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

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立言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宗教史
  • 社会史
  • 法律史
  • 身份认同
  • 士绅阶层
  • 基层社会
  • 诉讼文化
  • 地方治理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858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3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宗教和身分这两个因素与宋代司法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必须一步一步分解为众多的小问题,才能提供较完备的答案。如用今天的法律概念,第一步便是分为刑事和民事案件,第二步是针对两者提出各自专属的问题,有时是互不相通的。众所周知,虽然没有绝对的划分,宋代已具备民刑有别的意识和相应的审判流程,故《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亦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当人们犯罪时,如杀人放火强盗奸淫,他们的宗教和身分对司法有何影响?二是当人们主张他们的权利时,如承受遗产、监护子女和立嗣,他们的宗教和身分对司法有何影响?这是《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分为上编和下编的大致标准,当然有不能一刀两断的地方。

目录

前言
上编 宗教:以佛教为例
前言
一、僧人所犯何罪:色戒
(一)僧人为何犯罪?
1. 戒律对禁欲的严苛产生反效果
2. 密宗以交合为修行方法
3. 南宗禅提倡非心非佛的后遗症
4. 俗众助长僧人犯罪
(二)僧人如何犯罪?
1. 利用“僧”的身分和形象
2. 利用职权
3. 利用金钱
4. 利用共同需要或兴趣
5. 假名佛法以惑人
6. 以诡计陷人
7. 以威力逼人:拐带、掳走、禁锢、强奸、灭口
(三)司法如何审判
1. 依法处置
2. 逾法处置
3. 无法处置
二、僧人为何犯罪:红尘浪里难修行
(一)自律的问题
1. 僧团管理的失效
2. 佛门戒律的新诠释与修行的新途径
(二)他律的问题
1. 佛教文化被士大夫同化
2. 僧人迎合和利用大众文化
三、僧人如何犯罪:共业(僧人与其他人共同犯罪)
四、影响审判的因素
(一)士大夫作为治理者
1. 政策
2. 治安
3. 财政
(二)士大夫作为排佛者和信仰者
1. 排抑佛教者
2. 宗教信仰者

下编 身分:以妾为例
前言
一、回顾
二、妾、婢岂难辨
(一)礼之婚娶与丧服
(二)法之株连与奸罪
三、妾与婢混淆的原因
(一)大异之中的小同
(二)名称混用:婢被泛称为妾
(三)妾与婢的中间层:有雇期的“妾婢”
四、妾的司法遭遇
(一)妾对己产的权利
1. 随嫁之资
2. 夫君的赠与
(二)妾对亡夫遗产的权利
1. 庶母的生分权
2. 来自“妾”身分的受养权
3. 来自“生母”身分的保管权和教令权
(三)妾对亡夫绝户的立嗣权
1. 寡妾作为第二顺位的次妻
2. 寡妾作为第三顺位的母亲
结论
引用书目

