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用语基础知识

相机用语基础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宗亨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相机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摄影入门
  • 数码相机
  • 单反相机
  • 微单相机
  • 摄影术语
  • 摄影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07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57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60
字数:1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了解你的相机,它怎么能帮你拍出好照片?
  《相机用语基础知识》即是一本能帮你夯实相机基础知识的实用手册,从硬件到软件,从胶片到数码,让读者轻松掌握相机基础知识,拍出更好的作品。

内容简介

  想要拍出好照片,充分了解自己手上的相机,是摄影技术获得精进的必经之路。
  《相机用语基础知识》从基础原理开始,——为你剖析各种相机的基础设计原理、结构特色、软件设定与使用注意事项,帮助你充分利用相机的优点、避开缺点,得心应手拍出心中理想的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陈宗亨,是老相机收集狂,也是最新款数字相机爱好者。
  DIGIPHOTO“摄影眼的培养”的长期合作摄影师,擅长风景及建筑摄影。拥有且使用过的相机包罗万象,从古董底片相机、专业级数字相机到大画幅相机,自黑白底片到数码暗房也都有涉猎。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相机用语的摄影基础原理
01 光圈
02 快门
03 镜间快门 v.s. 焦平面快门
04 电子式快门
05 曝光
06 感光度
07 色温
08 白平衡
09 画幅
10 非135 胶片画幅规格
11 数码时代的画幅规格
12 色阶分布直方图
Chapter
相机的类型
13 单反相机
14 数码单反相机
15 双镜头反射式相机
16 联动测距相机
17 中画幅相机
18 数码后背
19 大画幅相机
20 无反光镜可交换镜头式相机
21 4/3 系统
22 微型4/3 系统
23 轻便型相机
24 针孔相机
25 玩具相机
26 桥式相机(类单反)
27 旁轴相机
28 折叠式相机
29 拍立得
30 宽景相机
31 迷你相机
32 潜水相机
Chapter
相机结构及元件
33 机身
34 感光媒介
35 胶片
36 CCD 感光合元件
37 CMOS 感光元件
38 拜尔滤镜
39 低通滤镜
40 三色感光元件
41 3CCD 感光元件系
42 背照式感光元件
43 有机混合式感光元件
44 取景系统
45 光学取景器
46 电子取景器
47 液晶屏实时取景
48 毛玻璃后背
49 反光镜
50 半透明反光镜
51 五棱镜
52 对焦屏
53/54 微棱对焦屏v.s. 裂像对焦屏
55 自动对焦模组
56 影像稳定技术
57 镜头防震
58 感光元件防震
59 蛇腹
60 镜头
61 镜头接环
62 内建闪光灯
63/64 高速同步闪光灯 v.s. 慢速同步闪光灯 1
65 防红眼
Chapter
相机的设定
66 影像原始资料
67 拍摄模式
68 对焦模式
69 测光模式
70 连拍
71 杂讯
72 降噪
73 色彩空间
74 纯度/饱和度
75 对比
76 锐利度/清晰度
77 滤镜
78 曝光补偿
Chapter
相机的操作观念与技巧
79 相机握持
80 安全快门
81 自拍设定
82 遥控拍摄
83 反光镜预锁
84 自动曝光锁定
85 包围曝光
86 重覆曝光
87 长时间曝光
88 B 快门
89 对焦
90 陷阱式对焦
91 自动对焦锁定
92 景深
93 景深预览
94 泛焦拍摄
95 全景拍摄
96 高动态范围影像
97 焦平面
98 移轴
99 莎姆定律
■品牌小故事

