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精选集

陈忠实精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忠实 著
图书标签:
  • 当代文学
  • 现实主义
  • 工人阶级
  • 煤矿文学
  • 陕北
  • 陈忠实
  • 长篇小说
  • 文学经典
  • 中国当代文学
  • 人民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37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93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纪文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陈忠实以《白鹿原》成名,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较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实际上,在《白鹿原》之前,陈忠实的中短篇就屡屡获奖,好评颇多。读懂陈忠实,不是一部《白鹿原》就够的。本书是陈忠实小说创作历程的完整呈现,从崭露头角到锋芒初露到风格确立及累次获奖之作皆有收录

  ★著名评论家白烨,为读者介绍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陈忠实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陈忠实精选集》精选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毛茸茸的酸杏儿》等和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蓝袍先生》等作品。在陈忠实的作品中,深刻而形象地刻画了诸多农村人物形象,描绘了各种农村生活场景,揭示了农村生活的真谛。作品蕴涵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对乡土精神的坚守,不仅是陈忠实个人的坚守,更有群众精神的坚守。陈忠实对民族命运的反思,不仅注重历史文化层面,而且侧重女性主义文化视角的选择。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2016年4月29日),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信任》《康家小院》《蓝袍先生》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俄、日、韩、越、蒙古等语种文字出版,多部小说曾获首届蒲松龄小说奖、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短篇小说奖等多项大奖,成名代表作《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精彩书评

 ★陈忠实的小说在对人的关注上,愈来愈见深切和微妙,这是一个很值得称道的倾向。……陈忠实的高度关注普通人在“必然”与“自由”中面临的种种困惑的创作,正以人道主义精神和当代意识的融合走向深层次的嬗变。

  ——白烨

 ★陈忠实:精;路遥:不精不稀;贾平凹:稀。

  ——读者评价三位作家作品

 ★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范曾

 ★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较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西方评论者

目录

由“真”到“深” 厚积薄发 白烨

短篇小说

信任

土地诗篇

毛茸茸的酸杏儿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轱辘子客

关于沙娜

猫与鼠,也缠绵

腊月的故事

作家和他的弟弟

地窖

中篇小说

康家小院

梆子老太

蓝袍先生

创作要目

精彩书摘

  她招工回城了。一年多时间里,母亲给她介绍了七八个对象,她一律拒绝结识。母亲终于打听到她在下乡时交下一个男朋友,经过几次劝解,不得结果,父亲终于出面了。

  “我们应该尊重莉莉的自主权。”父亲说,“但总得让我们知道他是谁,了解一下情况嘛!”

  母亲憋气地斜眼瞅着她,到底憋不住了:“说呀!他是个什么人呢?”

  “他是个农民。”她说,“你明明知道,还要问!”

  “农民又怎么样呢?”父亲严肃地反问,“农民是我们国家的根基。我不反对你嫁给一个农民。”

  母亲朝父亲撇着嘴角。

  她一愣,瞧一眼爸爸,又低下头,看来只有母亲一个人投反对票了,父亲毕竟是领导干部。

  “爸爸自小就是农民,放羊的农民。”爸爸颇为动情,“解放后进了城,陕北家乡的农民来到咱家,我总是当上宾招待。我们怎能忘记农民父老!”

  这是真的,姜莉多少次亲眼看见过父亲和陕北乡亲在家里畅饮畅谈的场面呀!

  “问题不在他是不是农民。”父亲说,“干部,军人,医生,无论干什么的,主要要看这个人如何。你说说,你喜欢的那位青年农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倒慌了神儿。是啊,她和他在一个村子里生活过三四年了,只觉得喜欢他,一天不见他就心烧神乱,却从来没有来得及想过他有什么优点、缺点。他是个什么样儿的人呢?她也说不清白。

  “他家啥成分?”母亲急了。

  “贫农。”她说。

  “是党员不是?”

  “不是。”

  “那么总该是个团员吧?”

  “也……不是。”

  “你看看!连个团都入不上,肯定是个落后分子。”母亲很得意,“你怎么能与这号人拉扯呢?”

