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师手册(2)

景观设计师手册(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书静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
  • 设计手册
  • 景观建筑
  • 室外设计
  • 景观工程
  • 园艺
  • 景观施工
  • 景观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4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61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5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景观设计师手册(2)》,这是一套景观设计师用的工具书,目的是方便一线景观设计师快捷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料,并且只用一本设计资料就能满足查阅要求。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填补国内此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希望这本由一线设计师编写的设计手册能成为受广大设计师欢迎的景观设计工具书。

目录



【1】概述

【2】分类

【3】木亭

【4】方亭

【5】六角亭

【6】欧式亭

【7】玻璃亭

【8】草亭

廊与花架

【1】廊的概述

【2】廊的分类

【3】中国古典长廊

【4】欧式景观廊

【5】弧形廊架

【6】树阵廊架

【7】钢结构玻璃顶廊

【8】阳光板钢架廊

【9】廊与花架

【9】花架概述

【10】花架的种类

【11】木质悬臂花架

【12】简支花架

【13】钢花架

大门

【1】概述

【2】居住区大门

【3】公园大门

园桥与栏杆

【1】园桥概述

【2】园桥分类

【3】木直桥

【4】木拱桥

【5】单跨石拱桥

【6】木结构直桥

【7】混凝土结构折桥

【8】钢/木结构折桥

【9】混凝土结构拱桥

【10】栏杆概述

【11】栏杆分类

【12】令属低栏

【13】木竹低栏

【14】金属中栏

【15】木栏杆

【16】不锈钢栏杆

【17】大台阶栏杆

山石与挡墙

【1】山石

【2】山石做法

【3】挡墙

【4】挡墙做法

景墙与围墙

【1】概述

【2】中式景墙

【3】新中式景墙

【4】欧式景墙

【5】现代景墙

【6】砖砌围墙

【7】砌块铁栅栏围墙

【8】混凝土铁栅栏围墙

【9】欧式围墙

【10】现代围墙

【11】分户围墙

树池花池与座椅

【1】树池概述

【2】树池

【3】花池概述

【4】花池

【5】花柱

【7】座椅概述

【8】座椅

台阶与坡道

【1】台阶概述

【2】台阶做法

【3】坡道概述

【4】障碍坡道

【5】大台阶

其它小品

【1】路缘石

【2】边沟

【3】旗杆概述

【4】旗台做法

【5】便民设施

【6】饮水台

【7】车挡和缆柱

【8】车挡做法

【9】榄柱做法

标识系统

【1】概述

【2】设计方法

【3】标识做法

【4】报栏做法

【5】嵌入式标志牌

【6】平挂式标志牌

【7】侧挂式标志牌

【8】侧梓式(照明)标志牌

【9】顶挂式(照明)标志牌

【10】吊挂节点详图

【11】柱式标志牌

【12】地面标志牌

公共厕所

【1】概述

【2】一般设计要求

【3】设计规定

【4】洁具的平面布置

【5】独立式公共厕所



【1】概述

【2】分类

【3】木亭

【4】方亭

【5】六角亭

【6】欧式亭

【7】玻璃亭

【8】草亭

前言/序言


《大地叙事: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精髓与意境营造》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一本操作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中国古典园林精神世界的探索。它不提供具体施工图纸,不罗列材料规格,不讲解植物种植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超越物质层面的、赋予园林生命与灵魂的独特美学理念。我们试图剥离那些具象的枝叶,去探寻隐藏在亭台楼阁、山石流水之下,那份源远流长的哲学思考、人文情怀和艺术追求。 第一章: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独树一帜,其深厚的哲学根基是不可或缺的。本章将从“天人合一”这一核心思想出发,深入剖析其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我们将追溯《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朴素智慧,理解古人如何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内心的需求相契合,创造出既顺应自然又适于人居的和谐空间。 自然作为精神的家园: 园林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将自然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我们探讨古人如何通过“借景”、“移步换景”等手法,将远方的山川河流引入园中,使有限的空间无限延伸,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这种“借”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自然神韵的提炼和升华,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感悟和尊重。 “静”与“动”的辩证法: 在园林中,水的潺潺流水、竹影摇曳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幽深的亭子、宁静的池塘则提供了沉思与休憩的空间。本章将解析古人如何巧妙地运用静谧与动感来平衡人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如何在流动的空间中营造静态的诗意,在凝固的景物中注入生命的活力。这种辩证的处理,使得园林既富于变化,又归于宁静,体现了宇宙万物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 “情”与“景”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在于“寓情于景”。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发胸臆的场所。我们将分析诗人、画家如何将他们的情感、哲思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使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一株苍劲的古松可能象征着不屈的品格,一泓清澈的泉水可能寄托着纯洁的操守。 第二章:山水画的立体呈现 中国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是山水画的立体化表达。古人将笔墨丹青中的意境,通过园林的空间塑造、景物配置,以及光影、色彩的运用,在现实中重现。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手法: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本章将深入研究园林设计师如何运用“虚实相生”、“漏景”、“藏景”等构景手法,打破空间的局限,引导观者视线的流动,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景观,获得层层深入的体验。