前言/序言


镜头的光影魔术:探索视觉语言的奥秘 你是否曾被一张照片所吸引,被其中流淌的情感、凝固的瞬间、抑或是扑朔迷离的光影所打动?你是否曾好奇,一张平凡的风景照为何能散发出磅礴的气势,一张简单的肖像为何能诉说无尽的故事?这背后,是摄影师对光影的精妙运用,是对构图的巧妙安排,更是对视觉语言的深刻理解。本书将带你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解锁镜头背后的秘密,让你不再只是一个观看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用镜头描绘世界的创作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视觉信息轰炸的时代,每天与成千上万的图像擦肩而过。从社交媒体上的精心摆拍,到新闻报道中的真实瞬间,再到广告宣传中的视觉冲击,图像无处不在,它们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触动我们的感官,影响我们的认知。然而,当我们拿起相机,试图捕捉眼前的美好时,却常常发现,眼中的景象与手中的照片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些我们渴望表达的情感,那些我们试图记录的细节,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稀释、所扭曲。 究其根本,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就像一位优秀的作家需要掌握词汇、语法、修辞,才能写出优美的篇章一样,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也需要深刻理解光线、色彩、构图、景深等构成图像的“元素”,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本书的目的,正是要为你揭示这些构成视觉语言的基石,让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摄影的本质,更有效地运用你的相机,从而拍出真正属于你的、能够打动人心的照片。 光,摄影的灵魂 光,是摄影的生命线。没有光,就没有影像。然而,光远不止于此,它是塑造形态、营造氛围、传达情感的强大媒介。理解光,是理解摄影的第一步。 本书将从最基础的光线类型入手,为你解析自然光的多重面貌。清晨的晨曦,带着柔和的光晕,能够赋予被摄主体温暖而宁静的气质,非常适合拍摄人像和风光,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午间的阳光,直射且强烈,容易产生硬朗的光影对比,既可以用于表现事物的立体感和质感,也可以通过控制曝光,创造出戏剧性的效果,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曝和产生不自然的阴影。傍晚的夕阳,色彩浓郁,光线温暖而富有层次,是摄影师们钟爱的“黄金时刻”,它能让普通的景物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赋予画面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和温暖的情感基调。 除了自然光,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人造光的魅力。灯光,无论是来自柔和的影室灯,还是现场的闪光灯,都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可控、更灵活的光线选择。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硬光,它能够产生强烈的阴影和高对比度,从而突出被摄主体的轮廓和质感,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在拍摄金属制品或建筑时,硬光能将其坚硬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反之,柔光则能产生柔和、均匀的光线,减少阴影的锐利度,使画面过渡自然,非常适合拍摄人像,能够柔化面部瑕疵,营造出细腻、温柔的视觉效果。 本书还将带你认识光线的方向对画面效果的影响。顺光,光线从相机后方照射,能够清晰地展现被摄主体的全部细节,色彩饱和度高,但容易缺乏立体感。侧光,光线从侧面照射,能有效地勾勒出被摄主体的轮廓,产生明暗对比,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逆光,光线从被摄主体后方照射,能够产生迷人的轮廓光和剪影效果,尤其在拍摄人像时,逆光能营造出柔美的发光效果,让人物在光芒中显得更加梦幻。顶光和底光,虽然使用相对较少,但在特定的场景下,也能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例如顶光可以强化事物的立体感,底光则可以制造出戏剧性的悬浮感。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一起探索光线的质感。散射光,光线经过反射或折射后变得柔和,如阴天时的光线,能够提供均匀的光照,减少刺眼的阴影,非常适合拍摄需要细腻色彩表现的物体。直射光,光线直接照射,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以突出细节和质感。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选择拍摄时间、利用遮挡物、或者使用反光板等工具,来“驯服”光线,让它成为你创作的得力助手。 色彩的语言:情绪的调色板 色彩,是视觉语言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它能够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唤起我们的联想,并为画面注入生命力。本书将深入剖析色彩的奥秘。 我们将首先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包括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橙、绿、紫)的形成,以及色彩的冷暖对比。暖色调(如红、橙、黄)常常给人以温暖、热情、活泼的感觉,而冷色调(如蓝、绿、紫)则倾向于带来平静、宁静、神秘的感受。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情绪,制造画面的张力。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高饱和度的色彩,鲜艳夺目,能够吸引注意力,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低饱和度的色彩,则显得柔和、内敛,能够营造出沉静、怀旧的氛围。亮度的变化,从明亮的浅色到深邃的暗色,也能够影响画面的整体感觉,明亮的画面显得轻快、开阔,而暗淡的画面则可能显得沉重、神秘。 本书还将深入研究色彩的搭配原则。同类色搭配,即选择色轮上相邻的颜色,能够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对比色搭配,即选择色轮上相对的颜色,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效果。邻近色搭配,即选择色轮上距离较近的颜色,既能保持和谐,又具有一定的变化。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学习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运用这些色彩搭配原则,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 我们还将关注色彩的情感联想。例如,红色常常与热情、活力、甚至危险相关联;蓝色则与宁静、忧郁、信任联系在一起;绿色象征着生命、自然、希望。理解这些普遍的色彩联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色彩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构图的艺术:视觉的舞蹈 构图,是摄影师在按下快门前,对画面元素进行组织、安排的艺术。它决定了画面的平衡、节奏、焦点,以及观众的视线走向。 我们将从最经典的三分法开始,学习如何将画面水平或垂直地分为三等份,并将重要的视觉元素放置在这些分割线上或交叉点上,从而创造出更具视觉吸引力的画面。