意图、学术思潮与文化传承,以及这些正史如何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六章:文字的生命——古籍的流传与解读 古籍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流传与解读。本书将触及古籍的抄写、校勘、注释等过程,探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本是如何得以保存,又是如何被后人所理解和再创造的。我们将关注一些著名的古籍整理活动,以及学者们在解读古籍时所采用的方法与智慧。这些古籍并非是静态的文本,而是鲜活的生命,它们在与后人的对话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深层逻辑的钥匙。 《古籍里的时间轴》并非要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文本的细致解读,揭示中国古代文献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形塑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阅读,一次对文明脉络的追溯,一次对思想根源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捧着《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邀请我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漫游。我一直对历史的“生命力”感到着迷,也就是历史并非仅仅是过去的尘埃,而是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当下。书名中的“文化记忆”恰恰触及了这个核心。我猜想,作者会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以及微观的个体层面,去剖析文化记忆的形成、传承和变异。 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历史主义”的解读。我曾经在阅读一些史书时,隐约感到一种“时代隔阂”,似乎作者的解读方式,已经无法完全契合我所理解的那个时代。历史主义是否就是提醒我们,要警惕用我们当下的价值体系去审判过去?它是不是也包含着一种对历史“不可知性”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第一辑”也让我感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更宏大、更系统性思考的起点,这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理解历史的新维度。

评分

坦白说,拿到《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学术冲动。我过去的研究涉及一些历史事件的社会传播,常常感到在宏大叙事的背后,个体的声音和集体的情感往往被忽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文化记忆”这个关键词,立刻吸引了我。我设想,它可能不会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会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和文化所沉淀下来的,关于过去的情感、价值和意义。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记忆”的非线性、碎片化和主观性,以及它与“历史”的客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 “历史主义”这个概念,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但总觉得有些模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理解历史主义的精髓,特别是它在理解过去社会的同时,如何警示我们当下解读历史的局限性。是不是就像康德所说的,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摆脱主体的视角?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古代的行为时,是否会犯下“时代错位”的错误?我非常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更审慎地对待当下。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它一定蕴含着作者多年来深厚的学术积累。

评分

刚拿到这本《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第一反应是它的分量感,厚实的书页,沉甸甸的手感,仿佛里面承载着厚重的思想。我一直对历史的叙事方式以及它如何被个体和集体记忆所塑造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认知的好奇点,特别是“文化记忆”这个词,它不仅仅是事件的堆叠,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过去、感受过去,并将之内化为自身认同的一部分。而“历史主义”这个概念,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看待历史的新视角——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解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时代、立场和方法的制约。 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文化记忆”的探讨。记忆并非是冰冷客观的还原,而是充满主观情感、选择性遗忘和意义重构的过程。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去剖析文化记忆的形成机制、传播途径以及它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性。比如,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如何通过节日、仪式、故事、艺术等多种形式得以维系的?又比如,在面对历史创伤时,文化记忆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疗愈,还是延续?书名中的“第一辑”也暗示着这可能是一个系列性的探索,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严谨的论证,呈现在我面前的。

评分

《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拿到手就给我一种“大块头”的知识感。我一直以来对历史的理解,都停留在事件的发生与人物的功过是非上,但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文化记忆”这个部分,让我觉得我的理解可能过于片面了。我好奇的是,所谓的“文化记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历史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对价值的认同。 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历史主义”的详细阐述。我常在一些历史评论中看到,人们会用当代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古人,仿佛古人就应该和我们一样拥有现代的意识。但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审视。历史主义是否就是教导我们要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去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和思想局限?如果是这样,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学习如何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历史的绝佳契机。我甚至想,这本书会不会举例说明,哪些现代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对历史的曲解,或者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如何“阅读”历史的指南。我一直对历史的“多义性”感到着迷,知道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立场下,可能会被解读出完全不同的意义。书名中的“文化记忆”恰恰点出了这种多义性是如何在我们社会中形成的。我好奇的是,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习俗、甚至是一种集体的“感觉”,是如何构成我们的历史认同的。 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历史主义”的论述。我常常觉得,很多对历史的评判都过于简单化,缺乏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理解。历史主义是否就是教导我们要“尊重历史的独特性”,去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不是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苛责他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学会如何剥离掉那些时代强加的“标签”,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肌理。这本书的“第一辑”也让我觉得,这仅仅是作者思想旅程的起点,我迫切想跟随他的脚步,去探索更深邃的领域。

