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

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冰玉,李慧敏 著,杨宏鹏,郭善涛 编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纪实
  • 艺术史
  • 世界摄影
  • 传记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29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58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轻松读艺术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冰玉、李慧敏编著的这本《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精选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20位摄影家,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阅读此书,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世界摄影艺术。是一本适合大众的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是想要定格转瞬即逝的决然,是想要留住光阴的期盼,还是想要实现见证历史的宏愿,所以对你如此迷恋;凝顾无言,相见恨晚,所以一眼便是沧海桑田。有人用摄影沉淀历史瞬间,有人用摄影记录美景难遇,有人用摄影展现人性光辉。生命中有太多感动无法把握,有太多不舍要道声再见,而摄影所做的不仅仅是再现。翻开陈冰玉、李慧敏编著的这本《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让我们随着书中的主角们走进摄影世界,体验那分秒之间的永恒瞬间,捕捉那取景窗后的意念。

目录

序言
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
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1815—1879)
出名不需趁早-
奥古斯特·桑德(1876—1964)
时代的见证人
爱德华·韦斯顿(1886—1958)
摄影路上的多情种子
郎静山(1892—1995)
山水竟有仙人出
安德烈·柯特兹(1894—1985)
等风者
多罗西亚·兰格(1895—1965)
女性的尊重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1898—1995)
最生动的一瞬间
布拉塞(1899—1984)
看见
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
美景如此纯粹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1904—1971)
征服
比尔·布兰特(1904—1983)
神秘是他的风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
决定性瞬间
尤素夫·卡什(1908—2002)
时代见证人
罗伯特·杜瓦诺(1912—1994)
巴黎街角的等待者
罗伯特·卡帕(1913—1954)
解脱
陈复礼(1916——)
诗情画意
阿诺德·纽曼(1918—2006)
融合
尤金·史密斯(1918—1978)
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赫尔穆特·牛顿(1929—2004)
欲望摄影师
黛安·阿巴斯(1923—1971)
怪异的背后
从书后记

精彩书摘

  桑德一直为自己的计划努力着,但随着纳粹政权 的上台,这一计划也付之 东流,《20世纪的人们》一书成为摄影史的一个遗憾 。
  1936年,桑德受到了纳粹“帝国造型艺术局”的 谴责,说桑德书中所透漏 的身体特征的多样性,不符合雅利安人表达国民的理 想。他们下令销毁《时代 的表情》这一摄影集,连同印刷模板一起在全国没收 、取缔和销毁。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德国科隆被狂轰滥炸,桑德遭到封杀, 他只能在背地里默默进行 自己的计划。1942年,桑德搬回农村,千辛万苦才保 住的底片,居然在几年后 的一场火灾中付之一炬,约40000张底片被焚毁,他 勃勃雄心遭受了空前严重 的打击。这时的桑德年纪也大了,没有再多的力气和 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他还是不愿放弃。他觉得自己对于历史有一份责任 ,应该给历史一个交代, 他不断整理残存的资料并做力所能及的补充。
  桑德在他的摄影书遭禁之后开始转向风光摄影, 同时也拍摄建筑和街道生 活。由于历史问题,他所拍摄的照片总能让人想起那 些不好的过去,所以难于 面世。直到1955年,桑德迎来了曙光,在爱德华·斯 泰肯的大型展览《人类一 家》中,他展出了桑德的几幅照片,桑德这才又重新 被人记起。
  若不是纳粹阻挠,我们今天肯定可以看见那个时 代的完全面貌。虽然桑德 活到了87岁,但去世之前他并未完成他的计划。1980 年,在他去世后16年, 《20世纪的人们》终于出版。桑德在他那夭折了的大 作的预定单中说: 我认为,为了出示我们时代的图像,没有什么比 根据绝对自然忠实的照片 所提出的东西更为贴切了。只有绝对自然忠实的照片 最为适当。
  在过去一切时代里,有过附有插图的文件与书籍 ,但照片给了我们种种新 的可能性,也给出了不同于绘画的课题。照片可以精 彩华美地再现事物,也可 以以其令人生畏的真实性再现事物。它甚至还可以欺 骗。
  我们必须能够忍受真实。但是,最要紧的是,首先, 我们应该把真实传达给 我们一起生活着的人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不管那是我 们喜欢的还是我们不喜欢的。
  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所看到的不是事物应有的或可 有的姿态,而是事物的本来面 目。这需要各位的宽恕。总之,我只能这样。
  因此,请让我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关于我们 的时代。还有我们时代的人们。
  桑德通过所拍摄对象的表情、姿态、生活环境、 体型、服饰、习惯等具 体细节引领我们接近他们。但是桑德的目的显然不单 是对人物的描写,他的 意图是由此解读时代历史,探测魏玛时代到希特勒时 代德国社会总体变化的 心理构造。
  历史给了每个人机会,让他们用诚实的方式道出 历史的真实,桑德做到 了,他让我们看见了真实的历史。
  桑德说:“我从不让一个人看起来不好,他们自 己表现自己。照片就是你 的镜子,就是你。”他照片中的人物,都是摆好姿势 ,经过刻意打扮的,他们 认为自己摆好的那个姿势是最恰当到位,其实不然。
  有时候,他们姿势摆久了 会累,稍稍放松一下,就在这放松的瞬间,他们展现 出自己原本的状态。看桑 德的人像作品,“画中人”都有着浓淡相宜的忧愁。
  桑德把农民作为他的第一个拍摄主题,他曾说: “我想要给这些人拍照 片,因为他们是最贴近自然生活的一群人,而我从小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 的。”《青年农民》是桑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 世纪的人们》中的一幅作 品。这幅作品中的三位农民装扮几乎一样,都是头戴 礼帽,身着礼服,手握文 明棍,穿着皮鞋,就连那抽烟姿势都感觉像是排练好 的。这种让谁看了都心动 的绅士形象,真的都具备绅士风度吗?三人的装束最 惹人注目,他们要去参加 一个乡问舞会,所以穿得那么正式,这却将他们与其 真实身份隔离开来,等桑 德拍完,他们便继续往前走,毕竟还有一段路。
  一个摄影家,如果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他就可 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 物中挖掘出美来,并想方设法表现出来。桑德以其独 具特色的艺术眼光发现 了许多别人不曾注意的画面,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 素之一。
  ……