我们将探讨对称构图,它能带来稳定、庄重、和谐的美感,适用于表现建筑、自然景观等。对角线构图,则能增加画面的动感和张力,引导观众视线深入画面。 本书还将介绍引导线构图,利用画面中的线条(如道路、河流、栏杆等)引导观众的视线,将他们带入画面的深处,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故事性。框架式构图,利用画面中的前景元素(如门框、窗户、树枝等)形成一个“框架”,将主体框入其中,能够突出主体,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我们还会讨论前景、中景、远景的运用。如何利用前景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深度,如何利用中景承接视线,如何利用远景营造宏大的空间感。同时,留白的艺术也将被深入探讨。适度的留白,能够让画面更具呼吸感,突出主体,避免画面过于拥挤,从而增强画面的意境。 此外,我们将关注画面的平衡与节奏。如何通过元素的分布、明暗的对比、色彩的协调,来达到画面的视觉平衡,避免画面“头重脚轻”或“一边倒”。重复与变化的运用,也能为画面带来有趣的节奏感。 景深与焦点的秘密:捕捉时间的深度 景深,是指在焦点前后,能够被清晰成像的范围。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信息量和视觉焦点。 我们将学习如何控制景深。大景深,意味着画面从近景到远景都清晰锐利,适合拍摄风光,展现广阔的场景。小景深,则能将焦点主体清晰地呈现,而背景则被虚化,形成“散景”效果,能够有效地突出主体,模糊干扰信息,非常适合拍摄人像和特写,营造出朦胧、唯美的氛围。 本书将深入解析光圈大小对景深的影响。大光圈(小f值)会产生浅景深,适合虚化背景;小光圈(大f值)则会产生大景深,适合让画面清晰。我们将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拍摄场景下,选择合适的光圈值,以达到理想的景深效果。 焦点,是画面中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区域。我们将探讨如何准确地设置焦点,确保画面中最想表达的部分清晰锐利。无论是拍摄运动中的物体,还是静止的场景,准确的对焦都是至关重要的。 透视的运用:空间的魔法 透视,是我们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本书将介绍视觉透视的基本原理,以及消失点的概念。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规律,在画面中表现空间距离。透视线的运用,如建筑的线条、道路的延伸,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视线,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我们将探讨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拍摄角度,如何通过改变拍摄角度来改变画面的透视效果,从而获得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低角度拍摄可以使景物显得高大雄伟,高角度拍摄则可以展现事物的全貌。 相机之外的思考:摄影师的眼睛 除了掌握相机本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双“摄影师的眼睛”。这意味着要学会观察,要善于发现,要能够从平凡的景象中挖掘不平凡的美。 本书还将引导你思考: 观察的艺术:如何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和细节。 故事的叙述:如何通过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传达一种情感,引发观众的思考。 意境的营造:如何通过光影、色彩、构图的协调,营造出独特的画面意境,触动观者的心灵。 情感的表达: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摄影创作中,让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结语 摄影,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种语言。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心灵的距离。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希望成为你探索视觉世界的向导,是你手中相机的好帮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你将逐渐领悟到,镜头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的工具,更是你表达情感、记录生活、创造艺术的画笔。愿这本书能帮助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视觉天地的大门,让你在按下快门的瞬间,能够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充满创造力。让我们一起,用镜头捕捉世界的精彩,用影像讲述你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福音!我刚开始接触单反相机那会儿,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术语,比如快门速度、光圈值、ISO,简直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在看外星语说明书。我试着在网上搜集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成体系,学了A忘了B,效率极低。直到我发现了《相机用语基础知识》,它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技术盲区”。作者的讲解非常到位,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讲解景深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举了一个拍花朵的例子,让你立刻就能明白大光圈和小光圈在实际拍摄中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测光模式”的那一章,我以前总是随便选一个点测光,结果拍出来的照片不是过曝就是欠曝。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的适用场景,我茅塞顿开,现在拍人像再也不怕脸部曝光不准了。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即便是像我这种对技术有抵触情绪的人,也能轻松愉快地读下去,并且立刻就能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如果你也正因为搞不懂那些专业名词而苦恼,强烈推荐这本书,它能让你真正掌握相机的“语言”,而不是被动地使用它。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不同设备理念的兼容性上。很多早期的摄影书籍,其技术讲解往往紧紧围绕着胶片时代的某些特定技术,读起来会感觉过时。但《相机用语基础知识》显然是针对现代数码影像系统编写的。它没有被某个特定品牌的技术所局限,而是专注于那些所有相机,无论是入门级微单还是专业全画幅,都必须遵循的底层原理。例如,对于“对焦系统”的讲解,它涵盖了相位检测和反差检测的优缺点,并探讨了混合对焦系统的演进,这对于我这样同时使用不同类型机身的人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我过去总觉得自动对焦的原理很神秘,但读完后,我能根据场景(比如拍摄运动物体时用哪种对焦点模式)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教你的是“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怎么做”。掌握了这些基础“词汇”和“语法”,你才能真正理解任何新设备说明书上写的东西,让你在面对任何新的相机技术时,都能快速上手,举一反三。

