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曆史評論》是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陣地、新平颱,每年兩輯,全麵展現國內世界史研究的新動態、新發展、新成果;劉傢和先生特彆題字,曆史學傢於沛和卡羅·金茲堡寄語;意大利著名曆史學傢、微觀史傢卡羅·金茲堡、世界史學者於沛、美國史學者王旭、王曉德、李劍鳴、王立新等多位學者研究成果首次發錶。
內容簡介
《敘述事實與曆史事實》為《世界曆史評論》叢書第3輯,主題為“敘述事實與曆史事實”,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意大利著名曆史學傢、微觀史傢卡羅·金茲堡、世界史學者於沛、美國史學者王旭、王曉德、李劍鳴、王立新等多位學者的精彩文章14篇。卡羅·金茲堡從微觀史學的角度深入分析微觀史學三大代錶著作之一的《馬丁·蓋爾歸來》,於沛關於馬剋思《曆史學筆記》的研究,美國史四位優秀學者對於目前美國史研究的新方嚮做瞭頗富價值的探討,等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啓發意義。
作者簡介
陳恒,1968年生,上海師範大大學曆史係教授、教育部新世紀人纔、上海市曙光學者。擔任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外國史學史》首席專傢、中國世界古代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世界史學會副會長等。著譯《古希臘》、《曆史是什麼》、《多麵的曆史》、《希臘化世界》、《全球視野下的西方文明史:從古代城邦到現代都市》等多部著作;《辭海》(2009版)、《大辭海·世界曆史》世界古代史、外國史學史撰稿人。發錶文章多篇,承擔多種國傢項目。主編“曆史學研究入門叢書”(北京大學齣版社)、“三聯經典人文書庫”(上海三聯書店)、“城市與社會譯叢”(商務印書館)、“大象學術譯叢”(大象齣版社)、“格緻人文讀本”(格緻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等叢書。
洪慶明,北京大學歐美近現代史博士,師從北京大學研究法國史的著名學者郭華榕教授。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歐美近現代文明史、法國社會生活史,譯有《20世紀世界史》《法國大革命的降臨》《私人生活史Ⅱ》等。
目錄
專 論 / Research Articles
於 沛 ………… 馬剋思的《曆史學筆記》 ——文本、前沿和現代意義
[意]卡羅· 金茲堡 文 李根 譯 ………… 證據與可能性:為《馬丁· 蓋爾歸來》所作的後記
呂厚量 ………… “上帝選民”抑或“帝國子民”?——猶太教與羅馬帝國兩難抉擇之間的史傢約瑟福斯
李隆國 ………… 從結巴諾特剋的《查理大帝傳》看“金屬”中的人類曆史
伍 斌 ………… 試析約翰· 海厄姆的史學思想
吳曉群 ………… 古代希臘的葬禮
孫群郎 彭美元 ………… 美國“景觀設計之父”奧姆斯特德的景觀設計及其影響
陸偉芳 ………… 英國治理選舉舞弊進程與立法舉措 ——以1883 年防止選舉舞弊法為例
陳懷宇 ………… 1928 年紐約中國學會議及其啓示
評 論 / Review Articles
[法]艾麗絲· 熱拉爾 文 黃艷紅 譯 ………… 史學革命進程中的法國大革命:半個世紀以來的國際化和多元修正主義
李 娜 ………… 跨文化視野下的公眾史學——中國首屆公眾史學高校師資培訓
專題講壇 / WHR Forum
王 旭 王曉德 李劍鳴 王立新 ………… 民族國傢之內和之外的曆史——美國史研究的新視野
文獻與史料 / Sources and Documents
張 強 ………… 古代希臘早期銘文譯注
劉衍鋼 ………… 斯特拉斯堡戰役文獻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徵稿啓事
精彩書摘
馬剋思的《曆史學筆記》
——文本、前沿和現代意義
於 沛
《曆史學筆記》是馬剋思生前最後留下的文字之一。馬剋思一生都在研究世界曆史,因為他早在中學時代就有一個理想,就是把他自己的一生和人類的事業聯係在一起,為整個人類服務。他在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要選擇對人類作最大貢獻的職業,那樣,我們所得到的將不是微少的、可憐的、自私的快樂,我們的幸福屬於億萬人民。”馬剋思一生所獻身的事業,和爭取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聯係在一起。所以,這決定瞭他對世界曆史的學習和研究有特殊的意義。因為若想瞭解任何問題,或者思考任何問題,抑或解決任何問題,沒有對這個問題的曆史思考,沒有對這個問題曆史的瞭解,任何問題都無從談起,即或要談也是很膚淺的,或就事論事,不能深入到問題的本質。
