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秦汉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中国古代史
  • 断代史
  • 历史研究
  • 史学
  • 秦朝
  • 汉朝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35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4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56
字数:62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易中天最为尊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
  《秦汉史》是研究秦汉史基本的参考书之一
  秦汉时期,风云际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奠基
  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大统一

内容简介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五部断代史之一,初版于1947 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基本的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杨宽曾总结说:“此书把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既作了全面的有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作比较详尽的阐释。对于社会经济部分,叙述全面而又深入。”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 1957),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15 岁入县学,17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有《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传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001
第二章 秦代事迹——005
第一节 始皇治法 | 006
第二节 始皇拓土 | 011
第三节 秦之失政 | 013
第四节 二世之立 | 017
第三章 秦汉兴亡——021
第一节 陈涉首事 | 022
第二节 刘项亡秦 | 025
第三节 诸侯相王 | 032
第四节 楚汉兴亡 | 036
第四章 汉初事迹——043
第一节 高祖初政 | 044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 046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 051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 053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 062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 065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075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 076
第二节 儒术之兴 | 079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 082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 084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 094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 095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 097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 100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 103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 107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 113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 121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 124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 127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 129
第十六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四 | 131
第六章 汉末事迹——133
第一节 元帝宽弛 | 134
第二节 成帝荒淫 | 140
第三节 哀帝纵恣 | 146
第七章 新室始末——153
第一节 新莽得政 | 154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 158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 162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 168
第五节 新莽败亡 | 172
第八章 后汉之兴——179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 180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 183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 187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 188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 192
第九章 后汉盛世——197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 | 198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 204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 210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 216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 219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 221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 224
第十章 后汉衰乱——229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 230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 237
第三节 后汉羌乱 | 245
第四节 党锢之祸 | 251
第五节 灵帝荒淫 | 253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 255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 258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265
第一节 何进之败 | 266
第二节 董卓之乱 | 270
第三节 李傕郭汜之乱 | 273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 276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 281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 285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 293
第八节 赤壁之战 | 295
第九节 刘备入蜀 | 300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 305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 309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 311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315
第一节 三国分立 | 316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 319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 323
第四节 魏氏衰乱 | 327
第五节 魏平辽东 | 331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 332
第七节 蜀魏之亡 | 340
第八节 孙吴盛衰 | 347
第九节 孙吴之亡 | 352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 357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365
第一节 昏制 | 366
第二节 族制 | 372
第三节 户口增减 | 374
第四节 人民移徙 | 378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 383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389
第一节 豪强 | 390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 393
第三节 游侠 | 398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 403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 406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411
第一节 秦汉人訾产蠡测 | 412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人 | 414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 417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 420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 423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427
第一节 农业 | 428
第二节 工业 | 432
第三节 商业 | 434
第四节 钱币 | 438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445
第一节 饮食 | 446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 449
第三节 衣服 | 451
第四节 宫室 | 456
第五节 葬埋 | 461
第六节 交通 | 466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481
第一节 政体 | 482
第二节 封建 | 484
第三节 官制 | 491
第四节 选举 | 504
第五节 赋税 | 517
第六节 兵制 | 525
第七节 刑法 | 535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553
第一节 学校 | 554
第二节 文字 | 569
第三节 儒家之学 | 578
第四节 百家之学 | 590
第五节 史学 | 597
第六节 文学美术 | 605
第七节 自然科学 | 610
第八节 经籍 | 616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621
第一节 祠祭之礼 | 622
第二节 诸家方术 | 627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 631
第四节 图谶 | 634
第五节 神仙家 | 638
第六节 道教之原 | 641
第七节 佛教东来 | 645

