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

中国篆刻·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墨宝图书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邓石如
  • 吴让之
  • 赵之谦
  • 徐三庚
  • 中国书法
  • 传统艺术
  • 艺术史
  • 篆刻艺术
  • 清代篆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87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266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中国篆刻》分为4册,《中国篆刻·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为墨宝图书编的《中国篆刻(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

目录

邓石如
允缵
绍之
印禅居士
西湖渔隐
爱吾庐
富贵功名总如梦
聊浮游以逍遥
意与古会
雷轮·子舆·古欢·燕翼堂·守素轩(五面印)
半千阁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一日之迹
画裹山楼
清素堂
承学堂·两地青蹊(两面印)
邓琰
石如
邓琰
石如
邓琰
邓琰
小倦游阁
徐震
公威
尊朴斋
桐城姚鼐之印
惜抱居士
家在四灵山水间
日日湖山日日春
十分红处便成灰
见大则心泰 礼兴则民寿
宣州旧族
宣城梅氏
谿斋审存
众香之祖
紫电青霜
江左马生
一日之迹
具体而微
邓石如字顽伯
海阳东野
太羹玄酒
袁枚之印
文穆公孙
读古今书
宦邻尚褽莱石兄弟图书
拈花微笑对酒当歌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以介眉寿
被明月兮佩宝璐驾青虬兮骏白螭
折芳馨兮遗所思
事无盘错学有渊源
新篁补旧林
休轻追七步须重惜三余
侯学诗印
辛卯进士
毕沅秋帆之章
我书意造本无法
阙里孔氏雩谷孜藏金石书画之记
写真不貌寻常人
山中白云
铁钩锁
心闲神旺
有好都能累此生
嘐城一日长
笔歌墨舞
逸兴遄飞
惠言
得风作笑
觉非盒主
白衣门下
梅华道场
却将八法写湘君
虎门师氏名范之章
武德将军十三世孙
石户之农
家住灵岩山下香水谿边
邓石如字顽伯
完白山人
石如
……

