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

谈修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修养
  • 人生
  • 哲学
  • 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为人处世
  • 智慧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53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59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8
字数:1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一代大师朱光潜写给青年的人生启示录!提高个人修养必读的十本书之一!
  2本书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作为过来人的他与青年的亲切谈心。
  3涉及青年关心的各种问题,适合每一个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惑的人阅读,你遇到的难题总能在这些文章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4出版70年,完美纪念典藏!
  
  海报:
  

内容简介

  《谈修养》是朱光潜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作为过来人的他与青年的亲切谈心。本书针对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全书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话题都是与青年人密切相关的,如立志、心理、伦理观、学问、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等等。
  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的著作,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历久弥新,对当今的读者仍然有着极大的教益。每个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惑的人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可以在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谈修养》目录:
自序 // 1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 001
——给现代中国青年
谈立志 // 007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 012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 020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 027
谈处群(上)// 033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征
谈处群(中)// 038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
谈处群(下)// 043
——处群的训练
051 // 谈恻隐之心
058 // 谈羞恶之心
064 // 谈冷静
072 // 谈学问
078 // 谈读书
083 // 谈英雄崇拜
088 // 谈交友
094 // 谈性爱问题
101 //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106 // 谈休息
111 // 谈消遣
116 // 谈体育
121 // 谈价值意识
128 // 谈美感教育


