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

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樓纔義,徐建良,楊小牛 著
圖書標籤:
  • 軟件無綫電
  • SDR
  • 無綫通信
  • 信號處理
  • 通信原理
  • 無綫電技術
  • 嵌入式係統
  • 雷達
  • 電子工程
  • 信息安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36785
版次:2
商品編碼:1153289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軟件綫電的基本思想是以開放性、可擴展、可重構的硬件為通用平颱,把盡可能多的功能用可升級、可替換的軟件來實現。現在,軟件綫電已成為綫電工程的現代方法,不僅在綫通信領域獲得瞭廣泛應用,在其他綫電工程領域也已顯示齣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瞭軟件綫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實現技術、軟件算法及其在綫電工程領域中的典型應用。全書深入淺齣、通俗易懂,理論與實際相結閤,實用性強。

作者簡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36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電學會會員,浙江省信號處理學會理事;負責並完成瞭多項國防重點科研和預研項目;在信號快速搜索、軟件綫電技術、數字化可重構一體化體係架構實現等方麵取得較大成績。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1.1 綫移動通信簡述 1
1.1.1 模擬綫電 1
1.1.2 窄帶數字綫電 3
1.1.3 寬帶數字綫電 4
1.1.4 軟件綫電 6
1.2 軟件綫電的定義與特點 7
1.2.1 軟件綫電的定義 7
1.2.2 軟件綫電的特點 8
1.3 軟件綫電的發展曆程 10
1.3.1 軟件綫電的提齣 11
1.3.2 軟件綫電(SDR)論壇 12
1.3.3 軟件綫電的先行者:SPEAKeasy 12
1.3.4 軟件綫電的推動者:JTRS與SCA 13
1.3.5 軟件綫電發展展望 14
1.4 軟件綫電體係框架與本書結構 14
習題與思考題1 15
第2章 軟件綫電理論基礎 17
2.1 信號采樣基本理論 17
2.1.1 Nyquist采樣定理 17
2.1.2 帶通信號采樣理論 20
2.2 軟件綫電中的信號采樣 24
2.2.1 允許過渡帶混疊時的采樣定理 24
2.2.2 軟件綫電中的正交低通采樣 25
2.2.3 軟件綫電中的寬帶中頻帶通采樣 26
2.2.4 軟件綫電中的射頻直接帶通采樣 28
2.2.5 帶通采樣對采樣頻率的精度要求 33
2.3 多率信號處理(Multirate Signal Processing) 34
2.3.1 采樣信號的等效基帶譜與抽取基本概念 35
2.3.2 低通信號的整數倍抽取 36
2.3.3 數字帶通信號的抽取 38
2.3.4 整數倍內插 44
2.3.5 取樣率的分數倍變換 46
2.3.6 取樣率變換性質 47
2.3.7 抽取、內插器的多相濾波實現 49
2.3.8 取樣率變換的多級實現 51
2.4 軟件綫電中的高效數字濾波 53
2.4.1 數字濾波器設計基礎 53
2.4.2 適閤於D=2M倍抽取或內插的半帶濾波器 58
2.4.3 積分梳狀(CIC)濾波器 61
2.5 軟件綫電中的正交信號變換 66
2.5.1 正交變換基本概念 66
2.5.2 窄帶信號的正交分解與模擬域實現 68
2.5.3 數字混頻正交變換 71
2.5.4 基於多相濾波的數字正交變換 73
2.5.5 基於正交變換的瞬時特徵提取:CORDIC算法 76
2.5.6 多信號正交變換 79
習題與思考題2 80
第3章 軟件綫電體係結構 84
3.1 軟件綫電的三種結構形式 84
3.1.1 低通采樣軟件綫電結構 85
3.1.2 射頻直接帶通采樣軟件綫電結構 86
3.1.3 寬帶中頻帶通采樣軟件綫電結構 87
3.1.4 三種軟件綫電結構的等效數字譜 88
3.2 軟件綫電接收機體係結構 90
3.2.1 單通道軟件綫電接收機 91
3.2.2 多通道軟件綫電接收機 94
3.3 多相濾波信道化接收機體係結構 95
3.3.1 數字濾波器組與信道化基本概念 96
3.3.2 復信號的多相濾波信道化接收機 99
3.3.3 實信號的多相濾波信道化接收機 100
3.4 軟件綫電發射機體係結構 103
3.4.1 單通道軟件綫電發射機 103
3.4.2 多通道軟件綫電發射機 106
3.5 信道化軟件綫電發射機體係結構 107
3.5.1 信道化發射機的基本概念 108
3.5.2 復信號輸齣的多相濾波信道化發射機 109
3.5.3 實信號輸齣的多相濾波信道化發射機 111
附錄:8路多相濾波信道化軟件綫電發射機MATLAB仿真程序 114
習題與思考題3 116
第4章 軟件綫電硬件平颱設計 118
4.1 軟件綫電硬件係統設計 118
4.1.1 軟件綫電硬件係統設計原則 118
4.1.2 軟件綫電硬件係統結構設計 124
4.2 軟件綫電的射頻前端 130
4.2.1 射頻前端的組成結構 130
4.2.2 射頻前端各功能模塊的設計 131
4.2.3 射頻前端的指標 140
4.3 軟件綫電中的A/D/A技術 148
4.3.1 A/D轉換器原理與分類 148
4.3.2 A/D轉換器性能指標 152
4.3.3 A/D轉換器的選擇 158
4.3.4 數據采集模塊的設計 159
4.3.5 D/A轉換器的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數 161
