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日记

启功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启功 著
图书标签:
  • 启功
  • 日记
  • 文化
  • 艺术
  • 书法
  • 回忆录
  • 个人随笔
  • 文学
  • 中国文化
  • 名家手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9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550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春秋》笔法,词约义丰
  人生百味
  既在字里行间
  也在不言中
  随书赠送书签一个,上有启功先生的书法联语:
  云霞词彩珪璋度,川岳精神松桂身。

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满族,爱新觉罗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
  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内页插图

目录

60年代日记
“文革”初期日记(1966.1.12-12.13)
下乡日记(1966.12.14-1967.1.17)
文革初期在师大(1967.1.18-1968.12.2)
70年代日记
在中华书局标点廿四史初期(1971.8.30-10.25)
住院治疗及出院后日记(1973.10.18-1974.6.14)
80年代日记
赴香港讲学日记(1982.3.3-4.6)
洛阳行记(1982.7.19-7.21)
日本行记(1983.2.28-3.27)
搬入小红楼后日记(1984.2.25-3.27)
京西宾馆六日记(1984.7.21-7.26)
烟台游五日记(1985.7.29-8.2)
赴上海鉴定书画日记(1986.4.18-6.14)
参加兰亭笔会日记(1987.4.7-4.30)
90年代日记
赴香港筹备励耘奖学金义卖展十日记(1990.5.31-6.9)
附录 此时无声胜有声--读启功先生“文革”初期日记有感(柴剑虹)

前言/序言

  《启功日记》出版说明

  启功先生(1912-2005)是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文物鉴定专家、书画大师。他的学术著作和诗词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同时,他的生平事迹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一些亲属和友人的印象,启功先生平时似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一般也不留存亲友书信。先生逝世后,他的亲属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若干个活页册、笔记本,上面有启功先生在“文革”初期和其后一些时段的亲笔日记,弥足珍贵。

  遗存的启功日记,经《启功全集》编委会侯刚先生整理,分为14个部分,其中最为连贯的是1966年全年的日记,真实地反映了“文革”初期大背景下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时的境遇;1971年8-10月在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与《清史稿》初期的日记,则为我们了解这项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提供了重要信息;1973年10月至1974年6月住院治疗期间的日记,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一些日记片断,不仅记录了先生个人的生命轨迹,还广泛涉及到讲学、交游和各种文化活动,也都极为珍贵。

  先生记日记,原本并非是为了发表,重在记事,故其最大特色是简略精炼、客观真实,即便是在深受“文革”狂风暴雨侵袭的艰难时刻,仍然以冷峻的心态、客观平实的文字,记录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启功先生留存的日记篇幅并不算多,但可以肯定地说,作为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这些日记体现了自知、自省与自信的精神,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可发掘的内涵和意义不可估量。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1966年日记的内容,我们请亲历了北京师范大学“文革”初期运动的柴剑虹编审为这一部分日记作了若干注释,同时又在书后附录了他的一篇读后感言,以供参考。

  另外,为保持启功日记的原貌,我们对原文中有些用缩略文字表示的日期、人名、书名等未作任何改动。

  启功先生是中华书局的同龄人和亲密师友,也是最受尊敬、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为了纪念启功先生百岁华诞,我们郑重推出这部《启功日记》,还有其他一批相关的图书。在本书策划与编辑过程中,承蒙章景怀先生慨然授权,并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侯刚、李强先生和本局柴剑虹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2年6月