这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变化,更是心理上的拓展,让观者在方寸之间感受到山川壮丽,宇宙浩渺。 意境的塑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园林设计如何才能营造出动人的意境?我们将分析“诗情画意”如何在园林中得以体现,例如,通过对光线的巧妙运用,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通过对色彩的克制与协调,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效果。例如,晨光熹微下的薄雾,夕阳余晖下的剪影,都能赋予园林独特的生命气息。 “应物象形”与“写意”的结合: 园林中的山石、植物并非简单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提炼。本章将探讨古人如何“应物象形”,捕捉自然景物的典型特征,例如,叠石模仿山峦的险峻,枯木象征岁月的沧桑。同时,又强调“写意”,通过提炼和概括,将自然的形态与人的情感、哲思相结合,赋予景物以人格化的精神。 第三章:空间的诗学与叙事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精妙的“空间诗学”。每一个转角,每一次停驻,都可能开启一段新的故事。 “移步观景”的动态体验: 园林的设计鼓励人们缓慢地、有目的地游览。本章将解析“曲径通幽”、“回廊曲折”等设计如何引导游人的脚步,让每一次移动都伴随着新的视觉发现,从而体验到“步移景异”的乐趣。这种设计强调的是过程,是游览中的每一次惊喜与感悟,让身体的行走与心灵的感悟同步。 “景”与“情”的叙事线索: 园林中的每一个景致,可能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典故、一个文学意象,或是一种人生感悟。本章将探讨设计师如何通过景物的组合与配置,在空间中构建起一条若隐若现的叙事线索,让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仿佛在阅读一首无声的诗,或是在观看一幅流动的画。这些叙事线索,可以是四季的变化,可以是人生起伏的隐喻,也可以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 “虚”与“实”的空间对话: 园林的空间并非都是实体建筑的堆砌,留白、空地、水面,这些“虚”的空间同样重要。本章将分析“虚”与“实”如何相互衬托,相互渗透,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空间感受。例如,一片空阔的水面可以衬托出岸边景物的精致,而一道半遮半掩的屏风则能引发观者的好奇心,引导其探寻背后的景致。 第四章:生命力的诗意表达——植物与水石的哲学 植物与水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考的载体。 “花木四雅”与“岁寒三友”的象征意义: 本章将深入探讨园林中常见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例如,梅、兰、竹、菊“花木四雅”所代表的君子品格,以及松、竹、梅“岁寒三友”所象征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植物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品德、情操的投射。 山石的“骨”与“神”: 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扮演着“骨架”的角色,它们不仅构建了园林的地形,更承载着“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本章将分析叠石的艺术,如何通过掇山技法,模仿自然山峦的形态,达到“瘦、漏、皱、丑”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石头的“骨”与“神”。 水的“灵”与“韵”: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灵动”的源泉。无论是清澈的溪流、宁静的池塘,还是蜿蜒的河流,都为园林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本章将探讨水的形态、流向、与景物的关系,如何通过水景的营造,达到“澄心涤虑”的意境,使园林具有“活水流韵”之感。 第五章:东方美学的精神传承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教导如何建造一座园林,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背后那套独特的东方美学体系,去感受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 “简”与“繁”的平衡: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简”。与其华而不实的堆砌,不如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本章将分析“简”如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例如,通过留白、抽象的形态,让观者有想象的空间。 “拙”与“巧”的融合: 园林设计讲究“巧”,但这种“巧”并非刻意为之的雕琢,而是“大巧若拙”的自然流露。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提炼,在精巧的设计中体现出天工造化的浑然天成。 精神的传承与现代的对话: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汲取灵感。本章将探讨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在当代语境下,寻找其新的生命力与表达方式。这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对东方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 《大地叙事》是一场关于美学、哲学与人文的盛宴,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一同走进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处,去感受那份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它期望能激发读者对生活、对自然、对美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景观设计师手册(2)》,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显然不是那种只写些空泛理论的入门读物。我当初是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它的,尤其是在我已经对园林设计有了基础了解之后,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深层次的、更具实操性的知识体系。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书中大量篇幅似乎是用来讨论一些我个人认为偏向于工程技术或材料科学的细枝末节,比如不同土壤的渗透率分析、或者某种特定石材的抗压强度对比,这些内容虽然专业,但对于一个侧重于创意构思和空间叙事的景观设计师来说,显得有些过于“硬核”和冗余了。