一
馬剋思一生都在研究世界曆史,他留下的《曆史學筆記》,約閤中文165 萬字。在這裏,我想談《曆史學筆記》的文本、前沿和現代意義,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什麼是“曆史學筆記”?因為馬剋思的“曆史學筆記”在國際學術界有兩種說法,除標題是《曆史學筆記》的著作外,還有一個廣義的“曆史學筆記”,其內容除《曆史學筆記》外,還包括《古代社會史筆記》(也被稱作《人類學筆記》或《民族學筆記》)。馬剋思兩部曆史學筆記的內容是什麼?主要特點是什麼?這是我們要談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圍繞著曆史學筆記,不管是廣義的曆史學筆記,還是一般意義的曆史學筆記,國內外學術界都提齣瞭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來認識這些問題?我以為,這些問題的價值不在於迴答瞭什麼,而在於它提齣瞭什麼?因為提齣的那些問題,對於豐富、完善我們對馬剋思主義學說的理解,有一定的啓迪意義;至於它迴答的具體內容,都可視為一傢之言。我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我們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或者說我們隻吸取其中的一部分,這都無妨。第三,思考我們學習馬剋思曆史學筆記的現代意義,我想,這既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對馬剋思《曆史學筆記》的瞭解相對還比較少,我們應該瞭解它,因為它不僅是我們瞭解人類曆史過程的一部重要的作品,而且也是我們今天思考、迴答世界和中國現實生活中的一係列復雜問題的一部作品。它是曆史著作,但具有現代的啓迪意義,具有現代的價值。
眾所周知,馬剋思一生的偉大貢獻:一是剩餘價值理論,另一是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的原理、它的內容、它的價值,我們從中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我們都在不同程度地來深化、拓展對唯物史觀的認識。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停留在這樣一個認識的階段:唯物史觀是一個邏輯思維的産物,是一種概念、範疇、理論的描述,是通過邏輯的思維來錶現齣來的。我們的這種認識,無疑是正確的。但我們今天談馬剋思《曆史學筆記》時,我們首先想強調的,唯物史觀既是邏輯思維的産物,同時,也是實證的産物。馬剋思唯物史觀的方法論,由兩個方麵來構成:一個是邏輯思維,一個是實證研究;或者說,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在邏輯思維與實證研究相結閤的基礎上提齣的,《曆史學筆記》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馬剋思的《曆史學筆記》,並非馬剋思所做的唯一編年史,而是馬剋思一係列曆史學筆記裏的一種。馬剋思一生在曆史學研究中,一共做瞭7 個編年史摘錄,分彆是:剋羅茨那納赫筆記中關於法國和德國的2 個編年史;巴黎筆記中關於古羅馬的簡短編年;1857 年1 月關於俄國的編年史;1860 年6 月關於歐洲曆史的編年史;1879 年《印度史編年稿》;1881—1882 年《曆史學筆記》。從前6 個編年史的寫作情況看,馬剋思都是為瞭使自己熟悉所研究問題的曆史背景而做的。可以說,就像“讀書就作摘錄”的習慣一樣,通過做編年史,以熟悉所研究問題的曆史史實,是馬剋思的研究習慣。這是馬剋思進行科學研究所做的基礎性工作。相對於前6 個編年史來說,《曆史學筆記》篇幅比較大,與馬剋思晚年的土地所有製研究有直接關係。這一研究,是他經濟學寫作計劃的重要內容。但是也不盡如此,例如,在《印度史編年稿》中,馬剋思十分關注印度人民抵抗英國侵略者的英勇鬥爭。針對殖民主義者所宣揚的印度人在入侵者麵前隨時準備屈服的讕言,馬剋思用事實進行瞭駁斥,認為這是反對英國惡棍和吸血鬼的戰鬥,使人們看到,印度人民如何前赴後繼保衛自己的傢園。對曆史上動搖歐洲封建統治的農民起義,如紮剋雷運動(法國)、瓦特· 泰勒起義(英國)、鬍斯戰爭(捷剋)等,馬剋思認為這是歐洲封建社會激烈的階級鬥爭的錶現,在《曆史學筆記》中都有記述。
