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信訪心理學》共分成十一章,每章都有一個清晰的脈絡,體例上獨具特色,既突齣理論性和嚴密性,又兼顧實踐性和應用性。每一章按照“案例-基本理論-要點概述-關鍵術語-問題思考”的思路編寫,易於為學習者所接受。同時,本教材將以下主要部分納入信訪心理學的具體研究內容,它們是:信訪工作概述,信訪心理學導論,相關心理學理論對信訪心理的闡釋,信訪人的需要、動機和行為分析,信訪人的情緒分析與調節,建立良好的信訪關係,不同性質信訪接待中的心理技術應用,信訪工作人員的心理素質,信訪工作人員的心理保健,信訪工作團隊的有效管理,信訪工作中的心理評估方法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信訪工作概述
案例 海南省3萬名乾部大下訪
第一節 信訪工作的含義和性質
一、信訪工作的含義
二、信訪工作的性質
第二節 信訪製度的起源和發展
一、古代信訪製度
二、近代信訪製度
三、現代信訪製度
第三節 信訪工作的內容和原則
一、信訪工作的內容
二、信訪工作的原則
第四節 信訪的類型和工作程序
一、信訪的類型
二、信訪工作的程序
第五節 信訪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中國成立後信訪工作地位作用的曆史變遷
二、新時期信訪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要點概述
關鍵術語
問題思考
第二章 信訪心理學導論
案例 昆明多數信訪工作者輕中度抑鬱
第一節 信訪心理學是一門應用心理學學科
一、心理學關於心理實質的探索和論述
二、信訪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第二節 信訪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一、信訪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係
二、信訪心理學與信訪學的關係
三、信訪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關係
四、信訪心理學與谘詢心理學的關係
第三節 信訪心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意義
一、信訪心理學有助於信訪人員提高工作的效能
二、信訪心理學有助於創建和諧信訪關係
三、信訪心理學有助於調控信訪工作人員的心理壓力
第四節 信訪心理學的研究原則與方法
一、信訪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二、信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要點概述
關鍵術語
問題思考
第三章 相關心理學理論對信訪心理的闡釋
案例 拆遷問題的認知偏差矯正
第一節 信訪中的角色定位——社會角色理論
一、社會角色理論概述
……
第四章 信訪人的需要、動機和行為分析
第五章 信訪人的情緒分析與調節
第六章 建立良好的信訪關係
第七章 不同性質信訪接待中的心理技術應用
第八章 信訪工作人員的心理素質
第九章 信訪工作人員的心理保健
第十章 信訪工作團隊的有效管理
第十一章 信訪工作中的心理評估方法
精彩書摘
(二)驅力理論
驅力理論反對攻擊行為是一種本能,認為攻擊行為主要産生於外界引起的傷害他人的驅力。其中最著名的是挫摺一攻擊假說,認為外界環境尤其是挫摺感引發瞭傷害他人的動機。挫摺感導緻驅力的覺醒,這個驅力的主要目的是傷害其他的人或事物。雖然後來的許多研究者發現挫摺隻是攻擊的眾多原因中的一個,攻擊行為産生的原因遠遠不止挫摺一個,但是這一理論仍然得到瞭較為廣泛的接受。驅力理論能夠解釋信訪人為什麼有時候會發生攻擊行為,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的生活中曾經遭遇到很大的挫摺。
(三)攻擊的現代理論
與先前的觀點不同,攻擊行為的現代理論並不簡單地把攻擊的原因歸於單一的因素,而是吸收並深入考察瞭對攻擊行為起作用的多種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是一般情感性攻擊模型,該理論認為攻擊是由大範圍的輸入變量引發,輸入變量是指個體把當前的情境引入一個特定的情境。進入第一個分類的變量是情境變量,包括挫摺感、他人給予的某種攻擊、與攻擊相聯係的綫索、導緻個體感到不舒服的事情;第二種分類變量是個體差異,包括使人容易産生攻擊行為的特質、關於暴力行為的某些態度和信念、對暴力的價值觀、與攻擊行為相聯係的技巧等等。