我期待的是关于如何平衡场地的人文历史与现代审美的独到见解,或是如何通过植物配置来营造特定季节性氛围的精妙手法,但这些部分在书中被一笔带过,甚至我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深入思考了景观设计中“诗意”与“功能”之间的微妙平衡。它更像是一本工程手册的附录,而不是一本涵盖设计哲学与实践的综合指南。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从中提炼出可以立即应用到项目中的设计原则,但最终收获的更多是关于施工规范的记忆,这让我对它作为一本“手册”的定位产生了疑问,它似乎更偏向于服务于项目后期的技术落地,而非贯穿设计初期的决策指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完全脱离了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的设计思潮。我正在负责一个面向未来社区的更新项目,急需关于数字化设计工具的整合应用,比如参数化设计在场地适应性分析中的潜力,或是如何利用BIM技术优化多方协作流程。然而,这本书中对这些前沿议题的探讨,如果不是完全空白,就是停留在非常初级的、仿佛是十年前的技术描述上。它更像是对传统、成熟技术体系的固化和强调,对于创新和突破性的设计方法论几乎没有涉猎。这对于期望与时俱进的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设计是不断迭代的艺术和科学,一本“手册”理应包含对“未来”的预见性指导。翻阅全书,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保守和固守,它似乎在反复教导读者如何将已经成熟的、标准化的东西做得“更标准”,而不是如何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滞后的视角,使得这本书在我的工具箱中,很快就被其他更具前瞻性的在线资源和专业期刊所取代了。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设计流程”时,显得尤为僵化和理想化。它描绘的似乎是一个在资源无限、时间充裕、甲方完全配合的完美世界中才能运行的设计路径。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一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工作清单和时间节点,但对于现实中设计常常遭遇的突发状况——比如预算的突然削减、审批流程的意外延长、或者场地条件的重大变动——这本书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危机处理”或“灵活应变”的策略指导。景观设计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如何在高压下快速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核心设计意图,这些才是真正考验设计师功力的关键。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将设计视为一个线性的、可预测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充满博弈与权衡的动态系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妥协的艺术”的探讨,是如何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依然保住设计的灵魂,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一个刻板的、脱离实际的流程表单。这种缺乏实战经验的理论灌输,让我觉得它更像是给学生上的一堂纯理论课,而非给实践者提供工具的“手册”。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啃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密度过高,但信息的组织结构却异常松散。它仿佛是将不同领域的专家讲义粗暴地拼贴在一起,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来引导读者。比如,前一章还在讨论可持续水管理策略的复杂模型,下一章就跳跃到了关于公共空间座椅的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标准,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平滑的过渡或逻辑上的衔接。作为一名资深从业者,我习惯于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从概念到实现的思维链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糟糕,它更像是一个资料的堆砌场,而不是一个精心编排的学习路径。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复杂地形处理的创新性案例分析,哪怕是一个详细的“before and after”对比图解也好,但书中充斥的更多是标准化的图表和晦涩的参数说明。这种“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没讲透”的状态,使得读者在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知识点时,不得不像大海捞针一样在厚厚的篇幅中翻找,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效率和学习的连贯性。如果它定位为一本参考工具书,那么它的索引和目录设计也显得不够人性化,查找起来非常费力。

评分

从排版和视觉呈现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师手册(2)》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灾难。在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视觉传达的行业里,这本书的内页设计可以说是极度敷衍。大段的纯文字堆砌,缺乏必要的留白和分栏设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压抑。即便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图例和插图,也大多是低分辨率的、黑白的、缺乏关键信息标注的示意图,完全无法达到辅助理解的目的。举个例子,书中介绍一种复杂的驳岸结构时,配的图纸模糊不清,连关键的构造节点都看不清楚,让人不得不转而自行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施工图集才能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一本专业手册的预期——专业手册的图文配合应该是相得益彰、互相印证的。这本书更像是用最基础的排版软件匆匆完成的文档,而不是经过专业编辑和视觉指导的出版物。对于需要通过图像来理解空间逻辑的设计师而言,这种视觉上的缺失,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理解难度凭空增加。

评分

很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评论十字累死宝宝了评论十字累死宝宝了

评分

特价时入的,价格还可以,适合年轻人阅读

评分

。。。。。。。。。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很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参考用书,不能当标准来用

评分

很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