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新儒学思潮兴起的发展历程,分为“五四”时期的草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理论建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内地的“批孔”和港台新儒学活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学风转变等四个阶段。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他们为新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梁漱溟——现代孔夫子
1 生平——问题中人
2 时代思潮——东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
3 学术造诣——现代新儒家的开启者
4 家族和师友——名门名家
5 时人对梁漱溟的评判
二 熊十力——现代醇儒
1 生平——熊大胆
2 时代思潮——中国向何处去
3 学术造诣——林用不二论圣学
4 人生的善知识
5 时人对熊十力的评判
三 冯友兰——代学儒
1 生平——动心忍性希前哲
2 新的世代更迭——艰难地走向世界之旅
……
精彩书摘
翕与辟:事物的沉坠和提升
如何理解领会本体呢?在熊十力看来,不能领会本体,就很难成圣成贤了。领会本体不难,因为本体就是功用,可以通过功用领会本体。
熊十力使用了恒转、翕辟等概念来说明本体。在熊十力看来,具体事物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形成的。一个就是翕,翕就是合,就是聚在一起的趋势;辟就是施与的力量,就是勇往直前的力量,就是刚健有为的趋势。这就像是一个向前跑,一个向后拽,两种力量的作用就形成了具体的事物。就像我们揉面,捏聚在一起就成了小面团,发起来就成了大的面团,发起来的力量是辟,聚在一起的力量就是翕。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看成是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所以物体本身从本体来看其实是物行,是大化流行。
比如我们人生,我们勇往直前,这是辟。但当我们一直勇往直前,没有遇到任何阻力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勇往直前的力量。当我们遇到麻烦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人沉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有良心发现,这个恰好就是辟的力量。在翕可能导致下坠的时候,就有一个提升的力量发生。从方向来看,“辟具有向上性”。但不能说翕是向下,“当知翕只是捏聚的势用,而不定向下。但从翕势的迹象言(迹象者,言其成为物也),颇似向下,物则有沉坠之势故。然翕毕竟从辟,即与辟俱向上。非可妄计翕辟恒以一上一下相反对也。本体流行,方成乎翕,已有辟在。所以者何。翕将成物,似趋于下坠,可谓之反。然本体毕竟不改易其自性,故翕势方成,已有辟势俱起”。一、
所以成圣成贤的关键就是让辟的力量保持本体的恒常性。在熊十力看来,人的一切纯粹的真善美的行为都是性体的显露。所以人生的关键就是让性体显露出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快活人生要扫相、净习
看到别人在某个方面比自己强,心中就会不愉快,这就是有“你相”和“我相”。所以,保证人生快活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扫相。譬如有一条麻织的绳子,要认识这条绳子的本相,只有把它不作绳子来看。要空了绳子的相,才好直接地见它只是一条麻。在熊十力看来,人们之所以执着眼前的东西为真实的东西,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方面使用事物,这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把外在事物看成是实际存在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应用无不计”。
扫相的应用很广泛,比如在看人的时候要扫相。“望人过者,其失望愈多;失望愈多,则内将无以自堪而外将轻人以致乎绝人,斯人已皆病矣。”对人期望太高,本身就是执着人相,结果就会陷入两种相反的情绪。比如,在对待他人的看法,书本上的知识等也要扫相。“凡人心思若为世俗肤浅知识及肤滥论调所笼罩,其思路必无从启发,眼光必无由高尚,胸襟必无得开拓,生活必无有根据,气魄必不得宏壮,人格必不得扩大。”他强调:“为人之道,志必欲高,而脚必欲低,两者不可任失其一。志欲高者,不昵于世间荣华,而常存乎远大,不为物引,不为境移,超然万物之表。脚欲低者,审才智之所堪,得自处之善道,尽性安分,循实,唯有超然之志,故无出位之思焉。”
另外,想要快乐还要认识并克服习气的干扰。“感情所以易动者,习气鼓于中故也。多一分习气,便减一分力量。”在熊十力看来,人能思考,眼睛能看,并不是大脑本身和眼睛本身的功能,实际上是本性的功能,是性智的发用,只不过通过大脑和感官这些工具才能表现出来,官能得假之以自用,然后人们往往忽略了本性,官能可假性智作用以成为官能之作用。眼睛等感官的功能和大脑等的分析思考功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向外看。如果使用得不恰当,就会迷以逐物,而妄见有外,由此成习。在熊十力看来,量智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区分事物,比如区分出这是你的,那是我的。区分和向外追逐导致忘记了本体。从而把感官的功能当成是自己的功能,把外在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世界。量智恒妄计有外在世界,攀援构画,常与真的自己分离,并常障蔽了真的自己,唯不易得真解放。人的“用”还表现为从自身的利害上打算,这个被熊十力叫作染习。人生就是要化染习为净习,进而和本体合一。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 图书简介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一书,收录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上三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先生的代表性论著。本书并非对这三位思想家进行简单的生平梳理或学术概览,而是着力于呈现他们各自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他们在中国哲学转型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深入研读这三位大师的智慧之光,读者可以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勃勃生机,理解中国哲学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孕育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成果。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脉络的窗口。梁漱溟先生以其“东、西、中三方哲学”的宏大视野,以及对中国乡村建设和社会改革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中国思想家如何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寻求文化复兴的道路。熊十力先生作为“新儒家”的奠基者之一,以其“体用不二”的哲学体系,融合了中国佛学与儒学,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新唯识论”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探讨具有里程碑意义。冯友兰先生则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梳理,确立了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其“新理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理学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本书并非静态地呈现这三位先生的哲学思想,而是通过精选的篇章,展现他们思想的动态发展和内在张力。读者将有机会阅读到梁漱溟先生关于“文化”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体会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体悟,以及他对中西文化比较得出的智慧结论。熊十力先生的著作,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精微奥妙的哲学世界,感受他如何从“心”出发,构建起一套系统而完备的哲学理论,其对“人”的本根性追问,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冯友兰先生的论述,则会引领读者穿越中国哲学的漫长历史,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以及他如何以现代学术的目光,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国哲学的精髓,其对“自在”与“自为”的辨析,对理解中国哲学中的个体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通过这三位代表性学者的思想碰撞与并存,本书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多元并生的景象。