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门,现代人已都不熟悉,一谈到修,就从佛道中寻。殊不知儒家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不如现代人以为的是重在政教社会方面。而修身,现代人一谈到儒家也以为只在伦理道德规范、人际应对进退方面,不晓得其内省自得之教,比佛道还要精密笃实。本书是作者给现代有意修行者的一个参考,介绍的是古代儒家之法,面对的却是现代一般人。作者认为佛教是解脱法,需要出世;道教是贵生法,志在升仙,其性质均不适合现代社会一般人。
评分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为什么人们却越来越难以获得身心的健康?为什么一谈到修身养性就要去向佛教、道教乃至基督教中去寻找呢?其实,说到修身养性,特别是结合现实方面,儒家方法恐怕是更适合现代人的:既要有出世的超脱,也要有入世的坚韧,在生活找到自己的平衡与身心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健康,才是最适应现代人生活的思想与行为。
评分别出一格,难得详细与浅明皆具,值得阅读。——《儒门修证法要》作者从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角度出发,分步解析如何修止、修定、修静、修安、修虑、修得,贯穿儒学始末,寻找修身之法。摒除世人误区,告诉大家,真正的自处之道,非佛非道,正是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它不止是治世之学,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修身之学。
评分夫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然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之造化耳。其物物各具一太极,这太极即是道也。人人心上,先有先天,亦道也。是五行顺而生物,五行逆则天地七宝。这五行之精,乃我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是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人游水中而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而不知其为气也。此个譬喻,当潜心究竟,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金仙,复何难哉。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夫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然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之造化耳。其物物各具一太极,这太极即是道也。人人心上,先有先天,亦道也。是五行顺而生物,五行逆则天地七宝。这五行之精,乃我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是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人游水中而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而不知其为气也。此个譬喻,当潜心究竟,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金仙,复何难哉。
评分假有缘之士,得遇真师,先行玉液还内丹,炼己和光,操持涵养,回光返照,明心见性之事也。既见其性,更求向上事,乃金液还丹,情来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献一宝珠,心珠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亥子之交,坤复之间,于一阳初动,兴工之时,手探月窟,足摄天根,回风混合,从此方有百日功灵之妙。此金液还丹,乃全阴阳五行之大事,除此玉液性命双修,余皆旁门小法也。
评分仆于一身,内外安炉立鼎之妙。乃攒簇口诀,药物火候,细微已得。知虚空法度,始去入室,行外药入腹大事。发火行工,行到秘密处,有虚空万神朝礼,仙音戏顶。此事鬼神难明。只因炼己于尘俗,未得积铅于市廛,气脉又未大定,基址未得三全。理虽融而性未见,故万物发现凶险,心神恍惚,不能做主。外边又无知音道侣,护持看守,着其声色,惊散元阳,激鼎烹炉,劳了心猿.走了意马,神不守舍,气不归元,遭起阴魔。
评分仆平生在炉火中酷好,百无一成。每又以轩辕铸九鼎而成道,以为用九人。仆也曾进过五七鼎,亦无成就。且人念头一动,先天淳朴即散。先天既丧,后天虽存,何益于身心。不过是康健四大而已。个样无知下愚,岂知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之妙哉!然人身造化同天地,但不能如天之清、地之宁也,且又不知主张造化是谁。若能以此清静为体,以定为基,天心为主,元神为用,三盗相宜,返还天真,归根复命,岂患不至圣人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