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里的健脾养胃方

中医经典里的健脾养胃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刚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健脾
  • 养胃
  • 经典方剂
  • 传统医学
  • 养生
  • 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食疗
  • 胃肠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7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866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常感到累、口唇不红润、面色发黄、口臭、失眠……

这些症状可能都是因脾胃问题所引起


将古人的调养方法纳入你的养脾胃计划,就能够为健康助力

简单的饮食调养、健脾胃运动、按摩穴位法

药、食、行、卧中温暖脾胃


从根上调理,安全、简单,真正实现科学预防、零伤害治疗的健康愿景

掌握了它们,我们的健康城池才会固若金汤


内容简介

据《脾胃论》记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气血化生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正常的濡养,就会出现功能失调或减退,接着就会滋生各种疾病,影响健康和寿命。古代无数的医学家、养生家们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记载了极其宝贵的健脾养胃的经验和方法,为世人所推崇和传承。本书以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为依据,从自检自查小方法、日常饮食、健脾胃常见食物、中草药、中成药、特效穴位、小运动、常见病防治等角度全面讲述保养脾胃的方法,让你轻松拥有健康脾胃。


作者简介

李志刚:

教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

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刺法灸法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教育部评审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针灸学会刺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神针诊室”坐诊专家

多次受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养生大讲堂》、北京卫视《养生堂》、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深圳电视台《天天养生堂》、天津电视台《百医百顺》等媒体录制节目,深受观众欢迎。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脾胃是后天之本,养好脾胃不生病|001

