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复观全集:偶思与随笔》是徐复观先生见诸港台报端的文字结集,内容涉及时政评论与思想艺术。作者心系天下,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偶有所感,便行诸笔端。虽是“燕居”日常的所思所感,却总能落脚到对国家社会、传统文化的思考上,展示了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徐复观全集:偶思与随笔》中,作者谈到对戏曲、香港医疗、妇女地位、国产影片、买办等具体问题的感想与感悟,不仅在当时拥有很大的影响,即使现在看来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目录
何应钦在日本
史达林的笑话
中国人与美国人
低微的人性呼吁
论政治领导的艺术
尊重人格的政治
在中国最成功的一个美国人—萧查礼博士
春蚕篇
良心的呼吁
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慨
闲话旧闻
刘备白帝城托孤
卖文买画记—《故宫名画三百种》印行的感念
拉克们!恐怕你们白白地焦急了
工业江湖
人口问题的忧郁
政治的艺术与魔术—谈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三级会议
话鬼
当前思想家的任务
有关《秦始皇》的剧本
泛论形体美
南行杂记
一个小型的中西观念的冲突
看《梁祝》之后
国际社会间的“友道”问题
蒋梦麟先生自处之道
一个艺术家的反抗
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反抗》一文
社会将如何返老还童
漫谈国产影片
琐谈
风景?幽情
国产电影的民族风格问题
反科学的科学宣传家
从裸裸舞看美国文化的问题
卖屋
经济保护与文化保护
吴大猷先生对台湾的两大贡献
贾桂琳再婚的若干联想
我在画学会金爵奖中的答词
铁幕国家与孙行者
水都台北
港居零记
台、港之间
侯碧漪女士的仕女花鸟
谈买办
由《董夫人》所引起的价值问题的反省
对岳王坟的怀念
自由中国的国剧运动
争祖坟的故事
不是结婚几次的问题
我看《白毛女》
契可夫与鲁迅
台湾二三事
老人的问题
东与西的心的接触
扩大求真的精神吧
关于《生命闪光之美》
一个民族的衰老
老犹栽竹与人看—试论香港的前途
狗尿洒遍了美孚新村的海滨走廊
中国人可以不纪念七七吗?
沧海遗珠
经济上的循环报应
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问题
身后是非谁管得?
漫谈香港问题
再漫谈香港问题
在神木庇荫之下
新年杂感—混乱中的探求
什么叫作“面子”
论香港可居状
港事杂谈
年头絮语
台湾书商的道德问题
十月二十八日的警察事件
小市民的精神自卫
由秦俑的联想
由《杨门女将》的联想
香港的政治气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港事琐谈
一席话
“破日”文章“浑漫与”
《猎鹿者》与南海血书
书与人生—向有钱者进一言
神座观念的灾祸
神座观念的灾祸续篇
“亮起了红灯”的呼唤
跨进八十年代的门限
港事趣谈
政治野心与自由选举
政治参与和社会生活自由
我所经验到的香港医疗问题
香港二三事
略论院派花鸟画—为唐鸿教授画展而作
台北琐记
港居琐谈(之一)
港居琐谈(之二)
《历代诗论》序
《庄子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前言
《王充思想评论》序
按语汇编
按语:《有根柢的宪法》
按语:《李定一先生〈中国近代史〉之商榷》
按语:《朝气、暮气、死气》
按语:《自由的讨论(续)》
按语:《从〈南京条约〉说起—附答戴玄之先生》
按语:《对新政府之希望》
按语:《权能划分与代议制度》
按语:《记椿山庄》
按语:《续论简体字—答胡秋原先生》
按语:《简体字题外话》
按语:《布尔塞维克策略根源》
按语:《日本神武天皇世系考》
按语:《政治风气与国运—奴役与谄谀是乱亡的根源》
按语:《通才教育目的之探讨》
按语:《论气节教育之重要》
按语:《哀中学国文教员》
按语:《逻辑?语意学?科学方法论》
按语:《逻辑实征论试评》
按语:《漫谈教育问题》
按语:《中国与西方文明之比照》
按语:《郑成功复国运动的检讨》
按语:《智识分子应有的反省(读者投书)》
按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个重新估价》
按语:《哭母二首》
按语:《谈科学方法》
按语:《清代设置驻藏大臣纪要》
按语:《评毛泽东的新思想—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
按语:《从英国当前形势看英国的大选》
按语:《衡山赵恒惕先生八十寿序》
按语:《日本现行教科书制度》
按语:《评章太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按语:《论国会议员之待遇》
按语:《就“十九点计划”再论台湾的经济发展》
按语:《心灵发展之途径—东风社讲演纪录》
按语:《〈论语里几处衍文的测议〉之商榷》
按语:《肯尼第论》
按语:《从一首诗看杜甫沉郁的境界》
按语:《〈梁任公年谱长编初稿〉纠谬》
按语:《美国和尚苏悉啻自述信佛经过》
按语:《现代艺术》
按语:《一件伟大传记文学的诞生》
按语:《如何发扬学术讨论的精神—由中西文化论战谈治学之道》
按语:《覆蒙文通书》
按语:《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人文思想中的人性论及其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按语:《参加台湾大学毕业典礼有感》
按语:《美国政党政治的底流》
按语:《苏联的歧途—共产主义?资本主义?》
按语:《西方的一○二个大观念》
按语:《永忆录》
按语:《记重庆联中几个少年朋友》
按语:《大陆反毛运动与镇压反毛运动》
按语:《徐复观名字说》
