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华人情感闺蜜吴淡如在出版《其实,你什么都不用怕》《那年我所喜欢的男孩》之后,倾情推出最优美最阳光的心灵之歌《往阳光多处走》。
华语世界最贴心的倾诉对象吴淡如,在每一种天气下,都活出了自己的风景!
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个渴望拥抱阳光的人。诗意也好,失意也罢,只要有一颗往阳光多处走的心,结果都不会太坏。
内容简介
没有晴朗的天气,吴淡如把自己活成了风景。阴暗降临的时候,就算没有目标,没有规划好的蓝图,只要有机会,吴淡如都坚持往阳光多的地方走,就这样走出了一条灿烂温暖的人生路线。
《往阳光多处走》,从换个观念变富有、看清楚你是谁、轻松对待自己、以动物为师和不怕太杰出五个方面入手,让我们看到吴淡如爱自己的方式。让我们懂得,在最绝望的时候要懂得试试别的可能,去收获饱经磨难后最好的礼物:阳光性格。
吴淡如最优美最阳光的心灵之歌《往阳光多处走》,愿带给每一个人阳光的力量,愿每一个人都活成自己的风景。
作者简介
吴淡如,台湾知名作家、节目主持人。连续五年获得金石堂最佳畅销女作家第一名,享有“台湾畅销书天后”的美誉。
台大法律系学士,台大中文研究所、EMBA双硕士。吴淡如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在写作、主持、理财、旅行、创业等诸多方面都非常出色,多彩多姿的生活也令很多女性艳羡。
已出版《其实,你什么都不用怕》《谢谢你一直在我身边》《为你藏一座城的温暖》《往阳光多处走》《掌握一生幸福的主动力》《那年我所喜欢的男孩》等畅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换个观念变富有
换个观念变富有
能够吸收一点就好
敲破坏冰箱
暴风雨来得正好
你想长得像你恨的人吗
你会先捡铜板吗
片面的人生
水中的秘密
粗心不是不能改
2看清楚你是谁
你的诚实受过伤了吗
高贵的诚实
不寂寞的小提琴
让我哭笑不得的正面思考
正面思考与实际思考
面子与尊严
太爱面子不是好习惯
对赞美的贪婪
3 轻松对待自己
时间是用得完的
你应该认命吗
接纳现在的自己
别拖了,就做吧
真的没有时间吗
换个方式减压吧
为悲观做点事
幸福是伪装不来的
什么才是帮夫运
悬梁刺股不是好方法
管他怎么说
4以动物为师
从猫的角度看成见
睡了太久的兔子
不要害怕,但永远要小心
你是鸭子还是老鹰
螃蟹型人格
海鸥型的人
从鹦鹉身上学到的事
审美观的奥秘
5 不怕太杰出
聪明的傻瓜
总是要勇敢单飞
学历有用,但是无关
学不会的简单事
不学不开心
一辈子一次的机会
能者不觉多劳
才气还须苦力抬
你看不见我的辛苦
不做"失败主义者"
人生是场马拉松
精彩书摘
还是往阳光多处走
“唉,真的活不下去了。真不晓得,你怎么还能这么兴致勃勃地活着?好像什么事情都为难不了你,你有一种企图破除万难的阳光性格……教教我?”
深夜,近来失恋又失业的朋友写mail来诉苦。我知道她只是发发牢骚而已。
这些年,我听到这种感叹的几率,越来越频繁。我一边喝着“蔬菜养生汤”,一边给她回信。忽然想起多年前我第一次接受采访的稿子。
我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有一位报社的特约记者来采访我,稿子的第一句话就写着:“像她这样的一个人,能好好活到现在,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当时很生气。我跟她有什么仇呢?这一句话,好像是来诅咒我似的。
那年,我才二十二岁。一个人活到二十二岁,有什么困难呢?
