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第3版,英文版)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第3版,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得·哈里斯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验设计
  • 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报告写作
  • 科学研究
  • 社会科学
  • 行为科学
  • 实验心理学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85284
版次:3
商品编码:116913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语言简练,易读易懂,操作性强,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广大师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撰写心理学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参考手册。

内容简介

  许多心理学课程都要求学生们设计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本书旨在为撰写实验报告和设计实验提供具体的指导。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第3版,英文版)》共分两编,首编围绕如何撰写实验报告而展开,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报告的每个主要组成部分,指出了各部分在撰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根据新版的《APA论文写作与发表规范》,提供了相应的实验示例。第二编是关于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内容。就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统计方法做出了概要的介绍和评价,介绍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效力和效应大小;同时对报告中如何呈现图、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第3版)与前两版相比,在每一章都增加了新的小节,补充了新的内容,使内容更加丰富详实,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

  本书既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专业的学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在设计实验和撰写研究报告时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获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系的高级讲师。他曾先后任职萨赛克斯大学、赫特福德大学和诺丁汉大学,也曾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和健康心理学。

精彩书评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语言简练,易读易懂,对学生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指导,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撰写心理学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参考手册。
  ——沈模卫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博导、系主任

目录

Contents of the Web site
Preface
To students
How to use this book
To tutors xxi
Part 1 Writing reports
1 Getting started
1.1 Experienced students, inexperienced students,
and the report
1.2 Writing the report 8
1.3 The importance of references in text
1.4 The practical report and the research paper
1.5 Finding references for your introduction
1.5.1 How to structure your reading and what
to look for
1.5.2 Generating potential references
1.5.4 Rubbish and temptation on the Internet
1.6 Ethics 18
1.7 The rest of the book and the book’s Web site
2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2.1 The ?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reviewing the
background to your study
2.2 Inexperienced students, experienced stud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2.3 Your own study
3 The METHOD section
3.1 The design subsection
3.2 The participants subsection
3.3 The apparatus or materials subsection
3.4 The procedure subsection
3.5 Interacting with and instructing participants
3.6 Optional additional subsections of the method
3.6.1 Pilot test
3.6.2 Ethical issues
3.6.3 Statistical power
3.7 Writing a method when your study is not an experiment
4 The RESULTS section
4.1 Describing the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4.2 Analysing the data: inferential statistics
4.3 An example results section
4.4 Nine tips to help you avoid common mistakes in
your results section
4.5 Rejecting or not rejecting the null hypothesis
4.6 Reporting speci?c statistics
4.6.1 Chi-square, χ2
4.6.2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cient (rho), rs
4.6.3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cient, r
4.6.4 Mann-Whitney U test, U
4.6.5 Wilcoxon’s Matched-Pairs Signed-Ranks Test, T
4.6.6 Kruskal-Wall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H
4.6.7 Friedman’s ANOVA, χ2 r
4.6.8 The independent t test, t
4.6.9 The related t test, t
4.6.10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
4.6.11 Four tips to help you avoid common mistakes
when reporting ANOVA
4.6.12 Linear regression
4.6.13 Statistics of effect size
4.7 What you can ?nd on the book’s Web site
4.8 What you can ?nd in the statistics textbooks
……

精彩书摘

  When you ?rst signed up for a psychology course, the chances arethat you did not really expect what was coming, particularly the emphasis on methodology and statistics. For some of you this may have been a pleasant surprise. For most, however, it will undoubtedly have been a shock to the system. No doubt in other parts of your course you will examine critically academic psychology’s scienti?c aspirations. My task in this book is to help you as best I can to face up to one of its major consequences for you. This is the prominence given in many psychology courses to doing practical work (especially experimenting) and the requirement in most instances to write up at least some of this work in the form of a highly structured and disciplined practical report.
  All a report is (really) is the place in which you tell the story of your study; what you did, why you did it, what you found out in the process, and so on. In doing this you are more like an ancient storyteller, whose stories were structured by widely recognized and long-established conventions, than a modern novelist who is free to dictate form as well as content. Moreover, like the storytellers of old, although our will invariably be telling your story to someone who knows quite a bit about it already, you are expected to present it as if it had never been heard before. This means that you will need to spell out the details and assume little knowledge of the area on the part of your audience. The nature of your story – the things that you have to talk about is revealed in Box 1.1.
  1 What you did
  2 Why you did it
  3 How you did it
  4 What you found (including details of how you analysed the data)
  5 What you think it shows
  Box 1.1 The information you should provide in your practical report.
  Title
  Abstract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if any)
  Box 1.2 The sections of the practical report.
  Our ?rst clue as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report comes with a glance at its basic structure. The report is in sections, and these sections (by and large) follow an established sequence.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in the telling, your story needs to be cut up into chunks: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ory should appear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report. The typical sequence of the sections appears in Box 1.2.
  ……