馬剋思的《曆史學筆記》,還是其他的編年史筆記,並不是簡單地、更不是隨心所欲地摘錄。在摘錄的過程中,馬剋思有針對性地補充瞭很多內容,同時對歐洲曆史學傢的作品,還有一些訂正。更重要的是,馬剋思在閱讀的過程中,寫有一些很重要的評語。這些補充、訂正,以及對曆史事件與曆史人物的批語、評價等,具體地反映瞭馬剋思對世界曆史,特彆是歐洲曆史的認識,是馬剋思曆史觀的重要內容。《曆史學筆記》是馬剋思對世界曆史進行瞭大量研究後的成果,集中地反映瞭公元前1 世紀初到17 世紀中葉,馬剋思對世界曆史進程中的一些宏觀問題的認識,這些問題,盡管是以實證的形式提齣和展開,但其實質,卻涉及歐洲或世界曆史進程中的一些理論問題。
19 世紀中葉到後半期,歐洲和整個西方的曆史學發展,體現瞭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論,歐洲以外地區和國傢的曆史,多被忽視,或極其簡略,或多被歪麯。要對人類曆史矛盾運動過程,能真正有所瞭解,僅僅靠歐洲的曆史文獻,實際上是不夠的。馬剋思在可能的條件下,想盡辦法來尋找亞洲、非洲、北美等地區和國傢的曆史文獻和曆史作品。這些資料雖然十分缺少,但馬剋思在他的《曆史學筆記》和其他的曆史編年筆記中,還是有所反映,有些內容甚至還是比較豐富的,如有關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濛古人、花刺子模人的曆史等。此外,對北歐、東歐國傢和俄羅斯的曆史,他也給予瞭充分的重視。
學習和研究《曆史學筆記》中所摘錄的文獻資料,有助於從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上深入理解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曆史思想。中文本《曆史學筆記》係根據蘇聯1938 年、1939 年、1940 年和1946 年齣版的《馬剋思恩格斯文庫》第Ⅴ、Ⅵ、Ⅶ、Ⅷ捲翻譯,1992 年9 月由紅旗齣版社齣版。2004 年春,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建議重印此書,譯校者(中央編譯局馬列著作編譯部)藉此機會對譯文做瞭修訂,2005 年11 月齣版。
《曆史學筆記》寫有四個筆記本。馬剋思在《筆記》寫下後不久逝世。恩格斯在整理這部手稿時,為其加上《編年摘錄》(Chronologiche Auszuge) 的標題,並為每個筆記本加上瞭編號。因此,後來也有人將這部《曆史學筆記》稱為《編年摘錄》、《世界史編年摘錄》,或《編年大事記》。世界曆史研究是馬剋思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馬剋思當時使用的主要文獻資料是:德國曆史學傢施洛塞爾的《世界史》(18 捲),博塔的《意大利人民史》,科貝特的《英國和愛爾蘭的新教改革史》,休謨的《英國史》,馬基雅維利的《佛羅倫薩史》,卡拉姆津的《俄羅斯國傢史》,賽居爾的《俄國和彼得大帝》,格林的《英國人民史》等。盡管時代的和社會的局限,使得這些作品中有一些馬剋思所不能接受的內容,他在《曆史學筆記》中對其進行糾正,甚至有很嚴厲的批判,但這些著作畢竟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世界史研究中一些優秀的、重要的作品,有一定的代錶性,馬剋思的這些選擇反映瞭他自己的學識,也在一定意義上決定瞭他的《曆史學筆記》的價值。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與《敘述事實與曆史事實》無關,內容詳實的圖書簡介。 --- 《浮光掠影:十七世紀荷蘭風俗畫中的社會變遷與日常生活》 作者:[此處可以填入一個假想的學者姓名,例如:阿德裏安·範德霍夫] 齣版社:[此處可以填入一個假想的學術齣版社名稱,例如:鹿特丹大學齣版社] 書籍概述 《浮光掠影:十七世紀荷蘭風俗畫中的社會變遷與日常生活》是一部深入剖析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社會肌理的專著。本書聚焦於17世紀荷蘭共和國興盛時期湧現齣的風俗畫(Genre Painting),通過對倫勃朗學派之外的眾多大師,如揚·斯滕(Jan Steen)、皮特·德·霍赫(Pieter de Hooch)、蓋拉德·道(Gerard Dou)以及早期雅各布·範·魯伊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的作品的細緻解讀,揭示瞭當時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圖景、道德觀念的演變及其對藝術贊助的深刻影響。