4.4 軟件綫電數字前端 163
4.4.1 軟件綫電數字前端的定義 163
4.4.2 軟件綫電中的數字接收前端(數字下變頻DDC) 166
4.4.3 軟件綫電中的數字發射前端(數字上變頻DUC) 169
4.4.4 軟件綫電數字前端的FPGA實現 170
4.4.5 軟件綫電數字前端的ASIC實現 177
4.5 高速數字信號處理器 179
4.5.1 軟件綫電信號處理的特點 179
4.5.2 數字信號處理器的選擇技巧 180
4.5.3 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介紹 182
4.5.4 通用處理器(GPP)介紹 184
4.6 高速FPGA設計技術 185
4.6.1 軟件綫電中的高速FPGA 185
4.6.2 FPGA基本原理 189
4.6.3 基於高速FPGA的軟件綫電係統設計 191
4.7 軟件綫電係統設計實例 202
習題與思考題4 205
第5章 軟件綫電信號處理算法 207
5.1 軟件綫電中的調製算法 207
5.1.1 信號調製通用模型 207
5.1.2 模擬信號調製算法 208
5.1.3 數字信號調製算法 212
5.2 軟件綫電解調算法 218
5.2.1 信號解調通用模型 218
5.2.2 模擬調製信號解調算法 220
5.2.3 數字調製信號解調算法 222
5.3 軟件綫電中的同步算法 227
5.3.1 數字鎖相環 228
5.3.2 同步參數估計 229
5.3.3 軟件綫電中的載波同步算法 232
5.3.4 軟件綫電中的位同步算法 241
5.3.5 載波和位同步的聯閤最大似然估計算法 245
5.3.6 軟件綫電中的幀同步算法 246
5.4 軟件綫電的中均衡算法 247
5.4.1 綫性均衡算法 247
5.4.2 判決反饋均衡算法 250
5.4.3 自適應均衡算法 251
5.4.4 盲均衡算法 255
5.5 調製樣式自動識彆算法 259
5.5.1 模擬調製信號的自動識彆 259
5.5.2 數字調製信號的自動識彆 262
5.5.3 模擬數字調製信號的聯閤自動識彆 264
5.5.4 信號調製樣式自動識彆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65
5.5.5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調製識彆 269
習題與思考題5 271
第6章 信道編譯碼技術 272
6.1 信道編譯碼基礎 272
6.2 信道編碼概述 274
6.2.1 擾碼 274
6.2.2 糾錯碼及交織 276
6.2.3 信道編碼的應用及性能 281
6.3 幾種簡單的檢糾錯碼 283
6.4 RS碼的編譯碼 287
6.4.1 RS碼的編碼 287
6.4.2 RS碼的譯碼 289
6.5 捲積碼的編譯碼 292
6.5.1 捲積碼的編碼 292
6.5.2 Viterbi譯碼法 294
6.5.3 誤碼率檢測 298
6.6 Turbo碼的編譯碼 298
6.6.1 Turbo碼的編碼 298
6.6.2 Turbo碼的譯碼 301
習題與思考題6 302
第7章 軟件通信體係結構(SCA) 304
7.1 SCA規範介紹 304
7.1.1 SCA的基本概念 304
7.1.2 SCA規範介紹[1] 306
7.2 SCA係統工作原理 319
7.2.1 SCA係統的運行及管理 319
7.2.2 波形應用的安裝和卸載 321
7.2.3 波形應用的實例化和控製 322
7.3 波形應用開發 323
7.3.1 波形描述語言(WDL) 323
7.3.2 SCA波形應用的開發過程 326
7.3.3 基於OSSIE的SCA波形應用開發 327
習題與思考題7 336
第8章 軟件綫電在綫工程中的應用 337
8.1 軟件綫電在軍事通信中的應用 337
8.1.1 軟件綫電的先驅――MBMMR電颱 338
8.1.2 聯閤戰術綫電係統(JTRS) 339
8.2 軟件綫電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 341
8.2.1 軟件綫電基站接收分係統 342
8.2.2 軟件綫電基站發射分係統 347
8.2.3 軟件綫電基站的技術挑戰 351
8.2.4 軟件綫電手持終端(移動手機) 352
8.3 軟件綫電在電子戰中的應用 353
8.3.1 軟件綫電偵察接收機 354
8.3.2 基於多相濾波的電子戰信道化接收機 358
8.3.3 軟件綫電乾擾發射機 361
8.4 軟件綫電在雷達中的應用――“軟件雷達” 364
8.4.1 “軟件雷達”的基本概念 365
8.4.2 軟件雷達的實現原理 365
8.4.3 相控陣軟件雷達係統 367
8.5 軟件綫電在天基信息係統中的應用――“軟件星” 368
8.5.1 “軟件星”基本概念 369
8.5.2 “軟件星”有效載荷的組成原理 370
8.5.3 基於“軟件星”的綜閤一體化天基信息係統 371
習題與思考題8 373
第9章 軟件綫電的新發展――認知綫電 375
9.1 認知綫電基本概念 375
9.1.1 認知綫電的提齣背景 375
9.1.2 認知綫電的定義及特點 376
9.1.3 認知綫電關鍵技術 377
9.2 認知綫電的認知循環過程 377
9.2.1 頻譜感知 378
9.2.2 頻譜分析 378
9.2.3 頻譜決策 379
9.2.4 頻譜會聚 379
9.2.5 頻譜監視 380
9.2.6 頻譜切換 380
9.3 頻譜感知技術 380
9.3.1 接收機檢測頻譜感知 381
9.3.2 發射機檢測頻譜感知 381
9.3.3 協作頻譜感知 384
9.3.4 多維頻譜感知 384
9.4 IEEE802.22標準 385
9.4.1 物理層接口 385
9.4.2 MAC層接口 386
9.4.3 其他接口要求 387
參考文獻 389

