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步入晚年的陈云,却被推入了激流勇进、中流砥柱的人生,在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政治上,陈云重新进入中央决策层,力主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经济上,陈云重新执掌中央财经大权,苦心探索一条建设新路。
为搞好执政党,他主持中纪委,大声疾呼:“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为改革经济体制,他明确社会主义有两种经济,并率先提倡引入市场经济。
为实现交班,他倡导“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
《晚年陈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云……
杨明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生平研究工作,以及现实文献的编研工作。先后参加过《周恩来年谱》《邓小平年谱》《陈云传》和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等的撰稿。著有《周恩来》(中华名人丛书)、《世纪伟人周恩来》《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至1965》《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中外领袖之间》等。与人合著《周恩来外交风云》《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等。
主编或参与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周恩来生平》《走向新中国——中共五大书记》《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科学家论语》、《中国共产党90年评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发表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研究的文章数篇。
卷一:
1978年,在这个中国历史的转折年代,73岁、已是耄耋之年的陈云,重新进入中央决策层,开始了继续发挥老一辈革命家重要作用的晚年岁月 001
1.
1978年开年以后,陈云不断地向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提出,要加紧为那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干部平反,进一步拨乱反正 002
2.
国家急于要上120个大型项目,陈云有不同的想法。他首先在党内给人们“打预防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陈云建议:“最好用几天时间,专门听听反面意见。” 006
3.
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提议:要解决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陈云先提出,中央应该考虑解决“文革”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然后他才谈下一步的经济工作 010
4.
邓小平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主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定调。三中全会公报多次提到陈云重新进入中央决策层的职务变化,他在会上谦虚地表了个态 019
卷二:
改革开放初期,熟谙经济工作的领导人陈云重新执掌中央财经大权,如何将中国经济建设这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引入健康发展航线?陈云煞费苦心 025
1.
计划指标和投资能力、建设规模和综合国力出现尖锐矛盾,中国的国民经济将偏离正常发展轨道。陈云断然表态: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项目,否则计划不要下达 026
2.
下决心调整国民经济,已是刻不容缓。陈云、李先念主动上书中央:成立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揽财经决策,并用两三年时间进行调整。邓小平极力支持陈云挂帅 032
3.
陈云走马上任,主持财经委第一次会议。他提出:大家要协力同心。还要找几个年轻人来当“后排议员”,参与决定大政方针。会后,调整工作的八字方针正式出台 039
4.
按陈云的意见,这次调整,该下马的要坚决地下;该上马的,要“快马加鞭”。对宝钢这个最大的项目,陈云亲临现场调研,主张:“要搞到底,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041
5.
调研归来,陈云顶住巨大压力正式做出宝钢要“干到底”的决策。他亲自点将:“要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斩马谡’。”并稳定军心:“外界舆论,我来做工作。” 051
6.
宝钢的事搞定后,陈云累倒了。下一步怎么做?他对各省负责人拱拱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对中央建议:“成立书记处,调两个比较接触实际工作的同志上来。” 055
卷三:
改革开放后,重新组建中纪委,陈云连续担任两届九年的中纪委第一书记,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纪委也从此打开了局面 061
……
刚收到这本《晚年陈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封面设计和初步翻阅来看,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作品。陈云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位深谋远虑、力挽狂澜的经济舵手。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他在晚年,也就是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后,如何继续发挥其智慧和经验。是不是会涉及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他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他的一些关键讲话、重要批示、以及与同志们的谈话为线索,勾勒出他晚年思想的演进和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判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人的远见卓识,却能穿越时空,给予我们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位伟大政治家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深沉思考和战略眼光,以及他在晚年依然燃烧的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晚年陈云》这本厚重的著作,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陈云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远见的经济巨匠。他以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鲜明立场,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他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进一步阐释,以及他对改革开放方向的持续关注。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他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时,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如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提出独到见解?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他对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前瞻性的经济问题的思考,比如如何平衡发展与稳定,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我相信,一位经历过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领导人,在晚年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一定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评分拿到《晚年陈云》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陈云,在我记忆中,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位冷静、审慎、同时又充满战略眼光的经济掌舵人。他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当时充满争议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那么,在晚年,他的思考重点又转向了何处?是总结过去的经验,还是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更长远的规划?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系列详实的史料,展现陈云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思考,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洞见。他是否会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揭示他在处理复杂经济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高超的政治艺术,以及他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
评分《晚年陈云》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和厚重感。陈云,在我印象中,是一位非常务实、不事张扬的领导人。他的政治智慧和经济才能,尤其是在稳定中国经济、处理好“两只手”(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方面,堪称典范。我很好奇,在他人生步入晚年,卸下一些重担之后,他的思考重心会放在哪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规律的总结?还是对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他与同仁之间关于经济政策制定的鲜为人知的讨论?或者,是否会展现他晚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国际风云变幻的个人看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更加细致的视角,去了解这位在关键历史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老人。他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缩影,而他的晚年,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评分拿到《晚年陈云》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是他那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著名论断。这句话,在我看来,是陈云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晚年,他是否依然坚守着这一原则?他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设想,书中可能会通过一些生动的历史细节,展现陈云在面对重大经济决策时的审慎与果断。比如,在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在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时,他可能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见解?我期待能从书中读到他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着何种深刻的洞察和前瞻性的思考。这种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在我看来,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我相信,通过对陈云晚年思想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逻辑和轨迹,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应对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评分10多年,靠着两个老人支撑风雨飘摇的大中国,感谢他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价格也便宜,物流非常快,支持,满意。
评分陈云万年,陈云是为数不多懂经济的
评分正版,推荐阅读!
评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步入晚年的陈云,却迎来了激流勇进、中流砥柱的人生,在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政治上,陈云重新进入中央决策层,力主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经济上,陈云重新执掌中央财经大权,苦心探索一条建设新路。为搞好执政党,他主持中纪委,大声疾呼:“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为改革经济体制,他明确社会主义有两种经济,并率先提倡引入市场经济。为实现交班,他倡导“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
评分书的特点还不仅仅在于叙事和分析,而在于蕴藏于本书形式背后的结构,这既源于作者对秦汉史稔熟于心,更是因为面对文本中的历史,作者一直清醒地保持着“解读”与“整理”的角色。比如,作者对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形成的权力三角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每个人的具体角色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发。同时将此权力结构与秦汉之交政治多元与民间群体的纷争战乱相呼应,实际上洞悉出了那个短暂而又瞬息万变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元素,而历史的推进就发生在这些元素交互影响与各自嬗变之中。
评分是本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爷爷要看的书,在书店没有找到有。
评分书里讲了不少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决策内幕,值得一看,看完就知道其实陈云对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很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