前言/序言

  This is a book about how to write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reports. It i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with every stage of the report writing process by giving them clear and detailed advice about what to put in each section of the report and describing broader issues of format, style and other issues involved in producing good reports of their practical work. As this book is ?rst and foremost about how to write reports, this material forms the focus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book, Part 1. Part 2 of this book contains material on design and stat- istics. It is designed to give students the background they need in key aspects of design and statistics to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what is required of them in report writing. Material in both parts is supplemented by a Web site that contains additional material on report writing and design. The Web site can be found at


《理解人类行为: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奥秘》 引言:窥探内心世界的指南 人类的行为,如同一幅层层叠叠的画卷,既有清晰可见的表象,也隐藏着深邃莫测的内在逻辑。我们为何会做出某些选择?情感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记忆的运作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智者去探索。本书,《理解人类行为: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奥秘》,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永恒的好奇心而诞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心理学入门读物,也不是一本充斥着理论的枯燥手册,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旅程,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理解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并最终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 本书的目标读者广泛,无论你是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渴望系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的学生,还是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希望拓宽知识视野,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洞见和启发。我们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以及严谨科学的逻辑,勾勒出心理学的全貌,让你在轻松阅读中,逐步构建起对人类行为的科学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心理学的基石——认识人类行为的起点 在踏上探索之旅之前,我们需要先确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一部分将为你揭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让你了解这门学科是如何发展至今,以及它所研究的范畴。 什么是心理学? 我们将从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清晰地界定心理学的定义,阐述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地位。你将了解到,心理学远不止于“读心术”或“心灵鸡汤”,它是一门严谨的实证科学,致力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与心理过程。 心理学的分支领域: 心理学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学科,拥有众多细分的领域,每个领域都聚焦于人类经验的特定方面。我们将为你逐一介绍这些主要分支,例如: 发展心理学: 探索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生命历程中,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形成、老年人的适应性策略等。 认知心理学: 深入研究思维、记忆、学习、问题解决、语言理解等高级心理过程。你将了解记忆是如何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又是如何受到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学习新知识的奥秘;以及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 关注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探索群体动力、人际吸引、说服与态度改变、偏见与歧视等现象。了解为何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与个体时不同的行为,以及社会压力如何影响个人决策。 人格心理学: 研究个体之间在稳定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即“人格”。探讨不同的人格理论,如特质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以及人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 关注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以及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心理治疗的不同方法。 生理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 探究大脑活动、神经系统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神经递质如何影响情绪和行为,以及脑损伤对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其他重要领域: 我们还会简要提及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展现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是心理学得以发展的基石。本部分将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让你了解研究者是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的。 观察法: 从自然情境或实验室中系统地观察和记录行为。 调查法(问卷与访谈): 通过收集个体对特定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其态度、信念和行为。 相关研究: 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 实验法: 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建立因果关系。我们将重点解析实验设计的原则、控制组与实验组的设置、以及如何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二部分:感知与认知——构建我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如何接收、处理和理解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一部分将带你深入探索感知和认知这两个核心过程,理解我们是如何构建起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的。 感知:信息的入口: 感觉与知觉: 区分感觉(接收原始信息)和知觉(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 了解各感官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 知觉的组织原则: 探讨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如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解释我们为何能够将零散的感官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整体。 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 了解我们是如何感知三维空间、物体的运动以及时间的流逝的。 选择性注意: 在纷繁的信息中,我们的大脑是如何选择性地加工特定信息的?