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史 上卷 :从古登堡到狄德罗

知识社会史 上卷 :从古登堡到狄德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得·伯克 著
图书标签:
  • 知识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欧洲史
  • 启蒙运动
  • 古登堡
  • 狄德罗
  • 书籍史
  • 思想史
  • 出版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0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04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知识社会史(上卷):从古登堡到狄德罗》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运用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考察欧洲知识系统结构变迁过程的,关于“西方近代知识与社会交融史”的一部导引,横跨了从一四五○年古登堡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到一七五○年代狄德罗陆续出版《百科全书》为止的三个世纪的漫长历史。  本书开篇评述了自曼海姆到福柯以来的各类知识社会学(理论),进而讨论作为社会群体的知识分子,及其所在的或鼓励或阻碍知识创新的机构(尤以大学和学院为突出)。之后,伯克又系统考察了知识的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将视野集中于城市、学院、政府和市场在信息收集、分类、传播、有时掩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后则讨论了读者、听者、观察者或消费者眼中的知识,包括在17世纪受到激烈讨论的知识准确性问题。  而本书大的原创在于它探讨的多重条件下的知识。它主要关注的是印刷出版的知识,尤其是学术性知识。但本书将印刷术发明之后,爆炸性增长的知识历史,以及欧洲以外世界的地理大发现看作各种知识之间交流、协商的过程。这些知识包括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用知识、高端文雅知识和低等世俗知识,以及欧洲及其以外的知识。  尽管本书所涉内容主要为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知识,但同样会受到科学史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的青睐,且会使那些处在另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们感兴趣。

作者简介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研究员。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样性》、《图像证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数十种。