精彩书摘

  事实上,无论是公务还是私务,士大夫有时都是以自己对佛教的了解(包括误解)或要求强加于僧人身上。公务例如祈雨晴、保丰收,为皇家祝寿、祈冥福,为国家禳灾除祸等,严格来说都是对佛教的一种同化甚至俗化,段玉明《相国寺》一书的的副标题“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就是很好的反映,汪圣铎也有很好的综合论述,不必赘言。
  私务来说,士大夫一方面很尊重僧人另方面又很不尊重佛法,例如政和元年,臣僚上奏:“士大夫有诣僧寺,参请人室,至去冠带,衣缁褐,折腰俯首,合爪作礼,立侍席末,师受其说而弗惭。其甚至有少妻寡妇,屏去侍妾,密随其徒更人迭出,敝教化,坏风俗,莫此为甚。乞非其徒而于僧寺入室者,以违制论。妇妻有犯,仍坐尊长。”徽宗下诏:“士大夫习圣人之正道,服先王之法服,而反易缁素,擎跽曲拳于释子之前,曾无愧耻。观此流且以纯素恬淡寡合自高,要誉于乡曲之间,较其实,则奔竞躁进,毁誉是非,未必不甚于常辈。加之妇女出入,揉杂无间,诚宜禁止。可依所奏。”如前文所述,这是士大夫一面屈从僧人,另方面纵容妻女与僧人过从甚密,违反僧人接见妇女时应守的戒律,结果诏书连僧人也一起责骂。事实上,有些僧人的作为跟一般文人并无两样。一位平日既嗜酒又好赌的僧人临终作偈语,竟是“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念不忘的,是风流浪子柳永,并将柳永跟红粉知己话别的词句,借来跟僧众道别。这位平日“落魄不检”,被人看不起的僧人,竟因为准确预言自己死亡的时间,寺僧“众叹异之,因以厚葬焉”。所反映的,是一生的修行不如一刹那的异行,以及寺院的眼界和作风,实跟世俗无异。
  2.僧人迎合和利用大众文化
  (1)社会大众的工具性信仰
  僧人有不少机会到外间活动,并且触法。理论上,离开寺院脱离了僧团的监督和制度的约束,较易受尘世诱惑。当然,若干寺外活动也常在寺内举行,下文所述只是为了突显僧人在寺外与民众互动时发生的问题。有一点必须先厘清,在寺外活动的僧人是谁?
  众所周知,唐代敦煌的僧人有部分住在寺院之外,例如继续与家人同居,谓之散众;中土也有僧人以尽孝为名,返家侍奉老母。宋代的情形如何?学人时常引用禅宗早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的主张来强调其人世精神,但北宋末年的《禅苑清规》严禁无故外出或久留不返,例如童行“非常住差使,不得出门”,僧众“请假游山,只可半月。或过限者,须呈〔尚书省〕祠部”。《庆元条法事类》亦说“诸僧、道……无故不于寺、观止宿,经三十日,并还俗。……地方官司觉察申举”。可以相信,宋代僧人住在寺外只是特例,情况特殊,不能过于推论。正因为大部分僧人都住在寺里,生活费用构成寺院莫大的负担。
  ……

