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哲宏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心理学入门
  • 人格心理学
  • 潜意识
  • 梦的解析
  • 性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经典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63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4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丹尼什说:弗洛伊德是一位对我们造成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观点影响着我们用什么方式去思考我们自己。

  只要我们开口,就很难不表现出弗洛伊德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会有意无意谈论攻击、焦虑、强迫、潜意识、防御机制、自恋……每当我们忘记了某些事情,立即会怀疑自己是否故意这样做……弗洛伊德还使我们确信,在我们体内奔突着某种神秘的生命。而我们自己只能驾驭其中的小部分。

  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这样评价弗洛伊德: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

  西方著名心理学大师中,弗洛伊德是头一位、对整个20世纪心理学乃至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的泰斗级大师,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之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不仅在学术界成为流行话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已渗透到男男女女的意识和潜意识中。

  弗洛伊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独具魅力的人格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他经历怎样一段向命运抗争的人生?他究竟创立了一门什么样的给予世界以风暴般震撼的学说?这门学说对弗洛伊德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学说对20世纪的心理学及人文科学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答案就在你手中这本书中。

作者简介

  熊哲宏,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潜心研究精神分析学、皮亚杰学派以及认知科学多年,成绩斐然,著有《皮亚杰哲学导论》《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认知科学导论》《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等哲学和心理学学术著作。

  近年来致力于普及心理学知识,醉心于心理学通俗读物的撰写,笔耕不辍。著有《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走近西方心理学大师丛书》《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心理学大师的失误启示录》《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等心理学畅销图书,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第一篇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

第一章

生平与背景

与命运抗争的一生 ... 16

生命不息,求索不止 ... 16

独具魅力的人格特征 ... 29

第二章

弗洛伊德和他的时代

维多利亚社会文化的困境 ... 44

人文主义的哲学传统 ... 47

19世纪科学的时代精神 ... 54

第三章

心灵深处

压抑——开启潜意识的锁钥 ... 60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皇家大道 ... 67