  “他写过申请,团支部老是怀疑他。”她说,“怀疑他想里通外国。”

  “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怀疑呢?”父亲问。

  “他喜欢研究国际关系。”她似乎才找到了话题,可以谈他的独特长处了,“甭看他是个农村青年,才二十出头,他到处搜罗资料,把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地理以及民族风俗都研究了……”

  “他研究这些干什么呢?”父亲惊奇了。

  “他说他将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准备出任驻国外的外交官。”她说,“他正偷偷跟一个中学老师学英语……”

  母亲早已忍俊不禁,大笑起来,胖胖的身体笑得颤抖着,掏出手帕擦眼泪。她不能忍受母亲的轻蔑的笑声,看看父亲,父亲冷漠地扭过头去,她看不清他的脸,就急忙解释说:“他对非洲最有兴趣,如果能出任到非洲某个国家,他将来要写一部研究黑人的书……”

  “神经病!”母亲挥着胳膊,没有耐心再听下去,“绝对是个神经病!”

  “什么‘神经病’!”她顶了妈妈一句,“我觉得他……”

  “起码可以看出他不成熟。”爸爸的语气虽不严厉,却是肯定无疑的,“莉莉,甭计较你妈妈的话。她说得不准确。我看呢?咱们既不嫌弃他是农民,也不要想高攀未来的大使。我觉得关键是他不成熟,二十几岁的人了,有点想入非非吧?我想看见你找一个更稳当更成熟的对象。”

  “我只是说他的兴趣和爱好。我压根儿也没指望他当什么外交人员。”莉莉说,“我就是要跟他这个纯粹的农民。”

  “你呀……你也更不成熟。”父亲站起来,摇摇头,走出门去了。

  随后……她听从了父亲的指导,与父亲的战友介绍来的一个青年结识了,这就是她现在的孩子的爸爸。

  他是个医生,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他给她做饭,洗衣,做一切家务中的琐屑的事,从来不厌其烦,而且根本无需她开口。他从来也没有和她争论过什么问题,更谈不到吵架拌嘴了。即使她偶然火了,他即刻就默然了,过一会儿又来嘘寒问暖。他从来也不说长道短,出门上班,进门做饭,他从来也不谈及医院里的任何是非,更不会像那个不成熟的乡村青年张口东南亚时局,闭口非洲大陆的干旱问题。她和他组成的这个小家庭,经济富裕,关系平静和谐,却也有点寂寞,甚至乏味。她从来也没有过欣喜若狂的一阵儿,也没有过心儿震颤的一刻,杏树上的那种疯狂的追逐和如痴如醉的依恋,再也没有重现过。

  近年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她发觉自己也变化了,变得既不会任性,也不会撒娇了,甚至说话也细声慢气的了……她也成熟了?

  他说过,杏子成熟了,把儿也就松了,风一吹就落下来了,风不吹也要落下来。倒是那未成熟的毛茸茸的酸杏儿,那酸得使人不敢合牙而又不忍吐掉的味儿啊!留在心中,永难忘怀,什么时候一想起来,嘴角就会有酸水泌出来。

  他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头一年,就考进了国际关系学院,而今确实做着驻某国大使馆的秘书工作。妈妈卑视为“绝对的神经病”人,现在正在重要的岗位上,为祖国服务。她既没有心思和妈妈赌什么输赢,也不是遗憾自己丢掉了这样一个体面的丈夫。她现在更多地想着的,是父亲所谓的神秘的成熟的含义。

  ——《毛茸茸的酸杏》

  ……

前言/序言

  由“真”到“深”厚积薄发

  白烨

  以《白鹿原》一作享誉文坛的陈忠实,无论是从他起步之后不离乡土的文学跋涉来看,还是从他饱带乡情与乡思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来看,他都是当代文学中乡土写作的一个重要的领军人物。

  作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创作的中年作家,陈忠实是以不急不躁的态度和稳扎稳打的步履,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在创作上的种种追求的。他在创作起始,只把“从生活到艺术的融化过程”作为目标,力求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眼睛里的世界和感受到的生活。这一时期的演练,使他在独到地把握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中找到了自己,作品也充满了源于生活的内在魅力。他的于1979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信任》和于198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乡村》,都属于这一时期艺术探索的结晶。如果说陈忠实在他的创作初期是以求真为特征的话,那么,由1984年的中篇小说《梆子老太》开始的创作中期,则在求真的基础上进而求深了。这部小说所叙说的是不正常的年代扭曲了老农妇梆子老太的灵魂,而她又以被扭曲的灵魂进而去扭曲身边的生活。作品在对人对事的审视上,显然借助于国民性问题的省察,达到了相当的人性深度。此后发表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持续并深化了这一文学思索,通过徐慎行先有封建礼教毒害后有极“左”思潮虐杀而使其终生唯唯诺诺、紧缩心性,把强大的社会思潮施予弱小的生命个性的巨大的影响,描写得入木三分,令人惊愕。这些作品读后令人难以释卷,它们总牵引你从社会文化的根基上去反思普通人所不应有的乖蹇命运。1987年之后,陈忠实集中精力写作长篇小说《白鹿原》,这部长篇处女作显然把他的小说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这就是在原有的故事上求真、题旨上求深的同时,还在艺术表现上求新,以对现实主义手法的革故鼎新,使作品在内蕴上和形式上都深富史诗性的风韵。可以说,陈忠实从不把自己的创作寄托于一时一事的追波逐流,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走自己的路。《白鹿原》的成功,正是他甘于寂寞又不懈求索的必然回报。