他们虽然各自有独特的学术路径和思想风格,但都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使命。梁漱溟先生的“道德实践”,熊十力先生的“本体工夫”,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都指向了中国哲学对“人”的价值、意义和实践的关注。本书旨在展现这种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哲学图景,让读者看到中国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对于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资料和深入理解三位大师思想的直接途径。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以及哲学思考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扇通往深邃智慧的门。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更能启发读者思考关于人生、社会、文化以及人类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本书在选材上,力求体现三位先生思想的代表性和系统性,同时兼顾易读性和启发性。每一篇选文都经过仔细考量,力求展现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独特的论证方式。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阅读,读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哲学概念和理论,更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澎湃的思考激情。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一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溯源和对现代中国哲学力量的集中呈现。它证明了中国哲学并非陈旧的遗迹,而是依然充满活力的思想源泉,能够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三位圣贤的思想世界,感受他们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理解中国哲学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一次回顾与梳理,更是对未来思想探索的一种启迪。它鼓励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寻求新的生长点,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思考,回应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江山代有圣贤出”的辉煌篇章。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思想的整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梁漱溟先生对乡村建设的探索,熊十力先生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追问,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的描绘,都对我们今天如何理解和实践“生活”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如何找寻精神的归宿?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代,如何确立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些问题,三位先生的智慧都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三位中国哲学大家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对文化的担当,对人生的关怀。他们各自的学术道路,虽然不同,但都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为现代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思想资源。 本书不仅是对三位哲人思想的呈现,更是对一种哲学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担当责任的精神,是追求超越的精神。在《华夏文库·儒学书系》这一平台下,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儒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哲学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读者对象广泛,既包括专业的哲学研究者,也包括对中国文化、思想史、哲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无论您是初涉哲学领域,还是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读物。它将带领您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三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让您在感受中国哲学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获得对人生、对世界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书的问世,是《华夏文库·儒学书系》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该书系的学术内涵,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儒学及现代转化思想的重要窗口。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也承载着中国哲学薪火相传的希望。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哲学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并从中获得启迪,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现在”与“未来”。三位先生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道德精神的强调,对文化传承的思考,都为我们如何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借鉴。本书的出版,旨在唤醒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的重视,鼓励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本书对梁漱溟先生“本生”哲学的解读,揭示了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对熊十力先生“体用”哲学的阐释,展现了他如何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本体论的深度;对冯友兰先生“新理学”的梳理,则勾勒出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现代转型意义。这三条思想脉络的交汇与碰撞,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最为壮丽的图景之一。 本书的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策划,力求展现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阅读本书,就如同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与三位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总而言之,《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一书,是《华夏文库·儒学书系》中一部不可或缺的力作。它以其深刻的学术洞察、精选的经典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现代转化的重要契机。本书的出版,将为中国哲学研究和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并启发无数读者在思想的海洋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