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的設計與報告(第3版,英文版)

心理學實驗的設計與報告(第3版,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彼得·哈裏斯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實驗設計
  • 研究方法
  • 統計分析
  • 報告寫作
  • 科學研究
  • 社會科學
  • 行為科學
  • 實驗心理學
  • 數據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85284
版次:3
商品編碼:116913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340000
正文語種: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語言簡練,易讀易懂,操作性強,可作為我國高等院校心理學專業廣大師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心理學工作者撰寫心理學研究報告或論文的參考手冊。

內容簡介

  許多心理學課程都要求學生們設計實驗、撰寫實驗報告或研究報告。本書旨在為撰寫實驗報告和設計實驗提供具體的指導。

  《心理學實驗的設計與報告(第3版,英文版)》共分兩編,首編圍繞如何撰寫實驗報告而展開,詳略得當地介紹瞭報告的每個主要組成部分,指齣瞭各部分在撰寫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並根據新版的《APA論文寫作與發錶規範》,提供瞭相應的實驗示例。第二編是關於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的內容。就心理學研究中經常采用的幾種實驗設計方法以及相關的統計方法做齣瞭概要的介紹和評價,介紹瞭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容易忽視,但卻非常重要的兩個概念:效力和效應大小;同時對報告中如何呈現圖、錶的問題進行瞭具體說明。

  《心理學實驗的設計與報告》(第3版)與前兩版相比,在每一章都增加瞭新的小節,補充瞭新的內容,使內容更加豐富詳實,更具操作性和指導性。

  本書既可作為心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研究專業的學生的教科書,也可作為研究人員在設計實驗和撰寫研究報告時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彼得·哈裏斯(Peter Harris),獲倫敦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現為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心理學係的高級講師。他曾先後任職薩賽剋斯大學、赫特福德大學和諾丁漢大學,也曾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和牛津大學做過訪問學者。他主要的研究方嚮是社會和健康心理學。

精彩書評

  ★《心理學實驗的設計與報告》語言簡練,易讀易懂,對學生在撰寫研究報告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給齣瞭操作性很強的指導,可作為我國高等院校心理學專業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心理學工作者撰寫心理學研究報告(或論文)的參考手冊。
  ——瀋模衛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係教授、博導、係主任

目錄

Contents of the Web site
Preface
To students
How to use this book
To tutors xxi
Part 1 Writing reports
1 Getting started
1.1 Experienced students, inexperienced students,
and the report
1.2 Writing the report 8
1.3 The importance of references in text
1.4 The practical report and the research paper
1.5 Finding references for your introduction
1.5.1 How to structure your reading and what
to look for
1.5.2 Generating potential references
1.5.4 Rubbish and temptation on the Internet
1.6 Ethics 18
1.7 The rest of the book and the book’s Web site
2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2.1 The ?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reviewing the
background to your study
2.2 Inexperienced students, experienced stud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2.3 Your own study
3 The METHOD section
3.1 The design subsection
3.2 The participants subsection
3.3 The apparatus or materials subsection
3.4 The procedure subsection
3.5 Interacting with and instructing participants
3.6 Optional additional subsections of the method
3.6.1 Pilot test
3.6.2 Ethical issues
3.6.3 Statistical power
3.7 Writing a method when your study is not an experiment
4 The RESULTS section
4.1 Describing the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4.2 Analysing the data: inferential statistics
4.3 An example results section
4.4 Nine tips to help you avoid common mistakes in
your results section
4.5 Rejecting or not rejecting the null hypothesis
4.6 Reporting speci?c statistics
4.6.1 Chi-square, χ2
4.6.2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cient (rho), rs
4.6.3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cient, r
4.6.4 Mann-Whitney U test, U
4.6.5 Wilcoxon’s Matched-Pairs Signed-Ranks Test, T
4.6.6 Kruskal-Wa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H
4.6.7 Friedman’s ANOVA, χ2 r
4.6.8 The independent t test, t
4.6.9 The related t test, t
4.6.10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
4.6.11 Four tips to help you avoid common mistakes
when reporting ANOVA
4.6.12 Linear regression
4.6.13 Statistics of effect size
4.7 What you can ?nd on the book’s Web site
4.8 What you can ?nd in the statistics textbooks
……

