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考古半世纪 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 [Hale Century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ese Arts]

美术考古半世纪 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 [Hale Century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ese Ar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泓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考古
  • 中国美术
  • 考古发现
  • 文物
  • 历史
  • 艺术史
  • 半世纪
  • 中国历史
  • 文化遗产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6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389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ale Century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ese Ar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术考古半世纪 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是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以来半世纪的发掘成果,资料详实、全面,又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美术考古学科的奠基之作,《美术考古半世纪 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是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以来半世纪的发掘成果,资料详实、全面,又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美术考古学科的奠基之作。

作者简介

  杨泓,男,满族。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1958年毕业。自195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现担任《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考古月刊编辑委员会顾问。并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和古代兵器考古。先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等书的撰写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参考资料》(现《文物》)发表论文《高句丽壁画石墓》以来,迄今已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逾300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增订本,1985)、《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等。并与李力合著《华夏之美——中围艺术图鉴》(香港中华书局,1993)和《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三联书店,2008)。

目录

上编
一 曙光初照——史前美术考古
1 旧石器时代的发明
2 新石器时代陶艺篇之一
3 新石器时代陶艺篇之二
4 史前绘画与雕塑
5 史前玉器及其他
二 铜艺之光——青铜时代美术考古
1 早期青铜艺术萌芽
2 商、西周青铜艺术
3 东周青铜艺术
4 先秦美术考古玉雕篇
5 先秦美术考古绘画篇
三 鸿鹄高飞——秦汉美术考古
1 秦代美术考古
2 汉代美术考古雕塑篇
3 汉代美术考古绘画篇
4 汉代考古发现的实用美术品
四 继往开来——魏晋南北朝美术考古
1 孙吴美术考古
2 汉魏时期佛教造型艺术品
3 东晋南朝美术考古绘画篇
4 鲜卑美术考古资料演变的轨迹
5 北朝美术考古壁画篇
6 丝路引入的西方美术品
五 盛世新声——隋唐美术考古
1 隋唐美术考古雕塑篇
2 隋唐美术考古绘画篇
3 隋唐金银工艺

下编
一 俑的世界——中国独特的明器艺术
1 俑的出现和东周俑的艺术特征
2 秦俑艺术特征
3 西汉俑的艺术特征
4 东汉魏晋俑的演变和艺术特征
5 南北朝俑群的演变和艺术特
6 隋唐俑的演变和艺术特征
7 五代至明清俑群艺术特征
二 瓷艺春秋——古代瓷器的考古发现
1 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原始瓷器
2 汉代瓷器和窑址
3 江南六朝青瓷和北方青瓷
4 隋唐瓷的考古发现
5 宋瓷和辽、西夏瓷的考古发现
三 家具经纬——古代家具的演变与造型
1 史前至魏晋家具的演变
2 东晋至北宋家具的演变

附 叩索禅林——中国石窟寺研究四十年 李
1 研究概述
2 第一阶段(1949——1966年)
3 第二阶段(1966至90年代)
附录一 漫话中国古代雕塑
附录二 中国古代壁画略说
后记
重印后记

精彩书摘

  《美术考古半世纪 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
  中国传统绘画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绘于纸帛上的卷轴画,另一种是绘于宫室庙堂墙壁上的壁画。前一种表现形式,充分表明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不同的特点,概言之就是以毛笔在丝织的帛绢上作画(后世发明造纸术后,则帛纸并用),为了便于张挂,在画的上端和下端加装木质的画轴,下端较粗,以便不张挂时卷成圆轴便于存放,所以俗称卷轴画。这些特点,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其代表作品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
  1973年在清理湖南长沙东南的子弹库战国时期楚墓时,获得一幅帛画(2.5.1),它是目前所见经科学考古发掘所得以毛笔在帛上作画年代最早的实物。此前在1949年,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还被盗掘出土过另一幅战国帛画,子弹库楚墓帛画被发掘出土时,尚平放在墓内椁盖板下的隔板之上,帛画上缘裹有一条细竹条,竹条当中系有悬挂用的棕色细丝绳。可以推知它是丧葬仪式中悬挂的旌幡类物品,与宗教迷信有关,下葬后就随葬在墓内。这样的帛画并不是用于鉴赏的艺术品,自然远远不能代表当时绘画艺术的水平,仅能让后人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去窥视战国时绘于丝帛材料上的图画的风貌。
  两幅帛画都以侧身面向左立的人物为主要模写对象,但构图稍有区别。子弹库楚墓帛画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中心绘侧身挺立的男子,束发高冠,结系于颏下,身穿长衣,衣袖宽肥,衣裾垂拂于地面打遮护双足。腰侧佩剑,剑体不长,约略相当人体的三分之一左右,剑茎端的剑首和鞘末的摽画得清晰准确,是写实之作。
  ……