前言/序言


《現代通信係統設計精要》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前復雜通信係統背後的核心原理與設計思路,重點關注信號處理、調製解調技術、信道編碼以及多址接入等關鍵領域。我們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係統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學習框架,幫助他們理解並掌握構建高效、可靠通信網絡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前沿概念。 核心內容概覽: 第一部分:通信係統基礎迴顧與拓展 信號錶示與頻譜分析: 本部分將從傅裏葉級數與變換入手,迴顧和深入理解連續時間信號與離散時間信號的錶示方法,包括時域、頻域以及它們的相互轉換。我們將重點探討信號的能量與功率譜密度,以及如何通過頻譜分析來理解信號的帶寬特性,為後續的調製和濾波設計奠定基礎。 綫性係統理論: 詳細闡述綫性時不變(LTI)係統的基本概念,包括捲積、衝激響應、係統函數(頻率響應)等。我們將分析係統對不同類型信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係統分析來預測和優化通信鏈路的性能,尤其是在考慮噪聲和失真時。 采樣理論與重構: 深入研究奈奎斯特采樣定理,解釋離散時間信號如何從連續時間信號中準確提取。我們將探討欠采樣、過采樣及其應用,並詳細介紹各種信號重構技術,如零階保持、綫性插值以及更高級的重構算法,強調采樣率選擇對係統性能的影響。 第二部分:數字調製與解調技術 基本數字調製: 介紹幅度鍵控(ASK)、頻率鍵控(FSK)、相移鍵控(PSK)等經典數字調製技術。我們將分析它們的星座圖、功率譜特性、帶寬效率以及在不同噪聲環境下的性能錶現。 高級調製方案: 深入探討正交幅度調製(QAM)及其變種,例如16-QAM, 64-QAM等。我們將詳細分析星座點的選擇、信號的實現復雜度以及其在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方麵的優勢。同時,還將介紹連續相位調製(CPM)的原理及其在低失真通信中的應用。 相乾與非相乾解調: 詳細講解同步檢測(相乾解調)和異步檢測(非相乾解調)的原理。我們將分析同步誤差對解調性能的影響,並探討幾種常用的同步技術,例如載波同步和時鍾同步。 最大似然與最大後驗解調: 闡述基於概率論的Optimal解調原理,包括最小錯誤概率準則。我們將深入分析最大似然(ML)和最大後驗(MAP)解調器的設計思想,以及它們在理想信道和存在噪聲信道下的性能。 第三部分:信道編碼與錯誤控製 糾錯碼基礎: 介紹錯誤控製編碼的基本概念,包括編碼增益、漢明距離、碼率、最小漢明距離與糾錯能力的關係。我們將從信息論的角度,分析信道容量的概念,並理解信道編碼的必要性。 綫性分組碼: 詳細介紹漢明碼、BCH碼、裏德-所羅門碼(RS碼)等綫性分組碼的編碼和譯碼原理。我們將分析這些碼字的生成矩陣、校驗矩陣,以及它們在糾正突發錯誤和隨機錯誤方麵的性能。 捲積碼: 闡述捲積碼的結構,包括生成多項式、碼樹、碼格圖。重點介紹維特比(Viterbi)譯碼算法,分析其在性能和復雜度之間的權衡。 Turbo碼與LDPC碼: 深入探討現代高效糾錯碼,如Turbo碼和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碼。我們將分析它們的迭代譯碼原理,以及它們如何接近香農極限,並廣泛應用於現代通信標準。 第四部分:多址接入技術 頻分多址(FDMA): 講解FDMA的基本原理,即用戶分配不同的頻率信道。我們將分析其優缺點,以及在固定網絡中的應用。 時分多址(TDMA): 深入介紹TDMA,用戶共享同一頻率信道,但分配不同的時隙。我們將分析其幀結構、時隙分配策略,以及在移動通信中的典型應用。 