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Joan,[澳] Neville Symington 著,苏晓波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临床心理学
  • 比昂
  • 思想
  • 心理动力学
  • 客体关系
  • 无意识
  • 创伤
  • 自我心理学
  • 边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98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2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由曾奇峰老师倾情作序推荐。本书译者苏晓波老师是中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私人开业心理咨询师,因对比昂比较偏爱而用心翻译了这本书,翻译文字堪称优美。台湾精神分析学会名誉理事长蔡荣裕医师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的导读,能让读者对比昂的思想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内容简介

  《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是了解精神分析领域深奥理论的钥匙和起点!
  比昂—精神分析领域自弗洛伊德以来伟大的思想家、临床家,是将“容器”概念创造性地引入心理治疗的人!
  比昂的著作,是为资深精神分析治疗师所深爱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苏晓波,中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私人开业心理治疗师。

目录

第一章 比昂与弗洛伊德以及克莱茵的理论分歧
第二章 比昂:他的性格
第三章 情感催化剂
第四章 网格图
第五章 神话与网格图
第六章 容器与被容纳者
第七章 阿尔法功能
第八章 思想的诊断
第九章 心理现实
第十章 思想的成长
第十一章 转化
第十二章 团体研究
第十三章 精神病现象学
第十四章 无欲无忆
第十五章 终极现实、神秘与既成体制
后记 
比昂生活年表
比昂著作年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比昂的未来至少二十年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后现代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是一本精神分析史的故事。
  这篇文章虽然名为导读,但对比昂的概念无意也不可能做出充份说明,而是以比昂的论点所引发的复杂反应为焦点。因为在国际精神分析界里,比昂的论点和他的故事,是在某种气氛里,缓慢地被探索和说明。另外,这篇导读也尽量减少使用学术性规格的脚注。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后现代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是说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W. Bion)的个人故事和思想,很确定的是,在精神分析的文献史里,比昂的论点几乎会是未来至少二十年里,最重要的故事之一。他的论点逐渐酦酵后,将会有更多角度来解读他的作品。他的文章的量很丰硕,加上内容的复杂,有些甚至难以了解,因此在精神分析史里,将会被解读成什么样子,在2014年的今天仍难以预测。
  但可以预测的是,比昂势必会和佛洛伊德或克莱恩(M. Klein)同列重要的位置。
  每个人有自己的故事,也在说故事【注1】里,发现了自己不曾看见,或者曾看见很介意或毫不在意的事,却可能突然有了不同意义和感受。我们很难预期,什么故事会产生这种变化?或者什么故事会有新的意义?或变得无意义?但是我们仍继续说着故事,为了给朋友听,为了让下一代,了解这些故事。也许让后人知道曾有某号人物活过,他们可能立下一些丰功伟业,或者只想要让后代知道,曾有个默默工作一辈子,不曾说过太多话的人。
  或者说,这是历史,可以让我学到一些美德,或者就只是说着,人们有了某种心理或心智的生活。反正不管如何,我们就是要让自己,以各种可能方式,将自己的某些印记留给下一代。我们相信,这些印记自然会有它的意义,就像是一朵花的命运,生而为花,自然就是开花,就算被石头压着,也要开花,虽然外形可能会改变。但,总是在最大的可能里,开展出自己的样貌。
  精神分析也是人类故事里的一环。
  精神分析当然也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说给别人听,笔者还是从祖师爷佛洛伊德开始说起。毕竟,这是精神分析家族的故事,不论后续者的思想多么独特,还是在这个脉络下的思想,精神分析家族的光荣或破败,都得看后续者是否能有不同,甚至更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所谈的内容,就是人类心智探索的故事。
  潜意识的故事
  佛洛伊德引介了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也许是很生理学的起点,虽然他要谈的是心智和心理。有人认为,佛洛伊德太过于强调生的本能,也就是性的欲望,佛洛伊德替自己辩解的说法是,他这一辈子书写文章时,都将死亡本能放在背景里,从来不曾消失过。