我们将探讨注意力的机制,以及为何我们有时会“听而不闻”或“视而不见”。 认知:思维的运作: 记忆:存储与提取: 记忆的类型: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等。 记忆的编码、存储与提取过程: 了解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需要时如何被找回。 遗忘的机制: 为何我们会忘记?我们将探讨衰退理论、干扰理论、压抑理论等遗忘的原因。 增强记忆的方法: 学习有效的记忆策略,如复述、精细加工、联想、图像化等。 学习:知识的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了解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经典学习理论,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如何建立的。 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我们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认知学习: 洞察性学习、顿悟学习等,以及信息加工模型在学习中的作用。 思维与问题解决: 概念形成: 我们是如何形成抽象概念的? 推理: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决策: 风险决策、启发式思维与偏差。 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启发式方法、工作区模型。 语言:沟通的桥梁: 语言的本质与结构: 语音、词汇、语法、语篇。 语言的习得: 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争论。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否决定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第三部分:情绪、动机与发展——驱动我们行为的力量 是什么驱动着我们前进?我们为何会体验到丰富的情绪?又是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影响我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情感体验,以及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 情绪:体验的色彩: 情绪的定义与基本构成: 认知评估、生理唤醒、行为表达。 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等。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沙赫特-辛格双因素理论、认知评估理论。 情绪的表达与识别: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 情绪的调节与管理: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培养积极情绪。 动机:行为的引擎: 动机的类型: 生理动机(饥饿、口渴、性)、心理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归属动机)。 动机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驱动力理论、唤醒理论、目标设定理论。 内源性动机与外源性动机: 追求内在乐趣与追求外部奖励。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如何激发、维持和引导行为。 人格与个体差异: 人格的本质: 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 人格的形成: 遗传、环境、文化、经验等因素的作用。 主要人格理论概述: 特质论: 五因素模型(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 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压抑、防御机制)。 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和罗杰斯(自我实现,积极关注)。 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观察学习)。 人格的测量: 问卷、投射测验。 人类发展:生命的旅程: 婴儿期与幼儿期: 认知、语言、社会性依恋的发展。 童年期: 学校适应、同伴关系、道德发展。 青少年期: 身份认同的探索、社会角色的转变。 成年期: 职业发展、亲密关系、家庭生活。 晚年期: 退休适应、健康维护、生命回顾。 发展中的关键议题: 连续与不连续、气质与后天、稳定与变化。 第四部分:社会互动与心理健康——我们在群体中的存在 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这一部分将探讨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社会认知:理解他人与社会: 归因: 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 态度: 形成、改变与测量。 社会影响: 服从、从众、顺从。 偏见与歧视: 偏见的根源、影响及消除策略。 人际关系: 吸引、爱情、友谊。 群体动力: 群体规范与角色: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群体极化。 领导力: 不同领导风格及其效应。 压力、应对与健康: 压力的来源: 生活事件、日常烦恼、环境因素。 压力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应激反应。 应对策略: 问题中心应对与情绪中心应对。 心理健康: 界定、影响因素。 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概述,非详尽介绍)。 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简介)。 积极心理学:关注潜能与幸福: 幸福感的构成: 积极情绪、参与、意义、积极关系、成就。 美德与优势: 识别和培养个体优势。 感恩、乐观与韧性: 提升心理福祉的策略。 结语:持续的探索与自我理解 《理解人类行为: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奥秘》旨在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窥见人类心灵深处的广阔天地。心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对自身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希望本书能够激发你对心理学的持续兴趣,鼓励你用更科学、更开放的视角去观察自己和他人,去理解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我们相信,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你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过上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一段旅程的开始,愿你在这段旅程中收获知识、智慧和自我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我将这本书视为心理学实验方法论领域的“圣经”级别参考书,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第三版”这个简单的标注所能传达的意义。它成功地在理论深度和实操可行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我尤其喜欢它对“测量”这一核心环节的深入剖析,它探讨了信度与效度的不同层面,并引入了更现代的测量理论,如项目反应理论(IRT)的初步概念,虽然没有深入到数学推导,但足以让读者意识到传统测量工具的潜在缺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顿悟”过程,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从旧的知识点中发现新的层次。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放在手边,在每一次实验设计遇到瓶颈时都能提供即时指导的工具书。如果你对心理学研究的严谨性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并渴望将你的研究提升到国际前沿水准,那么这本书是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精研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值得一提,这对于一本技术性较强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它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结构示意图和对比表格,将复杂的逻辑关系可视化。例如,当解释复杂的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设计时,不同组别交叉组合的逻辑图解清晰明了,极大地减少了纯文字阅读的认知负荷。我个人非常看重那些被放在小方框或侧边栏中的“研究者提示”(Researcher Tips),这些往往是作者多年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大量教科书不会涉及的“行话”和捷径。它教会我如何撰写一份能顺利通过同行评审的实验报告,从摘要的结构到方法部分的措辞,甚至是结果呈现时的统计报告规范,都有详尽的指导。对于那些需要频繁撰写研究计划书或资助申请的人来说,这本书里的模板和示例简直就是金矿。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设计实验,更是教你如何“推销”你的科学想法,让评审者信服你的设计是当下解决该科学问题的最佳途径。