目录

前言与致谢 / i
第一章  导论:知识社会学与知识史 / 1
第二章  知识之表达:欧洲知识阶层 / 19
第三章  知识之建立:新旧机构 / 35
第四章  知识之定位:中心及其边缘地带 / 56
第五章  知识之分类:课程、图书馆与百科全书 / 86
第六章  知识之掌控:教会与国家 / 124
第七章  知识之销售:市场与出版业 / 163
第八章  知识之获取:读者部分 / 198
第九章  终曲:对知识的信任与质疑 / 224
注 释 / 245
参考文献 / 259
索  引 / 289
知识的涟漪:一个物质与思想交织的时代(从古登堡到狄德罗) 翻开历史的书页,总有一些时代,知识的涌动如潮水般涤荡着旧的疆域,孕育出全新的思想图景。本书并非一部寻常的史书,它深入探寻的,是知识本身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物质形态为载体,与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政治权力乃至日常生活的点滴融为一体,共同编织出时代的脉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从古登堡印刷术的革命性诞生,到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宏伟集结,这数百年的时光,是知识从精英的象牙塔走向大众的广场,从零星的火苗汇聚成燎原之势的关键转折。 古登堡的遗产:文字的解放与思想的播撒 故事的开端,必须从那个改变世界的人物——约翰内斯·古登堡说起。他并非第一个想到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人,但他的创新,在于其对工艺的精进、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对整体流程的优化,使得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经济的推广。在此之前,书籍的复制是一项耗时耗力、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制造。抄写员们在羊皮纸上,一笔一划地描摹着古老的智慧,每一本抄本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因此,知识的拥有者被牢牢地限制在教会、贵族和少数富裕学者的小圈子里。 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如同打开了知识的闸门。印刷术的出现,意味着书籍的生产成本急剧下降,速度成倍提升。一时间,欧洲的印刷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美因茨到威尼斯,从巴黎到伦敦,文字的工厂开始运转。这首先带来的是宗教改革的巨大能量。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得以借助印刷术的翅膀,在短时间内传遍德意志,乃至整个欧洲,引发了深刻的宗教分裂与重建。圣经被大量翻译和印刷成各国语言,让普通信徒可以直接阅读上帝的话语,挑战了教会的解释权,也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语言的普及和发展。 然而,古登堡的遗产远不止于宗教领域。科学著作、哲学论辩、文学作品,都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传播。古老的希腊罗马经典,通过印刷术得以重现,为文艺复兴的文化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新的科学发现,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不再局限于少数人的手稿,而是得以印刷出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鸣,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宇宙观。书籍不再是尘封在修道院图书馆里的珍宝,而是开始进入商人的书房、学者的案头,甚至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市民家中。 这种知识传播的便捷化,直接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学者们不再仅仅依赖口耳相传或私人藏书,他们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接受同行和公众的检验。而读者群体的扩大,也刺激了更具吸引力、更贴近现实生活的知识内容的需求。知识的生产和消费,开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埋下了伏笔。 知识的流通与商业化:书商、图书馆与咖啡馆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生产与流通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出现了专门的书商,他们不仅负责印刷,更承担着编辑、出版、发行以及在各地书展上销售的重任。书商成为了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键环节,他们的商业眼光和市场运作,直接影响着哪些知识得以传播,哪些被边缘化。一些杰出的书商,如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不仅是精明的商人,更是文化推手,他创办的精装本系列,以其简洁优雅的设计和严谨的校勘,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品味和可读性。 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的兴起,也为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场所。虽然在早期,这些图书馆仍然主要服务于精英阶层,但它们的存在,为学者们提供了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便利,也为社会保留了宝贵的知识财富。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商业的繁荣,一种新的社交与知识交流空间——咖啡馆,也开始在欧洲流行。咖啡馆不仅仅是品尝饮品的地方,更成为了知识分子、艺术家、商人和政治家们聚会、交流信息、讨论思想的场所。在这里,最新的书籍、报纸、小册子被广泛阅读和讨论,新的观念在这里碰撞,火花四溅。这种非正式但却充满活力的交流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传播和融合。 这种知识的流通和商业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盗版、内容审查、甚至是信息的误读和滥用,都伴随着知识的普及而出现。然而,总体而言,印刷术所带来的知识的解放,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影响。它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削弱了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思想控制,为个体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创造了空间。 理性之光:科学革命与哲学思潮的激荡 在印刷术奠定的坚实基础上,科学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欧洲。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通过严谨的观察、实验和数学推导,不断揭示着自然界的奥秘,颠覆了人类几千年来对宇宙的认知。他们的著作,如《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通过印刷术得以广泛传播,激发了无数人的科学兴趣,也为后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科学革命不仅仅是对自然界认知的革新,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革新。它强调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和数学语言,逐渐将知识从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实证和理性的轨道。这种理性精神,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哲学思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洛克的经验主义,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都在试图建立一套新的、基于理性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这些哲学思潮,通过印刷的书籍和公开的辩论,在知识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们挑战了传统的权威,质疑了教会的教条,提倡个体的理性思考和自由判断。知识不再仅仅是对既有真理的继承,更是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壮大,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批评者。 《百科全书》的宏图:集大成者与启蒙的号角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十八世纪,一个名为狄德罗的男人,以及他与达朗贝尔等人共同编纂的《百科全书》,标志着这段知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经二十余年,耗费巨资,数十卷的《百科全书》,并非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它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革命的结晶,是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启蒙运动的集大成之作。 《百科全书》的野心,在于它试图囊括那个时代人类所能掌握的一切知识,从自然科学到人文艺术,从政治经济到工艺技术。