气血足不足全靠脾胃|002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了活力|003

脾胃旺,则四肢健|005

脾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006

脾胃的好坏是女人年轻美丽的决定因素|007

脾胃健运,则益寿延年|008


第二章 脾胃疾病自检自查早发现|010

口有异味|011

容易累,想睡觉|012

睡觉流口水|014

口唇不红润|015

没完没了地打嗝|015

大便异常|017

食欲不振|018

面色发黄|020

鼻子异常|021

四肢皮肤浮肿|023

反酸、烧心|024

恶心、呕吐|025


第三章 吃的对是健脾养胃重中之重|028

五味入五脏,甘味入脾胃|029

养脾胃食物选黄色|031

食物有五性,对症食用才能养好脾胃|032

健脾养胃,多吃豆类食品|034

多吃细软的食物,还得细嚼慢咽|037

清淡的饮食养脾胃|038

健脾养胃怎么吃好三餐|039

摒弃伤脾胃的饮食习惯|042


第四章 最健脾养胃的20种食物|044

小米|045

大米|046

薏米|048

糯米|050

大枣|052

蜂蜜|054

生姜|056

胡萝卜|058

白扁豆|059

香菇|061

莲藕|063

红薯|065

栗子|067

牛肉|069

羊肉|070

鸡肉|072

猪肚|074

鲫鱼|076

鲢鱼|078

鲈鱼|079


第五章 最健脾养胃的20种中草药|082

茯苓|083

山药|084

芡实|086

莲子|088

白术|090

党参|092

黄精|093

山楂|095

佛手|097

麦芽|099

甘草|100

砂仁|102

藿香|104

茴香|106

橘皮|108

麦冬|110

木香|112

鸡内金|113

厚朴|115

丁香|117


第六章 方便有效的健脾养胃中成药|119

大山楂丸|120

四君子丸|122

理中丸|124

附子理中丸|126

归脾丸|129

健脾丸|132

保和丸|134

人参健脾丸|136

人参归脾丸|138

补中益气丸|141

参苓白术丸|144

香砂养胃丸|146

香砂六君丸|148

香砂枳术丸|151

木香顺气丸|153

温胃舒胶囊(冲剂)|156

养胃舒胶囊(冲剂)|158

小建中合剂|160

厚朴温中丸|163

枳实消痞丸|165


第七章 健脾养胃的特效穴位|168

内庭穴—胃火的克星|169

三阴交穴—调理脾胃|170

大都穴—散发脾热,增强消化能力|172

足三里穴—强健脾胃|173

中脘穴—人体的万能胃药|175

梁丘穴—急性胃病的救命良药|177

阴陵泉穴—健脾化湿|178

神阙穴—温补脾阳|180

气海穴—补元气、暖脾阳|183

公孙穴—缓解胃痛胃酸|185

丰隆穴—健脾化痰、和胃消胀|186

天枢穴—增强胃动力,消除胃胀|188

太白穴—治脾虚要穴|190

漏谷穴—对付消化不良|192

大横穴—理气健脾,通调肠胃|193

建里穴—健脾和胃、消食导滞|195

梁门穴—治胃痛、呕吐|196

胃俞穴—消除胃胀、胃脘痛|198

章门穴—疏肝健脾、理气散结|200

脾俞穴—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诸证|202

手三里穴—润化脾燥,治疗胃溃疡|204


第八章 动一动,健脾养胃身体棒|206

动动脚趾|207

熊戏|208

散步|213

叩齿咽津|215

捶胸顿足|216

八段锦之臂单举|217

捏脊|219

腹式呼吸|222

摩腹|224


第九章 着眼脾胃,从根子上治好常见病|226

口臭|227

感冒|228

肥胖|232

贫血|233

糖尿病|235

失眠|238

便秘|240

高血脂|242

高血压|244

胃下垂|246

慢性胃炎|248

月经不调|250

妊娠呕吐|253

水肿|255

咳嗽|257

哮喘|259


精彩书摘

气血足不足全靠脾胃


气血的来源

《素问·调经论》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可见,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即肾脏所藏的生殖之精;二是来自于出生后的后天之精,包括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和通过肺吸入的自然之精气。后天之精经脾气的运输作用充养五脏六腑,因此,也称之为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


脾胃不好则气血不足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说脾和胃主饮食的受纳和消化,是提供脏腑器官和全身营养的仓库,五味的营养靠脾胃的作用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所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受损,食物的营养不能被人体很好地消化、吸收和运输,必然会导致气血不足。


养脾胃就是补气血

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气血是否充足旺盛,因此,养脾胃就是补气血。健脾养胃的方法很多,可以吃一些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中草药如茯苓、山药、芡实等,也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小米、南瓜、栗子等,还可以通过敲打脾经和胃经来调理脾胃功能。脾胃功能正常了,人就会气血旺盛、百病不生。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了活力

脾胃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脾胃与心

脾胃与心就像一对母子,心是母亲,脾胃是儿子。脾胃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而脾胃的纳运功能,则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如果脾胃的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脾胃与肝

脾胃与肝相互影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脾胃的消化、吸收、传输等活动都是在肝疏泄、畅达气机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旦肝气郁滞,就会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导致脾胃不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反过来,肝又依赖于脾胃所供给的血液濡养,只有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肝得到滋养才能维持自身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与肺

脾胃与肺也像一对母子,脾胃是母亲,肺是儿子。中医认为,肺主气,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包括脾胃。脾之所以能运化水湿就是依赖于肺气肃降的协调。反过来,肺所需要的津气,又全部依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脾胃与肾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两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肾精充盈,身强体壮;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引发多种疾病。


动一动,健脾养胃身体棒

动动脚趾

《灵枢·经脉》中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而胃经的三条支脉则分别“入中指内间”、“入中指外间”、“入大趾间”。可见,脾胃二经的循行路线都经过脚趾,经常活动脚趾,也能起到按摩脾胃二经的作用。脾胃二经顺畅了,脾胃的功能自然也就变好了。

活动脚趾养脾胃的方法

1.按摩脚趾

方法:先用热水泡脚半小时,然后用手按摩脚趾,每次10分钟, 每天1次。

对于脾胃虚弱、腹泻的人来说,可按照从脚趾尖向脚掌的方向进行按摩;对于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秘的人,则应按照从脚掌到脚趾尖的方向进行按摩。

功效:强化脾胃功能,清泻胃火,促进消化。

2.用脚趾抓地或抓鞋底

方法:站立或者端坐,将双脚放平,脚掌紧贴地面,然后用脚趾抓地或抓鞋底,一次抓5分钟,一天2~3次。抓的时候,两只脚可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功效:促进脚趾的血液循环和经络运行,健脾养胃。

