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杜閣(A.R.J.Turgot) 著,南開大學經濟係經濟學史教研組 譯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財富
  • 分配
  • 曆史
  • 社會學
  • 學術
  • 譯著
  • 經典
  • 西方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1154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522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先後論述瞭各種耕作方法的變遷、交換和貨幣的性質以及資本的運用方法等等,從而創立瞭所謂“單一地租稅”的理論。此外,對“貿易自由”和“企業自由”的呼籲,自始至終貫穿在杜閣的這部著作中。很明顯,這就是新興的資産階級的代言人,在創造資本主義基礎的條件方麵,對當時的封建專製國傢所提齣的直接要求。

內頁插圖

目錄

英譯本序
杜邦導言
關於財富的起源①和分配的考察
第一節 在平均分配土地、使每個人隻擁有維持他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土地這個假定下,是不可能有商業的
第二節 上述假定情況從來沒有存在過,即使有也不可能繼續下去。土壤的差彆和需要的多樣性導緻瞭土地産品和其他産品的交換
第三節 土地産品必須經過較長的和艱苦的製作過程纔能滿足人類的需要
第四節 這種種製作過程的必要性産生瞭以土地産品交換勞動的現象
第五節 生産原料的農人比從事原料加工的工匠更為重要。農人是勞動流通的第一個發動者;他就是使土地生産齣一切工匠的工資的人
第六節 工人的工資,由於工人們相互間的競爭,隻限於他的生活資料。他所得到的僅能維持他的生活
第七節 唯有農人的勞動纔能生産齣超過勞動工資以外的東西因此,他是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
第八節 社會首先被劃分為兩個階級:一個是生産階級,也就是土地耕種者階級;另一個是薪資階級,也就是工匠階級
第九節 在最初的時代裏,還不能把土地所有者和耕種者區彆開來
第十節 社會的進步;一切土地都有瞭主人
第十一節 土地所有者開始能夠把耕種勞動交由雇用的耕種者來負擔
第十二節 産權分配的不平等;使這種現象必然發生的原因
第十三節 這種不平等的後果:土地耕種者和土地所有者分離開來
第十四節 土地耕種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産品分配。淨産品或收入
第十五節 社會再被劃分為土地耕種者、工匠和土地所有者三個階級,或生産階級、薪資階級和可以自由支配的階級
第十六節 兩個勞動的或不能自由支配的階級之間的類似點
第十七節 兩個勞動階級的主要區彆
……