精彩書摘

  When you ?rst signed up for a psychology course, the chances arethat you did not really expect what was coming, particularly the emphasis on methodology and statistics. For some of you this may have been a pleasant surprise. For most, however, it will undoubtedly have been a shock to the system. No doubt in other parts of your course you will examine critically academic psychology’s scienti?c aspirations. My task in this book is to help you as best I can to face up to one of its major consequences for you. This is the prominence given in many psychology courses to doing practical work (especially experimenting) and the requirement in most instances to write up at least some of this work in the form of a highly structured and disciplined practical report.
  All a report is (really) is the place in which you tell the story of your study; what you did, why you did it, what you found out in the process, and so on. In doing this you are more like an ancient storyteller, whose stories were structured by widely recognized and long-established conventions, than a modern novelist who is free to dictate form as well as content. Moreover, like the storytellers of old, although our will invariably be telling your story to someone who knows quite a bit about it already, you are expected to present it as if it had never been heard before. This means that you will need to spell out the details and assume little knowledge of the area on the part of your audience. The nature of your story – the things that you have to talk about is revealed in Box 1.1.
  1 What you did
  2 Why you did it
  3 How you did it
  4 What you found (including details of how you analysed the data)
  5 What you think it shows
  Box 1.1 The information you should provide in your practical report.
  Title
  Abstract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if any)
  Box 1.2 The sections of the practical report.
  Our ?rst clue as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report comes with a glance at its basic structure. The report is in sections, and these sections (by and large) follow an established sequence.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in the telling, your story needs to be cut up into chunks: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ory should appear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report. The typical sequence of the sections appears in Box 1.2.
  ……

前言/序言

  This is a book about how to write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reports. It i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with every stage of the report writing process by giving them clear and detailed advice about what to put in each section of the report and describing broader issues of format, style and other issues involved in producing good reports of their practical work. As this book is ?rst and foremost about how to write reports, this material forms the focus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book, Part 1. Part 2 of this book contains material on design and stat- istics. It is designed to give students the background they need in key aspects of design and statistics to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what is required of them in report writing. Material in both parts is supplemented by a Web site that contains additional material on report writing and design. The Web site can be found at


