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裔药理学家;两个萝莉女儿的父亲;为报慈母三春晖,写下这本“醒脑记”!
《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要告诉你的,不是说有那么一个方子,可以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作者旅美20年,一直从事关于癌症攻克的前沿研究,研究得越多,在知道疾病的难缠之余,也就越感叹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伟大。他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要相信有什么神医,可以用一副包治百病的药,救芸芸众生于疾病。生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出了毛病。很多时候,你可能以为遇上了神医给的妙方,其实只是你体内的系统因为某种原因又恢复正常了。所以,你与其梦求神医,不如想想吃的东西有没有伤害你体内的这个神奇的系统。这无关中医与西医之争,却关乎科学与迷信的势不两立!
这本书讲故事,说方法,关涉科学生活习惯和免疫系统平衡。都是千字左右短文,力求达到与读者最为近便的交流和沟通。
一节生姜,本名张洪涛。旅美20年。任职于常春藤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及实验医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癌症和细胞免疫炎症的分子机理及药物研发。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职务专利10余项。 虽然研究的是未来应对疾病的可能药物和治疗手段,但却生活在各种疾病肆虐的今天。虽然生活在有FDA把关的美国,却有无数亲朋好友生活在高速发展、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因为割不断的血脉与文化,所以心智常穿越于不同的时空,进行换位思考。每次穿越之旅,带回这些沉淀出来的文字,希望与你分享。
用最前沿的生命科学看最古老的饮食文化。深入浅出,对每一个关心健康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
——宏明美国西雅图临床医学及药理学博士,神经科学专家
一本值得推荐的科学小品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100个通俗易懂的故事,从科学家的独特视角,令人尽享微观世界中与“吃”有关的知识盛宴。
——李斌博士,研究员,《生存手册》译者
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做减法的书,不给你的胃增加负担。从中既可了解科学家的观点,又可分享海外的看法。
——麻彤辉,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高大上”的科学家们通常无暇或者不屑于创作“小儿科”的科普读物,即使写了,还往往因追求严谨而流于刻板。本书作者恰好是一朵奇葩,他既有专业素养,又足够有趣。这是一本难得的、充满知识的书,读起来很轻松,还时不时让人乐出声来。
——魏文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开胃菜]
01
003/ 一节生姜
02
005/ 阴阳失调
03
007/ 对待癌症和感冒,也需要夏天般火热
[食材]
04
011/ 防寒姜汤
05
013/ 薏米与抗癌
06
015/ 芹菜
07
017/ 大蒜文化
08
019/ 西非"荔枝"
09
021/ 吃到爽
10
023/ 可以吃的衣服
11
026/ 拜登为什么不吃炒肝?
12
029/ 黑芝麻
13
031/ 不是用来吃的茄子
14
033/ 韭菜
15
035/ 八角茴香
16
037/ 胡萝卜素
17
039/ 花生皮的误会
[水果/坚果]
18
043/ 西瓜
19
045/ 饮水机伤人事件
20
047/ 杏本佳仁
21
049/ 山楂树之恋 : 一个关于吃的故事
22
051/ 爽口良药
1.一节生姜
关键词:姜、药食
古希腊的医师希波克拉底说过:“Letfoodbethymedicineandmedicinebethyfood。”意思就是:把饭当药吃,把药当饭吃。
诚然,很多时候,食物和药品是分不开的,这也许是为什么美国监管食物和药品的是同一个机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但是,希波克拉底的这句话,可能只能用来表达一种理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是现实。
这句话,很容易就被人断章取义了。推销食疗的人,喜欢前半句,甚至,他们觉得一日三餐还不够,希望外加第四餐,第五餐;而所有的制药公司,则是后半句的粉丝。他们卖给你的只是商品,而你所希望得到的,则是健康。
食物里有很多好的成分,但是因为没有经过药物科学的优化,作用没有经过改进的药物那么强,而且很多时候从食物里能摄取的量进入人体达到不了药效浓度。但是这不妨碍在平时把这些东西的好处或者说是营养日积月累的吸收。但是,你如果是花了药的价钱买来这些食品,你不只是对药物学家的贡献直接忽视,还把做冤大头的底线碎了一地。
药也不可当饭吃。抛开价钱的因素,药对人体系统运转的一种矫正或者干扰,只能在必要时不得已而为之。现代的正规研制的药,虽然安全性是一个考量的尺度,但是并非没有毒性,FDA批准一个药可以上市销售,也只是因为临床实验显示利大于弊。
当然,对希波克拉底的那句话的另一种理解是,研究药物,要从研究食物开始。
生姜就是一个很好的食物。
生姜里的一个重要成分,是姜酚(gingerol)。化学结构上看,姜酚很像辣椒素,所以姜吃起来辣。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辣椒素和姜酚有着同样的功能,都能结合一个叫TRPV1的蛋白。简单一点,TRPV1就是一个开关,在温度较高的时候打开,让身体对温度做出反应。辣椒素或姜酚吃进人体,也能把这开关打开,与TRPV1结合,因此人同样会有热的感觉!