评分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阅读体验极佳,语言的流畅性和专业术语的精确性达到了教科书的顶尖水准。我发现它在处理复杂的统计和计量问题时,采用了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使得那些原本令人望而却步的概念,如多重比较校正或中介分析的逻辑,变得清晰易懂。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在面对真实世界研究时的困惑,并提前给出了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数据收集的实操环节,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理想化的实验室环境,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应对“跑数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比如设备故障、参与者退出率过高(attrition)时的补救措施,甚至是数据清洗的标准流程。这种高度的实践导向,让这本书从一本理论著作升华为一本实战指南。我曾在尝试设计一个时间序列分析时感到迷茫,翻阅此书后,关于时间点选择和基线测量的讨论,立即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强迫你思考,一个设计的好坏,最终要由其产生的证据的可靠性来衡量。如果你只是想应付考试,这本书可能略显“沉重”,但如果你真心想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它是不可或缺的投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理解心理学研究范式的百科全书,尤其对于那些初涉实验设计领域的新手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起点。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晰感和结构感就让我确信,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作者在讲解实验的各个阶段——从最初的理论构建到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再到抽样策略的权衡——都展现出了大师级的洞察力。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逻辑基础。特别是关于不同实验范式(如被试内设计与被试间设计)的优缺点对比,分析得细致入微,甚至涉及到了统计功效(Power)的实际计算考量,这在很多入门书籍中都是被一笔带过的。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伦理审查流程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规则,而是通过多个经典案例,探讨了如何在追求科学严谨性与保护受试者权益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对于任何希望未来能独立主持一个小型实验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操作手册,一份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构建起坚实可靠的科学探究框架。它要求读者积极思考,而非被动接受,这一点是它与其他同类书籍最大的区别所在。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第三版无疑比前几版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在整合当前计算心理学和大数据分析对实验设计提出的新挑战方面。我特别赞赏作者对“大N设计”与“小N设计”的重新审视。在当前计算资源极大丰富的背景下,许多研究者倾向于一味追求大样本量,而这本书则不偏不倚地重申了精确控制和个体差异在特定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更精细化的工具来评估和优化你的实验设计矩阵,比如如何使用模拟程序来预先测试不同干预强度的有效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之下,他既肯定了前人的经典方法,又毫不犹豫地指出了其在当代情境下的局限性。书中对于“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s)的探讨,更是细致到了哲学层面,探讨了我们如何定义和控制那些我们甚至尚未意识到的潜在影响因素。这种对科学怀疑精神的强调,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个真正的怀疑论者一样去构建你的研究。

评分

北师大考研推荐书目,非常好,值得推荐!

评分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

评分

物流给力,东西也不错!

评分

配合中文版一起看的 很好

评分

双十一没打折,但是教材要用,全英,中文第二版有出,但是英文版第三版今年才出,所以中文版第三版没那么快吧

评分

配合中文版一起看的 很好

评分

不管怎么样我是送我女朋友的

评分

双十一没打折,但是教材要用,全英,中文第二版有出,但是英文版第三版今年才出,所以中文版第三版没那么快吧

评分

比想像中薄,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