精彩書摘

  在最早時期,雇用彆人做工的雇主本人既供給原材料,又按日發放工人的工資。土地耕種者或土地所有者自己把他收獲的大麻交給紡織女工,並且在女工從事紡織的時期內維持她的生活;接著,他把麻紗交給織工,並且按日付給他以雙方講妥的工資;不過這種為數不多的每日墊支隻夠用於極簡單、極粗陋的工作。在大多數手工業②中,甚至在社會最窮苦的成員所從事的手工業中,同一件原材料必須經過許多不同的人手,而且還必須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經過極端睏難的、各種各類的加工。我已經提到用來做皮鞋的皮革的加工過程。凡是看過一個硝皮匠工作場所的人都明白:一個窮人,甚至幾個窮人,要想為他們自己提供獸皮、石灰、皮硝、工具等等,要想修建一間硝皮所必需的作坊,要想在皮革齣賣之前的幾個月之內維持生活,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在這種手工業中,以及在許多彆的手工業中,那些從業人員豈不是必須在大膽接觸原材料之前,就學會這一行業的本領,以免一動手就把原材料糟蹋嗎?因此,在這裏又必須有另外一筆墊支。其次,誰來為這種工作搜集原材料、提供操作過程中所必需的各種要素和工具呢?誰來修建溝渠、市場以及各種不同的建築物呢?誰來使這一大批工人能夠在皮革齣賣之前維持生活呢?這些人當中誰也不能獨力地加工一塊皮革,而且齣賣一張硝鞣過的皮革所獲得的利潤也不足以維持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的生活。誰來支付訓練學徒和藝徒的種種費用呢?在他們學會手藝之前,誰來為他們提供生活資料,使他們能夠從容易的、與他們年齡相適應的勞動一步一步地過渡到最需要高度體力和技術的勞動呢?隻有一個資本所有者或可動的積纍起來的價值的所有者,纔可以運用資本的一部分當做墊支,藉以修建作坊和收購原材料;運用另一部分作為墊支,藉以償付製造(商品)的工人的計日工資。就是他,可以等待在皮革齣賣以後,不但能收迴他的全部墊支,而且可以另外獲得一筆利潤,這筆利潤除瞭足以為他提供如果他當初用他的貨幣買進一份田産因而能得到的那種報酬以外,還足以為他提供一筆對他的勞動、他的操心、他所擔當的風險,甚至對他的技能應給的工資;因為,毫無疑問,假使這筆利潤隻是與田産的收入相等,那麼,他就寜願毋庸費力地依靠這筆資本可能買進的土地的收入來生活瞭。當這筆資本通過産品的齣賣而收迴的時候,他就立刻用它來買進新的設備和原料,以便通過這種反復不斷的流通來供應和維持他的工廠;他靠利潤過日子,同時他又把他所能節約的保留下來,增加他的資本,投入他的企業,加添墊支的總額,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第六十一節工業中的薪資階級再劃分為資本傢性質的企業
  傢和單純的工人。
  這樣,從事於以各種各樣工業品來供應社會各種不同需要的整個階級,本身可以說是又劃分為兩個階層:企業傢、製造業主、雇主①階層,都是大量資本的所有者,他們依靠資本,使彆人從事勞動,通過墊支而賺取利潤②;另一階層則由單純的工匠構成,他們除瞭雙手以外,一無所有,他們的墊支隻是他們每日的勞動,他們得不到利潤,隻能掙取工資。
  ……
《論財富的起源與流轉:一部經濟思想史的深度剖析》 引言:經濟思想的脈絡與演變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論著的翻譯或解讀,而是對人類曆史上關於“財富”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定義、形成機製及其社會分配方式的演進軌跡進行的一次宏大而細緻的梳理與評析。財富,作為社會生産活動與資源稀缺性的交匯點,其內涵經曆瞭從早期部落的實物積纍到近代資本主義的抽象價值體現的漫長演變。理解財富,即是理解人類社會組織結構、權力關係以及文明發展的底層邏輯。 本書旨在構建一個跨越不同曆史時期、涵蓋主要經濟學流派的知識框架,探討思想傢們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財富的神秘麵紗,並試圖迴答“財富從何而來?”和“財富應如何分配?”這兩大永恒的經濟學母題。 第一部分:古代與中世紀的財富觀——從物質到道德的審視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財富的觀念與土地、牲畜等具體物質載體緊密相連。本書將首先考察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對財富的看法。亞裏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對“自然獲取”(維持生存所需)與“非自然獲取”(纍積財富本身)的區分,奠定瞭早期關於財富倫理的基礎。財富的積纍並非目的,而是服務於“美好生活”(Eudaimonia)的手段。 隨後,我們將轉嚮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對財富的態度。教會對高利貸的譴責、對私有財産的辯護與限製,深刻地影響瞭歐洲經濟生活的道德底綫。本書將分析托馬斯·阿奎那如何調和亞裏士多德的古典思想與基督教教義,在“正義價格”的框架內為商業活動尋找道德上的立足點。這一階段的財富觀,充滿瞭強烈的道德約束與宗教目的性。 第二部分:重商主義與早期國傢財富觀——金銀與權力的捆綁 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民族國傢的興起,財富的概念開始與國傢實力直接掛鈎。本部分聚焦於重商主義思潮。重商主義者們普遍認為,一個國傢的財富體現在其擁有的貴金屬(金和銀)的存量上。財富的積纍不再是個體行為,而是國傢政策的目標。 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流派的重商主義,包括“通貨膨脹學派”和“貿易差額學派”。他們主張通過積極的貿易順差、限製進口和鼓勵齣口來積纍金銀。本書將批判性地考察這種“零和博弈”觀點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為後來的殖民擴張提供瞭理論基礎。這一時期的財富,是國傢權力的外化錶現。 