  一

  陈忠实重新执笔之后的1979年,面对着的是一个满目疮痍而又充满生机的现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广大农民从“左”倾思想的深重灾难中拯救出来,政治局势日益稳定,农村政策进一步放宽,农村开始挣脱“左”的桎梏并出现了新的转机;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问题与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种种复杂情形,使农村形势呈现出新旧交替时期的显著特点:希望中连缀着某些忧虑,美好中夹带着某些瑕玷。在这样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发展的现实面前,只是停留在对“四人帮”的罪恶行径和流毒影响的浮泛的描绘和控诉上,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驱走严冬走向阳春的新生活,向作家、艺术家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生活深处去,探寻生活中矛盾运动的固有规律和新陈代谢的内在动向,写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能够真正启迪人们认识时代、鼓舞人们振奋精神的作品。

  ……

  在陈忠实的作品里,羁绊着农村的前进和影响着农民的命运的问题和矛盾,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在《立身篇》里,我们看到了封建的裙带关系怎样无孔不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织罗布网,使不愿在招工工作上放弃原则的公社书记不得不退避三舍,无法工作;

  在《心事重重》里,我们看到了个别公社领导人怎样以两面手法来掩护“走后门”的行径,使一个正直的老党员大惑不解,“心事重重”;

  在《猪的喜剧》里,我们看到了“左”得出奇而又朝令夕改的“土政策”,怎样坑害着一个想以养猪弄几个柴米油盐钱的忠厚老农,使他吃尽苦头,备受愚弄;

  在《石头记》里,我们看到了打着支援生产队搞副业的某些工厂的别有用心的干部和职工,如何利用拉沙石的副业合同大揩农民的“油水”,使干部和社员们有苦难言,欲告无门;

  在《枣林曲》里,我们看到了被世俗偏见所腐蚀的市民姐姐,如何利用农村暂时的贫困和落后,一再挑唆农民妹妹鄙视乡土、跳出农村。

  把这些反映了各种各样矛盾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看,我以为,作者不仅仅是在提出几个农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在表现几个庄稼人的乖蹇命运,他是通过农民际遇的顺遂与坎坷、精神的愤懑与欣忭,来反映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生世相,来描摹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风云。读了陈忠实的小说,人们的思想并不会在具体问题上流连忘返,而是总想在农村和农民以外想点什么,在更远、更深的地方想点什么。在这些幽邃的思绪中,最使人萦绕于怀的莫过于这样一点:农民要向富足、进步的方向发展,虽然是必然的,但又是需要做出极大努力的;这不单单是个生产的问题、经济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本身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农村命运的党的农村政策和党的农村干部的工作,如果不正确、不落实,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工厂、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果不改造、不端正,那么,农村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而现代化建设的总进程也必然受到影响。

  如果说《石头记》《心事重重》等作品在反映新时期农村的人民内部矛盾方面,还只是提出问题、尚欠深刻的话,那么,《信任》和《苦恼》,则是两篇立意较高、开掘较深的力作,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创作在思想内容的开拓上所努力的趋向。

  《信任》给我们展示了“四清”运动所造成的两代人思想上的裂痕,而且,程度是那样的深,面积是那样的大,简直使人触目惊心。这是很有胆识而又充满了历史感的艺术概括。“四清”运动是党在农村开展的一个旨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运动,但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错整了不少好的干部和群众。如果说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和1959年的反右倾并未伤害农村这个肌体的筋骨的话,那么,正是“四清”运动中的偏差,在广大干部和社员心里刻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内伤。带着这样的创伤而又被匆匆拖入恶人当道、“煮豆燃萁”的“文化大革命”,其结果只能是旧痕上面添新伤,使农村这个不健壮的肌体遭到更大的损害。正如罗坤用农民的语言所描述的那样:“这十多年来,罗村七扭八裂,干部和干部,社员和社员,干部和社员,这一帮和那一帮,这一派和那一派,沟沟渠渠划了多少?”“人的心不是操在正事上,劲儿不是鼓在生产上,都花到钩心斗角,你防备我,我怀疑你上头去了嘛!”