按照一般情感性攻擊模型,上述的情境變量和個體差異變量在三個過程中對攻擊行為施加影響:喚醒過程,它們可以增加生理的喚醒和興奮;情感狀態,它們激發敵對的情感和攻擊的外部錶現;認知,促使個體進行敵對思維。此時,攻擊行為究竟會不會産生依賴於個體對當前情境和抑製因素(如有警察)的解釋。
(四)人類攻擊行為的決定因素
在信訪活動中,會見到這樣的信訪人,他們情緒容易激動,聽不進工作人員的勸告,甚至齣手傷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他們失去理智?是信訪工作人員所說的還是所做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原因?覺得彆人總是對他們不公平?或者因為情境的因素,比如那天喝瞭酒或是天氣熱?實際上,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對攻擊行為産生影響。也就是說,攻擊行為的齣現來自一係列的社會、個人和情境變量①。
1.社會因素
(1)挫摺。前麵提到驅力理論時,講到瞭挫摺是導緻攻擊行為的原因。人們認為,當一些事件或一些人阻止瞭他們在某種情境下獲得自己想要的或者期望的東西時,就會産生攻擊的想法。這一因素也是信訪人産生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
(2)直接挑釁。挑釁是指他人旨在故意激發攻擊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被認為是心懷惡意。人們一旦認識到某種來自他人的攻擊行為,例如不公正的對待、批評、諷刺或身體攻擊時,很少能夠容忍。在信訪過程中,如果信訪工作人員的言語或行為錶現齣不屑或者挑釁,很容易引起信訪人的不滿,甚至齣現過激行為。
(3)侵虐移置。侵虐移置是指攻擊行為指嚮他人,而不是強烈挑釁的源頭。比如,某個人被強烈地挑釁,但是挑釁他的對象是他不願意或不敢報復的,於是他控製瞭自己的情緒,隨後,其他人說瞭或做瞭讓他不滿意的事情,正常情況下,他可能會一笑瞭之,但是此時他猛烈地攻擊這個人。侵虐移置産生的主要原因是進行攻擊的人不願意或者不敢攻擊挑釁的源頭。這就是為什麼信訪人可能會對信訪工作人員態度粗暴、言語偏激、甚至大打齣手的原因,他們很可能將對領導、政府的不滿發泄到瞭信訪工作人員身上。
(4)媒體暴力。大量的研究都證實,暴露於媒體(如電影、電視劇、網絡遊戲)的暴力行為是産生攻擊行為的重要原因。
(5)生理喚醒。興奮遷移理論認為在一個情境中的生理喚醒將繼續,並會增強後來情境中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生理喚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散,當個體從一個情境轉移到另一個情境時,一部分這樣的生理喚醒仍然存在著,這時候,如果個體遭遇再次的騷擾時,剛纔的喚醒會強化個體對這個騷擾的情緒反應。
2.個人因素
人們的個性是否與攻擊行為有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有些人很少發怒,個性平和,而有些人則經常容易生氣發怒。可見,某些特徵或性格在攻擊行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A型行為模式。A型行為模式的個體通常錶現為:高度競爭,總是匆匆忙忙,特彆急躁和好鬥。與此相反,B型行為模式的人不輕易發怒,不趕時間,比較平和。根據上述的特徵描述可以推測,在信訪過程中,A型行為模式的個體比B型的個體更容易攻擊彆人。有一些研究發現,A型人是不友好的人,他們比B型人更有可能參與敵意性攻擊,這種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對受害人造成某種傷害。
……
前言/序言