评分

我是一个工作繁忙的职场人士,平时只能利用周末或者通勤路上挤出时间来学习。因此,我需要的是那种信息密度高,且能快速定位知识点的工具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章节划分非常精细,目录结构清晰到令人发指——你甚至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就可以直接跳到你最感兴趣或者最困惑的章节。比如,我最近在尝试后期处理,突然对“色彩空间”(sRGB vs. Adobe RGB)的概念感到模糊,翻开目录,直接定位到相关章节,作者用非常精炼的语言解释了它们在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和色彩表现差异,并给出了我在不同输出需求下应该如何选择的建议。这种“即查即用”的设计理念,让学习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书中避免了太多无谓的哲学讨论,而是专注于“相机语言”本身,真正做到了“基础知识”的精准覆盖,没有旁枝末节的干扰。它更像一本高阶的“速查手册”与“入门指南”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给入门者打基础的“扫盲读物”,顶多讲讲曝光三角这些皮毛。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对一些进阶概念的探讨也颇有建树。举个例子,关于“白平衡”的章节,我过去只知道有自动和几种预设模式,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色温(开尔文值)的意义,并详细对比了不同光源下,手动设置K值能带来的情绪表达差异。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在黄昏时分,将白平衡稍微调高,结果拍出来的天空层次感和暖意一下子就丰富了。此外,书中对“镜头畸变”的讲解也非常专业,它不仅提到了桶形和枕形畸变,还配上了对比图,让我对广角镜头的使用有了更审慎的态度,知道何时该用它来创造空间感,何时又该避免在拍摄建筑时使用。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逻辑,它不是机械地罗列术语,而是遵循着“观察——理解——实践”的路径来构建知识体系。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看照片的角度都变了,不再是单纯地欣赏画面,而是开始分析创作者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光线和画面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技术知识的“SPA”。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感受的人,很多技术类书籍,虽然内容有用,但排版和设计常常让人昏昏欲睡,恨不得快进。但《相机用语基础知识》完全不同,它的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每当出现一个新术语时,都会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然后紧跟着进行详细的解释,简直是强迫症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联动关系时的清晰度。比如,关于动态范围和宽容度,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这本书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水桶理论”,一下子就让我抓住了核心区别:宽容度是感光元件的物理极限,而动态范围则是我们感知到的光比。这种把晦涩概念具体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不像某些资料那样,只是堆砌术语让你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地在“教你思考”——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设置会得到那样的结果。对于那些希望把摄影从“按快门”升级到“创作”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桥梁。

评分

大家恭喜发财1234567

评分

与我之前买过的一本应该是成套的,所以就买了

评分

物美价廉,质量很好,发货很快,服务很棒,快递很快

评分

工具书 学习理论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单反入门用书,不错

评分

简单易懂

评分

物美价廉,质量很好,发货很快,服务很棒,快递很快

评分

好,正品,一直信赖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