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图心理”史上好看的弗洛伊德传,没有之一!
如小说般引人入胜,美国第1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对精神分析创始人传奇一生的详尽探究,翻译家姚锦清教授译本。
“弗洛伊德”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符号。他惊人的理论在专业领域和普罗大众间引起共鸣,在艺术、大众文化、日常心理学中都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痕迹,人类的生活也因他而截然不同。然而,他的真实面貌却被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显得尤为神秘。
《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全两册)》中,美国知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采用极具文学色彩的笔调,艺术化地详尽探究、深入解析了弗洛伊德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学术思想与治疗案例,精彩又客观地展现了弗洛伊德成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完整历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知名心理学家。本书从弗洛伊德26岁热恋开始,写至其80岁时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仓皇出国。材料丰富翔实,生动地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可使读者对这位优秀的心理学家及其学说,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弗洛伊德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他和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欧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美国传记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斯通的童年生活十分艰难,读完中学后仍打工。读完大学之后,获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去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他的写作生涯是从写剧本开始的,后转向人物传记小说的创作。他一生写了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在欧美各国影响深远。
传记作家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令斯通醉心的,是历史文化名人。他笔下的传主是这样一些精英:在某个文化领域历尽艰辛、坚毅不拔,最后取得不朽成就的人;不顾统治者逼迫利诱,敢于犯上,为大众寻找解放之路的人;在没有人走过的荒野里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艺术道路的人;在漆黑的隧道中寻找尽头,发现微弱光线的人;不怕权威,不顾众人讪笑,勇往直前探索科学真理的人。
★迄今为止,我只能崇奉您(弗洛伊德)深刻思想的思辨力量,以及这一思想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
——爱因斯坦
★在我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及被其荒唐的理论和方法所玷污的整个领域是可恶的自欺欺人的骗局。
——纳博科夫
★即使若干年后,他(弗洛伊德)的某项研究成果被修改或修正,而他“向人类提出的问题,永远不会无声无息,他对知识所做出的贡献,也水远不致被抹煞或湮没无闻”。
——托马斯.曼
第一章 愚人塔 1
第二章 渴望的灵魂 55
第三章 小心前行 109
第四章 外省人在巴黎 159
第五章 医生的处方 199
第六章 冲破寒冬的枷锁 237
第七章 幻想之城的失落 295
第八章 心灵的黑穴 329
第九章 “凡人生前皆不幸” 377
第十章 社会弃儿 449
第十一章 “何人助我?” 495
第十二章 同仁相聚 571
第十三章 殊途同归 613
第十四章 天堂之路尚未铺平 657
第十五章 生死大战 715
第十六章 危险的旅程 785
附录一 弗洛伊德大事年表 859
附录二 弗洛伊德主要著作表 865
译后记
第一章 愚人塔
1
他们顺着羊肠小道起劲地向山上走去,修长年轻的身影很有节奏地上下颠动着。附近有一片草坪,短短的小草簇拥着黄灿灿的花儿。长着绸缎般花瓣的白头翁花虽从复活节后就已凋零殆尽,春石楠、报春花和狗蔷薇却正争奇斗艳,在山毛榉树下交织出一片五彩缤纷的地毯。
他个子不高,站直了也才1.67米。不过,他觉得自己的身高对于身旁这位步态优雅的姑娘来说刚好合适。他用羞涩的目光偷偷瞟了一眼玛莎·伯内斯的侧影,瞥见她线条鲜明的下巴、鼻梁和额头。最近发生的一切都让他感觉难以置信。你瞧,他今年也才26岁,正在恩斯特·布吕克教授的研究所里埋头研究生理学。要谈恋爱,少说也还得等五年,要想结婚,起码要再过十年。他读书时虽然化学成绩平平,但也至少懂得爱情不可能择日光临。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不可能,不可能发生这种事!”
姑娘吃惊地朝他转过脸来。浅灰色白桦树低矮处的枝桠已被削去,高处亭亭如盖的绿叶遮挡了太阳的照射,林中洒满了温柔的斑驳光点。也许正是默德林镇的山坡上那些林子里柔和的阴影,才把玛莎的脸映成了他心中最可爱的模样。她的天然风韵,丝毫没有忸怩作态的痕迹,可他却惊觉于她的神奇魔力:大大的灰绿色眼睛,敏感而温柔,透出一股摄人心魄的气质和坚强自信;浓密的棕色秀发从中间分开,露出一道恰到好处的发缝,顺着耳根恰到好处地梳在两旁;微微向上翘起的鼻子甚是好看;嘴唇红润丰满,更是可爱,至少在他眼里是这样。整个脸蛋都是那么娇嫩,唯有下巴显得很有力,似乎有点不相称。
“什么不可能?不可能发生什么事?”