她并没有在文章中交代我活到二十二岁为什么会让她感到困难的理由。不过,隔了这么多年,越来越发现“像我这样一个人,能够好好活到现在,真是不容易”,回想起来,不得不佩服她的先知先觉。
想必当时她一定嗅到了某些奇妙的气氛,看出我性格里隐藏着像“彗星撞地球”般不安的轨道,或发现了一些尖锐陡峭的棱棱角角。
或许我的某些回答让她感觉,我和这个世纪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总是会吃些苦头的。
二十出头时我的确十分骄傲,骄傲到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骄傲的地步。至于我到底在骄傲些什么呢?到现在,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就是“半瓶醋响叮当”吧,自以为不同凡响,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轰轰作响的人,总是最骄傲的。涉世未深的人,因为眼界未开,心胸也不大,最不可一世。
当时我并没有看清,我的个性里装满了各种毁灭性的引燃物质:爱钻牛角尖、急躁(这两种性格其实是相容的)、冲动、任性、死爱面子、害怕批评又一意孤行……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难搞,别人怎么可能不觉得我难搞呢?
我与生俱来的好处只有一个,就是意志力坚强。
接下来有几年,她的诅咒灵验了。一踏出校门,我几乎没有做对过任何选择,不管是感情上的还是工作上的,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大约有一两年的时间,我完全笼罩在一团槁木死灰的迷雾里,消沉到每天只穿黑色衣服出门、晚上独自喝闷酒昏昏入睡,好像没有一件事情让我愉悦。每天只像在忍受生活一样的活着。
我想那时我离忧郁症只有一步之遥。还好再怎么绝望的我,到底还心存写小说的欲望。每一个还没有完成的故事,都是我唯一的希望。像陷在井底的人,抓住了一条绳索,起先,他也不相信那条绳子会让他看见阳光,但因为无事可做、无法可想,他只有一步一步抓着绳子练习爬行,朝着有微弱光芒的方向去,忽然有一天,他发现,阳光强到让他睁不开眼。
这段攀爬的过程很久很久。三十岁以前,我简直历经过人生各种失败、生离和死别,庆幸的是还有一口气在,所以还能够活出另一种可能性。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有时是唯一的救赎方式。
“唉,真的活不下去了。”如果朋友们真的需要忠告的话,当他们对我这么感叹时,我总是想对他们说:活着是需要一点耐性的。活得久,才能站在小山头上,欣赏自己走过的崎岖路线。
人的困境可能会持续很久,但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找些事做,然后等待转机。别想马上扭转乾坤。
我得把意志力转化成耐力。
我很感谢,在最绝望的时候,我“钻中角尖”的A型性格,都会很识相地躲了起来,会有一种声音教我:试试别的可能。
任性急躁的人其实有个优点,在不得不的时候,勇气通常会打败恐惧。“怕什么?就做吧。”
一个习于面对太阳的人,必须了解,影子还藏在后面。
习于求生,慢慢的,就会拥有阳光性格。这是饱经磨难后最好的礼物,虽然,不是每个饱经世事的人都能获得,如果只是消极地等待转机,没有尝试为自己坚持一些什么,受到再大的折腾,终究只会越来越虚无。
“好像什么事情都为难不了你,你有一种企图破除万难的阳光性格……”
慢着,身为一个人,我们不可能“只”拥有阳光性格。其实,我有我的阴暗面,我的基因里,还住着一个爱钻牛角尖又急躁的人,冲动、任性、死爱面子、害怕批评又一意孤行的性格也不可能消失,在困境出现时,各种负面情绪像乱世里盗贼出没一样的难以控制。喏,一个习于面对太阳的人,必须了解,虽然阴影已被抛在后头,但是,它还藏在后面紧追不舍,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有我的阴暗面。
只是我现在比较懂得安抚自己的负面情绪:镇静一些,有耐性一点,且看看命运怎么盘旋。活得久,才能站在小山头上,欣赏自己走过的崎岖路线。
一个人,可以没有未来目标,不描绘生涯规划蓝图,只要记得当阴暗降临时,一有机会,就要往阳光多处走,还是可以走出一条灿烂温暖的人生动线!