前言/序言

  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摄影术诞生至今不过一个半世纪,较之于绘画、雕塑这些艺术门类,摄影算是“晚育”,但却也发展至今日这般光景。这本书精心筛选了二十位世界著名摄影家,他们具有独特代表性和个人魅力。本书通过各位大师的生平来谈其各自的摄影理论和经典作品,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能汲取一些摄影知识。
  这20位大师之所以踏上摄影这条道路,大都源于最原始的情感向往,最单纯的初衷才能得到最佳效果。虽然无欲无求的人几乎不存在,但这样一个单纯的摄影初衷带给受众的触动却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站在今天这个位置只能见他们辉煌的成就,但少有人了解成就背后他们的心酸经历。奥古斯特·桑德的《马戏团表演者》中的那些演员们,一直是以快乐精灵的身份存在,不管是高空旋转还是装傻充愣,只要能逗得观众一笑,其他对他们来说皆是浮云。《马戏团表演者》展示的是演员们的疲惫与憔悴,读者虽然能料到这些人不易,但还是没办法一下子接受这幅作品与马戏团表演的反差。那些受人崇敬的摄影家何尝不是这样?为了拍出佳作,他们披荆斩棘,遍体鳞伤。有为了日本公害案件人住水俣村四年的尤金·史密斯,也有身入变性人旅馆、妓院等很多摄影师不曾去过的危险场所的黛安·阿巴斯。没有谁逼迫他们处于险境之中,但他们要对事实、对自己负责。虽然史密斯不能感同身受那些疾病的痛苦,虽然阿巴斯也不能真正成为侏儒或变性人,但这些举动都证明了他们是坚持自己思想的英雄。能有几个摄影师如这般奋不顾身?在与摄影接触最初那一瞬,注定他们一生的难舍难分。与摄影没有回眸的泪眼婆裟,也没有相见恨晚的迫不及待。有的只是,我来,你且握我手;我走,你不强留。他们爱上摄影,那般顺其自然,也那么忘情投入。
  阿巴斯虽为摄影疯狂地付出了身与灵,但她最初贤妻良母的本性还是无法被忘记,就像英国现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说的:“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那些奋不顾身的摄影大师们虽比常人坚毅,但也最易受伤,最易被感动。如果给他们人生最后一段光阴以自由,他们肯定会选择细嗅蔷薇。
  言语道不尽这些大师们对摄影的痴恋,文字也表不明他们为何在繁华迷雾之后还是意犹未尽不愿离去。
  一旦没有物质追求,还有几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在没有物质支撑的那一刻,人们注定要信念坍塌,直至崩溃。书中那二十位似乎都明白,相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支柱;一旦失去,生命似无意义。人到最后的结局全都一样,不过死亡。阿巴斯亲手结束自己48年的生命,她的离去,给摄影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对于生与死,不过是轮回注定的结果,有生就有亡,缘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缘空。这些摄影家们在拿起相机的那一刻,便已放下,也正是因为与它的相遇才不枉此生。我们始终忘不了一见钟情那一瞬间的奋不顾身,却怎么也记不起为其努力坚持的遍体鳞伤。或许,有追求的人们注定是孤独的,他们的种种想法只愿对钟爱的摄影诉说。
  奥古斯特·桑德说:“在过去一切时代里,有过附有插图的文件与书籍,但照片给了我们种种新的可能性,也给出了不同于绘画的课题。照片可以精彩华美地再现事物,也可以以其令人生畏的真实性再现事物。它甚至还可以欺骗。”相机在每个人手里的作用都不尽相同,有人用它来展现大自然的奇妙,有人则用它来发掘人性的善恶……不管取材如何,展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背后肯定是真实存在的。
  书中的摄影家们都坚信着自己的感觉,他们拿出最好的状态,用最敏锐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记录着一切值得记录的事物。摄影可以简单到一按快门就能解决分秒之间的呈现,也可以漫长到几年光阴的沉淀终现经典。这一切,无不需要摄影家们丰富的阅历和纯净的心境,不给喜爱之物增添一丝污秽之气。
  这本书讲的有摄影家的成长路程,也有摄影理论和技巧,最值得一读和揣摩的是他们用一生努力换来的人生感悟。读者虽不能从这只言片语中获得全部,至少灵魂可以享受片刻安歇。阅读一篇文章的时间不过是品尝一壶好茶的光阴,在没有喧嚣的惬意午后,翻阅这些大师们的佳作,品味他们汇于千字的浮沉一生,或忧或喜,或感或悟,皆有所得。
  最后,再引桑德之语:“因此,请让我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关于我们的时代。”虽然我们努力奉献于此书,但还是避免不了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见谅。若有建议或意见,我们殷切希望方家给予批评指正。