精彩书摘

  自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1] 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盖人非役物无以自养,非能群无以役物。邃古之世,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此实人性之本然,亦为治世之大道。然人道之推行,不能不为外物所格。人之相人偶,本可以至于无穷也,而所处之境限之,则争夺相杀之祸,有不能免者矣。争夺相杀之局,不外两端:一恃强力夺人之所有以自奉,或役人劳作以自养。其群之组织,既皆取与战斗相应;见侵夺之群,亦不得不以战斗应之;率天下而惟战斗之务,于是和亲康乐之风,渺焉无存;诛求抑压之事,扇而弥甚;始仅行于群与群之间者,继遂推衍而及于群之内,而小康之世所谓伦纪者立,而人与人相处之道苦矣。又其一为财力。人之役物也,利于分工,而其所以能分工,则由其能协力,此自邃古已然。然协力以役物,仅限于部族之内,至两部族相遇,则非争夺,亦必以交易之道行之,而交易之道,则各求自利。交易愈盛,则分工益密,相与协力之人愈众,所耗之力愈少,所生之利愈多,人之欲利,如水就下,故商业之兴,沛乎莫之能御。然部族之中,各有分职,无所谓为己,亦无所谓为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之风,则自此泯矣。盖商业之兴也,使山陬海澨,不知谁何之人,咸能通功易事,分工协力之途愈广,所生之利愈饶,其利也;而其相交易也,人人以损人利己之道行之,于是损人利己之风,亦遍于山陬海澨,人人之利
  害若相反,此则其害也。语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至于人自私其所有,而恃其多财,或善自封殖以相陵轹而其祸有不忍言者矣。由前之说,今人所谓封建势力。由后之说,则今人所谓资本势力也。封建之暴,尤甚于资本,故人必先求去之。晚周以来,盖封建势力日微,而资本势力方兴之会。封建势力,如死灰之不可复然矣,而或不知其不可然而欲然之;资本势力,如洪水之不可遽湮也,而或不知其不可湮而欲湮之;此为晚周至先汉扰攘之由,至新室亡,人咸知其局之不易变,或且以为不可变,言治者但务去泰去甚,以求苟安,不敢作根本变革之[1] 社会组织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民族关系两汉、魏、晋间为一大界。
  《汉书·货殖传》曰:“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树种、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置网不布于埜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既顺时而取物,然犹山不槎蘖,泽不伐夭,蝝鱼麛卵,咸有常禁。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稸足功用,如此之备也: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知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故《易》曰: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及周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棁,八佾舞于庭,雍彻于堂,其流至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耆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礼谊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余肉粟,而贫者裋褐不完,唅菽饮水。其为编户齐民同列,而以财力相君,虽为仆虏,犹亡愠色。故未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其教自上兴,繇法度之无限也。”此文最能道出东周以后社会之变迁,及其时之人之见解。盖其所称古代之美,一在役物之有其方,一则人与人相处之得其道,此实大同之世所留诒,而非小康之世,世及为礼之大人所能为,《先秦史》已言之。然世运既降为小康,治理之权,既操于所谓大人者之手,人遂误以此等治法,为此大人之所为,拨乱世,反之正,亦惟得位乘时者是望。其实世无不自利之党类(class),望王公大人及所谓士君子者,以行大平大同之道,正如与虎谋皮。然治不至于大平大同,则终潜伏扰乱之因;其所谓治者,终不过苟安一时,而其决裂亦终不可免;此孔子所以仅许为小康也。先秦诸子,亦非不知此义,然如农家、道家等,徒陈高义,而不知所以致之之方。墨家、法家等,则取救一时之弊,而于根本之计,有所不暇及。儒家、阴阳家等,知治化之当分等级,且知其当以渐而升矣,然又不知世无不自利之党类,即欲进于升平,亦非人民自为谋不可,而欲使在上者为之代谋,遂不免与虎谋皮之诮。此其所以陈义虽高,用心虽苦,而卒不得其当也。参看《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五节。秦、汉之世,先秦诸子之言,流风未沫,士盖无不欲以其所学,移易天下者。新室之所为,非王巨君等一二人之私见,而其时有志于治平者之公言也。一击不中,大乱随之,根本之计,自此乃无人敢言,言之亦莫或见听矣。此则资本势力,正当如日方升之时,有非人力之所能为者在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著作的详细介绍,内容与您提到的《秦汉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无关: --- 《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演变与流变》 本书是一部全面梳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脉络的恢弘巨著。它不仅关注儒、释、道等主流思潮的形成与演变,更深入探讨了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以及思想在不同政权更迭中所体现出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全书的叙事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力求展现中国思想史的连续性与复杂性。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的奠基与争鸣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作者首先描绘了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正是这种动荡催生了对秩序和理想社会的渴望。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早期发展: 重点阐述了孔子对“仁”与“礼”的界定,以及孟子对“性善论”的阐发,对比了荀子对人性与后天教化的强调。本章细致分析了早期儒家如何构建其道德与政治哲学,以应对分裂的现实。 道家思想的超验转向: 老庄思想被视为对既有儒家入世哲学的深刻反思。本书深入剖析了《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地位及其对政治的“无为”主张,并探讨了庄子如何通过逍遥游来探讨个体精神的自由。 法家与墨家的现实主义: 法家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本书详细梳理了商鞅变法背后的理论基础——法、术、势的结合。墨家则以其“兼爱非攻”的普世主义伦理和严密的组织结构,构成了与儒家截然不同的社会实践方案。 阴阳五行与方术的渗透: 除了显学之外,本书也关注了早期宇宙论和自然哲学的萌芽,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们为后世形而上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两汉经学的独尊与神学的勃兴 秦朝的短暂统一并未固化其思想形态,汉代则成为了儒家思想最终确立正统地位的关键时期。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治意图: 这一章节不仅分析了董仲舒如何融合阴阳五行以改造儒学,使其更适应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要,还探讨了经学的官方化对学术自由的潜在压抑。 谶纬之学的泛滥与挑战: 汉代中后期,迷信和预言性质的谶纬学说在民间和宫廷盛行。本书剖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以及它对传统经学的异化作用。 玄学的早期酝酿: 东汉末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对生命本真、个体超越的关注重新抬头,这为魏晋玄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宗教的角力 这是一个思想寻求个体解放和精神慰藉的时代,玄学与佛教的传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竹林七贤与“越名教而入自然”: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建构主体性”的努力。王弼对《周易》的义理化解读,以及嵇康、阮籍等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张扬,构成了对传统伦理的挑战。 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重点论述了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结构,从早期仅在上层精英中流传,到逐步融入士人阶层。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对般若学(空宗)的阐释,以及玄奘对唯识宗的引入,都是关键节点。本书尤其关注了佛教义理与道家清谈的相互借用与竞争。 第四部分:隋唐宋元的理学与佛学的巅峰对决 隋唐统一为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平台,宋代则迎来了中国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重构”。 天台宗与禅宗的成熟: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台宗的圆融思想和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维模式。本书分析了禅宗如何通过公案和机锋来对抗学院派的繁复辩论。 宋代理学的诞生与格局确立: 这是全书的重点之一。作者详细解析了周敦颐、二程(周、伊川)关于“理”的本体论定位,以及朱熹集大成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本书区分了理学的“义理”与“气”的概念,并强调了其对社会伦理的重塑作用。 陆九渊的心学先声: 陆九渊“心即理”的主张被视为对朱熹外在探求的一种修正,预示了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方向。 元代:异族统治下的思想延续与变异: 元代知识分子在政治压抑下,思想路径如何转向,以及理学在官方的进一步僵化现象。 第五部分:明清之际的思潮转向与近代曙光 明清时期,思想界在理学内部的争论中寻求突破,并开始直面西方文明的冲击。 心学在明代的勃兴与普及: 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将道德实践的重心完全拉回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上,对民间产生了巨大的解放意义。本书考察了心学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与“朴学”的兴起: 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们对“空谈”的厌倦,转向对经世致用、实学和民族历史的关注。顾炎武的“博学于政,行之以实”成为朴学(考据学)的纲领。 清代思想的格局: 乾嘉时期,考据学达到顶峰,其背后是对前代空疏学风的集体反动。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思想家如黄梨洲对君主专制的深刻批判,以及李贽对个性解放的激进呼唤。 本书结构宏大,细节丰富,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思想史景观。全书立足于文本细读,辅以深厚的社会史背景分析,避免了将思想史简单视为精英人物的语录汇编,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生长的文化生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仿佛作者是那位时代的亲历者,对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我尤其留意了书中关于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的描述,这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帝王将相的刻画,而是通过对民间经济活动、风俗习惯乃至法律条文的细致描摹,立体地还原了一个鲜活的秦汉社会。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感觉历史的车轮是如此必然地向前滚动,没有丝毫的突兀或断裂。这种全景式的铺陈,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标记,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的集体命运。