前言/序言


历史长河中的交织:社会、信仰与权力 本书深入探究了宋代社会多元而复杂的肌理,通过对宗教信仰、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司法体系的细致剖析,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它并非孤立地研究这三个领域,而是着力于展现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宋代人民的生活、观念与社会结构。 第一章 信仰的图谱:从庙堂到市井的众神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宗教信仰异常活跃的时期。佛教、道教依旧拥有广泛的信众,而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伦理道德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地域性的神祇崇拜、民间信仰以及各种新兴的宗教团体,如净土宗、禅宗的进一步发展,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本书将首先梳理宋代主流宗教的教义、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方式。 然而,我们并非仅仅满足于对宗教教义的陈述。本书将重点关注宗教信仰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宫廷的皇家祭祀,文人士大夫的个人修养,还是普通民众在婚丧嫁娶、祈福禳灾时的宗教仪式,都体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们将考察寺庙、道观在社会中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宗教场所,也承担着教育、慈善、甚至经济的功能。通过对佛教寺院经济、道教宫观地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组织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力。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信仰实践。比如,对祖先的崇拜,作为儒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民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与佛教的报恩思想相互融合。对山神、水神、城隍等地方神祇的祭祀,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力量和地方秩序时的敬畏与祈求。我们将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甚至流传至今的民间习俗,来重构这一丰富多彩的信仰图谱。 宗教的传播并非总是温和与顺从。本书也将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宗教与权力之间的张力。朝廷对宗教的态度,包括对寺院的管理、对僧道的敕封、以及对异端邪说的压制,都深刻地影响着宗教的发展轨迹。同时,宗教思想有时也会成为社会反抗的旗帜,或为个体提供精神慰藉,以对抗现实的苦难。 第二章 身份的棱镜:流动与固化的社会光谱 宋代是一个社会流动性相对增强的时代,但同时,传统的身份等级依然存在。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审视宋代社会身份的构成与演变。这包括但不限于: 士大夫阶层: 通过科举制度,士大夫阶层成为宋代社会的核心力量。本书将探讨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为寒门子弟提供上升通道。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士大夫阶层的身份认同,他们如何通过学识、品行、政治抱负来界定自身,以及他们在家族、地域、政治派系中的复杂关系。 庶民阶层: 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构成了宋代社会的主体。本书将考察他们的生活状态、经济活动、以及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不同职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身份的差异?商人阶层的崛起,对传统身份观念又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我们将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如地方志、契约文书、以及文学作品,来描绘庶民阶层的生存图景。 边缘群体: 宋代社会并非铁板一块,还存在着各类边缘群体,如娼妓、奴婢、僧道(在某些语境下)、以及少数民族。本书将尝试发掘这些群体的身份特征,以及他们在社会夹缝中生存的策略。他们如何被社会接纳或排斥?他们的身份认同又受到怎样的塑造? 性别身份: 女性在宋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建构的?本书将关注女性在家庭、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她们所面临的限制与挑战。 本书并非将身份视为静态的概念,而是强调身份的动态性与相对性。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多种身份标签,例如,一个地方官员既是“士人”,又是某个家族的成员,同时可能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这些身份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复杂定位。我们将特别关注身份的“流动性”与“固化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科举制度提供了上升的可能,但家族背景、经济实力等因素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司法的织网:秩序、正义与权力 宋代的司法体系在当时是比较发达和完善的。本书将深入剖析宋代的法律制度、审判程序以及司法官员的运作。 法律的渊源与演变: 我们将考察宋代法律的形成基础,包括唐律的影响,以及宋朝自身的立法成就。例如,《宋刑统》作为重要的法典,其内容与条文将是研究的重点。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法律在实践中的适用,以及因应社会变化而产生的法律解释与判例。 审判的实践: 审判程序是司法运作的核心。我们将探究宋代审判的各个环节,包括报案、侦查、审讯、定罪、以及刑罚的执行。不同类型的案件,如民事纠纷、刑事犯罪,在审判过程中又有哪些差异?“三司推事”、“重审”等制度反映了宋代司法怎样的特点? 司法官员的角色: 司法官员,如法官、推官、狱吏,在司法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将研究他们的选拔、任职、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权力和局限。官员的个人品德、法律素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腐败、徇私等问题,都将是考察的范畴。 司法的社会功能: 司法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更是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本书将探讨司法如何处理邻里纠纷、婚姻财产问题、以及商业契约的履行。司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正义”?它又如何受到社会舆论、政治压力的影响? 宗教与司法的交织: 宗教信仰对司法审判是否存在影响?例如,在某些案件中,是否会引用宗教经典或道德原则作为判断依据?反之,司法判决又是否会影响到宗教团体的活动?本书将揭示司法与宗教在宋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渗透与制约关系。 第四章 相互作用的时空:信仰、身份与司法的三重奏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领域进行整合分析,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信仰如何影响身份与司法: 宗教信仰塑造了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直接影响了个体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模式。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可能会促使个体在遭受不公时选择隐忍,而非直接诉诸法律。某些宗教禁忌,也可能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并间接影响司法判决。 身份如何影响信仰与司法: 个体的社会身份,如士大夫、商人、农民,决定了他们接触和参与宗教活动的程度与方式。士大夫可能更倾向于参与儒释道的高层理论探讨,而普通民众则更侧重于祈福禳灾的世俗化宗教活动。身份的差异也意味着在司法面前可能存在不平等待遇。例如,有权势者可能更容易规避法律的制裁,而弱势群体则可能在审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司法如何塑造信仰与身份: 司法判决可以强化或改变个体的社会形象,从而影响其身份认知。例如,一个被判处流放的官员,其士大夫身份便会受到严重损害。司法对某些宗教行为的限制或鼓励,也会间接影响宗教的传播和发展。通过法律条文和判例,国家试图确立一种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这必然会对信仰和身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互动关系具象化。例如,我们将考察: 宗教团体在处理内部纠纷时,是否会采用不同于世俗司法的规则? 特定身份群体,如士大夫,在面对司法审判时,其身份特权如何体现? 一些因触犯宗教禁忌而引发的案件,在司法审判中是如何被处理的? 当个人的宗教信仰与官方法律发生冲突时,个体如何选择? 司法对某些“妖术”、“巫蛊”等民间信仰活动的打击,如何影响了信仰的形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本书旨在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宋代社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罗列,而是力图揭示历史深处的内在逻辑。它将引导读者超越碎片化的知识,去理解宋代社会是如何在宗教的感召、身份的界定、以及司法的约束中,构建出其独特的文明图景。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宋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细致考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信仰、身份与权力之间复杂而永恒的互动,提供一个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我专注于研究宋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危机时的反应模式,这本书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角度。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天灾人祸”的简单二元对立,转而探讨灾害发生后,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乃至宗教团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作者从宋代的赈济记录、地方志中的灾异记载以及医案中,发掘出了一套独特的危机管理体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义庄”和“社仓”这类民间互助组织在应对饥荒时的角色,这些组织如何利用宗族和地域联系,有效地填补了国家救济体系的缺口,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为灵活和迅速。此外,书中关于瘟疫的记录也极富启发性,它展示了在缺乏现代医学知识的背景下,宋人如何通过集体性的祭祀活动和严格的隔离措施(尽管可能并无科学依据)来试图控制疫情扩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一个有韧性、懂得自救的宋代社会形象,而不是一个被动等待中央救助的衰弱帝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社会史的认知。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宋代的书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宋代的服饰与礼仪的探讨,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总觉得宋代的文献记载大多集中在政治军事和理学哲学上,这本书(这里指我正在读的另一本书,不是你提到的那本)却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士大夫、商贾乃至市井百姓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不同等级的官员在朝会上的衣冠如何体现其品秩,不同场合下士人所遵循的宴饮礼节,甚至是女性的妆容和头饰在不同时期的微妙变化。作者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出土壁画的考证,将抽象的礼法规范转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画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袍服制度”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穿什么,更是解释了服饰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公开地宣示穿着者的社会地位、道德操守乃至政治立场。读完之后,我再看宋代的画像和史书记载,那些人物仿佛都穿着有声的服装走出了纸面,让我对“礼”在宋代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极强的画面感和扎实的考古学支撑,让原本枯燥的制度史变得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对宋代物质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最近沉迷于探究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内部的知识生产与圈层文化,这本我正在读的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将宋代的文人简单地视为一群吟诗作赋的雅士,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进行考察。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书院、诗社、以及地方性的“雅集”是如何构建起知识的权威和排他性的身份标识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交游文学”的解读,即大量的尺牍、唱和诗以及题跋中,隐藏着不成文的等级、站队和相互支持的机制。它揭示了在没有现代意义上学术机构的时代,个人声誉的积累和知识的传播是如何依赖于这些紧密的私人关系网的。对于那些对宋代理学思潮如何具体地在士人阶层内部传播扩散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微观视角。它让我们看到,那些深刻的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私下的辩论、相互的推崇甚至排挤,才最终定型并得以流传,这种对“人”的复杂性的关注,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