你想长得像你恨的人吗
和一位曾在医院做协谈工作多年的前辈作家聊天时,我问他:“你所看过的不快乐的人很多,请问,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性吗?”
他说:“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耽溺在一个负面事件里,怎么也不想出来。心里恨一个人,找人来倾吐,就不断地说起那人做的坏事,说的坏话。也许你会觉得,倾吐是一种发泄,但事实上,不断地谈论那个自己痛恨的人,会累积负面的能量,恨意会越来越强,你每天被自己洗脑,那人的形象就更可恨了。”
比如,很多和婆婆处不好的媳妇,十几年来只要心情不好,都想起恶婆婆,尽管婆婆去世多年,她的恨意却还没消除。这个充满恨意的女人,当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子孙太敢亲近,很难得到别人温暖的爱意。
“我往往发现,太会记恨,花太多时间提起恨事的人,往往会在动作、表情上,长得像自己恨的那个人。”他说。
这真是个足以“一语点醒恨中人”的发现。
人人都该有一本快乐存款簿
没错,当我们讨厌一个人,又太爱谈论他时,常在不知不觉间把他尖酸的恶劣态度学得惟妙惟肖,多学几次,恐怕就烙印进我们的潜意识里,变成一种不知不觉间的模仿秀。
这种模仿秀,还不只出现在私人恩怨里。以前我曾在某大公司上班,公司里有位大主管,除了会讨好出资的大老板外,在所有员工心里,都是个卑鄙可恨的家伙,除了公器私用,还很会吃女员工豆腐。当时的同事们一下班后聚在一块儿,话题总会谈到这位奇葩似的大主管,人人咬牙切齿,把他的丑事一讲再讲。过了几年,大主管退休了,最恨他的几个人,在升官后却变成最像他的人。这到底是上行下效,还是耳濡目染呢?
原来,如果我们把太多时间花在恨意上,会与自己所恨的人变得相像。
一般人在受了委屈时,常常没有及时争取自己的权利,也没有处理恨意,通常只是靠着抱怨或在背后痛骂来发泄恨意,却不知道,背后抱怨是个既无用又有害的办法。
这位前辈说,人人都该有一本快乐存款簿。可恨的人有时就像“倒会”的家伙一样,如果我们的生活还有别的收入来源、另外的乐趣,快乐存款源源不绝地增加,被倒会的损失就会随着时光久远而变淡。
没有人想长得像自己讨厌的人,所以还是少在他身上消磨时光吧!
……
前言/序言
《往阳光多处走》:一部关于自我觉醒与生命旅程的史诗 《往阳光多处走》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的汇编。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一段穿越迷雾、奔向光明的史诗。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记录了一段自我救赎与蜕变的旅程,将那些曾经笼罩在阴影下的困惑、挣扎、失落,一一摊开,然后,如同破晓的光芒,驱散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第一章:迷失在阴影中 故事的开端,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弥漫着迷茫与压抑的灰色地带。主人公,一个在尘世中疲惫奔波的灵魂,早已习惯了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戴着一副面具,扮演着社会期望的角色。他被无形的责任、沉重的期待,以及内心的恐惧所束缚,仿佛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缠绕,每一次挣扎都让他更加窒息。 这里的“阴影”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黑暗,而是心灵深处的困顿。可能是工作中的瓶颈,可能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也可能是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主人公曾经尝试过各种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追求物质的满足,渴望他人的认可,但这些“阳光”仿佛只是短暂的幻象,一旦触及,便会消散,留下更深的失落。他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甚至自己的存在。 这一章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孤独。他像一个在荒原中迷失方向的旅人,四周是无边无际的荒芜,偶尔吹来的风,带着寒意,也带着一丝绝望。他尝试着去理解别人,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自己。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成就,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选择,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路径,如今却成了困住他的牢笼。 “我是否一直在追逐别人眼中的‘阳光’,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光芒?”这个问题,如同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他的心头。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快乐是否真的来自于外界的肯定,还是需要从内在汲取力量?这种怀疑,如同一粒种子,在沉寂的心田里悄然埋下,等待着一场甘霖的浇灌。 第二章:微光乍现 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总有一丝微弱的光芒,等待着被发现。《往阳光多处走》的第二章,便是主人公在绝望中寻觅,在沉寂中觉醒的开端。他开始放慢脚步,不再急于向前冲刺,而是尝试着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这束微光,可能是一次偶然的阅读,一次深入的对话,一个不经意的顿悟,或者只是一个在深夜里突然闪过的念头。