  后来,另一位重要人物出现。她是克莱恩。她的主要发展地点,不再是维也纳,而是伦敦。后来,曾在伦敦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争论,《佛洛伊德—克莱恩论战,1941-1945》【注2】那是精神分析家族史里,曾发生的一个激烈故事。克莱恩生存下来了。克莱恩以她的方式,替婴儿说了另外的故事;虽然婴儿是什么,也是佛洛伊德想要建构的内容。这里所说的婴儿是什么?并不是婴儿身体发展器官的故事,而是在身体器官之外,如果有一个叫做人的心智领域,也会随着时间而发展。
  所谓婴儿是什么呢?肉体版的婴儿还只会哭,但是大人们已经为他们是什么吵翻天了。当克莱恩开始诉说她的版本,婴儿的心智故事,但有人说她太着重死亡本能。克莱恩替自己所说的历史故事,解说是她把生的本能,放在她说的故事背景里。这种说法不论是否只是事后的辩解,或者事先的预想,这些说法就会开启后人的论点,以不同角度重新阅读原有故事,那些我们原以为
  了解的篇章,尝试是否能有新的发现。
  人生故事就是这样子吧。有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但是背景也常会决定了故事的走向。虽然有些背景可能很隐微,甚至没有经过指指点点或说三道四,我们可能就忽略它们了。还是得从更原始的场域说起,佛洛伊德想要替身体症状的背景故事,找出它的内在脉络,再重新以追求真实的方式,述说不同版本的故事。这在当年是很革命的事件,要替那些不被注意的背景,找出一些故事来述说,甚至让原本是背景的故事,说得说得却变成了主要的舞台故事。
  佛洛伊德说那是潜意识(或译为无意识)。佛洛伊德在当代盛行的催眠术里,尝试要走出新的路径,因此他努力陈述,以不同方式看见个案的新故事。佛洛伊德说潜意识是名词,也是形容词。如果是名词,意味着有一个领域叫做潜意识,存在某个地方。但是它在那里呢?有什么身体器官,是容纳这些潜意识的地方吗?这当然仍是一个值得议论的课题。
  对人类自恋的冲击
  如果精神分析还存在人类的文明史里,不论如何,当故事被说出来后,例如,人类文明史的鬼或吸血鬼的故事,佛洛伊德认为他所说出来的故事,将对人的自恋造成重大打击。
  因为人如果以为人的世界,是意识可以掌握的世界,当有人硬要说有一个大家还不知道的世界,不但命名它为潜意识,还说这个世界所发生的故事,将会更深刻影响,甚至左右这个光明可见的世界。这些想法本身对人是多么重大的冒犯啊,一如更早的
  历史故事,伽利略说太阳才是主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打转,这故事太惊悚了,甚至将危及伽利略的身家性命,和他做为人的名誉。
  以及,达尔文宣称,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这个故事在当时也是恐怖故事之一。虽然我们现在把它当作是常识,放进教科书里一再阅读,但是它的争议其实仍存在着。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也是小孩好奇常问父母的问题,因此如果有人说有个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左右着人的心智世界,被叫做潜意识,这也是另一个再伤害人的自尊的恐怖故事。怎么可能竟有我们不知道,却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域呢?不过,佛洛伊德和至今的精神分析师,仍持续说着这个恐怖的故事。
  如果潜意识是形容词,也许就不会那么恐怖了,因为它只是用来形容某些我们不知道或忘记的事情。至于如果是个具体存在,像名词那般存在的领域,不只是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的故事,具有「潜意识的」意含,那么,对人类的冲击就很重大了。
  佛洛伊德为了进一步描述,这个不曾被探索的领域,他的心智实验室是精神分析的诊疗室,有一张躺椅和他坐在个案背后的椅子,这是有形的工具。这是最基本素朴的元素,其它的都是多余,却是展现个人风格的材料了。佛洛伊德要个案自由地说出,任何浮现脑海的事或影像,而佛洛伊德则是采取自由飘浮的注意力,不被特定的主题吸引而走进歧路。
  这些技巧是他逐步发展出来的无形工具,但是更重要的材料是,来自个案的梦和症状。当他假设,梦和症状都只是舞台前的角色故事,而重点却在背景里,从这个假设出发,就让他走进了黑暗的世界。
  回到佛洛伊德
  既然有勇气走进黑暗世界,就需要再找出其它工具,让自己可以走出来,就有了路标的必要了。佛洛伊德从文学、艺术、医学、人类学等等领域,借用了一些名词做为潜意识世界的路标。例如「伊底帕斯情结」,是佛洛伊德引进精神分析里最著名的故事。
  这些被引用的词语,当然还留有它们原本的故事,在其它领域被传说着。当被引介进入潜意识世界后,负有引导人们想象和了解,这个不被看见的世界的故事。就这样,精神分析在佛洛伊德的发明,和独特的说故事方式下,精神分析和其它学门有了复杂的联系方式。
  至少让佛洛伊德要探索的潜意识世界,不是完全陌生的世界。因为有了早就存在了其它人的故事,可以做为引路的灯具,但也只是灯具而已,潜意识的故事另有它的逻辑。如果我们加以反过来,让原本的一切用其它方式来了解,故事因此有了新的想象方式。佛洛伊德说故事的策略,带来了人的潜意识,跟原有的世界架构出新的互动方式。也就是,相互说故事,用了自己或对方的方式,相互穿透,相互影响。
  笔者认为,精神分析仍需要不断地回到佛洛伊德,不是只以精神分析至今的语语,来分析文学、艺术、人类学等,而是回到佛洛伊德当年,从其它领域寻找语言,来标示每日的实务工作里,他所不了解的内容,并尝试找出语言来形容那些内容。这样子,才能让精神分析持续保有活力,也和其它文明史的成有了持
  续的互动。
  ……