前言/序言


岁月流金:中国古代艺术的流变与审视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清末数千年间,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思潮、技术革新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全书不以考古发现的编年史为纲,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艺术发展脉络,侧重于对艺术本体论的探讨以及中外文明互动背景下的中国艺术面貌重塑。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形态的奠基(史前至夏商周)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中国文明肇始阶段的艺术表达,重点关注陶器纹饰、玉器形制与祭祀礼仪的紧密关联。不同于侧重“出土物清单”的叙述方式,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早期艺术形式如何承载早期部族的宇宙观和权力结构。例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其抽象化的人面造型和神兽形象,被置于当时社会组织形态变迁的语境中进行解读。 接着,本书详尽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礼器艺术的演变。商代青铜器的狞厉之美,被视为早期王权神圣性的视觉投射;而周代“礼乐文明”的确立,如何促使青铜器铭文内容和器物造型趋向典雅、规范化,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强化。我们深入探讨了“饕餮纹”从神秘威慑到逐渐淡化的过程,以及这种审美取向的转变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深意。此外,对早期书法雏形的探讨,将甲骨文和金文置于文字符号向纯粹艺术形式过渡的节点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多元的交融与艺术的自觉(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催生了艺术领域空前的活力与思想解放。本书着重分析了“百家争鸣”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如墨家对实用主义的推崇,以及道家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如何渗透到丧葬器物、漆器工艺乃至早期绘画的构图之中。战国青铜器的繁缛装饰和写实性题材的增加,被视为艺术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显著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全面传入与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本书避免简单罗列石窟造像的地域风格,而是着力剖析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如何被中原士人吸收、转化,形成独树一帜的“秀骨清像”的审美范式。对顾恺之、陆探微等早期画论的梳理,揭示了“气韵生动”等核心美学概念的理论构建过程,强调了士人阶层对绘画地位提升的历史作用。对书法领域,王羲之等人的成就,被置于玄学清谈之风与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探讨书法如何成为表达文人精神世界的终极媒介。 第三部分:盛世的恢弘与世俗的繁荣(隋唐五代)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国际化和世俗化倾向。本书详细考察了长安、洛阳等都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分析了受印度佛教建筑影响的佛塔形制,如何与汉地宫殿的木构系统相结合,形成恢弘的唐代气象。 在绘画领域,本书区分了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带当风”的写意革新,与阎立本等宫廷画家的严谨风格,并对比了青绿山水与水墨浅绛山水在技法和意境上的分野。尤其深入探讨了敦煌壁画中大量世俗生活场景的描绘,揭示了宗教叙事如何成为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陶瓷方面,唐三彩的造型艺术,其饱满、健硕的风格,被认为是盛唐自信精神的外化。邢窑与越窑青瓷的竞争与发展,则折射出技术进步对市场和审美的双重驱动力。 第四部分:内敛的精致与文人的精神寄托(宋辽金元) 宋代艺术标志着中国古典艺术的成熟与某种程度上的内敛化。本书认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塑造了“格物致知”的求真精神,深刻影响了宋代院体画对自然细节的极致描摹。对范宽、郭熙的山水画的分析,侧重于宏大叙事下的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处理。 宋瓷,特别是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其温润、含蓄的釉色和形制,被视为宋代审美趣味从唐代的华丽转向素雅、内省的集中体现。本书系统梳理了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如苏轼、米芾等人,如何将书法笔意融入绘画,将“士气”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元明清的文人艺术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辽金两代的艺术,则被置于多民族政权并存的视角下考察。金代山水画对宋代北方山水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契丹、女真贵族对金银器、服饰工艺的独特偏好,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复杂图景。元代艺术,特别是赵孟頫对复古主义的倡导以及元四家在山水画上的突破,被视为对宋代院体的矫正和对晋唐传统的回归。 第五部分:技艺的程式化与审美观念的固化(明清) 明清两代,中国艺术在技法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湛,但在总体观念上则表现出程式化和复古的倾向。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工艺美术,尤其是景德镇瓷器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彩瓷技法的成熟与花样的繁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本书深入分析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对绘画史的划分和评判标准,以及其“以书入画”的理论如何被广泛接受并最终导致部分艺术创作的僵化。对晚明以来的版画艺术,如《十竹斋书画谱》的出现,则被视为技术创新在复制与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飞跃。 清代,宫廷艺术的集大成与地方流派的并存,是本部分关注的重点。宫廷造办处的精细工艺,特别是玉雕、珐琅彩等,展现了顶尖的工匠精神。同时,扬州画派、岭南画派等地方风格的兴起,揭示了在统一的艺术规范下,个体情感和地域文化如何寻找新的表达空间。本书最后总结了清代晚期艺术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挣扎与转型,为理解近现代艺术变革提供了历史参照。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宏观、深邃的视角,审视中国艺术数千年发展中的内在逻辑、审美张力与文化承载,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具体器物和遗迹的表面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在我看来,有着一种独特的时间沉淀感和学人情怀。