第三部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革命——勞動、價值與積纍的科學化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和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為代錶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實現瞭對財富理解的範式革命。 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本書詳述斯密如何將焦點從金銀轉嚮“國民的年産物”——即勞動。通過“勞動分工”提高生産力的機製,以及“看不見的手”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斯密構建瞭市場經濟的初始藍圖。我們特彆關注其對“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區分,以及資本積纍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地位。 李嘉圖的要素報酬分配理論: 李嘉圖將財富的分配問題置於核心地位。本書將詳細解析他的“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貿易中的意義,並著重分析地租、利潤和工資這三大要素收入如何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進行動態博弈和分配。他的“報酬遞減規律”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測具有深遠影響。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在於,財富的形成是生産過程的産物,其分配則取決於生産要素的稀缺性和市場競爭的結果。 第四部分:馬剋思的批判與財富的異化 卡爾·馬剋思對古典經濟學的繼承與顛覆,構成瞭本書的又一重要章節。馬剋思將財富的考察提升到曆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本書將重點分析馬剋思對“商品”的辯證解構,以及他對“剩餘價值”理論的闡發。 在馬剋思的體係中,財富的形成不再是單純的效率問題,而是特定生産關係下的權力體現。資本傢通過占有生産資料,無償占有瞭工人創造的超過其勞動價值的“剩餘勞動”。因此,資本主義下的財富積纍過程,必然伴隨著“異化”——勞動者與其勞動産品、勞動過程以及自身本質的分離。對馬剋思而言,財富的分配不公是結構性矛盾的必然結果。 第五部分:邊際主義的轉嚮與幸福的量化 19世紀後期,以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為代錶的邊際學派,徹底改變瞭價值理論和財富評估的方法論。本書將探討“主觀價值論”的興起,即財富的價值不再取決於生産成本(勞動投入),而是取決於消費者對特定商品所能帶來的“邊際效用”。 這種認識使得財富的討論從宏大的社會分配轉嚮瞭微觀個體的理性選擇。本書分析瞭邊際革命如何量化經濟人的行為,以及如何通過效用最大化來解釋資源的配置。在這一視角下,財富的衡量變得更具數學和心理學色彩,關注點從“生産什麼”轉嚮瞭“如何滿足偏好”。 第六部分:凱恩斯、福利經濟學與現代財富的再平衡 進入20世紀,大蕭條暴露瞭古典自由市場在解決大規模失業和資源閑置問題上的無力。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將財富的形成與宏觀經濟的有效需求緊密聯係起來。本書將闡述凱恩斯主義如何通過國傢乾預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管理總需求,以確保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恢復和創造財富。 同時,本部分還將考察庇古和馬歇爾等人對福利經濟學的探索。福利經濟學試圖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架設橋梁,通過帕纍托最優等概念,探討如何實現既能提高整體社會福利,又不損害個體效率的財富分配狀態。現代社會對財富的衡量,也日益納入瞭“國民幸福總值”等非物質指標的考量。 結論:財富觀念的未來圖景 本書最後將對當代關於財富的討論進行總結。從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自由流動,到信息技術對傳統生産要素的顛覆,再到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財富的定義正在經曆新的挑戰。可持續性、包容性增長、數字資産的興起,都要求我們對財富的“形成”和“分配”提齣全新的理論框架。我們審視的不僅是曆史的遺産,更是未來人類社會賴以構建的經濟倫理和治理結構。通過迴顧過去,我們可以更好地洞察當下財富體係的潛在風險與轉型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篇幅確實不小,初讀時難免會感到一絲壓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作者那嚴謹的思維和宏大的視野所吸引。他並非僅僅在談論金錢的增殖,而是在探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如何影響著文明的進步。書中對於勞動價值論的闡述,以及對資本積纍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國傢會鼓勵投資,為什麼積纍資本對於一個國傢的富強至關重要。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提齣瞭非常審慎的看法,他主張限製政府乾預,讓市場在自由競爭中發揮主導作用。這種對自由市場的推崇,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如今,我們所處的全球化經濟時代,很多經濟運行的邏輯,似乎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源頭。它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身處的經濟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並且理解瞭其中一些核心的運行邏輯。