前言/序言

  在一个研讨会上,比昂曾经说过:“我们都期望能够生存。”Bergson也曾这样描述:“生命,是一种倾向,一种依据事物的发展而动的倾向。”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来的,类人猿是从猴子进化来的,猴子是哺乳类的一个分支,哺乳类又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进化,标志着一条路径,生命活力就沿着这条路径完成它自己的旅程。人类不是一个已完成的“产品”,生命活力仍在进程中。当我们展示生命进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解释生命本身。生命进程凭借着因果关系链,具有一种统一性,但是,这并不足以告诉我们生命本身究竟是什么。我们确信生命存在,但我们并不知道生命的真谛在哪里。
  在对比昂思想的探索中,我们期望能忠实于他原有的探索模式,所以,我们对他的研究模式也将不依据于一个因果顺序。我们希望把握思想本身,而并不是期望知道他如何发展了那些思想。你不能看到生命本身,但你能看到生命的表现。一个男人从马上跌下来,马踏着他的身体向前跑,他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他环顾四周,说:“我死了!”但是,他设法伸了一下他的小手指,就是这个信号,足以使旁观者知道,他还活着。伸出来的手指只是生命的表现,不是生命本身。
  同样,我们研究比昂的方法只是提取出题目,这些题目是他思想的表现,而并非比昂的思想本身。他思想的每一个表现都与另外一个相联系,但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可以尽可能清晰而不啰唆地解释事物,指出似乎是最重要的那些部分;但是,只有你—读者,才能把握思想本身—生命的表达。我认为,这种方法是忠实于比昂思想的核心的,在他的思想方法中,他关心的是领会精神本身的生命。这种方式与那些将注意力从精神本身的生命转移向专注于病理过程的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对照。
  我们决定将本书的重点放置在精神的生命本身,而不是跟随他的按照年代顺序发展的概念。后面这种类型的研究,将需要具有学者风范的研究,对于这样的研究,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我们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希望理解比昂思想主要轮廓的读者,而不是专家。我们希望这种方法也能对从事心理治疗实践的人有实际的帮助。这本书不同于Bleandonu(1994)的那一本,在他的那本书中,全部关注的都是对比昂临床理论的详细理解。他的那本书是传记式的,述及从比昂的认识论到哲学的来龙去脉。我们的重心在于理解比昂与临床实践有关的概念。我们的书尤其适用于那些试图将比昂的思想运用于患者治疗的临床家。作为比昂的一个严肃认真的学生,这两本书都需要读,它们是互补的,并不因为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免除你对比昂的深入研究和阅读。
  用比昂的眼光来看,精神分析是他所面对的全部概念化东西的一个基本起点。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比昂是精神分析领域里最深刻的思想家;并且,他的思想并不拒绝接纳弗洛伊德。如果读者读了本书没有受到震动、如果读者意识到自己所理解的全都处于一种平衡之中而没有目瞪口呆、如果读者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重新开始而不觉得气喘吁吁,那么,我们会非常沮丧地觉得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这本书也将是一个失败。