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考古报告的摘要,而是更像一位亲历者在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考古领域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曲折的历程。那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学术的虔诚和对国家文化遗产的珍视,非常能感染读者。特别是一些重大遗址发现的描述,作者似乎总能抓住那个历史瞬间的激动人心之处,让我们这些后辈读者也能真切感受到“那一铲下去”的震撼。它平衡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既有对国家层面重大考古项目的整体回顾,也穿插了许多鲜活的、关于特定器物或壁画的深度解读。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本纯粹的教科书,而更像是在听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娓娓道来他毕生所热爱的疆域里所发生的传奇故事,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半个世纪”这个时间跨度时,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和客观性。它坦诚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考古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学术上的突破点。对于一些曾经引起较大争议的考古结论,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既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发现和讨论。这种对学术史发展脉络的忠实记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史著作,更像是一部中国现当代田野考古学的“编年史”。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积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次实地勘探、无数次审慎论证、甚至无数次自我修正的结果。这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比任何单一的艺术发现本身都更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知识的密度和广度。它仿佛是一个浓缩的博物馆导览图,将数十年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重大遗址成果,有逻辑地汇集到了一本册子里。即便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略有了解的读者,也会在阅读过程中被不断抛出的新信息和新见解所吸引。它在构建中国艺术史的整体图景时,非常注重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中心论”的偏颇。通过对沿海、内陆、边疆等不同区域考古成果的并陈,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中国艺术在不同文化交汇点上产生的奇妙火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探秘”过程,让人在每一次翻页时,都充满对未知的期待和对文明深度的敬畏。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件古代艺术品,必须了解它的出土背景,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此。它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标志性考古发现,为理解中国艺术史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很多过去我们只能在书本上抽象描绘的理论,因为有了扎实的考古实物佐证,变得具体可感、逻辑严密。例如,它对某一特定朝代青铜器或陶瓷的风格演变,不再是单纯依赖传世品的美学判断,而是结合了墓葬形制、伴出器物群的年代学证据进行分析,这种多维度的考察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可以说,这本书为所有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研究的人,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基于实证的参考框架,它让“美”和“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不再是两张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沉稳厚重,内页纸张的质地也很有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在阅读历史文献时,总能带来一种穿越时空的怀旧感。特别是那些历史照片和出土文物的彩色插图,色彩还原度非常高,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文物就在眼前。作为一本涉及半个世纪考古发现的宏大叙事,图文排版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编排上,可以看到编辑团队在历史脉络梳理上花了不少心思,章节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年代事件和学术争论,变得清晰易懂。虽然我关注的重点可能更偏向于艺术史的宏观发展,但这本着重于“考古发现”的记录,通过实物证据链条的展示,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前辈考古学家们筚路蓝缕的艰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光是翻阅这精美的图版,就已经算是一种视觉享受了。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不错!促销时买的超值!

评分

经典美术考古书籍,买来学习…………

评分

今天又有货了,你们京东真是……

评分

图书品相很好,包装也用的纸箱,很优惠,速度比平时稍微慢一些,可以理解

评分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美术考古发展史的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因为在618的时候买了很多书,还没有来得及认真拜读大先生的作品。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阅读。京东送货快

评分

杨泓先生的《美术考古半世纪》,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给我们讲述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光辉轨迹。半坡鱼纹彩陶、红山玉龙、殷墟鴞尊、汉代铜马、唐墓壁画等等这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它们在中华文明演进的星河中在哪里闪光?这些明珠如何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给予科学的定位?

评分

非常好,好书慢慢看看,值得推荐!

评分

很好的书特别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很牛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