梦的意义是愿望的满足 ... 68

本能是潜意识活动的终极原因 ... 82

本能趋向于恢复早期状态 ... 82

为快乐而快乐的性概念 ... 93

精神的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 103

第四章

心理学模式

贯穿始终的神经学模式 ... 123

“有意义的”梦、症状和过失 ... 130

“力比多同一”的因果原则 ... 134

三大心理学模式的统一性 ... 135

“能量”的概念——沟通三大模式的桥梁 ... 138

心与身:“机能同一”的心理生理一元论 ... 142

第五章

临床应用

使潜意识成为意识——治疗的目标 ... 154

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 ... 154

“精神分析的基本规则”——治疗方法 ... 162

自由联想 ... 162

抵抗的分析 ... 164

移情 ... 165

解释 ... 167

第六章

文化价值

文化与人类价值的实现 ... 186

文明的实质 ... 186

本能压抑是文明的基础 ... 193

文明剥夺本能的满足 ... 193

文化成就是本能升华的产物 ... 198

罪恶感的强化是文明注定的 ... 199

走出文明两难境地的现实道路 ... 202

第二篇

批判与反思

第一章

弗洛伊德

眼中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一项自然科学事业 ... 220

精神分析恰似物理学或化学 ... 220

精神分析接受“科学”宇宙观 ... 223

第二章

精神分析是

“非科学的”诘难

精神分析:“从奥林匹斯山收集的故事” ... 230

精神分析:“亚里士多德式的中世纪科学” ... 235

第三篇

未来走向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时代意蕴

截然相反的两种估价 ... 246

精神分析的人文价值 ... 247

前言/序言

  在20世纪西方著名心理学大师中,弗洛伊德是第一位对整个20世纪心理学乃至人文学科各个领域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的泰斗级大师,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之父”。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黎黑指出的那样:“如果说伟大可以由影响的范围去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哪方面对人性的探索未留下他的印记。他的著作影响了并且正影响着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家霍兰德指出:“我们完全有理由将19世纪末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视为20世纪学术生活的定义因素。看来,弗洛伊德的思想已经触及到每一个人,从躲在角落的少年犯,直到书房里的大学者。传记、历史、文学批评,还有莎士比亚研究,以上种种无一不受精神分析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不仅在学术界成为流行的学术话语,而且已经成为渗透到当今社会男男女女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日常话语:“只要我们开口,就很难不表现出弗洛伊德对我们语言的影响。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谈论新生婴儿的性欲、孪生兄弟的竞争、对母亲的依恋以及色情虐待狂刺激。每当我们忘记了某些事情,立即会怀疑自己是否故意这样做。诚然,我们避免使用诸如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肛欲、口欲和性器欲等弗洛伊德的术语,但很难对诸如攻击、焦虑、强迫、潜意识、防御机制、自恋、死的愿望、性感带、固恋、罪疚感、升华和愿望实现等词采取同样态度。在这些词汇中,大多数当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把它们重新组合和联结了起来,从而赋予了它们特殊的色彩和形态。特别是除了这类术语问题之外,弗洛伊德还使我们确信,在我们体内奔突着某种神秘的生命。而我们自己只能驾驭其中的小部分。”(埃尔曼语)

  如果说就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摆脱不了弗洛伊德的“阴影”的话,那么20世纪的心理学假如没有弗洛伊德,则无论如何是不可思议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对人的本性和行为的解释,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础,并成为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弗洛伊德主要是根据他的个人经验、临床观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化、科学及哲学观点而建立他的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对我们造成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观点影响着我们用什么方式去思考我们自己。”(丹尼什语)他把人的心灵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他将人的精神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强调人的性欲和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并将此解释为人的行为的动力;他关于童年经历对成人人格形成之重要性的研究,也极大地影响了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建立。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整个20世纪心理学是影响深远的。当代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与实践,均是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尽管他的概念是从文化的潮流中取得的,他仍然是这样的一位创始人,他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而辛勤工作了50年,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不惮修改,使它趋于成熟,为人类的知识作出贡献。……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这里你便可有一个伟大的最好标准:身后的荣誉。”