在光影之间,看见世界的另一种呼吸 摄影,这门诞生于十九世纪的艺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功能,它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捕捉瞬间,定格情感,揭示真相,更重要的是,它以创作者的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发现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美丽与力量。 《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并非一本枯燥的摄影理论手册,也不是一份冰冷的作品集,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邀约,邀请您与那些用镜头丈量世界、用影像诉说故事的伟大灵魂进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在这里,您将有机会走进那些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摄影大师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用相机挥洒出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 他们的时代,他们的镜头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孕育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而摄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恰恰捕捉并反映了这些时代的脉搏。《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将带您回溯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那些孕育了无数传奇的黄金年代。 想象一下,在那个胶片尚未被数字彻底取代的时代,摄影师们如何在漫长的曝光时间里,等待决定性的瞬间;如何在黑白灰的影调中,雕刻出超越色彩的深邃情感。您会了解到,那些在战火纷飞中,用生命定格历史瞬间的战地摄影师,他们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时代的良心,他们的影像,成为我们铭记过去,反思未来的重要凭证。您会看到,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那些关注底层人民、揭示社会不公的纪实摄影师,他们用镜头唤醒了公众的良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您还会深入了解,那些在自然风光中寻找宁静与宏伟的风景摄影师,他们是如何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最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给世人。是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在约塞米蒂的壮丽山峦间,用精湛的技术与深刻的思考,将黑白摄影推向了极致,还是那些在偏远角落,用镜头捕捉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他们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为地球的生态发声。 不止是按下快门:他们的创作哲学与人生态度 每一位伟大的摄影师,都不仅仅是技术高超的执行者,他们更是拥有独特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美的理解与表达。《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将带您一同探寻这些摄影大师们独特的创作哲学。 您会惊叹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决定性瞬间”的哲学,那个稍纵即逝但却蕴含一切意义的瞬间,是如何被他精准捕捉,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您会思考,在纪实摄影的伦理边界上,那些充满争议但又极具力量的作品,是如何平衡记录与介入的。 您将了解到,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充满了个人化的抒情与诗意,他们如何通过对光影、色彩、构图的独特运用,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让观众沉醉其中。或许是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浴血奋战,他的作品中蕴含着生命的呐喊与对和平的渴望;又或是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那些游走在边缘人群中的人物肖像,它们挑战着我们的观看习惯,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正常”与“异类”的定义。 或许您会好奇,为何有些摄影师的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往往源于他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他们用镜头捕捉那些平凡时刻中的不平凡,让观众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与共鸣。 他们的故事,我们的启发 《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之所以“轻松读”,是因为它并非只是罗列事实与作品,更在于它所讲述的,是那些摄影师们真实的人生故事,是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如何在挑战中成长,如何在创作中不断探索的动人经历。 您会看到,一些摄影师,他们并非出身名门,也不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而是凭借着对摄影艺术的痴迷与执着,一步步走向了艺术的巅峰。他们的奋斗历程,或许能为正在追逐艺术梦想的您,带来无尽的鼓舞与力量。 您还会发现,摄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也离不开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那些摄影师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拥抱新技术,挑战旧观念,不断拓展摄影的边界。他们的勇气与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宝贵财富。 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这些世界摄影家的人生故事,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他们的艺术成就,更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对世界、对艺术的深刻启示。他们用镜头记录时代,用影像传递情感,用艺术影响世界,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艺术课。 打开这扇门,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您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摄影艺术画卷。