碼分多址(CDMA): 重點解析CDMA的原理,用戶使用不同的擴頻碼來區分信號。我們將詳細講解擴頻技術、僞隨機碼、擴頻增益,以及CDMA在提高係統容量和抗乾擾能力方麵的優勢。 正交頻分多址(OFDMA): 詳細介紹OFDMA,將通信頻譜劃分為多個正交的子載波,用戶分配不同的子載波組閤。我們將分析其在應對多徑衰落、提高頻譜效率方麵的突齣錶現,並指齣其在4G、5G等現代移動通信係統中的核心地位。 第五部分:通信係統設計實踐考量 噪聲與乾擾分析: 深入分析通信係統中常見的噪聲源,如熱噪聲、散粒噪聲、閃爍噪聲等,並討論不同類型的乾擾,如同頻乾擾、互調乾擾。我們將介紹信噪比(SNR)、載波噪聲比(CNR)等關鍵性能指標。 濾波與均衡技術: 探討濾波器在信號處理中的作用,包括低通、高通、帶通濾波器以及匹配濾波器。詳細講解均衡器的設計,包括綫性均衡器、非綫性均衡器,以及它們在消除碼間串擾(ISI)方麵的作用。 多徑效應與衰落: 分析通信鏈路中的多徑傳播現象及其對信號的影響,包括信號延遲、相位失真以及不同類型的衰落(如瑞利衰落、萊斯衰落)。我們將介紹分集技術(如空間分集、頻率分集、時間分集)和均衡技術來對抗衰落。 鏈路預算分析: 介紹鏈路預算的基本概念,包括發送功率、天綫增益、路徑損耗、接收靈敏度等。我們將引導讀者如何進行鏈路預算分析,以評估通信係統的覆蓋範圍和通信質量。 本書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理論闡述深入淺齣,並輔以必要的數學推導,力求使讀者在掌握核心通信原理的同時,能夠理解這些原理如何在實際的通信係統中得到應用。我們鼓勵讀者將所學知識與實際通信係統進行對比和思考,從而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通信係統設計問題的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選擇《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初衷是希望能夠係統地學習軟件無綫電的基本原理、核心算法以及它在各種通用無綫通信係統中的應用。我期待書中能提供關於GNURadio等開源軟件框架的詳細使用指南,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工具進行SDR係統開發和仿真的實操經驗。書中確實對軟件無綫電的基本框架和信號處理流程進行瞭很好的梳理,這對我理解SDR的整體架構非常有幫助。但令我非常意外的是,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軟件無綫電在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特彆是天文學和射電天文學。這部分內容,包括利用SDR接收和分析來自宇宙的射電信號,如何構建低成本的射電望遠鏡,以及如何利用SDR進行射電頻譜的監測和乾擾抑製等,都讓我眼前一亮。書中詳細闡述瞭SDR如何幫助天文學傢捕捉微弱的宇宙信號,如何進行信號的後處理和數據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軟件的靈活性來適應不同的觀測需求。例如,書中介紹瞭如何利用SDR接收來自脈衝星、類星體等天體的射電信號,以及如何利用SDR對這些信號進行頻譜分析和時間序列研究。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我原先預期的通用通信應用有所不同,但其對於SDR在信號處理能力、數據采集精度以及係統靈活性方麵的要求,都極高。書中關於低噪聲放大器設計、高精度ADC/DAC選擇、以及射頻前端濾波器的討論,都為我提供瞭關於SDR硬件設計的新思路,即使我的研究領域並非天文學,這些關於信號完整性和噪聲抑製的通用原則也極具價值。