  作者以一个打架斗殴事件为线索,一层层地抖搂出盘绕着罗村的复杂矛盾,又一步步地展示出罗坤正确地解决矛盾从而使罗村走向团结的过程,不仅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我国农村发展中这一页令人深痛的历史,而且特别提示人们,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历史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尽快扫除笼罩在新生活之上的阴云。我们从支书罗坤的忍辱负重、义无反顾上,从贫协主席罗梦田见义思过、引咎自责上,从大队长罗清发的默然自省、满怀羞愧上,从肇事者罗虎的终于悔悟、认错服法上,都可以感受到我国农民可贵的传统本色。他们中的一些人尽管在历史所造成的误会中,表现出计较私怨、不够互谅的一面,但仍然有着接受真理、修正错误的基本的一面。在粉碎了“四人帮”而又端正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今天,只要从正面引导入手,采取正确的方法,他们之间存在着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好的。

  《苦恼》所揭示的河东公社书记黄建国在新形势下一时转不过弯来的思想矛盾,也是反映了农村中亟待解决而又在其他作品中很少见的问题,因而,也使人有某种新鲜感。黄建国当年是“心甘情愿用自己的几十斤肉去换取河东公社的新面貌”的,他在“大批促大干”的年代,跑遍了全公社“坡陡沟深的堰坡,沙石嶙峋的河滩”,确实是有决心,有干劲,但因为所执行的路线不对头,他的大干的结果,只能使河东农民愈来愈穷。在党清除了“左”的影响制定了新的农村政策的形势下,按理说他应当在接受经验教训中振作精神、迎头赶上,但是不然,他却充满了种种疑虑,对政策不理解,对形势不习惯,准备“在躺椅上打发日月”了。他思想上的毛病主要在哪里呢?是“四人帮”极“左”路线和流毒的影响过深吗?似乎不那么简单。是他本人的觉悟水平太低了吗?似乎也不完全。作品中有一段叙写黄建国对自由市场的感受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索这个问题:

  自打农副市场开放以来,他没有光顾过,没有兴趣。那有什么好看的呢?搞这种事情,用得着号召吗?多年来对小农经济的限制和斗争,是公社党委书记的神圣职责。现在要他去鼓吹农民上自由市场,甚至叫他去逛自由市场,甭说理论,感情上也难得通畅!

  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多年来在对党的基层干部的教育培养上是否有失误之处呢?我们要求他们绝对地听从上级领导的指示,而上级领导又经常给他们灌输的是“限制小农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之类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这样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他们的细胞和神经近于“硬化”,思想和感情近于“僵化”,这种长期形成的思想局限性又焉能在眨眼间的工夫改变过来。如果说黄建国是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今天的话,那么,这正是对使他成为这个样子的教条主义的昨天的惩罚。束缚创造性的教条主义思想只能教育出缺少生命力的本本主义干部。这是值得记取的历史辩证法,也是作品幽眇的思想深度所在。作者在剖掘黄建国的种种“苦恼”中,有意表现他思想上的“怨气”,以及对自己的宽容;愈是这样,愈是引导人们丢开黄建国而去思索党的干部教育中的失误,探究那饱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活哲理。同样,作者在展现黄建国从“苦恼”中解脱时,一再抒写他在一系列事实震撼下的惊醒、悔恨和自责;愈是这样,愈是启迪人们去认识党的正确路线及其所带来的大好形势的强大威力。从而,更深刻地回顾昨天,更积极地建设今天,更热情地展望明天。

  二

  一个决心走现实主义之路的作家,在为时代的进步推波助澜的时候,绝不满足于只在作品中提出几个人们略有所感而未深刻认识的社会问题,它还应当塑造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气韵生动的人物形象来,通过对他们栩栩如生的描绘,来表现时代前进的主导力量和必然趋势。陈忠实丝毫没有忽视这一点。他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上,在现实生活种种矛盾的揭示中,精心塑造了一批活跃在农村舞台上的先进农民的形象,其中有些是堪称新时期农村的社会主义新人的。