它将带领您跨越国界,穿越时空,与那些用镜头描绘世界的灵魂对话。 您可以跟随徕卡相机,感受那个年代的严谨与精准;您可以品味马格南图片社的纪实精神,感受那些来自现场的真实力量;您可以走进艺术画廊,欣赏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摄影作品,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与内涵。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它更关乎我们如何“看见”这个世界。它教我们如何透过镜头,发现隐藏的美丽,如何用影像表达情感,如何用艺术触动心灵。它鼓励我们以更开放、更敏锐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 翻开《轻松读艺术·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您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体验。您将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同行,在光影的交织中,看见世界的另一种呼吸,感受艺术的力量,丰富您的人生阅历,点亮您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这是一场轻松而深刻的艺术之旅,期待您的加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精心挑选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感觉。我记得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它的,第一眼就被那种克制的优雅所吸引。翻开内页,装帧的质量也完全没有让我失望,纸张的质感温润细腻,即便是大跨页的黑白照片,印制出来的层次感也极为丰富,完全没有廉价感。装帧的工艺处理得非常考究,书脊的缝线牢固而不生硬,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松脱。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留白和章节过渡页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不是一本追求花哨的“网红书”,而是一本扎扎实实、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摄影艺术的那份敬畏与热爱,光是这份诚意,就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每次摩挲,都能感受到纸墨之间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体现了“内容服务于形式,形式烘托内容”的最高境界。在视觉上,它做到了极度的平衡与克制。我特别喜欢它对留白的处理,大面积的留白不仅没有浪费空间,反而起到了呼吸感的作用,让那些精选的、往往占据了半页甚至满页的摄影作品能够完全“呼吸”和“站立”起来,不再被周围密集的文字所压制。字体的选择也非常用心,宋体和黑体的搭配恰到好处,标题的磅礴有力与正文的细腻温婉形成了良好的对比。而且,在提及某个特定流派或技术背景时,编排上会非常巧妙地使用一些图示或者辅助性的边栏信息,既保证了正文阅读的完整性,又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的途径,这种“张弛有度”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舒适度。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我感到晦涩难懂的艺术鉴赏类书籍,但它的阅读门槛比我想象中要低得多,同时深度又远超一般入门读物。它非常适合那些对摄影有兴趣,但又害怕被专业术语劝退的普通爱好者。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摄影理论或历史背景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且日常化的比喻来阐释,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概念变得生动可感。我甚至能想象,如果我带着这本书去参观某个大型摄影展,我的观展体验一定会提升一个档次。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框架,让我能更自信地去面对那些需要解读和思考的图像。它不只是教你“看”,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你所“看”到的东西,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收获。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在宏大的历史脉络和微观的个体命运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谁在什么时候拍了什么照片”这种流水账式的介绍上。相反,它深入挖掘了那些影响世界摄影面貌的关键人物,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洪流中,用他们的镜头去抵抗、去记录、去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早期湿版摄影的艰辛探索,到战后纪实摄影的社会责任,再到后现代观念摄影的颠覆性尝试,作者的梳理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你读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视觉文化变迁的侧影史。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张伟大的照片背后,都凝结着创作者对时代最深刻的洞察和最执着的坚守,那种精神力量,透过纸张仿佛都能传递到我心里。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叙事上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它采用了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叙事方式,仿佛是邀请你跟随一条蜿蜒的小径,去探访那些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摄影大师们的人生抉择、创作瓶颈,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光影、如何与时代对话的描述,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尤其是一些关于他们早期成名作的背景介绍,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没有强迫你接受某种既定的美学标准,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建立自己与这些经典图像之间的私人联系。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深度对话,你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放慢了阅读的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