《启功日记》的笔耕不辍 岁月如歌,时光流转,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生活轨迹本身就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回响,他们的点滴思绪,汇聚成一幅幅鲜活的时代画卷。《启功日记》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一位文化巨匠生命印记的珍贵文献。它不是一个故事的叙述,不是一个理论的铺陈,而是一个灵魂的自述,一次与时间对话的坦诚记录。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日记”的天然属性。日记,是最纯粹的个人空间,是思想最自由的放飞场,是情感最真实的流露地。启功先生,这位被誉为“一代书圣”、“国学大师”的文化巨匠,其一生都在与汉字、与诗词、与书画、与传统文化为伴。他的日常生活,他的思考,他的感悟,他的困惑,他的喜悦,都在不经意间,被他用文字珍藏起来。翻阅《启功日记》,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启功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既严谨又风趣,既深刻又通透的人生哲学。 它所呈现的,并非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散文,也非刻意为之的宏大叙事。相反,它以一种朴素、甚至略带“琐碎”的日常笔触,记录了启功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早上醒来时对天气的一句随感,看到一株花草时的片刻驻足,与友人的一次寻常谈话,研读古籍时的一点心得,甚至是对时事的一丝关注,都可能成为他笔下的文字。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折射出启功先生作为一个人,一个学者的真实存在。他的幽默感,他的自嘲,他偶尔的牢骚,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他对待生活的热爱,都在这些文字中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启功。 《启功日记》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启功先生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巨变。从民国时期的学术氛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他的人生轨迹几乎与中国现代史紧密相连。日记中,他可能不经意间记录下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看法,对教育政策的思考,对文化思潮的观察。这些记录,虽然不是宏大的历史分析,但却能从一个文化名人的个人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气息,反映出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心境和选择。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教育界的风貌,学术界的争鸣,以及文化人面对时代的种种挑战和机遇。 此外,作为一位书法和古典文学的大家,《启功日记》必然会渗透出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品味。他或许会记录下临池时的心得,对某幅古帖的体会,对诗词创作的灵感,甚至是对某个汉字演变的考证。这些零散的记录,对于研究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诗词创作以及他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他创作的源泉,理解他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体会他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这些文字,就像是一串串散落在时光中的珍珠,需要我们去细心打捞,去串联,去品味。 《启功日记》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当下阅读者的启迪。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对功利和效率的追逐,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知识的深层探索。启功先生的日记,提供了一个放慢脚步、回归本真的契机。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的智慧,他的豁达,他的热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阅读者,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在阅读他的文字时,我们或许会发现,原来最深刻的哲理,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日常之中;原来最动人的情感,往往体现在最真挚的瞬间。 本书并非一蹴而就的完成品,它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水,汇聚着启功先生一生的点滴思考。它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未完成感”,在于它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我们不能期望在日记中找到一个完整的“启功传”,却能通过这些零散的片段,拼凑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可感的文化巨匠。这些片段,可能包括他对学生们的教诲,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对朋友家人的情感。每一篇日记,都是一次与启功先生灵魂的近距离接触,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独特体验。 《启功日记》的价值,也在于它对我们理解“文化传承”这个概念的具象化。启功先生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治学态度,他的为人处世,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他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传承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它融入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体现在每一次的选择和每一次的思考之中。启功先生用他的一生,践行着文化的生命力,而他的日记,则记录下了这份生命力的生动痕迹。 总而言之,《启功日记》是一部充满智慧、情感和历史温度的作品。它以最真诚的姿态,展现了一位文化巨匠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变迁,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启迪着每一个阅读者。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文献,也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份珍贵的生命证词,一份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翻开它,你将与一位智者对话,与一段历史同行,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生命的厚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受是极其克制而又饱含深情的。它没有过度煽情的辞藻堆砌,也没有为了追求文学性而刻意雕琢晦涩的句子。相反,作者的文字如同宋瓷般温润、内敛,却又在最简洁的表达中蕴含着千钧之力。尤其是在表达对某些艺术现象的看法时,那种“不言而喻”的力量感扑面而来。比如,当谈及对某一门类技艺的精进时,作者只是用了寥寥数语勾勒出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与坚持,但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艰辛与超越常人的毅力。这种不事雕琢的文字,仿佛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思想结晶,带着一种时间沉淀后的厚重感。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用词的选择,去体会那些藏在白描背后的深层意蕴。读这样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弈,对方的每一步棋都看似寻常,却深藏着对全局的洞察和对未来的预判,让人在学习之余,更生发出一股由衷的敬意。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描绘特定历史时期文人日常生活的文本抱有极高的兴趣,总觉得那种不经意间流露的片段,比任何正襟危坐的官方论述都更接近真实的人性与时代的肌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初读便给我一种强烈的沉浸感。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带有浓厚烟火气的时代风俗画卷。作者对于日常琐事的捕捉极为敏锐,无论是记录一次突如其来的降雪,还是对于某道地方小吃的细致描摹,都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力和生动的笔触。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却又巧妙地与宏大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张力。你会读到,在某一个寻常的午后,窗外喧嚣的市井生活,与内室中对一笔一画的精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将“大时代”熔铸于“小日子”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它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温和的引导,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那个特定的时空维度,感受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尽管它以日记体的形式出现,内容看似分散,但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对“文人精神”的坚守与传承。这种精神性体现在多个层面,比如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脚踏实地的探究,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炫耀;对待友人的交往,是真诚的切磋,而不是场面上的应酬。书中对于师承关系的描绘尤为精彩,它不仅记录了口头上的教诲,更细致入微地记录了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法”。每一次与同道中人的交流,都像是对自身认知的一次校准和拓宽。这种对知识纯粹性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贯穿全书的精魂所在。它提醒着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真正的学问之道,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心的定力和对真理的执着,这对于正处于迷茫期的年轻一代读者而言,无疑是一剂极具针对性的精神强心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非常舒服。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材质,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里面承载的内容一定很有分量。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启功日记”,字体古朴又不失灵动,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一位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匠人之手。内页的纸张选得也极佳,米白色,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排版上看得出设计者的用心,字号适中,行距舒适,留白恰到好处,让每一个字都能被“呼吸”到。装订处处理得非常平整,即便是翻开到中间部分,也不会有任何书页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可能会被反复翻阅的珍贵记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保证。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在,就仿佛已经完成了一次对古典审美的熏陶,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部文字内容的精妙与深度,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去触摸那些被时间精心保存下来的思想脉络。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活即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往总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的陈列品,而这本书却展示了艺术是如何渗透到最寻常的柴米油盐之中。作者对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感知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比如,他可能因为一束光线投射的角度变化而记录下某种色彩的心情,或者因为品尝到某种特定食材而联想到一段久远的记忆。这种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感悟的能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敏锐性视为一种职责,一种对所处世界的责任。通过这些记录,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成就,更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通过极度的专注和热爱,将平凡的每一天都活成了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美学范本,教导我们如何用更诗意、更有深度的方式去感知和对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让人读完后,连出门散步都仿佛带着一种审视与感恩的心情。

评分

京东促销时买的,超值

评分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要是手稿影印就更好。

评分

一本好书!

评分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中华书局100周年又一力作,启功前辈细腻之作。

评分

书是原版,印刷好装订好,满减加券很便宜,值得阅读和收藏,快递及时迅速,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