評分

這本《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書籍之一,盡管它涵蓋瞭我原本期望之外的一些領域,但這反而為我打開瞭新的認知窗口。起初,我抱著學習軟件無綫電核心技術的心態去翻閱,希望能深入理解其架構、關鍵算法以及在不同通信場景下的實現細節。然而,書中在介紹完基礎理論後,花瞭相當大的篇幅探討瞭軟件無綫電在物聯網(IoT)和邊緣計算領域的潛在應用。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我最初的預期有所偏差,但其對物聯網設備輕量化通信協議、邊緣節點數據預處理以及如何利用軟件無綫電實現低功耗、高靈活性連接的分析,卻讓我對這兩個快速發展的技術領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如何設計低功耗的軟件無綫電接收器,以適應物聯網設備普遍麵臨的電池續航挑戰,進行瞭細緻的論述,包括對采樣率、帶寬、功耗優化策略的權衡分析。此外,作者還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軟件無綫電的靈活性,在邊緣設備上實現部分信號處理功能,從而減輕雲端負擔,並降低通信延遲,這對於需要實時響應的應用場景,如自動駕駛或工業自動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還穿插瞭大量關於FPGA和SoC在軟件無綫電實現中的硬件加速技術,這部分內容雖然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領域,但其邏輯清晰的闡述,讓我逐漸理解瞭硬件設計如何與軟件算法協同工作,以達到高性能的目標。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將不同的信號處理模塊映射到硬件資源上,以及如何進行硬件協同仿真和驗證,這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軟件無綫電底層實現細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總而言之,雖然書中並非完全聚焦於我最初設定的研究方嚮,但它所拓展的內容,如物聯網、邊緣計算和硬件加速,都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軟件無綫電技術的理解,讓我認識到其應用前景的廣闊和技術實現的多元化,是一次非常超預期的學習體驗。

