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欧文·亚隆 著,张怡玲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咨询
  • 临床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治疗关系
  • 自我成长
  • 专业发展
  • 心理健康
  • 人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2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988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中亚隆医生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新观点与新发现,不但有对原有主题的新思考与新感悟,也谈及了他对当前研究发展的深刻理解。新版更有对于亚隆个人的独门采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知名的心理治疗大师。

内容简介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是世界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写给年轻一代治疗师的珍贵备忘录,汇集了他真实的经验和坦诚的交流。翻开《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就像是拆开了来自亚隆的生命的礼物,它将带你领略心理治疗的独到魅力——“与他人真正相遇”。

作者简介

  欧文·亚隆(Irvin Yalom),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曾被授予1974年的EdwardStrecker奖,和1979年的精神医学奖,他是《当尼采哭泣》(此书曾荣获1993年联邦俱乐部小说金奖)、《爱情刽子手》和《叔本华的治疗》的作者,他还撰写了经典教科书《住院病人的团体治疗》和《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亚隆目前住美国加洲。

目录

导言
1.移除成长的障碍
2.避免直接下诊断
3.作为“旅途伙伴”的治疗师和病人
4.让病人真正进入与治疗师的关系中
5.提供支持
6.共情: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
7.教授共情
8.让病人对治疗师真的重要起来
9.承认你的错误
10.为每位病人创造不同的治疗
11.治疗性行为,而非治疗性话语
12.接受对治疗师的个体治疗
13.治疗师有许多病人,病人只有一个治疗师
14.利用“此时此地”
15.为什么要利用“此时此地”?
16.利用“此时此地”—增强敏感度
17.寻找“此时此地”的事件
18.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
19.“此时此地”能推动治疗
20.把你的感受作为信息
21.对“此时此地”的评论要谨慎措辞
22.“此时此地”给治疗提供丰富的材料
23.在每次治疗中检查“此时此地”
24.你告诉了我什么谎言?
25.“空白屏幕”?忘掉它吧!真实一些!
26.治疗师的三种自我暴露
27.治疗的机制—对病人要真诚
28.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斟酌判断
29.暴露治疗师的私人生活—要谨慎
30.暴露你的私人生活—一些警告
31.治疗师的真诚与普遍性
32.病人会拒绝你的自我暴露
33.避免虚假的治愈
34.病人比治疗师走得更远
35.被你的病人帮助
36.鼓励病人自我暴露
37.心理治疗中的反馈
38.给予有效的、温和的反馈
39.通过使用“部分”增加病人对反馈的接受度
40.反馈:趁“凉”打铁
41.谈论死亡
42.死亡及其对生的促进
43.如何谈论死亡
44.谈论生命的意义
45.自由
46.帮助病人承担责任
47.永远(几乎永远)不要为病人做决定
48.决定:通往存在问题的古老途径
49.关注对做决定的阻抗
50.通过提供建议促进自觉
51.促成决定—其他方法
52.让治疗成为一个连续体
53.为每次治疗做记录
54.鼓励自我监察
55.当你的病人哭泣时
56.在不同的病人之间给你自己留些时间
57.直接说出你的困境
58.家访
59.别把解释看得太重
60.促进治疗的方法
61.治疗作为生活的预演
62.利用最初的抱怨作为手段
63.不要害怕碰触你的病人
64.和病人的相处永远不要有性的意味
65.寻找周年性的或者生活阶段中的重要事件
66.永远不要忽略“治疗焦虑”
67.大夫,把我的焦虑带走吧
68.关于爱的刽子手
69.了解案例历史
70.了解病人的日程安排
71.病人生活的人际方面
72.与病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面谈
73.了解之前进行过的治疗
74.分享人性黑暗面
75.弗洛伊德并不总是错误的
76.认知行为治疗与众人所赞颂的并不一样
77.在治疗中使用梦
78.对梦进行完全解释?不要做此打算
79.对梦的实用主义使用
80.掌握一些梦的分析技巧
81.从梦中了解病人的生命
82.注意第一个梦
83.关注与治疗师有关的梦
84.注意职业风险
85.珍惜治疗特权
注释
新版增补
关于作者
关于本书的新想法与新发展
对亚隆教授的采访