  “新人”,是近年来创作中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就目前的理解来看,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我认为,仅在以前的文艺作品中所没有和少有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上理解这一概念,范围过于宽泛,实际上是降低了“新人”应有的标准,似感不妥。“新人”应当是既区别于过去时代的英雄人物又区别于当前时代的一般人物,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性格因素的那样一种人,即在十年浩劫所造成的精神的、物质的废墟上站立起来,觉悟较高,理想远大,思想解放,注重求实,能够给周围的环境和人们以积极影响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的创业者和实干家。

  在陈忠实的作品中,虽然还不能说已有几个个性突出、出类拔萃的成功“典型”,但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几个具有崭新思想境界、富有时代色彩的农村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而唯其在其他作品中还不多见,而愈发显出他们的难能可贵。正是在这一点上,陈忠实走在了其他农村题材作者的前头。

  罗坤,无疑是陈忠实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一位新人形象。他在“四清”运动中被误整,并错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含冤受屈十几年,但当平反后重任支书时,非但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且正确对待这已经翻过去了的一页历史,把心思放在如何使罗村尽快团结和富足的目标上。因此,对于大队长以为可以理解的儿子为泄私怨所引起的打人事件,他没有表现出半点宽容,而是以登门赔情、派人报案、去医院服侍被打人和坚持对儿子绳之以法的“四步棋”,把一个似乎可以对当年的整人者施以报复的事端当作解决两代人宿怨的契机,使积怨中的人们看到了比个人意气更重要的东西——“团结和富足的罗村”。罗坤是高尚的,这不仅在于他毅然超脱了个人的私怨,还在于他着眼于解决更多人的私怨,把一个四分五裂、人心涣散的罗村引向安定、导向团结;罗坤是伟大的,这也不仅在于他高瞻远瞩地从困难中看到光明,还在于他把自己作为一支引路的火把,使更多的人看到光明、走向光明。罗坤在排难解纷和获取人们“信任”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博大的思想境界、披肝沥胆的革命精神、着手成春的领导艺术,显然比那些埋头苦干者、后进变前进者,起点更高、作用更大,属于生活中应当有但还不多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的形象。

  ……

  为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多样化所决定,陈忠实在塑造农村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同时,也描绘出了不少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普通农民的形象。在这里,人们自然不会忘记“背着黑锅还在支撑着田庄的事业”的田学厚(《七爷》),勤劳善良、对生活毫无奢望的来福老汉(《猪的喜剧》),不为世俗偏见所惑、要自己亲手创造幸福的婵儿(《枣林曲》)……在这些人物形象的雕画中,作者致力的不是一般的褒扬进步和正直,而是着意探悉他们在不同形势下的精神状态和心灵变化,展现他们积极追求人生的可喜历程。即使是刻画反面人物形象,陈忠实也是由表及里地剖掘这些形象所代表的人生意义的落后和腐朽,尽力表现出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的折光。比如《尤代表轶事》所刻画的现代中国农村的阿Q——尤喜明的形象,就深刻寄寓了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侏儒的生活哲理。作者的透视镜窥测的是一个精神紊乱的“左”倾“幼稚病”“患者”,揭示出的却是长期侵蚀人心的极“左”思潮及其整人运动这个总祸根。这一丑得令人憎恶而又怜惜的形象,引动着人们反复品味那深含在其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迸发出的艺术力量同样是巨大的。总之,陈忠实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这样,或正或反,或多或少,总是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这在陈忠实近来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