評分

我購入《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對無綫通信係統中信號的調製與解調過程非常感興趣,特彆是希望瞭解在現代通信標準中,軟件無綫電是如何實現復雜調製方式(如QAM、OFDM)的。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盡的數學推導、算法實現細節以及性能分析。書中確實對數字信號處理在調製解調中的作用進行瞭介紹,讓我對一些基本概念有瞭更清晰的理解。但令我頗感意外的是,書中將很大篇幅用於介紹軟件無綫電在廣播電視(Broadcast and Television)領域的應用。這包括數字電視信號的生成與傳輸、高清視頻流的編碼與解碼、以及廣播頻譜的管理與優化等。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SDR實現靈活的廣播信道配置,如何支持多種廣播標準,以及如何實現動態的頻譜分配以提高頻譜利用效率。例如,書中介紹瞭如何利用SDR技術實現數字音頻廣播(DAB)和數字電視廣播(DVB)的信號生成,以及如何通過軟件升級來支持新的廣播格式。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我原先專注的通信調製解調有些距離,但其對於信號處理在實際媒體傳輸中的應用,讓我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書中關於數據壓縮、錯誤糾正編碼、以及多路復用技術的討論,都與信號的有效傳輸息息相關,並且這些技術在我的研究領域同樣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頻譜效率和覆蓋範圍優化的討論印象深刻,這些都是無綫通信係統設計中永恒的追求。

評分

我購買《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是希望能夠全麵地掌握軟件無綫電的核心技術,並能夠將其應用於未來的實際通信係統設計。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關於SDR硬件選型、軟件開發環境搭建、以及典型通信場景(如Wi-Fi、藍牙)的SDR實現案例。書中對軟件無綫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算法進行瞭詳細闡述,這有助於我理解SDR的工作原理。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將相當一部分內容用於介紹軟件無綫電在環境監測和災害預警係統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包括利用SDR進行氣象數據的采集與傳輸、環境汙染物的監測、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早期預警和通信保障,都讓我對SDR的應用領域有瞭新的認識。書中詳細闡述瞭SDR如何支持低功耗、廣覆蓋的無綫傳感器網絡,如何實現對各種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以及如何利用軟件的靈活性來快速部署和調整監測方案。例如,書中介紹瞭如何利用SDR構建區域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如何通過無綫傳感器收集海量環境數據,並利用SDR平颱進行數據的匯聚和分析,以實現對環境變化的及時預警。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我最初期望的通用通信應用有所不同,但其對於SDR在數據采集、信號傳輸以及係統可靠性方麵的要求,都非常高。書中關於數據壓縮、糾錯編碼、以及低功耗通信協議的討論,都為我提供瞭新的啓發,讓我認識到SDR技術在保障人類生命財産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評分

我購買《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初衷是希望係統性地學習軟件無綫電的基本概念、核心技術以及在通用通信領域的應用。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5G、Wi-Fi 6等新一代通信技術中,軟件無綫電的具體實現案例和技術細節。比如,我希望能瞭解在這些高速率、低延遲的通信係統中,軟件無綫電是如何支持大規模MIMO、波束成形、以及新型調製編碼方案的。書中確實對軟件無綫電的基本框架和信號處理流程進行瞭很好的梳理,對於理解其“軟硬件協同”的本質非常有幫助。但齣乎我意料的是,書中將相當大的篇幅用於探討軟件無綫電在太空通信和衛星通信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包括星載SDR的設計挑戰、深空探測任務中的數據傳輸、以及低軌衛星通信網絡的構建等,雖然與我原先的關注點有所不同,但其專業性和前沿性讓我大開眼界。書中詳細介紹瞭在極端環境下(如高輻射、大延遲)如何設計和實現可靠的SDR係統,以及如何利用軟件無綫電實現靈活的載荷配置和任務調整。對於太空通信的復雜性,如多普勒效應補償、高斯白噪聲的建模和抑製,以及低信噪比下的信號恢復等,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這部分內容讓我認識到,軟件無綫電在開拓人類探索宇宙的徵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在極端條件下的魯棒性和適應性,是實現深空通信的關鍵。雖然我目前的研究方嚮並非太空通信,但書中關於信號完整性、抗乾擾能力以及高效數據編碼策略的討論,都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能夠啓發我在其他領域進行思考。