《理解人類行為:探索心理學研究的奧秘》 引言:窺探內心世界的指南 人類的行為,如同一幅層層疊疊的畫捲,既有清晰可見的錶象,也隱藏著深邃莫測的內在邏輯。我們為何會做齣某些選擇?情感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記憶的運作機製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無數智者去探索。本書,《理解人類行為:探索心理學研究的奧秘》,正是為瞭迴應這些永恒的好奇心而誕生。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心理學入門讀物,也不是一本充斥著理論的枯燥手冊,而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旅程,帶領讀者深入探究人類行為背後的科學原理,理解個體與社會互動的復雜性,並最終更深刻地認識我們自己。 本書的目標讀者廣泛,無論你是對心理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渴望係統瞭解心理學基本概念的學生,還是在相關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希望拓寬知識視野,本書都將為你提供寶貴的洞見和啓發。我們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案例,以及嚴謹科學的邏輯,勾勒齣心理學的全貌,讓你在輕鬆閱讀中,逐步構建起對人類行為的科學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心理學的基石——認識人類行為的起點 在踏上探索之旅之前,我們需要先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這一部分將為你揭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論,讓你瞭解這門學科是如何發展至今,以及它所研究的範疇。 什麼是心理學? 我們將從最根本的問題齣發,清晰地界定心理學的定義,闡述其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地位。你將瞭解到,心理學遠不止於“讀心術”或“心靈雞湯”,它是一門嚴謹的實證科學,緻力於運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解釋、預測和控製行為與心理過程。 心理學的分支領域: 心理學是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學科,擁有眾多細分的領域,每個領域都聚焦於人類經驗的特定方麵。我們將為你逐一介紹這些主要分支,例如: 發展心理學: 探索個體從齣生到衰老的生命曆程中,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麵的發展變化。瞭解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形成、老年人的適應性策略等。 認知心理學: 深入研究思維、記憶、學習、問題解決、語言理解等高級心理過程。你將瞭解記憶是如何編碼、存儲和提取的,又是如何受到注意力和情緒的影響;學習新知識的奧秘;以及決策過程中存在的認知偏差。 社會心理學: 關注個體在社會情境下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探索群體動力、人際吸引、說服與態度改變、偏見與歧視等現象。瞭解為何人們在群體中會錶現齣與個體時不同的行為,以及社會壓力如何影響個人決策。 人格心理學: 研究個體之間在穩定心理特徵上的差異,即“人格”。探討不同的人格理論,如特質論、心理動力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以及人格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臨床心理學與谘詢心理學: 關注心理障礙的診斷、治療與預防,以及幫助個體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睏境。瞭解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抑鬱癥、焦慮癥,以及心理治療的不同方法。 生理心理學與神經心理學: 探究大腦活動、神經係統與心理過程之間的關係。瞭解不同腦區的功能,神經遞質如何影響情緒和行為,以及腦損傷對認知和情感的影響。 其他重要領域: 我們還會簡要提及教育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展現心理學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科學的研究是心理學得以發展的基石。本部分將介紹心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讓你瞭解研究者是如何收集和分析數據的。 觀察法: 從自然情境或實驗室中係統地觀察和記錄行為。 調查法(問捲與訪談): 通過收集個體對特定問題的迴答來瞭解其態度、信念和行為。 相關研究: 探究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關聯。 實驗法: 通過操縱自變量來觀察其對因變量的影響,從而建立因果關係。我們將重點解析實驗設計的原則、控製組與實驗組的設置、以及如何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二部分:感知與認知——構建我們眼中的世界 我們如何接收、處理和理解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這一部分將帶你深入探索感知和認知這兩個核心過程,理解我們是如何構建起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認識的。 感知:信息的入口: 感覺與知覺: 區分感覺(接收原始信息)和知覺(對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 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係統: 瞭解各感官係統的生理結構和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如何將物理刺激轉化為神經信號。 知覺的組織原則: 探討格式塔心理學提齣的知覺組織原則,如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等,解釋我們為何能夠將零散的感官信息整閤成有意義的整體。 深度知覺、運動知覺、時間知覺: 瞭解我們是如何感知三維空間、物體的運動以及時間的流逝的。 選擇性注意: 在紛繁的信息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選擇性地加工特定信息的?我們將探討注意力的機製,以及為何我們有時會“聽而不聞”或“視而不見”。 認知:思維的運作: 記憶:存儲與提取: 記憶的類型: 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程序性記憶等。 記憶的編碼、存儲與提取過程: 瞭解記憶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需要時如何被找迴。 遺忘的機製: 為何我們會忘記?我們將探討衰退理論、乾擾理論、壓抑理論等遺忘的原因。 增強記憶的方法: 學習有效的記憶策略,如復述、精細加工、聯想、圖像化等。 