3.用脚趾夹石头

方法:泡脚时,在盆里放一些大小适中的鹅卵石,边泡脚边用脚趾夹取石头。每次10分钟,每天1次。

功效:疏通经络,刺激脾胃二经的穴位,可有效改善嗳气、反酸、胃胀、疼痛、食欲不佳等胃病症状。

捶胸顿足

捶胸顿足与脾胃的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多种胃肠病的发生。而人在情志不舒的时候,气就会郁结在胸口,心包经上的膻中穴就是郁气所结之处。《黄帝内经》中说:“膻中者,为气之海,喜乐出焉。” 所以,捶胸其实就是在击打膻中穴,让淤积的邪气散开,心情变好了, 脾胃功能自然就会改善。

人的脚部与脾、胃、肾、肝、胆、膀胱六条经脉相通,顿足可以同时刺激这六条经脉,强健脾胃功能,使气血源源不断、运行畅通,从而滋养五脏六腑及全身各处。

捶胸养脾胃的方法

1.捶胸

方法一:双手伸出,十指相交,手掌合起来,然后用双手的掌根撞击胸口,并配合长吁短叹的呼吸方法。撞击的力度要适中,以感到舒适且胸内有震荡感为宜,一直到胸口发热为止。

方法二:双手握拳,用双拳的拳心捶打胸口,左右有规律地交替进行,每次15~20分钟,力度适中,以感到舒适且胸内有震荡感为宜。

功效:疏肝理气,排解不良情绪;调和肝脏、脾胃,延缓衰老。


2.顿足

方法:放松脚掌,用整个脚底拍打地面,力度以腿部有震感为宜, 可左右脚交替进行,每次15~20分钟。此法可单独进行,也可与捶胸法同时进行。

功效:有效刺激脚部的穴位及腿部的经脉,疏通气血,强健脾胃功能。


前言/序言

脾、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二者互为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津液气血,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食物、分清泌浊的任务,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及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所以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换句话说,一个人健康与否,与脾胃功能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据《脾胃论》记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气血化生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正常的濡养,就会出现功能失调或减退,接着就会滋生各种疾病,影响健康和寿命。

相反,如果一个人脾气健运、胃气充足,就能正常地受纳足够的水谷,并转化成气血精微,及时输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使脏腑各司其职、筋骨灵活、四肢强壮有力、皮毛润泽,人因此才会祛百病而健康长寿。

因此,养护脾胃是人一生十分重要的养生手段。古代无数的医学家、养生家们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记载了极其宝贵的健脾养胃的经验和方法,为世人所推崇和传承。本书以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为依据,从自检自查小方法、饮食习惯、健脾胃常见食物、中草药、中成药、特效穴位、小运动、常见病防治等方面详细讲述了日常调养脾胃的知识和方法。

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是“一书在手,脾胃无忧”,非常适合广大养生爱好者及那些正身受脾胃病困扰的朋友们阅读。