按语:《先世述要》
精彩书摘
1、西方人发明了化学迷幻药,而我们东方人却发明了“权力迷幻药”。
2、我们民族的生命,权现了天地生生不息的化机;而我们五千年的文物,又具象化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自暴者终不得而暴之,自弃者终不得而弃之。此之谓神,此之谓神木。
3、以章太炎先生为一标志,讲中国文化的人,早经讲到绝路上去了。所以几十年来,对中国文化的赞成或反对,都是在一条黑巷子中混战。现在要使这条黑巷子能通进阳光空气,希望治国学的人,能从西方的学术训练中,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能从现实的人生社会的体验反省中,恢复自己的价值意识,才能在现代学术的基础上重新来讲中国传统的学问,这是一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4、当代的思想家们,对人生问题,我希望不必再玩弄什么概念的把戏,而只抓住人心当下一念所自然呈显出来的不忍人之心,亦即是仁爱之心,确定其为人生根本价值之所在,并承认这是一切价值之价值。
5、我常以为,在人类理性自由选择之下,一切文化,好的受到吸收,坏的受到淘汰,不懂的受到客观的研究,决无冲突可言。冲突的形成,乃是出自有些人打着某种文化招牌,以求达到彻底自私之念。老实说,这与其说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冲突,不如说是反文化者与文化的冲突。
6、在艺术心灵早已枯竭了的人的面前,什么地方也找不出题材,穷固然没有办法,富也同样没有办法。
7、现代人的生命,被机器、被权力欲,熏染得已经僵化了。这些人,只有“撒野”,决没有爱情,更不能从原始生命力中流出一滴眼泪。于是春蚕的位置,只好让人造丝、尼龙等等来代替了。
编者前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
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
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晓波 郭齐勇 薛顺雄 徐武军 谨志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徐复观全集:偶思与随笔》——思想的微光,生活的点滴 徐复观先生,这位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其一生著作等身,涵盖了哲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学识和独特犀利的思想。而在他煌煌巨著之中,《徐复观全集:偶思与随笔》一书,则以一种更为温润、更加贴近生命本真的方式,呈现了这位思想巨匠的情怀与思索。这本书并非系统性的理论阐述,也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串串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珍珠,是徐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对艺术,乃至对自身内心深处种种感受的真挚记录。 一、 笔尖下的生活流光: 《偶思与随笔》顾名思义,便是作者在闲暇时日,随心而发,记录下的点滴思绪。这些“偶思”或许源于一次偶遇,一次阅读,一次观察,甚至一次梦境。它们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了徐先生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也折射出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思想家,如何与周遭世界互动。 书中所呈现的生活片段,常常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和哲思。比如,他可能在一次漫步中,对一片落叶的凋零生发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在一次品茗之际,对茶香的升腾联想到人世的虚幻与真实;在与友人的一场寻常谈话中,捕捉到人性中那些不易察觉的闪光点或幽暗角落。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来源于一个敏感而深刻的心灵。 这些随笔,如同一个敞开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徐先生更为“寻常”的一面。他并非总是沉浸在抽象的哲学思辨中,他也有个人的喜怒哀乐,有对身边人事物的细致体察。例如,他可能会写下对一位老友的思念,对一段往事的追忆,对子女成长的欣慰或担忧。这些文字,拉近了我们与这位思想巨匠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温度,体验到他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 即便是在看似闲散的随笔中,徐复观先生的思想光辉也从未黯淡。他的“偶思”,常常是思想触角的延伸,是他在特定情境下对某个问题产生的瞬间洞见。这些洞见,如同思想的火花,在不经意间迸发,却可能点燃读者心中同样的思考。 书中涉及的思想议题,虽然没有条分缕析的论证,但其背后依然蕴含着徐先生一贯的关切。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对个体价值的追求,都可能在这些随笔中以一种更为含蓄、更为生活化的方式得以体现。 例如,他可能在谈论一次古籍的阅读心得时,巧妙地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当下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他可能在对某位古人品格的赞赏中,流露出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当下社会人格缺失的忧虑。