它的编辑理念,强调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和实用性,力图将分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更易于被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们,怀揣着启蒙的理想,希望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消除迷信和偏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书中对宗教的批判,对政治的质疑,对科学技术的推崇,都清晰地折射出启蒙思想的核心——理性、自由、进步。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为那个时代的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知识界,更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整个世界的思想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科全书》的出版,也象征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又一次演变。它不再仅仅是单篇著作的问世,而是一个大规模、跨学科的知识工程。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精密的组织协调,以及众多学者和工匠的通力合作。这种集体的知识生产方式,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范式。 物质与精神的交融:无声的变革 从古登堡的印刷机轰鸣,到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字斟句酌,我们看到的是知识,这个曾经飘渺而抽象的概念,如何一步步被赋予了物质的形态,与社会经济的脉络紧密相连。书籍的制造、流通、消费,构成了知识传播的物质基础;书商、图书馆、咖啡馆,成为了知识交流的物理空间;科学革命的理性精神,哲学思潮的激荡,以及《百科全书》的宏伟编纂,则是在这物质基础之上,人类思想精神不断升华的证明。 这段历史,并非仅仅是关于发明和发现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物质力量如何赋能精神,精神如何反哺物质的宏大叙事。它告诉我们,知识的传播,并非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一个复杂、动态、充满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材料、技术、商业、社会结构,乃至每一个读者的参与,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所处的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回溯这段历史,更能深刻地理解,我们今日所享有的知识的丰富与便捷,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由无数双勤劳的手,以及无数个闪耀着理性的头脑,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孕育而成的。这是一种无声的变革,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这第一卷,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密度相当高,需要非常专注的精神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和消化的思想盛宴。每一次暂停下来,我都会感觉自己的知识框架被某种方式重新校准了。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印刷术究竟是解放了思想,还是仅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更隐蔽的控制机制?不同社会阶层对同一本书的解读差异,揭示了何种深层的文化鸿沟?作者用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构建了一个极其严谨的分析模型,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更像是一部认识论的入门指南。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之前对信息传播史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零散的片段,总觉得古登堡的发明仅仅是印刷术的一次技术飞跃,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宏大、更具穿透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上的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变革如何重塑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方式。作者似乎在试图描绘一幅由印刷媒介驱动的社会变迁的宏大图景,将技术革新、知识生产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纠葛层层剥开,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精妙的叙事布局。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智力探险,它强迫你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知识生态的根基。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出一种古典式的严谨美学。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而是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耐心细致地打磨着每一个论点所依赖的材料。从纸张的来源到字体设计的影响,从咖啡馆的兴起到知识产权概念的萌芽,每一个看似次要的细节,都被作者纳入其宏大的叙事网络中,成为支撑起“知识社会”大厦的关键一砖。这种注重细节、但最终指向宏大主题的写作手法,使人不得不对作者的治学态度报以由衷的敬意。它让人意识到,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知识获取方式,每一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漫长而充满张力的历史演进所塑造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阅读行为”本身的颠覆性考察。在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何等的庄重而个人化的仪式,而一旦信息可以被大规模复制和流通,阅读的性质就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许多侧面的史料,比如早期印刷品的装帧细节、书籍的流通网络,甚至是读者写下的批注,这些细微之处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揭示了知识权力如何从教会和王室手中缓慢地转移到出版商和知识分子手中。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如何运作的故事,更是关于谁有资格定义“真实”和“知识权威”的斗争史,读来令人深思,尤其是在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当下,这种历史的参照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艰涩的术语和晦涩的文献引用。然而,作者的文笔却出奇地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他笔下的十八世纪欧洲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启蒙时代,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沙龙里的低语和新兴的公共领域的活力。尤其是在描述知识从手抄本时代向印刷批量生产过渡的那个关键节点时,那种剧烈的社会震荡和身份重塑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能亲眼看见知识是如何从少数精英的专属品,逐渐渗透到更广阔的社会肌理之中。这种叙事的张力,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渴望。

评分

不错?书的质量一般般

评分

本书开篇评述了自曼海姆到福柯以来的各类知识社会学(理论),进而讨论作为社会群体的知识分子,及其所在的或鼓励或阻碍知识创新的机构(尤以大学和学院*为突出)。之后,伯克又系统考察了知识的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将视野集中于城市、学院、政府和市场在信息收集、分类、传播、有时掩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后则讨论了读者、听者、观察者或消费者眼中的知识,包括在17世纪受到激烈讨论的知识准确性问题。

评分

这套书是我一直想要买的,很有帮助,京东的快递服务很好

评分

一本书只不过是所有书籍中平平常常的一册,直至找到它的读者的那一刻起,才会产生那种任何人都无法破译的美丽和神秘。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一个人之所以要买某部书,最好也最明显的理由便是:买了会比没买开心。

评分

知识的传播总是伴随误解和谬误的广泛产生。或许人类因此变得更强大吧。

评分

本本都是经典,值了

评分

在京东买了很多书了,送货速度给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京东的书很好,喜欢,再便宜一点就好了京东的书很好,喜欢,再便宜一点就好了京东的书很好,喜欢,再便宜一点就好了京东的书很好,喜欢,再便宜一点就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