《养生智慧:古籍中的脾胃调养之道》 在浩瀚的中华养生文化长河中,脾胃的健康历来被视为身体之本、百病之源。古圣先贤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智慧沉淀,在历代经典医籍中留下了无数关于健脾养胃的宝贵方略。《养生智慧:古籍中的脾胃调养之道》一书,并非直接摘录某一部特定经典中的方剂,而是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深入挖掘并梳理散布于中国古典医学文献中的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及养护的精髓思想,将其系统化、条理化,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脾胃调养认知框架。 本书并非专注于罗列某个单一经典中的具体方药组合,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医学思想图景。它着重于阐述中医理论体系中关于脾胃的核心认识,如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基本功能,脾气的升清与胃气的降浊,以及脾胃与五脏六腑、四时气候、情志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杂论》、《金匮要略》、《脾胃论》、《温病条辨》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典医籍进行深入研究,本书提炼出中医认识脾胃功能紊乱、病变机理的独特视角。 读者将在这本书中,领略到中医如何从“气、血、津、神”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脾胃的健康状态。书中会细致解读脾胃功能失调在不同时期、不同病症中所表现出的细微差异,例如,感受外邪侵袭所致的急性脾胃不适,与饮食不节、思虑过度等内因引发的慢性脾胃损伤,在中医看来,其病机、治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并非所有“脾胃不适”都归于单一的“脾虚”或“胃寒”,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进行更为精细的辨证施治。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古方,而是更侧重于解读古人“因时、因地、因人”调整养生策略的智慧。例如,书中会探讨不同季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起居以顺应自然。又如,在地域差异上,不同气候环境对脾胃的影响,以及不同体质的人群,如何采取差异化的养护方式。这些都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本书的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 第一部分:脾胃生理的古籍溯源 脾的奥秘: 深入剖析《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关于脾的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等功能描述,阐释脾在物质转化、营养吸收、能量输布乃至血液固藏中的核心作用。理解脾为何被誉为“后天之本”。 胃的职责: 揭示《黄帝内经》等文献中关于胃的主受纳、主腐熟的功能,解读胃在消化食物、接纳水谷方面的关键地位,以及胃气的重要性。 脾胃的联动: 探讨脾胃在消化吸收系统中的协同关系,分析“脾胃相为表里”的理论,阐述脾胃功能失调如何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病理环节。 第二部分:脾胃病变的古籍辨识 “寒、湿、热、燥”的脾胃之伤: 借鉴《伤寒杂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分析外感寒邪、湿邪,内生湿热、燥邪等不同病邪侵犯脾胃时所表现出的独特症状,以及不同邪气对脾胃功能造成的损害机理。 “虚、实、寒、热”的脾胃辨证: 结合《脾胃论》等内伤学说,系统阐述脾胃虚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胃气壅滞、脾胃互病等多种内伤病证的辨识要点。 情志与脾胃: 探讨《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关于“思虑伤脾”的论述,分析过度思虑、忧愁、恼怒等情志因素如何扰乱脾胃气机,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饮食与脾胃: 梳理历代医家关于饮食禁忌、饮食宜忌的论述,强调不节饮食、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对脾胃造成的长期损害。 第三部分:古籍中的脾胃调养智慧 食养之道: 并非直接给出食疗方,而是提炼古籍中关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解读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如何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食物,例如,谷物中的糯米、小米,蔬菜中的山药、莲子、白扁豆等,在古籍中常被提及作为健脾佳品,本书将解析其药食同源的道理。同时,探讨如何通过烹饪方式(蒸、煮、炖)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并减少对脾胃的负担。 起居有常: 深入分析《黄帝内经》等经典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规律的要求,以及“慎起居”对保护脾胃的重要性。例如,强调饭后不宜剧烈运动,睡前不宜过饱,以及如何根据四时变化调整作息。 情志疏导: 借鉴古籍中关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身体的影响,阐释如何通过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的平和来养护脾胃。例如,学会适时放松,避免过度焦虑,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运动健身: 并非推荐具体的运动项目,而是提炼古籍中“动则生阳”、“劳则气耗”的养生理念。介绍古人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如八段锦、五禽戏的雏形理念)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旺脾胃的整体思路。强调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第四部分:古籍启示下的现代脾胃养护 辨证思维的传承: 强调学习古人辨证论治的精神,鼓励读者在面对脾胃不适时,不要盲目套用网上的所谓“万能方”,而是应注重观察自身症状,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生活方式的重塑: 指导读者如何将古籍中的养生智慧,融入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例如,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合理安排用餐时间,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简单的养生锻炼,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内心的平静。 食养的个性化: 引导读者认识到,即使是同一种食物,对不同体质的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鼓励读者在了解基本原则后,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食养方案,而非照搬食谱。 预防为主的理念: 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日常的养护,而非等到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从而达到长久维持脾胃健康的目的。 《养生智慧:古籍中的脾胃调养之道》并非一本单纯的方药手册,而是一扇通往中医智慧宝库的窗口。它致力于让读者深刻理解脾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掌握从古籍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养生理念,并学会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脾胃调养策略。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以中医经典智慧为根基的、科学而有效的脾胃养护体系,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安享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养生的部分。《中医经典里的健脾养胃方》这本书,可以说是近期我读到的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核心、且实用性极强的著作。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养生鸡汤,而是深入到中医的根基,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脾胃调理方案。作者对于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后天之本”地位的阐述,让我对这个被忽视的器官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只知道它负责消化,但书中将其与我们身体的免疫力、情绪、甚至皮肤状态都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惊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经典的解读,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生硬地堆砌古文,而是将其中的精髓用现代人的语言重新阐释,并且能够联系到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问题。比如,书中提到“思虑伤脾”,结合我自己的经历,确实在压力大的时候,胃口就会变得很差,容易胀气。书中提供的调整方法,比如适度的运动和放松身心,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更不用说那些详细的方剂和食疗建议,每一个都附有清晰的辨证要点和适用人群,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而不是盲目尝试。我尝试了书中一个用陈皮、砂仁煲汤的方子,来缓解我饭后腹胀的问题,效果立竿见影,让我感觉非常惊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方法,更是教会你一种思维方式,让你学会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并用中医的智慧去呵护它。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养生充满好奇但又不太懂专业术语的人,《中医经典里的健脾养胃方》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及时雨”。我之前总觉得中医养生离我们很遥远,要么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神秘理论,要么是一些民间偏方。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中医里关于脾胃调养的精髓,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水湿”和“湿邪”的讲解,我之前总是分不清,以为就是身体水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我们平时觉得是“胖”或者“虚”,其实都可能和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有关。书中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脾胃像一个“农田”,负责耕耘和运输,如果“水太多”或者“土壤板结”,作物(气血)就长不好。这种描述方式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很多复杂的概念。而且,书中提供的食疗方也特别实用,很多食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如红豆、薏米、莲子等。我尝试了书中一个用这几种食材煮的粥,用来改善我总感觉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的情况,喝了几天之后,身体确实感觉轻盈了不少,胃口也有了明显改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中医的养生智慧,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