评分

《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第一眼就吸引了我对历史理解的深度需求。我总觉得,历史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些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它更像是一种活着的生命体,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书名中的“文化记忆”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探索意义的入口。我好奇的是,文化记忆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集体认同,又是如何通过语言、故事、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传递下去的。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历史主义”的阐释。在我看来,很多对历史的解读都带有强烈的“今人视角”,似乎总想在过去找到某种与当下相呼应的痕迹,或者以当代的标准来评判古人的功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理解,真正的历史主义是否意味着要努力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去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逻辑,而不是用我们今天的“滤镜”去观看。这本书的“第一辑”也让我感觉,这只是一个更宏大哲学探讨的开始,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能获得一种看待历史和理解人类文明的全新视角。

评分

拿到《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厚重感,以及一种对过往深刻反思的邀请。我一直对“历史”这个概念有着一种朦胧的敬畏,总觉得它不仅仅是事件的序列,更是人类精神和经验的集合。书名中的“文化记忆”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将要探讨的,是如何将那些散落在民间、流传于口碑、凝固在器物中的非正式历史信息,进行一种系统的梳理和解读。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历史主义”的论述。我时常会在一些历史纪录片或者通俗读物中,看到对古代人物的“简单化”评价,仿佛他们就应该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学术性的视角,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必须置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之中。历史主义是不是就是一种强调“过去是过去”的理解方式,不应该被轻易地套用当代的价值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的解读是一门多么精妙的艺术,需要多么审慎和开放的态度。

评分

拿到《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我立即感到一股强烈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是如何理解和建构“过去”这一概念深感兴趣。书名中的“文化记忆”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背后”的门,我迫切想知道,那些被社会集体所铭记和传承下来的,关于过去的种种,是如何形成的,又有着怎样的力量。 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历史主义”的探讨。我时常会在阅读一些历史著作时,感受到一种“不合时宜”的解读,仿佛作者是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去衡量和评价古代的行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即历史主义是否强调,我们必须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去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不是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套用。我希望从中学习到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客观地对待历史的方法论,不被轻易的价值判断所干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评分

拿到《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我立即被它所散发出的沉静而深刻的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历史的“叙事”层面有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历史是如何被讲述,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书名中的“文化记忆”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它暗示着历史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流淌在社会肌体中的一种集体意识。 我非常期待书中对“历史主义”的阐释。我时常会在一些历史评论中,看到人们倾向于用当代的伦理道德去审判古人,仿佛他们理应拥有和我们一样的“先进”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视角,即历史主义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思想局限以及他们的价值体系,而不是简单地用今天的“普适”标准去衡量。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的解读是一门何等复杂而精妙的学问,需要多么审慎和开放的心态。

评分

拿到《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我一直对历史的“活态”呈现方式很感兴趣,也就是历史是如何在我们当代人的心中留下痕迹,并影响我们的当下行为的。书名中的“文化记忆”恰好点出了这个核心。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过去是如何被记住、被讲述,以及这些记忆是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并在社会群体中形成某种共同的认知。 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历史主义”的论述。过去我接触的一些历史读物,常常有一种“以今非古”的倾向,或者将当代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历史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方法论,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尊重历史情境的方式去理解过去。也就是说,我们要尝试去理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观念、他们的局限,以及他们的时代特征。书名中“第一辑”的标注,也让我对这个系列充满了好奇,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次独立的思考,而是一个更大范围的学术探索的开端。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历史与思想之间复杂关系的窗户。