學習:知識的獲得: 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性條件反射: 瞭解巴甫洛夫和斯金納的經典學習理論,理解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是如何建立的。 觀察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解釋我們如何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學習。 認知學習: 洞察性學習、頓悟學習等,以及信息加工模型在學習中的作用。 思維與問題解決: 概念形成: 我們是如何形成抽象概念的? 推理: 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 決策: 風險決策、啓發式思維與偏差。 問題解決策略: 算法、啓發式方法、工作區模型。 語言:溝通的橋梁: 語言的本質與結構: 語音、詞匯、語法、語篇。 語言的習得: 兒童是如何學會說話的?先天與後天因素的爭論。 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語言是否決定思維?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第三部分:情緒、動機與發展——驅動我們行為的力量 是什麼驅動著我們前進?我們為何會體驗到豐富的情緒?又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的?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影響我們行為的內在動力和情感體驗,以及個體在生命周期中的變化。 情緒:體驗的色彩: 情緒的定義與基本構成: 認知評估、生理喚醒、行為錶達。 基本情緒與復閤情緒: 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驚訝、厭惡等。 情緒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坎農-巴德理論、沙赫特-辛格雙因素理論、認知評估理論。 情緒的錶達與識彆: 麵部錶情、肢體語言、聲音語調。 情緒的調節與管理: 如何應對負麵情緒,培養積極情緒。 動機:行為的引擎: 動機的類型: 生理動機(飢餓、口渴、性)、心理動機(成就動機、權力動機、歸屬動機)。 動機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驅動力理論、喚醒理論、目標設定理論。 內源性動機與外源性動機: 追求內在樂趣與追求外部奬勵。 動機與行為的關係: 動機如何激發、維持和引導行為。 人格與個體差異: 人格的本質: 穩定、持久的心理特徵。 人格的形成: 遺傳、環境、文化、經驗等因素的作用。 主要人格理論概述: 特質論: 五因素模型(開放性、盡責性、外嚮性、宜人性、神經質)。 心理動力學理論: 弗洛伊德的理論(本我、自我、超我,壓抑、防禦機製)。 人本主義理論: 馬斯洛和羅傑斯(自我實現,積極關注)。 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觀察學習)。 人格的測量: 問捲、投射測驗。 人類發展:生命的旅程: 嬰兒期與幼兒期: 認知、語言、社會性依戀的發展。 童年期: 學校適應、同伴關係、道德發展。 青少年期: 身份認同的探索、社會角色的轉變。 成年期: 職業發展、親密關係、傢庭生活。 晚年期: 退休適應、健康維護、生命迴顧。 發展中的關鍵議題: 連續與不連續、氣質與後天、穩定與變化。 第四部分:社會互動與心理健康——我們在群體中的存在 我們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網絡中。這一部分將探討個體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如何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社會認知:理解他人與社會: 歸因: 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 態度: 形成、改變與測量。 社會影響: 服從、從眾、順從。 偏見與歧視: 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消除策略。 人際關係: 吸引、愛情、友誼。 群體動力: 群體規範與角色: 群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群體決策: 群體思維、群體極化。 領導力: 不同領導風格及其效應。 壓力、應對與健康: 壓力的來源: 生活事件、日常煩惱、環境因素。 壓力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應激反應。 應對策略: 問題中心應對與情緒中心應對。 心理健康: 界定、影響因素。 心理障礙的常見類型: 抑鬱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概述,非詳盡介紹)。 心理治療的原則與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等(簡介)。 積極心理學:關注潛能與幸福: 幸福感的構成: 積極情緒、參與、意義、積極關係、成就。 美德與優勢: 識彆和培養個體優勢。 感恩、樂觀與韌性: 提升心理福祉的策略。 結語:持續的探索與自我理解 《理解人類行為:探索心理學研究的奧秘》旨在為你打開一扇窗,讓你窺見人類心靈深處的廣闊天地。心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我們對自身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希望本書能夠激發你對心理學的持續興趣,鼓勵你用更科學、更開放的視角去觀察自己和他人,去理解這個復雜而迷人的世界。我們相信,通過對心理學的學習,你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更能深刻地認識自己,從而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這是一段旅程的開始,願你在這段旅程中收獲知識、智慧和自我成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英文原版閱讀體驗極佳,語言的流暢性和專業術語的精確性達到瞭教科書的頂尖水準。我發現它在處理復雜的統計和計量問題時,采用瞭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使得那些原本令人望而卻步的概念,如多重比較校正或中介分析的邏輯,變得清晰易懂。更讓我欣賞的是,它似乎預設瞭讀者在麵對真實世界研究時的睏惑,並提前給齣瞭解決方案。例如,在討論數據收集的實操環節,作者並沒有局限於理想化的實驗室環境,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應對“跑數據”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意外情況,比如設備故障、參與者退齣率過高(attrition)時的補救措施,甚至是數據清洗的標準流程。這種高度的實踐導嚮,讓這本書從一本理論著作升華為一本實戰指南。我曾在嘗試設計一個時間序列分析時感到迷茫,翻閱此書後,關於時間點選擇和基綫測量的討論,立即為我指明瞭方嚮。它強迫你思考,一個設計的好壞,最終要由其産生的證據的可靠性來衡量。如果你隻是想應付考試,這本書可能略顯“沉重”,但如果你真心想做齣高質量的研究,它是不可或缺的投資。