《思想的潮汐:在临床实践中理解与连接》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心灵深度探索的著作,它不满足于浅层的症状分析,而是致力于揭示潜藏在个体经验之下的结构性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与行为。本书的核心在于强调,理解一个人,尤其是身处临床困境中的个体,绝非仅仅是对其当下困扰的被动记录,而是一个积极、动态、充满探索精神的过程。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思想等待思想者”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正在展开的宇宙,等待着被理解、被看见、被接纳。 作者以其深厚的临床功底与人文关怀,引领我们穿越复杂的心理迷宫。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细腻的临床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鲜活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展示了不同个体在面对相似困境时的独特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深层的原因。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往往承载着个体早年经历的影子;那些难以启齿的痛苦,可能源于被压抑的未竟之事;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实则是心灵在黑暗中摸索生存的出路。 本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其对“理解”本身的深刻反思。作者认为,真正的理解并非站在上帝视角下的全知全能,而是一种谦卑的、持续的、充满好奇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我们放下预设的判断,暂时搁置业已形成的理论框架,去倾听那个“未被充分理解的思想”。这意味着,在临床工作中,治疗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陪伴者、倾听者、和反思者。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这种“等待”的姿态中,捕捉到个体微妙的情感信号,解读那些未言明的渴望,以及辨识出隐藏在表面冲突之下的核心需求。 “思想等待思想者”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本书的主旨。它暗示着,在任何一段深入的对话,任何一次真诚的交流中,都存在着一个被期待被触及、被激活的内在世界。这个内在世界,往往比我们表面上所见的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也更加脆弱。它可能被恐惧、被羞耻、被误解所笼罩,需要一个足够安全、足够耐心、足够有智慧的“思想者”——在这里,是指那个愿意深入探究的咨询师,或者更广泛地说,任何一个愿意去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人——来温柔地唤醒它,让它得以显露。 本书在方法论上,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心理学流派的洞见,但又超越了任何单一的理论束缚。作者并不拘泥于特定的学派标签,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将最有效的工具和视角,应用于理解和支持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精神分析的深度挖掘,人本主义的关注当下与成长,认知行为疗法的结构性洞察,以及系统家庭疗法的关系视角。然而,这些元素的整合并非生硬拼凑,而是自然流淌,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看见并帮助个体重新整合破碎的自我,找到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新方式。 书中对于“临床思想”的阐述,尤为引人入胜。作者并非将临床思想描绘成一套僵化的规则或套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充满创造力的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于长期的临床经验,来自于对人类心灵本质的不懈追问,来自于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困惑、挑战,以及从中获得的顿悟。这种坦诚,不仅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也更为可行的临床学习模型。 “比昂的临床思想”这个副标题,暗示了本书的理论根基,但其内容并非止步于对这位精神分析巨擘的简单解读。作者借由比昂的独特视角,如“容器”与“被容器化”、“基本假设”等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概念工具,用以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体验,以及在治疗关系中发生的微妙动力。然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比昂的抽象理论,生动地落地于具体的临床情境,使其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玄思,而是成为我们理解和介入现实困境的有力助手。 例如,书中对“容器”概念的阐述,就极具启发性。作者指出,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师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容器”角色。当来访者带着汹涌的情绪、混乱的思想、甚至令人不安的冲动来到咨询室时,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承载、消化、并以一种更有建设性的方式“返回”这些原始体验的空间。这个“容器”并非一个被动吸纳的黑洞,而是一个主动的、富有转化能力的场域。它需要治疗师自身的心理能量、理解力、以及恰当的界限来维持。作者详细描绘了如何在这种“容器”功能中,帮助来访者将那些原本无法忍受的痛苦,转化为可以理解和处理的心理信息。 书中对于“连接”的强调,也构成了其核心叙事。作者认为,许多心理困境的根源,在于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断裂。这种断裂可能表现为孤独感、疏离感、不信任感,甚至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怀疑。因此,临床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重新建立和修复这些重要的连接。本书详细探讨了如何在咨询关系中,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重新体验到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的温暖,从而逐步重建与他人的信任,最终实现与世界的更深层连接。 本书不仅仅是为心理学专业人士而写,它也为任何对人类心灵运作机制感到好奇,或者正在努力理解自身及他人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礼物。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更深入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惑的人和事。 总而言之,《思想的潮汐:在临床实践中理解与连接》是一部深刻、温暖、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它邀请我们加入一场持续的探索,去发掘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去拥抱复杂性,去在理解与连接中,找到疗愈与成长的力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被压抑的思绪,每一个未被言说的感受,都值得被耐心等待,被深度理解,最终,得以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而非一本技术手册。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但这种克制之下,涌动着巨大的思想暗流。特别是那些对‘B经验’和‘幻想’的讨论,让我对来访者那些看似混乱不堪的叙述,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框架。它不再是需要被快速‘修复’的问题集合,而更像是一块等待被雕琢的原石,需要时间、耐心和恰当的‘切割’。我欣赏作者在引用比昂思想时所保持的距离感,他并非是简单地复制和转述,而是在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去‘激活’这些经典理论,让它们在当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动力学背景,但即使是背景稍弱的读者,也能从那种对人类心灵深处复杂性的敬畏感中获益良多。它让人意识到,真正的临床工作,是与那些不可名状的、原生经验的搏斗,而不是一场技巧的展示。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灵去‘阅读’的书籍,而不是用眼睛‘扫过’的书籍。作者对临床情境的描述,充满了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力,那种对‘疯’与‘不疯’之间微妙界限的探讨,让人不寒而栗,又深感共鸣。书中通过对特定案例片段的分析,展示了比昂思想如何如同显微镜一般,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放大,揭示其背后的结构性意义。我特别赞赏作者没有将比昂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而是将他置于一个真实的、充满挑战的临床场域中,展现了其思想是如何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打磨出来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自身临床信念的拷问。它让我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移情和反移情解读,而是更深入地探究,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尚未被整合的经验,是如何不自觉地参与到治疗关系中的。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那本需要被经常翻动,且每次都能提供新发现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思想等待思想者:比昂的临床思想》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片思想的迷雾森林,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探索。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你一个明确的地图,而是更注重引导读者去体验那种在无意识的深处搜寻的过程。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那些关于“容器与内容”、“负性”的讨论,初看起来似乎只是理论的堆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它们是如何精妙地映射到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的。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起来毫无头绪的来访者时,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反而成了你手中最可靠的工具。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操作流程的指南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反思自己作为治疗师的‘在场’状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比昂那些临床轶事时的笔触,那种冷静而又充满穿透力的观察,让人不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你会感觉到,这本书要求的不只是智力上的理解,更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投入,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说的、潜藏在人际互动背后的真实张力。对于任何一个想在心理治疗这条路上走得更深远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内功心法”。