评分

我一直在追寻那些能够揭示宋代城市化进程背后深层社会动力的著作,而这本关于宋代坊市制度的瓦解与商业革命的论述,无疑是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亮点。它巧妙地结合了经济史和城市地理学的视角,没有陷入传统上仅仅关注经济繁荣的窠臼,而是深入剖析了突破性的商业活动是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和时间观念的。作者通过对开封、杭州等大都市的街道布局、夜市的兴起以及商税征收体系的演变进行细致梳理,清晰地展现了宋代政府在管理一个高度商业化社会时所面临的困境与创新。尤其精彩的是关于“夜禁”制度松弛的分析,这不仅仅是政府放松管制的简单事件,它背后反映了市民阶层对自由支配时间的强烈诉求,以及政府为追求税收最大化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这种对制度与日常实践之间张力的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动态的思考。相比于一些只关注宏观经济数据的作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生活哲学”的史诗,充满了对市井烟火气的敏锐洞察,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充实又振奋。

评分

为了理解宋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我翻阅了一部专注于宋代财政金融史的力作。这部著作的叙事风格极为严谨,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钟表匠,一丝不苟地拆解和重组了北宋和南宋的财政架构。它没有过多地渲染“交子”、“会子”这些货币工具的传奇性,而是着重分析了政府在土地税、役法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市易法)以及间接税(如盐铁专营的调整)这三大支柱上所采取的策略及其产生的长期效应。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对“财政权力下放”的论述,即地方机构在财政征收和支配上的自主权如何随着中央集权的松动而逐渐增强,这直接影响了地方豪强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这本书的论证链条非常坚固,每一个结论都有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读起来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那种抽丝剥茧、逻辑严密的阅读快感是其他通史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从钱流的角度,勾勒出宋代国家机器的运作脉络。

评分

台湾学者的大作,值得购买

评分

论文

评分

作者的最新力作,很不错啊,值得买!

评分

別的也沒什麼好說的,就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公道的定價,貴…………下單需謹慎……

评分

12〈北宋吴越钱家婚宦论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4 (1994):903-955。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本书还没有细读;不过在网上读了柳先生对古案判词的语义学解读和逻辑分析,所获甚多,相信这本书的力量!

评分

本书谈宋代司法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要从案例出发,探讨宗教和身份对于司法的作用。上篇着重谈作为宗教人士的和尚犯罪的处理意见,下篇就中国古代特有的“妾”的身份为例讨论宋代身份与司法的关系。除了作者想表达的司法史意义外,我更加关注这些案例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以及可能在空间关系上的进一步投射。

评分

很好,送货速度快!下次再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