評分

總的來說,我將這本書視為心理學實驗方法論領域的“聖經”級彆參考書,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第三版”這個簡單的標注所能傳達的意義。它成功地在理論深度和實操可行性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固的橋梁。我尤其喜歡它對“測量”這一核心環節的深入剖析,它探討瞭信度與效度的不同層麵,並引入瞭更現代的測量理論,如項目反應理論(IRT)的初步概念,雖然沒有深入到數學推導,但足以讓讀者意識到傳統測量工具的潛在缺陷。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持續的“頓悟”過程,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從舊的知識點中發現新的層次。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而是一本需要放在手邊,在每一次實驗設計遇到瓶頸時都能提供即時指導的工具書。如果你對心理學研究的嚴謹性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並渴望將你的研究提升到國際前沿水準,那麼這本書是值得你投入時間去精研的。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也值得一提,這對於一本技術性較強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它使用瞭大量的流程圖、結構示意圖和對比錶格,將復雜的邏輯關係可視化。例如,當解釋復雜的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設計時,不同組彆交叉組閤的邏輯圖解清晰明瞭,極大地減少瞭純文字閱讀的認知負荷。我個人非常看重那些被放在小方框或側邊欄中的“研究者提示”(Researcher Tips),這些往往是作者多年經驗的結晶,包含瞭大量教科書不會涉及的“行話”和捷徑。它教會我如何撰寫一份能順利通過同行評審的實驗報告,從摘要的結構到方法部分的措辭,甚至是結果呈現時的統計報告規範,都有詳盡的指導。對於那些需要頻繁撰寫研究計劃書或資助申請的人來說,這本書裏的模闆和示例簡直就是金礦。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設計實驗,更是教你如何“推銷”你的科學想法,讓評審者信服你的設計是當下解決該科學問題的最佳途徑。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理解心理學研究範式的百科全書,尤其對於那些初涉實驗設計領域的新手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無與倫比的起點。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清晰感和結構感就讓我確信,這絕對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作者在講解實驗的各個階段——從最初的理論構建到變量的操作化定義,再到抽樣策略的權衡——都展現齣瞭大師級的洞察力。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必須這麼做”的邏輯基礎。特彆是關於不同實驗範式(如被試內設計與被試間設計)的優缺點對比,分析得細緻入微,甚至涉及到瞭統計功效(Power)的實際計算考量,這在很多入門書籍中都是被一筆帶過的。我個人對其中關於倫理審查流程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羅列瞭規則,而是通過多個經典案例,探討瞭如何在追求科學嚴謹性與保護受試者權益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對於任何希望未來能獨立主持一個小型實驗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操作手冊,一份思維導圖,幫助我們構建起堅實可靠的科學探究框架。它要求讀者積極思考,而非被動接受,這一點是它與其他同類書籍最大的區彆所在。

評分

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第三版無疑比前幾版有瞭質的飛躍,尤其是在整閤當前計算心理學和大數據分析對實驗設計提齣的新挑戰方麵。我特彆贊賞作者對“大N設計”與“小N設計”的重新審視。在當前計算資源極大豐富的背景下,許多研究者傾嚮於一味追求大樣本量,而這本書則不偏不倚地重申瞭精確控製和個體差異在特定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更精細化的工具來評估和優化你的實驗設計矩陣,比如如何使用模擬程序來預先測試不同乾預強度的有效性。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的指導之下,他既肯定瞭前人的經典方法,又毫不猶豫地指齣瞭其在當代情境下的局限性。書中對於“混淆變量”(confounding variables)的探討,更是細緻到瞭哲學層麵,探討瞭我們如何定義和控製那些我們甚至尚未意識到的潛在影響因素。這種對科學懷疑精神的強調,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教會你如何像一個真正的懷疑論者一樣去構建你的研究。

評分

不錯,好書

評分

不錯,好書

評分

物美價廉,快遞方便。

評分

很快就到瞭,還未看。

評分

雙十一沒打摺,但是教材要用,全英,中文第二版有齣,但是英文版第三版今年纔齣,所以中文版第三版沒那麼快吧

評分

實用

評分

比想像中薄,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問捲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

評分

不錯不錯喲~京東自營的物流業一直很快。書也不錯。稍微有一點點摺角,不過還好啦。好評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