甚至,他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偏好,对某种艺术作品的欣赏,都可能折射出他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 这些随笔中的思想,并非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如同“润物细无声”般,悄悄地渗入读者的意识,引发共鸣与启迪。它们或许是一个问题,或许是一个角度,或许是一种情绪,但都足以让读者在合上书页后,继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与徐先生的思绪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三、 对文化的反思与关怀: 徐复观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偶思与随笔》中,这种对文化的反思与关怀,也以一种更为个人化、更为感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他可能在审视当下社会某种文化现象时,表达出他的忧虑与期盼。他可能在回忆往昔与师友们的文化交往时,流露出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与感叹。 例如,他可能在谈论诗词歌赋时,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美感,而是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士大夫精神、人生哲学。他可能在评论某幅画作或某段音乐时,将之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相联系,表达他对民族艺术生命力的深刻体会。 这些文化层面的思考,往往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紧密结合。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通过这些随笔,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徐先生作为一位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更能体会到他对中国文化那份深沉的热爱与责任感。 四、 精神世界的独白: 《偶思与随笔》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所呈现的徐复观先生的精神世界。这些文字,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流露,是他对人生、对自我、对存在的深刻探索。 他可能在某个失眠的夜晚,记录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在经历某种人生况味时,表达出他的孤独、他的迷茫,也表达出他的坚韧与希望。这些独白,坦诚而深刻,让读者窥见了这位伟大思想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精神历程。 他对于“真”与“善”的追求,对于“独立”与“自由”的向往,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珍视,都可能在这些随笔中以更为个人化的语言得以体现。他或许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剖析自己的局限,也可能在自我肯定中,流露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这些精神世界的独白,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它们是思想者在独处时,对自己灵魂的诚实探问。它们可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读者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反思与探索。 五、 结语: 《徐复观全集:偶思与随笔》,是一部充满生命力与思想力的作品。它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姿态,向读者展示了徐复观先生作为一位学者、一位思想家、一位“人”的丰富面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生活的点滴,听到了他思想的微光,感受到了他对文化的热爱,也窥见了他人性深处的真实。 这本书,或许无法为你提供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也无法为你解答所有人生难题。但它能够为你带来一种启迪,一种共鸣,一种与伟大灵魂对话的可能。它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反思存在的意义,去汲取前行的力量。 它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细品之下,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岁月沉淀与甘醇滋味。它如同一幅写意的水墨画,不着痕迹,却意境悠远,引人入胜。 阅读《徐复观全集:偶思与随笔》,就是一次与徐先生思想的贴近,一次与他心灵的交流,一次对自身生命与文化的深度回望。它值得每一个渴望真知、热爱生活、关注文化的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