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藝術傢的生平和作品,而是將風俗畫視為一種社會文本,通過圖像學的手段,結閤當時的文獻資料、經濟記錄和文化論述,重構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經驗。我們試圖超越傳統上將這些畫作簡單標簽化為“道德寓言”或“純粹的日常記錄”的二元對立,轉而探討這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瞭荷蘭社會內部的緊張關係、階級流動性以及日益世俗化的精神生活。 核心章節與研究焦點 第一部分:市民的崛起與藝術贊助的轉型 在17世紀的荷蘭,藝術贊助的重心從教會和貴族轉嚮瞭富裕的商人、行會成員和專業人士。本部分首先考察瞭這種經濟基礎的轉變如何催生瞭對特定題材——即描繪自身生活場景的繪畫——的巨大需求。我們分析瞭阿姆斯特丹、代爾夫特和哈勒姆等城市新興的藝術市場結構,探討瞭畫傢如何調整其主題和風格以迎閤新的客戶群體。特彆是對“內景”(Interiors)的描繪,如何成為市民階層展示其財富、品味和傢庭美德的隱秘場域。 第二部分:傢園與私密空間的構建 風俗畫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題之一是對傢庭內部空間的細緻刻畫。本書深入研究瞭皮特·德·霍赫和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作品中光綫、建築和傢具的運用。我們考察瞭“傢”在17世紀荷蘭語境下的概念演變,它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庇護所轉變為一個承載倫理教育和身份認同的象徵空間。通過對窗戶、花園門廊以及光影方嚮的分析,我們探討瞭這些畫傢如何通過空間布局微妙地暗示角色的社會地位和道德狀態,區分瞭“體麵的公共生活”與“隱秘的私人交往”。 第三部分:宴飲、娛樂與社會邊界的模糊 揚·斯滕的作品常以其混亂、熱鬧的場景而聞名,但這些“喧鬧的傢庭”(Merry Company)並非僅僅是狂歡的記錄。本章著重分析瞭宴會、音樂會和棋局等場景中的符號學意義。我們探討瞭酒水、樂器和特定的服飾如何被用來標記社會等級,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這些繪畫錶現瞭對傳統道德規範的挑戰或嘲諷。通過對比不同畫傢對同一主題的處理方式,我們揭示瞭當時社會對享樂主義與節製之間微妙平衡的焦慮。 第四部分:職業肖像與身份的建構 除瞭傢庭場景,風俗畫也廣泛描繪瞭各種職業人物,如醫生、商人、僕人、士兵和工匠。本書探討瞭這些“職業肖像”如何構建瞭特定群體的社會形象。例如,對“醫生”形象的描繪如何反映瞭對醫學實踐專業化和潛在欺詐行為的復雜態度;而對僕人形象的刻畫,又如何體現瞭傢庭勞動力結構以及主僕關係中的權力動態。我們將這些描繪置於更廣闊的職業分類體係中進行考察,探究藝術如何參與瞭身份的界定與固化。 第五部分:風景中的日常:城市與鄉村的交融 雖然風俗畫側重於室內和人物,但背景中的風景也提供瞭關鍵的社會信息。本部分考察瞭那些將人物活動置於城市街道、市場廣場或鄉村田園中的作品。我們分析瞭城市化進程對人們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以及風景畫大師如何將人類活動巧妙地編織進自然環境之中。對公共空間的描繪,如街道上的洗衣婦或水井邊的談話,揭示瞭社區互動和公共道德的監督機製。 研究方法與理論視角 本書主要采用物質文化研究、符號學分析和微觀曆史學的交叉方法。我們依賴於圖像學(Iconography)與圖像誌(Iconology)的傳統工具,同時藉鑒瞭法國年鑒學派對“長時段”社會結構的關注,力求將短暫的視覺瞬間置於長期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中進行考察。本書的敘事風格力求清晰、嚴謹,避免過度推測,堅持以視覺證據為核心,輔以詳實的史料佐證。 結論 《浮光掠影》認為,17世紀荷蘭的風俗畫是一麵多棱鏡,它不僅映照瞭那個時代富裕市民的物質生活,更摺射齣他們在麵對宗教改革後的倫理重塑、全球貿易帶來的財富分配以及新興個人主義思潮時的內在掙紮與適應。這些看似平常的室內場景和街頭小景,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張力和文化選擇。本書旨在為藝術史、社會史和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及愛好者提供一個理解“黃金時代”生活質感的全新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