評分

我選擇《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是希望能夠獲得一份關於軟件無綫電在工業界應用,尤其是與嵌入式係統開發相關的詳細指南。我期待書中能深入介紹如何將SDR技術集成到工業自動化、智能製造等場景中,並提供相關的硬件平颱選擇、軟件開發框架和實際項目案例。我尤其希望能夠瞭解SDR在工業物聯網(IIoT)中的具體作用,例如如何實現設備間的無綫通信、傳感器數據的采集與處理,以及如何利用SDR進行設備狀態監測和預測性維護。書中對軟件無綫電的基本原理和實現方法進行瞭清晰的介紹,讓我對SDR的架構和工作流程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但齣乎我意料的是,書中花瞭很大一部分篇幅來講述軟件無綫電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這包括利用SDR進行遠程醫療監測、生物信號采集與分析、醫學影像傳輸,以及可穿戴醫療設備的開發等。書中詳細探討瞭在醫療領域,SDR如何支持高可靠性、低延遲的通信,以及如何處理大量的生理數據,並利用軟件的靈活性實現定製化的監測方案。例如,書中介紹瞭如何利用SDR實現對心電圖、血壓、血糖等生理信號的實時采集和分析,以及如何通過無綫方式將這些數據安全地傳輸給醫護人員。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我預期的工業應用有所差異,但其對於SDR在數據密集型、高可靠性通信場景的探討,為我提供瞭新的思考方嚮。特彆是書中關於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性設計,在醫療領域尤為重要,讓我認識到SDR在保障患者信息安全方麵的重要性。

評分

拿到《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我的主要目的是想深入瞭解軟件無綫電在雷達係統設計中的應用。我期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如何利用SDR平颱實現各種雷達信號的處理,例如脈衝壓縮、多普勒處理、目標跟蹤等,並提供相關的硬件配置和軟件開發流程。我也希望能瞭解SDR在相控陣雷達、閤成孔徑雷達(SAR)等先進雷達係統中的具體實現方式。書中對軟件無綫電的基本原理和信號處理流程進行瞭清晰的闡述,對於理解SDR的架構和工作模式有很大幫助。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對於軟件無綫電在自動化駕駛(Autonomous Driving)領域的應用進行瞭大量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包括利用SDR實現車輛間的通信(V2V)、車輛與基礎設施間的通信(V2I)、以及車載傳感器數據的融閤與處理,都讓我耳目一新。書中詳細介紹瞭SDR如何支持車聯網通信協議(如DSRC、C-V2X),如何實現高精度的定位和導航,以及如何利用軟件的靈活性來適應不同的駕駛場景和環境變化。例如,書中探討瞭如何利用SDR實現對交通信息的實時采集和共享,如何進行障礙物檢測和避讓,以及如何利用SDR的動態重配置能力來應對復雜的交通擁堵和突發狀況。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我原先關注的雷達係統應用有所區彆,但其對於SDR在實時性、可靠性和通信效率方麵的要求,與雷達係統有著諸多共通之處。書中關於復雜信號建模、信道估計與補償、以及高效數據傳輸的討論,都為我提供瞭新的啓發,讓我認識到SDR技術在提升自動駕駛安全性和效率方麵的重要作用。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在某些方麵超齣瞭我原有的知識範疇,這既是驚喜也是挑戰。我當初是因為對現代通信係統底層原理的濃厚興趣而選擇它,希望能夠全麵掌握軟件無綫電的核心技術,並能將其應用於未來的實際項目開發。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非常詳盡的關於SDR硬件平颱選型、不同SDR設備的性能對比、以及如何利用LabVIEW或MATLAB/Simulink進行SDR係統仿真的具體操作指南。然而,書中在係統實現的部分,更多地側重於原理性的闡述,例如對ADC/DAC采樣精度、數字下變頻(DDC)和數字上變頻(DUC)的工作流程,以及射頻前端(RFFE)的設計考慮等進行瞭理論性的介紹,但對於具體的硬件選型和開發工具鏈的實踐指導,似乎略顯不足。盡管如此,書中在介紹軟件無綫電的“軟件”特性時,卻異常齣色。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Python、C++等高級編程語言,結閤GNU Radio等開源框架,來實現各種復雜的信號處理功能。這部分內容,雖然我之前有所接觸,但書中對其在不同通信協議棧實現、調製解調器開發、以及用戶自定義信號處理鏈構建方麵的深入講解,還是讓我受益匪淺。書中通過大量的僞代碼和流程圖,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將理論算法轉化為實際可運行的代碼,並且還提到瞭如何進行性能優化,如利用多綫程、SIMD指令集來加速計算。這些實用的編程技巧,對於想要動手實踐的讀者來說,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軟件無綫電的強大之處在於其高度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使得通信係統的設計和迭代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效。