  那么,弗洛伊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创立了一门什么样的给予世界以风暴般震撼的学说?这一学说对20世纪心理学及人文科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今天弗洛伊德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这些就是本书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潜意识的迷宫: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一、引言:窥视人类心灵的幽深之处 人类的心灵,宛如一片浩瀚而神秘的海洋,表面波澜不惊,深处却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暗流和潜藏着未知的宝藏。我们日常的思考、感受、行为,究竟是全然由我们“意识”所掌控,还是在一种我们察觉不到的力量驱动下悄然发生?千百年来,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们都在试图描绘这幅心灵的肖像,而二十世纪初,一个划时代的思想体系——精神分析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及其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潜意识的迷宫: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一书,并非试图以教条式的语言梳理一套既定的心理学理论,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智识的冒险,一同潜入人类心灵的幽深之处,去感受那股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人格、影响我们命运的强大潜流。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意识的浅滩,驶向潜意识的无垠之海,理解那些看似不合逻辑、难以解释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密码;那些反复出现的梦境,又在诉说着怎样的心事;那些童年经历,为何会对成年后的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然而,我们对自身的了解,似乎仍然停留在表层。有多少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突如其来的情绪感到困惑?有多少次,我们会因为无法理解他人的某些反应而感到挫败?有多少决定,我们事后会觉得并非出自本意?这些疑问的根源,往往指向了我们内心深处那片不被意识直接触及的领域——潜意识。这本书正是为此而生,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视那片神秘的疆域,理解那些潜藏在冰山之下,却支撑起整个冰山存在的巨大力量。 二、意识之外的王国:潜意识的构成与机制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所知觉、思考、记忆的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然而,《潜意识的迷宫》将颠覆这一简单的认知。本书将深入探讨,意识仅仅是心灵的极小一部分,如同夜空中的一点星光,而潜意识,则是那片辽阔而深邃的宇宙,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无法估量的力量。 我们将首先解析潜意识的构成。它并非单一的虚无,而是由无数被压抑的欲望、未被满足的需求、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被遗忘的经验,以及我们所继承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所构成。这些内容,虽然不为我们所意识,却从未真正消失,它们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思想和行为。 接着,本书将详细阐述潜意识的运作机制。我们将了解“压抑”(Repression)这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如何将那些令人痛苦、羞耻或恐惧的念头、记忆和冲动,排斥出意识的,从而保护我们的心理免受伤害。然而,被压抑的内容并非消失,它们往往会以变形、象征化的方式,通过梦境、口误、笔误、行为失误,甚至身体症状等形式,潜入我们的意识生活。 本书还将探讨“象征化”(Symbolization)和“投射”(Projection)等概念。潜意识常常以象征的方式表达自己,一个看似平常的梦境,可能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意义。而投射,则是我们将自己不愿接受的特质,强加给他人,从而在客观上反映出内心的冲突。这些机制,如同心灵的“暗语”,解读它们,便能打开通往潜意识迷宫的钥匙。 三、童年的回声:早期经历塑造的深层人格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刻揭示了早期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本书将重点关注潜意识在童年时期的形成与发展,强调父母、家庭环境、早期教养方式等因素,如何在潜意识层面为个体打下人格的基石。 我们将深入剖析“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男孩和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经历对父母的依恋、竞争与认同。这些早期的情感冲突和关系模式,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记,影响其日后在亲密关系、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行为模式。 本书还将探讨“固着”(Fixation)的概念。当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由于挫折、焦虑或过度满足,未能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时,其心理能量就会“固着”在那个阶段。例如,口欲期固着可能导致成年后在饮食、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问题;肛欲期固着可能导致个体变得吝啬、固执或过度追求秩序。这些早期经历带来的潜意识固着,会成为个体人格发展的“瓶颈”,限制其进一步的成长。 我们还将探讨“创伤”的潜意识痕迹。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忽视、虐待、失落等,会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疤痕”,即使成年后,这些创伤的潜意识影响仍然可能以各种形式显现,例如,低自尊、回避亲密关系、过度敏感、焦虑症、抑郁症等。理解这些童年的回声,是疗愈心灵、重塑自我的重要一步。 四、梦境的语言:通往潜意识的神秘之桥 “梦是通往潜意识的皇家大道。”这一经典论断,揭示了梦境在理解潜意识中的独特价值。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解析梦境的构成、类型及其象征意义。 我们将探讨“显性梦境”(Manifest Content)和“隐性梦境”(Latent Content)的区别。显性梦境是我们醒来后能回忆起的梦境内容,通常是零散、不连贯甚至荒诞的。而隐性梦境,则是梦境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愿望、冲动和冲突。梦的工作(Dream-Work)便是将隐性梦境的内容,通过象征化、凝缩、移置等机制,转化为显性梦境。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解读梦境的方法和视角。例如,如何识别梦境中的象征符号,理解它们可能代表的意义;如何关注梦境中的情感体验,它往往是潜意识情感的直接流露;如何将梦境与个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寻找梦境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我们将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梦境主题,如坠落、被追赶、考试、裸体等,它们可能在潜意识中代表着怎样的焦虑、恐惧、压力或被压抑的欲望。通过对梦境的细致分析,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心理需求和未解决的冲突。 五、防御的屏障:心灵应对冲突的策略 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现实的压力、内在的冲突和潜意识的威胁,我们的心灵发展出了一系列精妙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虽然是保护性的,但过度或僵化的使用,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屏障”。 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 否认(Denial): 拒绝承认令人痛苦的现实。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为不被接受的行为或想法找寻看似合理的解释。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表现出与内在真实感受完全相反的行为。 转移(Displacement): 将对某人或某物的强烈情感,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身上。 升华(Sublimation): 将不被社会接受的欲望或冲动,转化为具有建设性或社会认可的行为。 补偿(Compensation): 通过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来弥补另一个领域的不足或失败。 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这些防御机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理解这些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从而更灵活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六、心灵的疗愈:理解潜意识的实践意义 《潜意识的迷宫》并非仅仅是一本理论的阐述,更是一本关于理解和疗愈心灵的实践指南。本书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入理解潜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疗愈。 