  陈忠实注重生活感应的创作追求,约在1985年前后表现出了很有意味的变化。短篇小说《毛茸茸的酸杏儿》和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给人们较为明显地带来了这一新变信息。《毛茸茸的酸杏儿》写已为人妻的莉莉在电视上看见初恋男友引起的回忆:她倾心于活泼不羁的“他”,却被父母指责为“不成熟”,遂在父母的指导下,嫁给了一个老成持重的医生,在一种“平静”而“乏味”的家庭生活中,渐渐变得“成熟”起来——“既不会任性,也不会撒娇了,甚至说话也细声慢气的了”。然而,她总是不能忘记那“不成熟”的初恋生活,总是怀恋同“他”一起打闹嬉耍,一起吃那未成熟的毛茸茸的酸杏儿使嘴角泌出酸水来的滋味。作品没有什么曲婉引人的故事,但那甜甜的忆念、淡淡的幽怨,总引发起人们对不经意中走入的人生误区的种种思索。《蓝袍先生》则以本分、拘谨的乡村教师徐慎行在新中国成立前饱受封建家教的束裹,新中国成立后又历遭政治运动伤害的不如意的一生,揭示了人性解放的现实意义。我曾被作品中一个悬殊的数字对比所震撼:活了六十岁的徐慎行,只在新中国成立后上师范学校参加文艺演出的二十天中才活得像一个人。苦难了六十年,愉快了二十天,这不成比例的对比隐含着的一个个问号,不能不迫使人们在惊愕中去深深追索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等问题。显然,陈忠实的这些作品,以对现实的人如何合目的地健康发展的强烈关注和深入求索,把他的直面乡土写现实的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

  陈忠实的小说在对人的关注上,愈来愈见深切和微妙,这是一个很值得称道的倾向。不管创作上的观念怎样演变,花样怎样翻新,人无疑永远都是文学创作中的真正主角和主题,这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文学对人的日益深化和泛化的观照与探索,正是人在不断走向自觉和自立,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活力去感应和把握历史的典型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忠实的高度关注普通人在“必然”与“自由”中面临的种种困惑的创作,正以人道主义精神和当代意识的融合走向深层次的嬗变。


《陈忠实精选集》 内容简介 陈忠实,当代中国文坛一位无法绕过的巨匠,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磅礴的史诗般的笔触,以及对土地和人民最真挚的关怀,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长廊中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黄土地上千百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纠葛、命运起伏,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变迁。 《陈忠实精选集》,精选了陈忠实先生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文学高度和思想深度的多部作品。这套精选集,不仅是陈忠实先生创作生涯的一次集中梳理与展示,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图景的一次深刻呈现,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文学瑰宝。 收录作品亮点(非书中具体内容,而是风格与主题的概括): 黄土地的史诗与悲歌: 陈忠实先生的作品,总是与那片广袤而古老的黄土地紧密相连。他的笔下,黄土地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孕育着无数生命的故事载体。从窑洞里升起的炊烟,到田埂上辛勤劳作的身影,再到黄土高原上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大的生命力。他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土地与农民之间血脉相连的感情,以及他们在贫瘠土地上顽强生存、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历程。同时,他也深刻揭示了黄土地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传统文化的断裂与重塑,以及农民在这些变迁中所承受的阵痛与失落,谱写了一曲曲关于土地的悲歌。 人性深处的探索与拷问: 陈忠实先生的作品,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描摹,他更擅长深入人性的幽深之处,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身份高低,无论善恶美丑,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仿佛就活在我们的身边。他毫不避讳地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贪婪与善良,愚昧与觉醒,爱恨与情仇。他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对人物动机的深刻洞察,使得读者能够与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承受他们的命运起伏。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 陈忠实先生的作品,往往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他以极具魄力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在近现代的巨大变革,从农村的传统秩序到工业化的冲击,从传统的价值观念到新兴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命运显得渺小而脆弱,却又充满了不屈的抗争与坚韧的生命力。他通过讲述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巨轮碾压下的挣扎、抉择与成长。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结合,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不失生动的人物情感。 语言的厚重与诗意: 陈忠实先生的语言,是其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的语言质朴、浑厚,饱含着黄土地的泥土芬芳,又透着一股股历经沧桑的沉淀。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词语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用最朴实的叙述触动最深沉的情感。他的文字,既有北方方言的粗粝与鲜活,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与诗意。他能够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升华为富有哲理的思考;他能够将平淡的叙述,赋予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他的语言,如同黄土地上流淌的河水,时而奔腾激荡,时而静谧深邃,总能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中国农民的生存智慧与精神世界: 在陈忠实先生的作品中,中国农民的形象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他不仅描绘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的生存能力,更深入挖掘了他们淳朴善良的本性、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独特精神世界。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依然拥有着对土地的深情、对家人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苦难中积淀出的智慧和乐观。他用自己的笔,为中国农民书写了一部宏伟的精神史诗,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坚守与力量。 《陈忠实精选集》的价值与意义: 这套精选集,不仅是陈忠实先生文学成就的一次集中呈现,更是当代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的人物塑造、精湛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变迁画卷,一次对人性深邃的探索,一次对黄土地深情的礼赞。 阅读《陈忠实精选集》,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黄土地,感受着土地的呼吸,聆听着农民的诉说,体味着生命的艰辛与顽强。我们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牵动,会为他们的悲欢离合而感伤,会为他们的坚韧不拔而振奋。这套书,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审美,更能够启发我们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学者而言,《陈忠实精选集》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文本,从中可以深入探究中国农村的变迁、农民的命运、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套书则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民族根源的追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这是一部值得珍藏、反复阅读的作品集。它将带您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认识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物,感受一种深刻而动人的生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平凡的世界》就像是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朴实无华,却能温暖你整个身心。路遥先生的笔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对普通人命运最真挚的描绘。孙少安的勤劳与担当,孙少平的理想与坚持,田晓霞的纯真与勇敢,这些人物,都是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人,但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光辉,却足以照亮整个世界。在那个变革的年代,他们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经历了爱情的考验,经历了事业的起伏,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我被他们的坚韧所感动,被他们的乐观所鼓舞。读这本书,仿佛重新找回了那些被遗忘的热情与力量,让我相信,即使身处平凡的世界,我们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在与老朋友重逢,分享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评分