说到辣,有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这是因为姜风干变老之后,姜酚也会脱水,变成更有辣味的姜烯酚(shogaol)。生姜煮熟后,姜酚则变成不太辣的姜油酮(zingerone)。
由于控制胃酸分泌的神经细胞上也有TRPV1控制的离子通道,进入胃的姜酚会减少胃酸的分泌,这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明,也许这就是姜能养胃的科学依据。
还有,如果见到一个辣妹,你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可能也不畅了,那是什么感觉?科学家会告诉你,那就是吃了生姜的感觉,因为姜酚打开那离子通道后,还能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而肾上腺素就是导致这些生理反应的生化分子。
我不能以装辣妹来吸引眼球,但是我希望我的这些舌尖上的思考,可以像生姜一样成为开胃剂。
故起笔名一节生姜。
……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叫做《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光看书名,我就觉得它一定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或者美食指南。我猜想,它更多的是在探讨关于“吃”这件事情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甚至是哲学意义。比如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选择,却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吃什么”。这本书或许会从人类生存的本能出发,探讨食物与我们的关系,它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口味、习惯,乃至思维方式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地域性饮食文化的讨论,比如为什么某个地方的人偏爱某种食材,或者某种烹饪方式流传至今的原因。又或者,它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食物伦理的思考,比如我们吃的肉类是从何而来,它们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深思的生产链条?现代社会对“健康饮食”的过度强调,是否让我们忽略了食物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和仪式感?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很多有趣的画面,比如作者或许会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古代人们是如何满足口腹之欲的;又或者,它会带领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一粒米的诞生,一块肉的养殖,从而重新审视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这种将“吃”上升到“思考”的层面,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且有深度。
评分《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这个书名,就足以激发我的好奇心。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直接告诉你“这样做菜最好吃”的书,而是将“吃”变成了一个引发深度思考的起点。我想,作者可能会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不失普遍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也许,他会从自己某一次用餐的经历出发,引申出关于食物的记忆、情感,甚至是童年的回忆。比如,一道简单的家常菜,背后可能承载着多少亲人的关怀,多少温馨的时光。又或者,他会分享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独特食物,以及这些食物所代表的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也许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信息过载的年代,我们是如何被各种“健康”、“美味”、“潮流”的食物信息所裹挟,而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是否真的在享受食物,还是在被食物所“消费”?我期待书中能有这样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章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评分《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不像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反而带着一种日常生活的亲切感,却又暗示着超越日常的思考。我预感,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轻松、甚至有点俏皮的口吻,来探讨“吃”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话题。作者或许会分享一些自己与食物相遇的故事,那些关于味觉的惊喜,关于尝试新口味的冒险,关于在餐桌上发生的种种人情世故。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很多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食物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情感、连接记忆的纽带。它也可能是在反思,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对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变得漠不关心。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去感受食物的美好,去理解“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从而让我们在面对“吃什么”这个问题的时,不再只是机械的选择,而是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让我跃跃欲试,因为它似乎戳中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焦虑——选择困难症,而这个困难恰恰投射在最基本的需求上。我能想象,作者在书中会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构我们日常的饮食行为。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吃什么”这个表层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吃”以及“怎么吃”的深层逻辑。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触及到食物与社会阶层、身份认同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某种食物的出现,在过去或者现在,是否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地位或归属感?又或者,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如何通过食物来寻找慰藉和归属的?作者或许会引用一些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来解释饮食习惯的形成和演变,让我们看到,每一次的“选择”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密码。我甚至设想,书中会描绘一些生动的故事,关于人们在食物选择上的挣扎、喜悦、或者甚至是妥协,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吃”的复杂性。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和社会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非常巧妙,它用一个看似日常的问题,引出了一个充满哲思的内涵。我猜测,作者在书中不会仅仅满足于列举菜肴或者提供烹饪技巧,而是会深入到“吃”的背后,去挖掘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维度。我脑海里浮现出,作者可能会用一种散文式的笔触,探讨食物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从最初的采集、狩猎,到后来的农耕、畜牧,食物的获取方式和种类,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又或者,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食物的“冷知识”,比如某种食材的历史渊源,某个著名菜肴的诞生故事,这些细节或许会让我们对眼前的食物产生全新的认识。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将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用与食物相关的生动例子来阐释,从而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有趣。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一场关于食物的漫游,带领读者在味蕾的愉悦中,进行一次深刻的智识之旅。
评分作者学贯中西,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保健传说是各种扫盲啊。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防忽悠能力。
评分封面和下订的不一样!
评分很好的书 推荐推荐 相信科学 远离软文
评分封面和下订的不一样!
评分速度非常快,服务非常好!
评分价格便宜,送货速度快
评分千万别买,超级无聊,因为199-100活动买的
评分千万别买,超级无聊,因为199-100活动买的
评分很好用,很好看,很好,很能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