他们走到了小道转弯的地方,绿叶搭成的天篷正漏下一缕缕的阳光。
“我说出声来了吗?这一定是由于林中太安静了。既然你能听得这么清楚,那我可要小心点了。”
他们来到了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再迈上一片平坦的岩层,就可以眺望山脚下的默德林镇了。库尔公园里有一支乐队在演奏,一阵阵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从那儿飘上山来。默德林是一个迷人的乡村小镇,从维也纳乘火车到这里只要一小时。这个小镇现在已经成了维也纳人时髦的度假胜地;无数红瓦屋顶汇成了一片小小的红海,在六月暖和的太阳下熠熠闪光;远处山坡上爬满了葡萄藤,到处都挂着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到来年春天,维也纳人就可以在格林琛的“今日酒家”里喝到用这些葡萄酿制的新酒了。
玛莎?伯内斯这次是和家里的朋友一块儿来的,这些朋友在默德林镇的格利尔帕策街上有一幢房子。西格蒙德是那天早上乘南方铁路的列车从维也纳来的。他们见面之后,就一道来到了弗朗茨·约瑟夫大帝广场上散步。广场上立着一座装饰华丽、金碧辉煌的避瘟柱,是为纪念历史上一次征服黑死病的胜利而建的。接着,他们转上大道,来到那座有一口大钟和一个有着像是洋葱叠洋葱的尖顶的旧市政厅,然后又经过喷水池,沿着教区街,一直走到俯瞰全镇的圣·俄特玛教堂。教堂对面是一座圆形石塔。
“这塔看上去像一座意大利浸礼会的教堂,”玛莎说。“可是默德林本地人都说这是一座古老的骨塔。你是医学博士,你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只把骨头扔进去,而把身体的其余部分都留在外边呢?”
“我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博士,没有很多实践经验,实在说不出什么来。你为什么不写篇论文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好让我交给医学院给你申请学位呢?你想当博士吗?”
“不想。我只希望做一个家庭主妇和母亲,养六七个孩子。”
“这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雄心壮志,一点都不难实现的。”
她走到树林深处时,双眸亮得像两颗晶莹的绿宝石。“我希望在实现了这些之后,永远不再遇到困难。你要知道,我是个浪漫的人,我要爱我未来的丈夫,同他相亲相爱地过上半个世纪。”
“你还是挺有雄心的,玛莎!你还记得海涅的诗句吗?
“但愿我至今仍是单身,”
可怜的冥王无数次叹息,
“自打新娘进我家门,
我才明白:要是没有妻子,
地狱何至沦为地狱或遭遇劫难?
单身的生活是何等逍遥称心!
可自从娶了普洛塞庇娜,
我生不如死度日如年!
她双眉微蹙:“你不会真的相信这话吧?”
“我?当然不信!婚姻就是为我这样单纯的人发明的。一举行过婚礼,我就会爱它上瘾的。”
“是不是歌德说过,想掩饰真情的人才爱用夸张的手法?”
“不,亲爱的伯内斯小姐,这句话是你的创作。”
他认识玛莎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来得及看出她的所有动人之处,但至少她的嗓音已经让他深深着迷。玛莎今年21岁,来自汉萨同盟城市之一的汉堡市。她讲一口标准的高地德语,发音纯正、用词准确,与那急速、亲狎、随便的维也纳俗语大相径庭。上学时,班上的女同学老是说她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其实,多数维也纳人也都是这样指责那些有钱有势、自由自在而又恪守资产阶级观念的汉堡人的。尽管这样,她还是保持了一口纯正的德语,其中的原委她曾经告诉过西格蒙德。曾有十年之久,玛莎的父亲伯曼·伯内斯一直是维也纳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劳仑茨·冯·斯坦恩的得力助手——直到两年前,也就是1879年,斯坦恩逝世为止。
“我在维也纳上学时只有8岁,”玛莎对西格蒙德说,“我很自然地就学会了班上同学们的口音。‘城市’我发成‘层四’,‘石头’我发成‘思头’。有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他的书房里说:‘小家伙,你说的不是德语,是土话,我们不说“层四”和“思头”,而是说“城市”和“石头”,这才是真正的德语。’第二天,我跟家里人说吃了一种新的饼,叫‘剥鲜饼’。父亲说:‘我没有吃过“剥鲜饼”,我只知道“薄馅饼”。自此以后,我的口音就纠正过来了,但同学们,认为我得了一种和口吃一样可怜的病。”
山里的小径有许多岔道,他们选了其中一条继续往上走。每条岔道两旁的树上都用不同颜色的油漆画了道道,作为指路标,以免踏青者在这一大片从维也纳一直朝南延伸过来的高大密林中迷失方向。路面覆盖着一层松针,踩在脚下滑滑的,有时候西格蒙德不得不搀扶着玛莎的胳膊以防她跌倒。太阳晒得热起来了,小道两旁的伞形松没有完全搭在一起,满地的松汁晒热后散发出一阵阵令人陶醉的松香。
山上传来一阵回音:
“喂!喂!快一点,你们这两只蜗牛!”