评分

如果说大部分临床书籍都在教你如何‘做’治疗,那么这本书则在探讨‘成为’治疗师的艰难历程。作者细腻地捕捉了比昂思想中那种近乎于苦行僧式的专业要求,即治疗师必须愿意暴露自己的‘无知’和‘不能理解’。书中对于‘否定性的容纳’的论述,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富有启发性的部分之一。它挑战了我们追求‘清晰’和‘答案’的本能欲望,转而拥抱那种暂时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模糊状态。这种拥抱,恰恰是通往来访者核心经验的唯一路径。我发现,每当我感觉自己的临床工作陷入僵局时,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总能找到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瞬间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它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思辨,引导我们去构建自己的、内在的临床罗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它训练的不是你的手,而是你的‘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我过去所有接受过的督导和个案会议。它没有提供任何立竿见影的“捷径”,反而像是一剂强力的清醒剂,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临床惯性彻底打破。作者对“等待”这个概念的阐释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耐心,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虚位以待’,一种对来访者自体发生过程的充分信任与尊重。这种信任,在充满焦虑和急于求成的现代临床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书中对分析性情境的细致描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治疗室究竟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在哪里’。那些关于时间感和空间感的模糊处理,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快速命名和解决的心理现象。我感觉自己仿佛被要求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去观察治疗关系中那些微妙的能量流动,而不是陷于表面的内容争执。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认知重塑,它迫使我面对自己作为分析师的局限和盲点。

评分

给同学买的

评分

书很好,不错,呵呵呵呵呵呵

评分

非常精彩的书 了解比昂的起点

评分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后现代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是说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W. Bion)的个人故事和思想,很确定的是,在精神分析的文献史里,比昂的论点几乎会是未来至少二十年里,最重要的故事之一。他的论点逐渐酦酵后,将会有更多角度来解读他的作品。他的文章的量很丰硕,加上内容的复杂,有些甚至难以了解,因此在精神分析史里,将会被解读成什么样子,在2014年的今天仍难以预测。

评分

佛洛伊德说那是潜意识(或译为无意识)。佛洛伊德在当代盛行的催眠术里,尝试要走出新的路径,因此他努力陈述,以不同方式看见个案的新故事。佛洛伊德说潜意识是名词,也是形容词。如果是名词,意味着有一个领域叫做潜意识,存在某个地方。但是它在那里呢?有什么身体器官,是容纳这些潜意识的地方吗?这当然仍是一个值得议论的课题。

评分

叽里呱啦啊滚啊去死,俄经济图

评分

绕地球绕了五圈

评分

绕地球绕了五圈

评分

每个人有自己的故事,也在说故事【注1】里,发现了自己不曾看见,或者曾看见很介意或毫不在意的事,却可能突然有了不同意义和感受。我们很难预期,什么故事会产生这种变化?或者什么故事会有新的意义?或变得无意义?但是我们仍继续说着故事,为了给朋友听,为了让下一代,了解这些故事。也许让后人知道曾有某号人物活过,他们可能立下一些丰功伟业,或者只想要让后代知道,曾有个默默工作一辈子,不曾说过太多话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