精彩书摘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
  7.教授共情准确地共情不但是治疗师的重要特质,对病人来说也同样重要,我们必须帮助病人发展对他人的共情能力。记住,我们的病人通常来做治疗是因为他们欠缺成功地发展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关系的能力。许多人不能够与他人的情感和经验共情。
  我相信“此时此地”给治疗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途径帮助病人发展共情。所使用的策略十分直接:帮助病人对你共情,他们也会自动探索生命中其他的重要人物。在治疗中,经常会看到治疗师询问病人他们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我只是建议治疗师用这个问题来问自己。
  当病人猜测我会如何感受的时候,我通常会仔细处理这个行为。例如,一个病人试图解释我的某种姿态或者评论,并谈到“你一定已经受够了给我做治疗”,或者“我知道你一定很后悔和我接触”,或者“我这1小时的治疗一定是你今天最不愉快的1小时”。
  我会做一些现实检验,并且问“还有什么关于我的问题吗?”这当然是很简单的社交技巧训练:我要求病人直接和我说或者向我提问,我也试图以一种直接的和有帮助的方式进行回答。我可能会说:“你完全猜错了我的想法。我一点都没有你所说到的感觉。我一直很高兴和你一起工作。你表现出了很大的勇气,你努力工作,你一次治疗都没有落下,你从来不迟到,你抓住了很多机会和我一起分享很多私密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你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但是我也注意到,每次你试图猜测我对你的感受的时候,都和我自己的实际体验不大相符,而且错误总是指向一个方向:你认为我对你的关心远比我实际对你的关心少。”另一个例子:“我知道你早就听过这个故事,但是……(病人继续讲述一个很长的故事)。”“我很惊讶,因为你经常说我已经听到过这个故事了,然后又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这是个坏习惯,我知道,不过我不理解你为什么会惊讶。”“你猜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听同一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肯定会很厌烦。你可能会希望治疗赶紧结束,你也许会不断看表。”“还有什么关于我的问题吗?”“没有,你说呢?”“我又一次听到同样的故事时有些不耐烦。我觉得它好像插在我们两个人中间,就好像你不是在真的和我讲话。你说我可能会看表这没错。我确实看表了,不过我是希望当你把故事讲完之后,在治疗结束之前,我们还能够有时间真正地谈谈。”8.让病人对治疗师真的重要起来在30多年前,我听到了一则最让人悲伤的心理治疗故事。当时我得到了去伦敦令人敬畏的塔维斯托克(Tavistock)诊所为期一年的学习机会,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和团体治疗师,当时他已经70岁了,正准备退休。在他退休的前一天晚上,他与一个长程团体最后一次会谈。许多团体成员已经在团体中待了十多年,他们回忆了很多彼此在团体中发生的变化,并且一致同意,治疗师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人!实际上,他们说他和10年前完全相同。然后,这位治疗师抬起头看着我,手在桌子上轻轻敲了一下表示强调,以一种最为教导性的语气说:“我的孩子,这就是好技术。”
  ……