《信訪心理學》 導論:理解信訪背後的深層心理動因 信訪,作為一種古老而獨特的社會治理機製,承載著人民群眾錶達訴求、反映問題的直接渠道。然而,在實際的信訪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復雜而難以捉摸的人性錶現。為何有人會反復申訴,即使多次被告知不予支持?為何有人在信訪過程中情緒激動,甚至采取極端行為?為何有的信訪事項能得到妥善化解,有的卻久拖不決?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深埋於人類復雜而多維的心理活動之中。《信訪心理學》一書,正是緻力於深入剖析這些隱藏在信訪現象背後的心理規律、個體差異以及群體互動,旨在為理解、應對和化解信訪問題提供一套全新的、更具人文關懷和科學依據的視角。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信訪的程序和法律條文,而是將焦點置於“人”——那些懷揣希望、焦慮、不滿或委屈走進信訪部門的每一個個體。我們將信訪視為一個多方參與的心理博弈場,在這裏,信訪人的心理狀態、信訪乾預者的應對策略、以及雙方互動中産生的微妙情緒漣漪,共同塑造著信訪事件的走嚮。通過係統性地梳理和闡釋信訪過程中齣現的心理現象,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信訪心理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信訪人的心理畫像——需求、期待與情感驅動 信訪行為的發生,並非偶然。它往往源於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瞭某種程度的不公、睏境或失落,這些經曆在心理層麵引發瞭一係列訴求和期待。 基本需求與深層渴望: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齣發,我們可以看到,信訪人的訴求常常超越瞭單純的物質利益,而觸及瞭更深層次的尊重、公平、安全感和自我實現的渴望。當個體感到自己的權利被侵犯,尊嚴被踐踏,或者閤理訴求被漠視時,信訪就成為一種維護自身權益、尋求正義補償的重要途徑。本書將詳細探討這些潛在的心理需求,並分析它們如何在信訪場景中被具象化為具體的申訴內容。 期望的形成與破滅: 每個人在信訪前,都懷揣著一定的期望。這種期望可能源於對法律公正的信仰,對政府職能的信任,或是對美好結果的憧憬。然而,現實的復雜性、信息的壁壘、以及處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導緻期望的落空。期望的破滅,是導緻信訪人情緒失控、行為升級的重要心理根源。本書將深入剖析期望是如何形成、影響信訪人的心態,以及期望管理在信訪工作中的重要性。 情緒的原生與流變: 憤怒、委屈、焦慮、恐懼、失望、甚至絕望,是信訪人常見的負麵情緒。這些情緒並非憑空産生,而是由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解讀以及自身情感體驗所驅動。本書將運用情緒認知理論,分析個體如何對信訪事件進行歸因,這種歸因模式如何影響情緒的産生,以及情緒如何在信訪過程中不斷發酵和流變。理解情緒的動態變化,對於信訪乾預者準確把握信訪人的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認知偏差與思維定勢: 個體在信訪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各種認知偏差的影響,例如確認偏誤(傾嚮於尋找支持自己已有觀點的信息)、非黑即白思維(將問題簡單化為對錯兩極)、以及過度概括(將個彆事件上升為普遍規律)。這些認知偏差可能導緻信訪人固執己見,難以接受不同的意見,甚至對信訪結果産生偏頗的解讀。本書將詳細介紹常見的認知偏差,並分析其在信訪行為中的具體體現,為識彆和糾正這些偏差提供理論支持。 人格特質與信訪行為的關聯: 個體的不同人格特質,如外嚮性、神經質、責任心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信訪行為的傾嚮性和錶現方式。例如,神經質水平較高的人可能更容易在信訪過程中感到焦慮和壓力,而責任心強的人則可能更執著於尋求問題的最終解決。本書將探討不同人格特質與信訪行為之間的潛在關聯,強調個性化應對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信訪乾預者的心理調適與溝通藝術 信訪工作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職業,信訪乾預者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擁有高超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纔能有效地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同理心與共情: 在處理信訪事項時,能否站在信訪人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和處境,是建立信任、化解對立的關鍵。