这是艾里,玛莎的哥哥,比她大一岁半。他们以为艾里是考虑周到而故意走得比他们快,其实他喜欢走小道,所以他得比别人走得快才能登上同样的高度。
一刻钟后,他们登上了山顶,眼前出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号称维也纳护城山的卡仑山的侧影一直投射到北面约16千米处,像哨兵一样守卫着这座城市。
一家小小的露天酒吧掩映于高大的绿树中。周末度假的家庭三三两两地坐在具有乡村风格的餐桌旁,喝着咖啡或啤酒。西格蒙德找到一张石桌,四周还有几把藤掎。他点了三瓶莓汁汽水。等汽水送来了,玛莎、西格蒙德和艾里三人同时用拇指将瓶盖上封口的玻璃珠猛地一摁。“噗”的一声,珠子沉了下去,他们各自享用着这清凉甘甜的饮料。艾里两大口就喝光了,马上又像只野兔似的蹦去找其他岔道了。他扭头拋来一句嘱咐:
“别走开,我过会儿来接你们。”
……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堪称一流,那种古典而又富有穿透力的表达,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措辞。与市面上许多传记的平铺直叙不同,这本书充满了文学性和哲思的韵味,仿佛在阅读一本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度文学作品。作者似乎对弗洛伊德的文本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引用其著作或信件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其核心的意图,并用现代的视角进行恰当的解读,避免了过度美化或刻意贬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理论时所展现的审慎态度,既不回避其局限性,也不轻视其历史贡献。这种平衡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可靠和耐人寻味。读完后,我感觉对精神分析这门学科的理解,已经从教科书上的概念,转化为了对一个探索者生命脉搏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构建与微观的个体经验融合得天衣无缝。作者似乎花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不常被提及的侧面,比如弗洛伊德与家人的关系,他对艺术、考古的痴迷,以及他晚年面对纳粹崛起时的无奈与抗争。这些私密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位“心灵之父”的认知,使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凡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他晚年流亡的经历时所流露出的悲悯情怀,那种知识分子在政治风暴面前的无力感,读来令人唏嘘。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去感受每一次思想的跃迁和情感的波澜,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对人类心灵深层运作机制,以及一位伟人完整一生的深刻理解。
评分阅读体验如同深入一场错综复杂的心理迷宫探险,作者的叙事结构极其巧妙,将弗洛伊德的个人情感起伏与他理论体系的演进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我发现,很多理论的突破点并非源自实验室的精确观察,而是源自他对自身梦境、对病患案例的深度共情与反复推敲。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将弗洛伊德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的科学家的窠臼,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怀疑、自省乃至孤独。书中对于他与周边学派,如布洛伊尔等人的早期合作与最终分道扬镳的描写,尤为精彩,充满了人性的张力与学术争论的火花。这些片段让我清晰地看到,任何革命性的思想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阻力与痛苦的抉择。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现了什么”,更是关于“如何发现”的漫长心路历程,那种在知识边界上独自前行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评分这本厚重的传记,初翻开时,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那个世纪末维也纳的空气,弥漫着咖啡馆的醇香与知识分子的低语。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没有急于展示弗洛伊德那些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耐心地铺陈了主人公早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弗洛伊德童年家庭环境的描绘,那种犹太移民家庭在奥匈帝国社会中的微妙处境,以及这些早期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日后对人类潜意识的探索欲。读起来,与其说是在读一位科学巨匠的生平,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一步步揭开笼罩在人类心灵深处的迷雾。那种求知若渴、不甘于表面现象的执着,透过文字跃然纸上,让人深感一个伟大思想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无数次沉思、挣扎与自我对话的结果。全书的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见证一位思想巨人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评分坦白讲,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传记,但实际阅读感受却远超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时代风俗画卷。作者通过弗洛伊德的视角,为我们重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知识界的风貌,无论是沙龙里的激烈辩论,还是与同事们书信往来的微妙互动,都栩栩如生。那种知识精英们在旧秩序瓦解、新思潮萌芽时期的焦虑、兴奋与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书中关于一战前后社会思潮变迁对弗洛伊德思想冲击的探讨,展现了理论如何与现实世界进行残酷的互动与检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人,更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一个伟大思想诞生所依赖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让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理性光辉的向往,也有对其潜在压抑的警惕。
评分好的啊,他们也许就是没有问题了、你就不过他人
评分图书馆用。。。。。。。。。。。
评分不错的书,质量也好,满意
评分好好看看书!
评分很好,值得阅读!!!!
评分书质量不错,纸张可以,赞一个,如果在便宜点就好了
评分以前读过,觉得不错,买来再看看
评分非常好的书,京东很给力。
评分帮别人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