评分

这本《中医经典里的健脾养胃方》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尤其是对于那些和我一样,经常被各种消化不良、腹胀、胃痛等问题困扰的人来说。我平常就容易因为饮食不规律或者压力大而出现肠胃不适,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时好时坏。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作者并非空泛地讲养生,而是引经据典,从历代中医名家的论述中提炼出关于脾胃病机和治疗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痰湿”的讲解,之前总以为痰湿只存在于痰液里,没想到它还可以形成身体的各种病变,影响脾胃的功能。书中对湿邪形成的原因、症状表现以及不同程度的辨证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这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食疗方和中药方剂。我尝试了其中一个用山药、白术、茯苓等食材熬制的粥,连续喝了几周,感觉胃口变好了,大便也规律了很多。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食物的药用价值的解读,比如红枣、生姜、大麦等,让我平时吃饭也能多一份心思,知道哪些食物有助于健脾养胃,哪些需要注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虽然是中医经典的内容,但读起来并不晦涩,感觉就像和一位和蔼的长者在交流养生之道,充满了智慧和关怀。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健康类书籍之一。我一直对中医的脾胃调理很感兴趣,但市面上许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偶然间翻到这本《中医经典里的健脾养胃方》,就像是寻到了宝藏。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方剂,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与身体的其他脏腑息息相关,形成一个精妙的平衡系统。读到关于“土能生金”的比喻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多么重要,它不仅仅是消化食物,更是我们气血生化的源泉。书中对经典医籍的解读,比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里的相关论述,都写得鞭辟入里,让我看到了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讲解方剂时,不仅列出了组成和功效,还会结合具体的临床案例,生动地描述了辨证施治的过程,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原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娓娓道来,既有知识的启迪,又有治病的启示。我个人非常受益于书中关于“湿邪”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身体的不适,比如疲劳、食欲不振,都可能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书中提出的几种简单易行的祛湿方法,我尝试了几种,感觉效果确实不错,身体的沉重感减轻了不少,精力也比以前充沛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几个方子,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脾胃养护体系,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和调理身体。

评分

这本《中医经典里的健脾养胃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传家宝,里面藏着关于身体健康的宝贵财富。我一直认为,健脾养胃是身体健康的基石,而这本书恰恰深刻地阐释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深奥的中医经典,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且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脾虚”症状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列出一些常见的身体不适,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症状背后的根本原因,让我能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书中引用的许多古代医家的论述,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语境中,让我能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困境是息息相关的。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一个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促进脾胃消化的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之前常常出现的餐后腹胀感明显减轻了。而且,书中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调理方剂,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导,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适用性非常强,不是“一刀切”的建议。它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证而异,让我感觉像是拥有了一位私人中医顾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能更科学、更有效地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健康。

评分

书应该是正版,学到不少健身养生的知识。

评分

恩,好的,就是这样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昨天去广州购物中心看过,京东足足便宜20块,果断全部京东买,一买买了6本

评分

书应该是正版,学到不少健身养生的知识。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评

评分

评分

看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