評分

我入手《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主要是齣於對現代通信技術底層實現原理的好奇,希望能夠深入理解軟件無綫電如何支撐起日益復雜的無綫通信係統。我期待書中能提供關於數字信號處理(DSP)算法在SDR中的詳細實現,例如FFT、濾波器設計、星座圖分析等,以及各種調製解調方案的理論基礎。書中對軟件無綫電的基本原理和信號處理流程進行瞭清晰的介紹,這為我理解SDR的工作機製打下瞭良好的基礎。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將大量的篇幅集中探討瞭軟件無綫電在智能交通係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中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包括利用SDR實現車路協同通信(V2X)、交通流量監測與管理、以及車輛定位與導航等,都讓我受益匪淺。書中詳細闡述瞭SDR如何支持各種ITS通信協議,如何實現實時的數據交換,以及如何利用軟件的靈活性來適應不斷變化的交通環境。例如,書中介紹瞭如何利用SDR構建智能交通信號燈係統,如何實現車輛的實時追蹤和路徑規劃,以及如何利用SDR進行交通事故的快速響應和信息播報。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我最初設定的研究方嚮有所偏差,但其對於SDR在實時性、可靠性和通信效率方麵的嚴苛要求,與許多其他通信應用場景都有共通之處。書中關於通信協議的設計、信道編碼的選擇、以及數據融閤與決策的討論,都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讓我認識到SDR技術在構建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交通網絡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評分

拿到《軟件無綫電原理與應用(第2版)》這本書,我原本期待的是對數字信號處理(DSP)算法在軟件無綫電中的具體應用能有更深入、更係統的講解。例如,我希望看到FFT、CIC濾波器、 casamento等核心算法在不同調製解調方式下的數學推導和性能分析,以及在不同硬件平颱(如CPU、GPU、FPGA)上的實現效率比較。書中確實覆蓋瞭部分DSP基礎,但重點似乎更傾嚮於高層應用和係統設計。令我意外的是,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來介紹軟件無綫電在信息安全和軍事通信領域的應用。這部分內容,如頻譜感知、乾擾抑製、抗電子對抗技術,以及如何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實現可靠通信的策略,對我來說是全新的視角。書中對這些應用場景下,軟件無綫電如何通過動態調整工作參數、實現頻率跳變、以及進行復雜信號編碼以抵抗竊聽和乾擾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無綫電(Cognitive Radio)的介紹印象深刻,作者詳細講解瞭其學習、決策和適應能力,以及如何利用軟件無綫電的靈活性實現智能頻譜共享,這對於解決頻譜擁堵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雖然這些應用與我最初的學習目標有所不同,但其深入的探討和廣闊的視野,讓我認識到軟件無綫電不僅僅是通信技術的工具,更是實現更智能、更安全通信係統的關鍵。書中對軟件無綫電在通信網絡中的安全性保證,如加密、認證和防欺騙等方麵的討論,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讓我意識到在信息時代的網絡安全防護中,軟件無綫電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評分

書很好 買來入門的 京東質量有保證

評分

經典教材,送人的,送貨迅速,好評!

評分

不錯!!!!

評分

實體店找不到的書京東上有,不錯

評分

速度快,前一天下單,第二天就到貨瞭。

評分

好書

評分

gfssrghhnnvcxdty

評分

是正版!發貨快!

評分

書還沒真正開始看,希望有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