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潜意识的洞察,来改善人际关系、克服职业障碍、处理情感困扰,甚至找到生命的意义。例如,理解童年经历的潜意识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不良的亲密关系模式;识别自己常用的防御机制,可以让我们更真实地面对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解读梦境,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和线索。 本书鼓励读者以开放、好奇的态度,去探索自己内心的“迷宫”,而非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危险的禁地。通过对潜意识的不断探索和理解,我们能够逐渐整合内心深处的冲突,化解被压抑的情感,从而获得更强的自我认知、更深的自我接纳,以及更充实的生活体验。 七、结语:踏上自我发现的永恒旅程 人类心灵的探索,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潜意识,作为人类心灵最深层的王国,蕴藏着无限的奥秘和力量。《潜意识的迷宫: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一书,旨在为所有渴望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提升自我的人们,提供一幅通往内心世界的地图。 本书将陪伴读者,穿越意识的边界,深入潜意识的幽深之处,去发现那个被忽视的自己,理解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洞悉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隐秘力量。愿这场心灵的探索之旅,能为您的生活带来更深的理解、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持久的平静与喜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但又不失学者风范的典雅叙事。阅读它,就像是坐进了一间装饰着古典家具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的墨香,讲述者是一位阅历丰富、见解深刻的长者。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人类原始冲动和文化禁忌的内容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感——既不回避其冲击力,也保持了恰到好处的学术距离。我特别喜欢它对“自我”与外部现实相互作用的分析,它没有将人塑造成一个被本能完全奴役的生物,而是强调了“自我”作为调解者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与责任。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承认,使得理论不至于导向宿命论的泥潭。整本书的论证如同在铺设一条精密的轨道,将读者从表层的行为引向深层的动机,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它提供的不是快速的“速成秘籍”,而是一套深耕细作的方法论,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对照,是一本真正需要“用心”去读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颠覆性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一种由浅入深的阶梯式引导。开篇部分对于心理动力学这一领域的宏观界定,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概念基础。然后,作者非常巧妙地引入了人格结构的三元模型(本我、自我、超我),并用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比喻,让这三个抽象的“实体”立刻鲜活了起来,仿佛它们在你脑海中上演着永无休止的内部辩论。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论述理论的同时,总能穿插一些与其时代背景相关的社会观察,这使得理论不再是孤立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土壤之中的产物。阅读体验上,它提供了一种稳定而可靠的攀登路径,让你每上一层台阶,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已经跨越了哪些认知上的鸿沟。读完最后一页,我感觉自己不是单纯“学到”了什么,而是对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畏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就像是一把精密的锉刀,悄无声息地磨平了许多我对人类心灵的粗糙认知。与其说这是一本介绍理论的书,不如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度探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用生硬的术语去套用每一个案例,而是将这种复杂的家庭动力置于文化、发展阶段的背景下进行考量。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禁忌和敏感的话题,变得可以被理性地讨论和理解。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如同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分享他的观察心得。书中对“防御机制”的详尽描述,简直就是一本现代生活行为指南的雏形,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对照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原来我们日常中那些看似随机的小动作,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心理学逻辑。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在“教”你知识,更是在“唤醒”你对自身内在世界的警觉性,让人忍不住想要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是如何构建起那个保护“自我”的堡垒的。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颠覆性的清晰”。在此之前,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无意识驱动”的说法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那更像是哲学思辨而非科学探究。然而,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却以一种近乎严谨的、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原本模糊的“直觉”转化为可以被系统分析的“动力”。书中对“潜抑”(Repression)机制的阐述尤为精妙,它不仅解释了遗忘是如何发生的,更揭示了遗忘背后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的引入,是真正打开我思维边界的关键所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所保持的克制与审慎,尽管理论本身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作者并未将其绝对化,而是留下了一定的解释空间,这使得本书更像是一份开放式的邀请,而非终结性的宣告。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真正理解现代西方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冲突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绕不开的基础读物。它赋予了读者一种“解码”日常现象的工具,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都蒙上了一层意味深长的光晕。

评分

这本关于精神分析的入门读物,可以说是在浩瀚的心理学领域里为初学者点亮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腔调。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书中对“潜意识”概念的阐释,不同于那种晦涩难懂的定义,作者像是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冰山”的故事,水面上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而水面下广阔的海洋才是真正驱动我们行为的强大力量。书中对力比多(Libido)和生本能、死本能的划分,也处理得相当巧妙,没有过度渲染其神秘色彩,而是将其置于人类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解读,让我这个完全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框架。特别是对于“梦的解析”那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来解释潜意识如何通过象征和伪装来传递信息,与其说是阅读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地基,让人在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弗洛伊德理论时,不至于感到天旋地转。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所有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层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

评分

本书可以值得一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没看,感觉还行

评分

很好 很快 。。。。。很不错

评分

还不错呢,挺好的

评分

还不错呢,挺好的

评分

喜欢这本书,好看

评分

还不错呢,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很愉快的一次购物 快递人员态度相当好 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