评分

《黄衣王》是美国小说家罗伯特·W·钱伯斯于一八九五年出版问世的短篇小说集。本书在英美近现代幻想类文学界具有非常经典的里程碑地位,在其影响下,诞生了美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魔神形象——“邪神克苏鲁”。《黄衣王》也由此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以来,几乎所有英语系的恐怖及超自然小说作者。书名《黄衣王》是出自作者杜撰的一部戏剧名,并作为潜在的主题串联起书中的十个短篇故事。其中,前面四个故事——《修复名誉的人》、《面具》、《龙潜之庭》和《黄色秘符》都指出《黄衣王》是一部遭禁的戏剧,据说此剧剧本充斥着绝望与疯狂,能令读者发疯,而这四个故事中的主角几乎全都死于非命。《黄衣王》是美国小说家罗伯特·W·钱伯斯于一八九五年出版问世的短篇小说集。本书在英美近现代幻想类文学界具有非常经典的里程碑地位,在其影响下,诞生了美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魔神形象——“邪神克苏鲁”。《黄衣王》也由此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以来,几乎所有英语系的恐怖及超自然小说作者。书名《黄衣王》是出自作者杜撰的一部戏剧名,并作为潜在的主题串联起书中的十个短篇故事。其中,前面四个故事——《修复名誉的人》、《面具》、《龙潜之庭》和《黄色秘符》都指出《黄衣王》是一部遭禁的戏剧,据说此剧剧本充斥着绝望与疯狂,能令读者发疯,而这四个故事中的主角几乎全都死于非命。到一九二○年底,美国政府终于基本完成了温思罗普总统任期内最后几个月通过的规划。全国上下一派国泰民安之象。所有人都知道,税收与劳工之间的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与德国的战争,以及后者旋即占领萨摩亚群岛的行动,并未给美国带来太大的创伤;随着海军连战连捷,以及冯·加腾劳贝将军的部队随后在新泽西州陷入窘境,人们欢欣鼓舞,早已忘记诺福克港曾一度被敌军占领。对古巴和夏威夷的投资收到了百分之一百的回报,美属萨摩亚作为运煤港,也完全值得政府对它的支出。国防力量十分完备。每一座滨海城市都建设了陆上防御工事;陆军效仿普鲁士军制编制,在总参谋部的领导下,已经扩充到三十万人,并有一百万的地方预备役部队随时待命;六支配备了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威武舰队,在可通航海域的六个基地巡航,留下一支由蒸汽战舰组成的后备舰队控制本土水域完全绰绰有余。西方世界的绅士们终于意识到,建立一所专门培养外交官的学院,就如法学院对培养律师一样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在海外的利益,终于不必再被那些空有一腔热忱、却不能胜任其职务的爱国者们所代表了。国内一片欣欣向荣;芝加哥在第二次大火洗劫后一度瘫痪,现在已经从废墟中涅槃重生,洁白又庄严,远比一八九三年那座仅为供人赏玩而建的白城美丽得多。可怕的建筑到处被美丽、体面的样式所取代,就连在纽约,也突然兴起了对端庄、典雅风格的渴求,一大部分骇人听闻的建筑被一扫而空。城市的街道被拓宽,路面经过重新铺设,竖起路灯,种上林木,又建成广场,拆掉高架铁路,以地下铁轨取而代之。新建的市政大楼和部队营房都是令人称道的建筑佳作,从前环绕全岛的石砌码头则被改建成公园,成为市民的天赐之福。对州立剧院和歌剧院的资助亦有回报。还不错。

评分

经典著作必须收藏,感谢京东自营图书店的优质服务!

评分

很好,物流快,非常满意

评分

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

评分

很好,物流快,非常满意

评分

挺不错的,正在关注这个话题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历史与思想·第一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

评分

非常棒的书~值得购买~非常棒的书~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