吴让之
赵之谦
徐三庚
瀚海撷珍:清代碑学书风的演变与集大成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清代碑学兴起背后的时代思潮,剖析以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为代表的篆刻大师,如何从古老的金石遗存中汲取养分,最终在篆刻艺术上熔铸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清人风尚”。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致的图版分析,力求展现清代碑学篆刻艺术从萌芽、发展到高峰的完整脉络。 第一章:时代的回响——清代碑学思潮的兴起 清代是中国学术思想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随着对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的反思,学者们将目光投向更古朴、更具人文精神的先秦两汉时期。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兴起绝非偶然,它是对传统帖学(以二王为代表的行草书传统)在审美和学术上僵化的一种自觉反拨。 本章首先梳理了乾嘉学派“考据之学”对篆刻的影响。乾嘉学者对金石文献的尊重,使得碑刻文字的真实性、朴拙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篆刻艺术,作为直接与钟鼎彝器、汉碑石刻打交道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了这一思潮的载体。我们探讨了碑学对篆刻“取法上古”的基本要求,即从商周青铜器铭文(钟鼎文)、秦系小篆以及汉代碑刻(隶书、特别是魏碑)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重点分析了这一思潮下,篆刻家不再满足于明代文徵明、祝允明一脉的秀雅,转而追求汉魏的雄浑、古穆之气。例如,早期碑学先驱如黄易、张燕昌等人,已经开始尝试打破明代“吴门派”的藩篱,将笔意和刀法融入篆刻实践中,为后来的大师们铺平了道路。 第二章:开山立派——邓石如与“篆法入印”的革命 邓石如(1743—1805),被誉为清代碑学篆刻的里程碑人物。本书将用专门章节详细剖析其艺术成就的突破性意义。 邓石如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将清代中期的“篆法”引入了篆刻本体。他深研《泰山刻石》、《峄山碑》等秦小篆,同时对汉碑中的文字结构进行了精妙的改造与提炼。其篆刻风格的特点是“笔圆而笔意足”,即用刀刻出的线条,具有极强的毛笔书写感和圆润的笔触。 我们通过对比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早年的“细朱文”到中后期的“浑厚一路”,展示了邓石如如何将书法上的“篆法”提升到与印章形式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晚年作品中体现出的苍劲、雄浑气象,直接启发了后来的吴让之、赵之谦等人。邓石如将“金石入印”的理念从单纯的“摹仿”提升到了“创造”的境界,实现了篆刻艺术的第一次重大转型。 第三章:化古为我——吴让之的浑厚与古朴意趣 吴让之(1799—1870)是邓石如的直接继承者,但其艺术成就绝非简单的模仿。本章侧重于分析吴让之如何将邓派的“篆法”进一步“个性化”。 吴让之的篆刻以“雄健而秀逸”著称,其风格的精髓在于对“汉隶笔意”的吸收。他深谙汉碑的意趣,在处理字形结构时,往往在方折中寓圆转,在平稳中求险绝。其朱文印,常以圆润的笔道表现出古朴的意趣,笔道浑厚饱满,气势内敛而不外放。 本书将着重研究吴让之在刀法上的革新。相比邓石如较为直率的刻法,吴让之的刀法更显精微,通过“钝刀法”的运用,使得印面产生了一种温润、凝重的质感,这与他追求的“古朴”审美趣味高度契合。他的印风,被誉为“邓派的成熟与精炼”。 第四章:锐意革新——赵之谦的融汇与“写真入印” 赵之谦(1829—1884)的出现,标志着清代碑学篆刻进入了更具探索性和综合性的阶段。他既是邓派的传人,又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本章核心在于剖析赵之谦对“集古”的独特理解。赵之谦的篆刻并非局限于秦汉,他博采众长,将北魏造像的笔意、钱坫的缪斯小篆,以及晚清新出土的碑刻文字融为一炉。其风格的核心在于“意趣”,即在准确摹古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文人性的、充满诗意的表达。 重点分析其“瘦硬一路”的白文印,其用刀刚劲,线条瘦劲,充满“金石气”,与吴让之的圆润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赵之谦在处理印面章法上的布局,以及对“凿印”的实践,展示了他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艺术家的博学与创新精神,极大地拓展了篆刻的审美维度。 第五章:内敛与典雅——徐三庚的“秀美”探索 徐三庚(1826—1890)在清代碑学篆刻的“尚古”大潮中,走出了一条相对内敛而典雅的道路。本章探讨他如何将碑学的力量感,与帖学的细腻感相结合。 徐三庚的印风,以“秀逸典雅”著称。他的篆法取法于秦系小篆,但用刀讲究平稳和精确,线条纤细而富有弹性,给人以一种清秀、匀称的美感。特别是其朱文印,线条流畅自然,如同精心写就的小楷,虽不尚邓、赵的雄强,却在“雅正”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书将分析徐三庚在章法处理上的克制与和谐,他更注重印章整体的平衡感和文饰的精美,体现了晚清文人对艺术精致化追求的倾向。他的风格,为后世的篆刻家提供了另一种在碑学框架下追求“文人趣味”的可能性。 结语:清风长存——碑学篆刻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四位大师对后世篆刻艺术的深远影响。清代碑学篆刻的成熟,不仅彻底颠覆了明代篆刻的审美趣味,更确立了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紧密依存关系,使得“笔法”成为衡量篆刻高下的重要标准。他们的成就,为民国以来的“印学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是篆刻学习者必须研习的圭臬。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刀法”细节的捕捉和呈现。以往读到的很多篆刻书籍,多以印面效果为主,对具体运刀的细节描绘往往比较抽象。但这本书却通过清晰的局部放大图和专业的术语解析,将篆刻过程中“冲、切、起刀、收刀”等关键技法的微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刻刀划过石面的声音,感受到那种力透石背的节奏感。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看懂”一把篆刻作品的功力,以及在自己实践中寻求突破,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视觉和理论指导。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绝对是物超所值。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篆刻艺术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汇集了清代四大篆刻流派的精髓,是研究近现代篆刻艺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装帧的考究、内容的详实,都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如此系统、全面地梳理和展示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出版物,其价值只会越来越高。对于任何热爱金石艺术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本集大成之作,无疑是极大的幸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无论是对篆刻印面的细节表现,还是对印泥颜色层次的呈现,都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种带有历史沉淀感的纹理,仿佛能透过纸面触摸到那些古老的石头和印泥的温度。阅读体验上,图文排版错落有致,既有大篇幅的精美作品展示,也有细致入微的技法剖析,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排版设计的心思。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一种近乎讲述故事的方式来介绍这些艺术巨匠。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枯燥的艺术史料变得生动有趣,他会穿插一些大师们生活中的轶事、性情特点,以及他们创作时期的心境变化,这使得那些历史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家。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艺术创作背后那种纯粹的热爱与执着。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几位大家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的艺术思想、篆刻理念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梳理篆刻史脉络时,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文献记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代篆刻艺术的认知。尤其是对几位篆刻大师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借鉴的分析,非常精辟独到,让我对这个时期的艺术生态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入门指南,而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宝典。

评分

這個非常好

评分

這個非常好

评分

价格高了一点,希望这种类型的书能有更多优惠

评分

OK

评分

书买了还没来得及读,但性价比很高。

评分

书买了还没来得及读,但性价比很高。

评分

OK

评分

這個非常好

评分

书买了还没来得及读,但性价比很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