評分

這本書,我早在學生時代就對它的名頭有所耳聞,隻是當時閱曆尚淺,對經濟學的宏大命題總有些畏懼,總覺得那是需要一定社會經驗纔能咀嚼的深奧學問。直到近來,工作之餘,我纔真正開始涉獵這本被譽為“經濟學聖經”的巨著。翻開書頁,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嚴謹的邏輯和宏觀的視角。作者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將經濟現象置於曆史的進程中,從勞動、資本、土地等基本要素入手,層層遞進地剖析財富是如何被創造、如何被分配的。其中關於“看不見的手”的論述,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它以一種極為巧妙的方式揭示瞭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動機,如何在不受外力乾預的情況下,最終促進瞭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這種洞察力,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分工的細緻分析,從一個製針廠的例子,看到瞭效率提升的巨大潛力,這讓我對經濟活動的微觀基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書中對不同社會階層在財富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討,也引發瞭我不少思考,讓我開始審視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經濟不平等現象,並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其根源。

評分

翻開這本巨著,我仿佛踏入瞭一個全新的思想領域。之前對於經濟學的理解,總覺得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屬知識,但《國富論》讓我意識到,經濟學是關乎我們每個人生活方方麵麵的學問。作者以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廣度,探討瞭經濟活動的方方麵麵,從個人勞動到國傢政策,從商品交換到國際貿易,無所不包。我被他對於人類行為動機的深刻剖析所摺服,尤其是關於“自利”如何能夠導嚮“公益”的論述,讓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有瞭質的飛躍。書中對不同職業的收入分配、地租的形成、利潤的來源等細節的分析,都極為精細。它讓我明白,財富的創造並非偶然,而是遵循著一係列內在的經濟規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人口論”的討論留下瞭深刻印象,雖然這一部分可能與其他章節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它展現瞭作者思考問題的全麵性。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本經濟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如何組織生産、如何分配資源,從而實現繁榮的深刻的社會經濟學研究。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智力挑戰,也是一次豐厚的精神收獲。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著作,能夠跨越時空,對後世産生深遠的影響。而《國富論》無疑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揭示瞭經濟規律的普遍性,並將之應用於分析國傢和社會的財富狀況。我尤其欣賞他對市場機製中“競爭”的強調,認為競爭是激發效率、降低價格、促進創新的關鍵動力。書中對於殖民政策、貿易壁壘的批評,也讓我看到瞭作者對經濟自由的堅定信念。他並非僅僅描繪經濟現象,更是在倡導一種更公平、更繁榮的社會秩序。我反復閱讀瞭關於國民財富的衡量和增長的章節,試圖理解書中關於“生産性勞動”和“非生産性勞動”的區分,以及這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雖然有些觀念在今天的經濟學理論中已經有瞭更進一步的發展和修正,但其核心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之前對於經濟學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冰冷的概念和公式,覺得枯燥乏味。但《國富論》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講述理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娓娓道來,將復雜的經濟規律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展現齣來。他不僅僅關注“生産”這個環節,更深入地探討瞭“分配”的機製,這一點是我之前很少注意到的。書中對於市場經濟的運作原理,尤其是價格機製如何調節供需,如何引導資源配置的描寫,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即使在看似混亂的市場中,總能存在一種內在的秩序。書中對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的批判,也讓我認識到,經濟思想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辯論和演進。它教會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各種經濟政策,如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而且,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事實和案例,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乾巴巴的理論灌輸,而是充滿瞭生動性和說服力。

評分

非常不錯 京東活動囤書

評分

杜閣的最重要的經濟著作,就是《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書。在本書中,他發揮瞭重農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在敘述商業的起源之後,論證瞭魁奈關於農業是財富的唯一泉源的觀點。魁奈把社會劃分為農業階級(生産階級)、工業階級(非生産階級)和土地所有者,杜閣加以補充,在農業階級和工業階級中又區分齣資本傢和雇傭工人。

評分

東西很好,和預期的一緻,好評!

評分

經典好書!!!

評分

商品給力,送貨服務態度好!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東西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有思想的書,漢譯經典,值得閱讀和收藏,感謝京東還囤著這麼有價值的書

評分

OK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