评分

与市面上其他同类著作相比,这套书在理论构建上的雄心和最终达成的效果是超乎预期的。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并且将这种解释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明演进框架下进行考量。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经常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地理学的视角来佐证其观点。这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极为坚固和全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线性叙事,而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动态系统。这套书无疑为研究秦汉历史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新标杆。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更像是在参加一场由顶尖学者主持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这次的主讲人极其擅长将复杂的议题简化而不失深度。它在处理那些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洞察力。例如,书中对于郡县制和分封制长期博弈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种超越既有框架的批判性思维,是这套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而是在启发读者去质疑和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结论。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或提升历史思维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维助推剂”。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捧起这套书时,我对它的厚度感到一丝敬畏,但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鲜明,他仿佛不是在记录过去,而是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字流畅自然,即便是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史料的甄选和引证,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通过精妙的梳理,构建起一个逻辑自洽的论证体系。这种扎实的学理基础与生动的叙事手法相结合,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断代史的刻板印象,让我体会到历史研究可以如此充满活力和思辨性。

评分

这套书的篇幅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对古老文明的深度潜水。从装帧的质感到内文的排版,都能感受到编著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们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忘记自己是在研读严肃的历史文献,仿佛正亲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对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乃至思想文化的阐述,都做到了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的完美结合,很少有同类作品能达到如此详尽和平衡的程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视角独特,逻辑缜密,足以让人对秦汉之际的变革产生全新的理解。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绝对是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

评分

可以,很不错,搞活动买的价格也不错。

评分

很好,质量不错

评分

书有些损坏。。。。。。

评分

半文言写作,正版,印刷质量好,就是有部分字体太小

评分

书本较轻,运输过程中有压痕,但质量似乎还可以

评分

打算买齐一套,买书是最快乐的事情

评分

很好,虽然还没看,但确定是正版。快递很快,次日达

评分

充电学习而已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吕思勉的经典之作,支持京东自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