前言/序言


《通往理解的桥梁:新世代治疗师的探索与患者的疗愈之路》 这是一部深刻探讨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与精神疗愈本质的著作,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手册,而是一封写给每一位行走在探索内心世界道路上的治疗师,以及每一位渴望重拾内心平静与力量的患者的公开信。作者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人文关怀,巧妙地编织起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温度,勾勒出一幅关于成长、接纳与重生的生动画卷。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一种“礼物”的姿态,向新一代的心理治疗师们递上了一份充满洞察与启发的指南。在这个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心理治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一代的治疗师们,他们或许拥有更前沿的知识储备,更开放的心态,但也可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个体生命困境时,感到迷茫与无助。本书正是为他们而来,它不只是教授技巧,更着重于培养一种治疗师应有的核心素养——同理心、真诚、勇气与持续学习的精神。 作者在开篇便旗帜鲜明地指出,心理治疗的本质并非简单的“修复”或“治愈”一个“有问题”的个体,而是一场共同的探索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与患者一同深入挖掘心灵的地图,理解那些被隐藏、被压抑的情感与创伤,并在此过程中找到通往和解与成长的路径。因此,本书的主旨之一便是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它深入剖析了治疗性联盟的建立与维护,指出这种安全、信任、尊重的连接是所有疗愈发生的土壤。治疗师如何以一种非评判性的姿态倾听,如何用敏锐的洞察力回应,如何在恰当的时机介入,如何与患者共同面对那些令人生畏的真相,这些都是书中细腻描摹的重点。 对于新一代的治疗师而言,本书特别关注了他们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新兴议题。例如,在数字时代,网络成瘾、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虚拟身份认同等问题日益凸显,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思路。同时,它也强调了跨文化视角在心理治疗中的必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治疗师需要具备更强的文化敏感性,去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此外,本书还触及了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常见心理问题的最新治疗理念与技术,但它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将其融入到治疗师个体成长与患者整体疗愈的框架中,使其更具人文关怀和实践意义。 本书并非只面向治疗师,它同样是一份献给所有患者的“公开信”。对于那些正经历心灵痛苦、寻求帮助的人们,本书将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的处境。它告诉患者,他们的感受是被看见、被理解的,他们的困境并非孤立无援。书中对于“自我接纳”的阐述尤为动人,它引导患者认识到,我们并非完美的生物,而是充满矛盾与脆弱的存在。学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正是走向内心平和的第一步。 作者以富有诗意与哲思的笔触,描绘了心理成长的复杂性与美妙之处。它鼓励患者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阴影,如同勇敢地拥抱黎明前的黑暗。本书探讨了“意义的追寻”在疗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当个体能够找到生命的目标与价值时,即使面对再大的痛苦,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可能是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可能是在人际关系中体验爱与连接,也可能是在艺术创作或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超越。 本书特别强调了“赋权”的理念。心理治疗的目标之一,是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积极书写者。它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内在的资源与潜力,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于“边界”的探讨也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治疗师需要设定的,更是患者需要学习和建立的,清晰的边界有助于保护个体的情感能量,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避免被消耗和侵蚀。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 anonymized but vividly real,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切片,展现了人类心灵的脆弱与坚韧,痛苦与希望。这些故事的呈现,让理论不再抽象,让情感得以共鸣。读者可以在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并从中获得启发与勇气。 本书的结构也经过精心设计,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次深入的对话,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走进更深的理解。从对治疗师个人成长的关注,到对治疗关系的深刻剖析,再到对患者内在探索的引导,最后回归到生命意义与个人价值的追寻。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本书既有理论的系统性,又不失叙事的流畅性与情感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通往理解的桥梁:新世代治疗师的探索与患者的疗愈之路》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作品。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在心灵探索之路上跋涉者的厚礼,它提醒我们,无论你是正在为他人疗伤的治疗师,还是正在为自己疗伤的患者,我们都拥有内在的力量去理解、去接纳、去成长。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对生命深深的敬意,一种对人类潜能的无限信心,以及一种对通过理解与连接,共同构建更美好心灵世界的坚定信念。它将成为新一代治疗师案头必备的参考,也将成为无数患者心中温暖的指引,照亮通往内心平静与力量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复古韵味,仿佛能听见旧式打字机清脆的敲击声,以及雨点打在厚重窗玻璃上的沙沙声。它拒绝了当代叙事中常见的、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的浮躁倾向,而是选择了一种缓慢而坚定的节奏。作者似乎在刻意邀请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和多重含义。在涉及人际动力学的描述部分,那种精准度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常常在日常沟通中被忽略的“空白地带”——那些沉默的暗示、未竟的姿态。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外在世界保持高度敏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锚点,让我得以在纷繁的外部信息流中,重新校准自己的内在频率。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时间去温习、去反思的长期指南,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我自身生命阶段的改变,而产生全新的领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可感知的氛围。它不是在“讲述”概念,而是在“重现”经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投射出的那种深沉的同理心,那不是一种廉价的、符号化的关怀,而是基于深刻洞察和自我历练所淬炼出的智慧之光。它成功地消弭了“专家”与“普通人”之间的那道无形的鸿沟,使得那些原本只属于专业沙龙的讨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烟火气。这种平等交流的姿态,是这本书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没有试图“解决”问题,而是巧妙地重新定义了“面对问题”这件事本身——将之视为一种持续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读完之后,我对于自身的情绪起伏,乃至与他人的互动边界,都有了更清晰、更具弹性的认知框架,仿佛重新学习了如何呼吸。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触感,简直就像是夏日午后,手里捧着一杯微凉的薄荷茶,那种清爽而又带着一丝沉静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深入其中。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毕竟“心理治疗师”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重量感,但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像是用一根极细的绣花针,在最柔软的丝绸上描绘着人性的复杂纹理。它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教导,更像是知心长者在壁炉旁,用一种近乎耳语的亲密感,与你分享那些关于理解与被理解的至深体悟。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交流的方式都有了微妙的转变,仿佛内心深处多了一盏柔和的灯,能够照亮那些原本隐藏在阴影中的细微情感波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任何直白的道理说教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我们自己通往内心世界的门。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排版布局,这本书本身就散发出一种沉静的、值得被珍视的气质,这恰恰印证了其内在内容的厚重感。它成功地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规避了学院派写作常见的僵硬和自说自话。作者的笔力雄健而又不失温润,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用一个极其简洁的句子,刺穿复杂的迷雾,直达核心。这种写作的张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没有试图讨好读者,也没有迎合任何流行的心理学思潮,而是坚守着一种独立、真诚的立场,去探讨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会你多少“技巧”,而在于它能拓宽你理解他者和自我情感世界的疆域,它提供了一种更具人性温度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共同的生存困境。

评分

坦白说,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批判性和颠覆性的视角,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需要打破陈旧的框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得令人惊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理论体系,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在既有的基础上,搭建起了一个更加通透、充满光线的全新空间。每一章的过渡都如同河流入海般自然流畅,毫无刻意的转折感,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足以让人停笔深思的哲思命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脆弱性”这个主题的方式,那份坦诚和不加粉饰的直率,让人感到既震撼又被接纳。它不是在粉饰太平,而是勇敢地揭示了在真实连接中必然存在的摩擦与不安,并将这种不安转化为成长的养分。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对话,你一边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一边忍不住要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和确认,这种积极的认知互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感和持久的回味价值。

评分

很好很好好哈哈哈哈哈

评分

正在看,京东送货就是快,一天就到,大赞!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第一次看这类书

评分

包装很好~满意

评分

很实惠,非常不错,可以购买

评分

上京东,购物愉快又轻松

评分

一直都在京东购书,一直都很信赖,只是优惠力度比以前小了,可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