“《围城》是一本极其精妙的小说,它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婚恋观。钱锺书先生的文字,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方鸿渐这个人物,看似游走于各色女性之间,实则是一个在现实与理想中迷失的青年,他的爱情,他的事业,都充满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无奈。钱先生对人性的洞察,对婚姻的剖析,精准而深刻,他用‘围城’这个意象,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人生的困境和选择。读这本书,你会时不时地会心一笑,然后又陷入沉思。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辛辣讽刺,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解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他人,看到了人生的种种困境与选择,然后,在笑声中,获得一份清醒的认识。”

评分

“《活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最悲壮的人生。余华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冷静的叙事,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巨大的情感张力。福贵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失去了所有最亲近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活着。这种“活着”的态度,不是麻木,不是绝望,而是一种超越了苦难的坚韧与顽强。我看着他从一个纨绔子弟,一步步沦落,又一步步地承担起生命的重量,每一次的失去,都像一把钝刀割在我的心上,但福贵却用他特有的方式,将这些伤痛一一承受下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活着”二字的沉重,也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顽强的韧性。它提醒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带着希望继续前行,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最伟大的奇迹。”

评分

“读完《秦腔》,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哪里是一部小说,分明是一声发自黄土地深处的呐喊,一种对逝去年代、逝去生活方式的深切哀悼。那些在秦腔里晃荡的灵魂,他们有着淳朴的面孔,却也带着深深的忧伤和不甘。贾平凹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粗粝的质感,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麦浪的声音,感受到人情冷暖的潮湿。故事里的人物,像是从现实中走出来的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琐碎,充满了无奈,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那种城乡之间的隔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小人物的命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看着他们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尊严抗争,为了爱情纠结,每一个字句都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反思,在追求进步的洪流中,我们是否遗失了些什么?那些曾经支撑着人们活下去的精神,那些朴素的价值观,是否正在慢慢消亡?《秦腔》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伤痕,也照出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它让我心疼,也让我深思。”

评分

“翻开《白鹿原》的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扯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西安郊外的那片土地,白鹿原,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鲜活的、有着无数悲欢离合的舞台。陈忠实先生的文字,如同黄土地上最质朴的泥土,带着一种厚重而深沉的生命力。他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到每一丝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仿佛能触摸到人物内心最真实的律动。白嘉轩的坚韧与迂腐,鹿子霖的精明与狡黠,田小娥的命运多舛与挣扎,这些人物在我脑海中鲜活地浮现,他们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欲望、挣扎、爱恨与无奈。那种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体的命运,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宏大的历史进程,又能体会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品味出新的深意,仿佛挖到了一口枯井,却能源源不断地涌出甘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土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而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动人的史诗。”

评分

燕山出版社这套书很不错,小32开,很精致,内容很好,价钱便宜。

评分

书已收到购买。,正品无疑,值得

评分

还没开始看,装订很好纸张也不错,可能是我误会了什么,不过姑且也很值得一看

评分

白鹿原热播,买来学习他的其他作品

评分

精挑细选,送给儿子节日礼物!

评分

很不错,应该是正品

评分

到货快,看后追评。

评分

搞活动买的,比书店便宜,是正版书,下次还买。

评分

很棒的活动,很棒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