同理心並非簡單的“感同身受”,而是通過傾聽、觀察和設身處地地思考,去理解信訪人的情緒和動機。本書將闡述同理心的培養方法,以及如何將共情運用到實際的信訪工作中,以建立積極的互動關係。 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 麵對情緒激動、言辭激烈的信訪人,信訪乾預者自身也可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學會識彆並管理自身情緒,保持冷靜和專業,是有效工作的基本前提。本書將介紹情緒調節的策略,如正念練習、認知重構等,幫助信訪乾預者提升心理韌性,避免職業倦怠。 非暴力溝通原則: 溝通是化解矛盾的橋梁。本書將藉鑒非暴力溝通的理念,強調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錶達方式,引導信訪乾預者與信訪人進行有效、尊重的對話,避免升級衝突。通過示範具體的溝通技巧,幫助讀者掌握如何傾聽、提問、反饋,以及如何溫和而堅定地錶達自己的立場。 危機乾預與風險評估: 在極端情況下,部分信訪人可能錶現齣危險傾嚮。本書將介紹初步的危機識彆信號,以及在必要時如何進行初步的危機乾預,並強調與相關部門協同閤作的重要性。同時,還將探討風險評估的基本原則,幫助信訪乾預者識彆潛在的升級風險。 案捲背後的個體故事: 每一個信訪案捲,都凝聚著一個或多個個體的生命故事。本書鼓勵信訪乾預者跳齣冰冷的文字,去感受案捲背後人物的情感,理解他們行為的動機,從而做齣更富人情味和智慧的決策。 第三部分:信訪互動中的心理動力學——衝突、博弈與信任重建 信訪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互動過程,其中充滿瞭心理上的博弈與較量,也蘊藏著信任的建立與重建的可能性。 權力結構與心理影響: 在信訪關係中,信訪人與信訪乾預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權力結構差異。信訪人通常處於弱勢地位,而信訪乾預者則掌握著信息和決策的資源。這種權力差異會深刻影響雙方的心理狀態和互動模式。本書將分析這種權力結構如何影響信訪人的行為,以及信訪乾預者如何在這種結構中保持公平和公正。 信息不對稱與認知鴻溝: 信息的不對稱,是信訪過程中常見的障礙。信訪人可能對政策法規、處理流程瞭解不足,而信訪乾預者也可能無法完全掌握信訪人所處環境的細節。這種認知鴻溝容易導緻誤解和不滿。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信息公開,縮小認知鴻溝,增進相互理解。 信任的建立與破壞: 信任是化解信訪矛盾的基石。初次信訪,信訪人往往帶著希望而來,但一次不當的處理,就可能瞬間摧毀這份信任。本書將深入剖析信任在信訪關係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誠信、透明、高效的工作,逐步贏得信訪人的信任,並探討在信任被破壞後,如何進行修復。 群體動力與集體信訪: 當多個信訪人因為類似的問題聚集在一起時,群體動力將發揮重要作用。群體中的情緒容易相互傳染,意見也可能趨於一緻或兩極分化。本書將分析集體信訪的心理特點,以及如何應對集體信訪可能帶來的挑戰,如情緒蔓延、組織化行為等。 解決的心理學: 信訪問題的最終解決,不僅是法律或政策層麵的裁決,更是心理層麵的和解。本書將探討“解決”的心理學含義,包括如何引導信訪人接受現實,如何在可能的情況下達成共識,以及如何幫助信訪人重建對未來的信心。 結論:走嚮更和諧的信訪生態 《信訪心理學》並非僅僅為信訪工作者提供一套操作指南,它更希望引發社會各界對信訪現象背後人文關懷的深刻反思。一個和諧、高效的信訪生態,不僅需要完善的製度和法律,更需要建立在對人性、對心理規律的深刻理解之上。通過揭示信訪過程中的心理奧秘,本書緻力於推動信訪工作的理念更新、方法創新,最終為構建更加公正、理性、溫暖的社會治理環境貢獻一份力量。本書希望引導讀者認識到,信訪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是社會與個體之間的連接與修復。唯有深入人心,纔能真正化解矛盾,迎來安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