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001
第二章 秦代事迹——005
第一节 始皇治法 | 006
第二节 始皇拓土 | 011
第三节 秦之失政 | 013
第四节 二世之立 | 017
第三章 秦汉兴亡——021
第一节 陈涉首事 | 022
第二节 刘项亡秦 | 025
第三节 诸侯相王 | 032
第四节 楚汉兴亡 | 036
第四章 汉初事迹——043
第一节 高祖初政 | 044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 046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 051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 053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 062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 065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075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 076
第二节 儒术之兴 | 079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 082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 084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 094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 095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 097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 100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 103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 107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 113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 121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 124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 127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 129
第十六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四 | 131
第六章 汉末事迹——133
第一节 元帝宽弛 | 134
第二节 成帝荒淫 | 140
第三节 哀帝纵恣 | 146
第七章 新室始末——153
第一节 新莽得政 | 154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 158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 162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 168
第五节 新莽败亡 | 172
第八章 后汉之兴——179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 180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 183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 187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 188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 192
第九章 后汉盛世——197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 | 198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 204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 210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 216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 219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 221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 224
第十章 后汉衰乱——229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 230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 237
第三节 后汉羌乱 | 245
第四节 党锢之祸 | 251
第五节 灵帝荒淫 | 253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 255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 258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265
第一节 何进之败 | 266
第二节 董卓之乱 | 270
第三节 李傕郭汜之乱 | 273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 276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 281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 285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 293
第八节 赤壁之战 | 295
第九节 刘备入蜀 | 300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 305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 309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 311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315
第一节 三国分立 | 316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 319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 323
第四节 魏氏衰乱 | 327
第五节 魏平辽东 | 331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 332
第七节 蜀魏之亡 | 340
第八节 孙吴盛衰 | 347
第九节 孙吴之亡 | 352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 357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365
第一节 昏制 | 366
第二节 族制 | 372
第三节 户口增减 | 374
第四节 人民移徙 | 378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 383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389
第一节 豪强 | 390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 393
第三节 游侠 | 398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 403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 406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411
第一节 秦汉人訾产蠡测 | 412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人 | 414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 417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 420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 423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427
第一节 农业 | 428
第二节 工业 | 432
第三节 商业 | 434
第四节 钱币 | 438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445
第一节 饮食 | 446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 449
第三节 衣服 | 451
第四节 宫室 | 456
第五节 葬埋 | 461
第六节 交通 | 466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481
第一节 政体 | 482
第二节 封建 | 484
第三节 官制 | 491
第四节 选举 | 504
第五节 赋税 | 517
第六节 兵制 | 525
第七节 刑法 | 535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553
第一节 学校 | 554
第二节 文字 | 569
第三节 儒家之学 | 578
第四节 百家之学 | 590
第五节 史学 | 597
第六节 文学美术 | 605
第七节 自然科学 | 610
第八节 经籍 | 616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621
第一节 祠祭之礼 | 622
第二节 诸家方术 | 627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 631
第四节 图谶 | 634
第五节 神仙家 | 638
第六节 道教之原 | 641
第七节 佛教东来 | 645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仿佛作者是那位时代的亲历者,对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我尤其留意了书中关于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的描述,这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帝王将相的刻画,而是通过对民间经济活动、风俗习惯乃至法律条文的细致描摹,立体地还原了一个鲜活的秦汉社会。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感觉历史的车轮是如此必然地向前滚动,没有丝毫的突兀或断裂。这种全景式的铺陈,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标记,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的集体命运。
评分与市面上其他同类著作相比,这套书在理论构建上的雄心和最终达成的效果是超乎预期的。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并且将这种解释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明演进框架下进行考量。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经常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地理学的视角来佐证其观点。这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极为坚固和全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线性叙事,而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动态系统。这套书无疑为研究秦汉历史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新标杆。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体验,更像是在参加一场由顶尖学者主持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这次的主讲人极其擅长将复杂的议题简化而不失深度。它在处理那些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洞察力。例如,书中对于郡县制和分封制长期博弈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种超越既有框架的批判性思维,是这套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而是在启发读者去质疑和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结论。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或提升历史思维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维助推剂”。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捧起这套书时,我对它的厚度感到一丝敬畏,但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鲜明,他仿佛不是在记录过去,而是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字流畅自然,即便是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史料的甄选和引证,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通过精妙的梳理,构建起一个逻辑自洽的论证体系。这种扎实的学理基础与生动的叙事手法相结合,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断代史的刻板印象,让我体会到历史研究可以如此充满活力和思辨性。
评分这套书的篇幅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对古老文明的深度潜水。从装帧的质感到内文的排版,都能感受到编著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们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忘记自己是在研读严肃的历史文献,仿佛正亲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对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乃至思想文化的阐述,都做到了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的完美结合,很少有同类作品能达到如此详尽和平衡的程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视角独特,逻辑缜密,足以让人对秦汉之际的变革产生全新的理解。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绝对是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
评分可以,很不错,搞活动买的价格也不错。
评分很好,质量不错
评分书有些损坏。。。。。。
评分半文言写作,正版,印刷质量好,就是有部分字体太小
评分书本较轻,运输过程中有压痕,但质量似乎还可以
评分打算买齐一套,买书是最快乐的事情
评分很好,虽然还没看,但确定是正版。快递很快,次日达
评分充电学习而已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吕思勉的经典之作,支持京东自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