主人公开始尝试接触那些被他忽略了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望。他可能重新拾起了年少时热爱的画笔,或者重新翻开了尘封已久的诗集,又或者只是在公园的长椅上,静静地观察着落叶的飘零。 这一章节,充满了细腻的观察与感悟。主人公不再强求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学习“感受”问题。他开始关注那些曾经被他忽视的细节,比如清晨窗外的鸟鸣,雨滴敲打在玻璃上的声音,或者是一杯热茶在手心的温度。这些微小的美好,如同点点星光,开始在他心中汇聚,点亮了一片片曾经晦暗的角落。 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阳光”并非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就存在于日常的点滴之中,存在于与自我的连接之中。他不再一味地向外索取,而是尝试着向内探寻,去发掘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热情与潜力。这种探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反复与试探,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向那片属于自己的光芒。 第三章:破茧成蝶 当内心的微光逐渐汇聚成一团温暖的火焰,主人公便开始了他的破茧成蝶之旅。《往阳光多处走》的第三章,是真正意义上的蜕变。主人公不再满足于仅仅感受到阳光,他开始主动地去“往阳光多处走”。 这意味着,他开始积极地拥抱那些能够带给他光明和温暖的事物。他可能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舍弃那些消耗自己能量的旧习惯,转而追求那些能够滋养心灵的活动。他开始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不再害怕他人的评判,而是以一种更加坦诚和勇敢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这一章,展现了主人公积极的行动力与坚定的意志。他可能开始涉足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认识新的朋友。他不再将挑战视为威胁,而是视为成长的契机。他学会了拥抱不确定性,并在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往阳光多处走”并非是一种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积极的姿态。它意味着,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主人公也依然选择相信光明,相信希望,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汲取力量。他开始明白,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并非来自外界的赠予,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源于不断学习、成长和爱的能力。 第四章:光芒万丈 当主人公真正地拥抱了自己的内心,活出了真实的自我,他便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往阳光多处走》的最后一章,便是这种光芒的展现。他不再是那个在阴影中徘徊的迷茫者,而是成为了一道耀眼的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这里的“光芒万丈”,并非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成就,而是指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主人公的生活,因为真实而充满色彩,因为热爱而闪耀光辉。他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而是用过去的经历来滋养现在的自己。 他学会了感恩,感恩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曾经让他痛苦的经历,因为它们都成为了他成长的垫脚石。他学会了爱,爱自己,也爱他人,用一种更加宽广和包容的心去对待世界。他明白了,真正的“阳光”并非只存在于远方,而是存在于每一次真诚的微笑,每一次善意的举动,每一次内心的宁静之中。 《往阳光多处走》最终抵达的,并非一个固定的目的地,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一种向阳而生的生命状态。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等待着被唤醒。我们或许都曾在阴影中迷失,但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迈出脚步,去拥抱那些能够点亮我们的事物,我们终将能够“往阳光多处走”,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本书,是对生命的一次温柔呼唤,也是一次坚定的指引。它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逃避黑暗,而在于拥抱光明;不在于被动接受,而在于主动创造。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它是一盏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读完《往阳光多处走》,你或许会发现,自己也已踏上了那条通往内心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