精彩书摘

  《谈修养》精彩书摘: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
  我在大学里教书,前后恰已十年,年年看见大批的学生进来,大批的学生出去。这大批学生中平庸的固居多数,英俊有为者亦复不少。我们辛辛苦苦地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训练出来,到毕业之后,他们变成什样的人,做出什样的事呢?他们大半被一个共同的命运注定。有官做官,无官教书。就了职业就困于职业,正当的工作消磨了二三分光阴,人事的应付消磨了七八分光阴。他们所学的原来就不很坚实,能力不够,自然做不出什么真正的事业来。时间和环境又不容许他们继续研究,不久他们原有的那一点浅薄学问也就逐渐荒疏,终身只在忙“糊口”。这样一来,他们的个人生命就平平凡凡地溜过去,国家的文化学术和一切事业也就无从发展。还有一部分人因为生活的压迫和恶势力的引诱,由很可有为的青年腐化为土绅劣豪或贪官污吏,把原来读书人的一副面孔完全换过,为非作歹,恬不知耻,使社会上颓风恶习一天深似一天,教育的功用究竟在哪里呢?
  想到这点,我感觉到很烦闷。就个人设想,像我这样教书的人把生命断送在粉笔屑中,眼巴巴地希望造就几个人才出来,得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年复一年地见到出学校门的学生们都朝一条平凡而暗淡的路径走,毫无补于文化的进展和社会的改善。这种生活有何意义?岂不是自误误人?其次,就国家民族的设想,在这严重的关头,性格已固定的一辈子人似已无大希望,可希望的只有少年英俊,国家耗费了许多人力和财力来培养成千成万的青年,也正是希望他们将来能担负国家民族的重任,而结果他们仍随着前一辈子人的覆辙走,前途岂不很暗淡?
  青年们常欢喜把社会一切毛病归咎于站在台上的人们,其实在台上的人们也还是受过同样的教育,经过同样的青年阶段,他们也曾同样地埋怨过前一辈子人。由此类推,到我们这一辈子青年们上台时,很可能地仍为下一辈子青年们不满。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者。章宗祥领导过留日青年,打过媚敌辱国的蔡钧,而这位章宗祥后来做了外交部长,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汪精卫投过炸弹,坐过牢,做过几十年的革命工作,而这位汪精卫现在做了敌人的傀儡,汉奸的领袖。许多青年们虽然没有走到这个极端,但投身社会之后,投降于恶势力的实比比皆是。这是一个很可伤心的现象。社会变来变去,而组成社会的人变相没有变质,社会就不会彻底地变好。这五六十年来我们天天在讲教育,教育对于人的质料似乎没有发生很好的影响。这一辈子人睁着眼睛蹈前一辈子人的覆辙,下一辈子人仍然睁着眼睛蹈这一辈子人的覆辙,如此循环辗转,一报还一报,“长夜漫漫何时旦”呢?
  社会所属望最殷的青年们,这事实和问题是值得郑重考虑的!时光向前疾驶,毫不留情去等待人,一转眼青年便变成中年老年,一不留意便陷到许多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厄运。这厄运是一部悲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悬一个很高的理想,要改造社会;第二部是发现理想与事实的冲突,意志与社会恶势力相持不下;第三部便是理想消灭,意志向事实投降,没有改革社会,反被社会腐化。给它们一个简题,这是“追求”、“彷徨”和“堕落”。
  青年们,这是一条死路。在你们的天真烂漫的头脑里,它的危险性也许还没有得到深切的了解,你们或许以为自己决不会走上这条路。但是我相信:如果你们没有彻底的觉悟,不拿出强毅的意志力,不下艰苦卓绝的功夫,不做脚踏实地的准备,你们是不成问题地仍走上这条路。数十年之后,你们的生命和理想都毁灭了,社会腐败依然如故,又换了一批像你们一样的青年来,仍是改革不了社会。朋友们,我是过来人,这条路的可怕我并没有夸张,那是绝对不能再走的啊!
  耶稣宣传他的福音,说只要普天众生转一个念头,把心地洗干净,一以仁爱为怀,人世就可立成天国。这理想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可是也深刻到不能再深刻。极简单的往往是正途大道,因为易为人所忽略,也往往最不易实现。本来是很容易的事而变成最难实现的,这全由于人的愚蠢、怯懦和懒惰。
  世间事之难就难在人们不知道或是不能够转一个念头,或是转了念头而没有力量坚持到底。幸福的世界里决没有愚蠢者、怯懦者和懒惰者的地位。你要合理地生存,你就要有觉悟、有决心、有奋斗的精神和能力。
  “知难行易”,这觉悟一个起点是我们青年所最缺乏的。大家都似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放弃人类最珍贵的清醒的理性,降落到猪豚一般随人饲养,随人宰割。世间宁有这样痛心的事!青年们,目前只有一桩大事──觉悟──彻底地觉悟!你们正在做梦,需要一个晴天霹雳把你们震醒,把“觉悟”两字震到你们的耳里去。
  “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人生和改良社会都不必只有一条路径可走。每个人所走的路应该由他自己审度自然条件和环境需要,逐渐摸索出来,只要肯走,迟早总可以走到目的地。无论你走哪一条路,你都必定立定志向要做人;做现代的中国人,你必须有几个基本的认识。
  一、时代的认识──人类社会进化逃不掉自然律。关于进化的自然律,科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依达尔文派学者,生物常在生存竞争中,最适者生存,不适者即归淘汰。依克鲁泡特金,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全靠各分子能分工互助,互助也是本于天性。这两种相反的主张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国际政治理想。一种理想是拥护战争,生存既是一种竞争,而在竞争中又只有最适者可生存,则造就最适者与维持最适者都必靠战争,战争是文化进展的最强烈的刺激剂。另一种理想是拥护和平,战争只是破坏,在战争中人类尽量发挥残酷的兽性,愈残酷愈贪摧毁,愈不易团结,愈不易共存共荣;要文化发展,我们需要建设,建设需要互助,需要仁爱,也需要和平。这两种理想各有片面的真理,相反适以相成,不能偏废。我们的时代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最需要互助的时代。竞争是事实而互助是理想。无论你竞争或是互助,你都要拿出本领来。在竞争中只有最适者才能生存,在互助中最不适者也不见得能坐享他人之成。所谓“最适”就是最有本领,近代的本领是学术思想,是技术,是组织力。无论是个人在国家社会中,或是民族在国际社会中,有了这些本领,才能和人竞争,也才能和人互助,否则你纵想苟且偷生,也必终归淘汰,自然铁律是毫不留情的。
  二、国家民族现在地位的认识──我国数千年来闭关自守,固有的文化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四围诸国家民族的文化学术水准都比我们的低,不曾感到很严重的外来的威胁。从十九世纪以来,海禁大开,中国变成国际集团中的一分子,局面就陡然大变。我们现在遇到两重极严重的难关。第一,我们固有的文化学术不够应付现时代的环境。我们起初慑于西方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威力,把固有的文化看得一文不值,主张全盘接受欧化;到现在所接受的还只是皮毛,毫不济事,情境不同,移植的树常不能开花结果,而且从两次大战与社会不安的状况看来,物质文明的误用也很危险,于是又有些人提倡固有文化,以为我们原来固有的全是对的。比较合理的大概是兼收并蓄,就中西两方成就截长补短,建设一种新的文化学术。但是文化学术须有长期的培养,不是像酵母菌可以一朝一夕制造出来的。我们从事于文化学术的人们能力都还太幼稚薄弱,还不配说建设。总之,我们旧的已去,新的未来,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和其他民族竞争或互助,几乎没有一套武器或工具在手里。这是一个极严重的局势。其次,我们现在以全副精力抗战建国。这两重工作中抗战是急需,是临时的;建国是根本,是长久的。多谢贤明领袖的指导与英勇将士的努力,多谢国际局面的转变,我们的抗战已逼近最后的胜利。这是我们的空前的一个好机会,从此我们可以在国际社会中做一个光荣的分子,从此我们可以在历史上开一个新局面。但是这“可以”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由“可能”变为“必然”,还需要比抗战更艰苦的努力。抗战后还有成千成万的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恶习积弊要洗清,有许多文化事业和生产事业要建设。我们试问,我们的人才准备能否很有效率地担负这些重大的工作呢?要不然,我们的好机会将一纵即逝,我们的许多光明希望将终成泡影。我们的青年对此须有清晰的认识,须急起直追,抓住好时机不放过。
  三、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关系的认识──世界处在这个剧烈竞争的时代,国家民族处在这个一发千钧的关头,我们青年人所处的地位何如呢?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第一,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出路,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要替个人谋出路,必须先替国家民族谋出路。
  第二,个人在社会中如果不能成为有力的分子,则个人无出路,国家民族也无出路。要个人在社会中成为有力的分子,必须有德有学有才,而德行学问才具都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可以得到。
  以往我们青年的错误就在于对这两个前提毫无认识。大家都只为个人打计算,全不替国家民族着想。我们忙着贪图个人生活的安定和舒适,不下功夫培养造福社会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所应该做的事做好,一味苟且敷衍,甚至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去求个人安富尊荣,钻营、欺诈、贪污,无所不至,这样一来,把社会弄得日渐腐败,国家弄得日渐贫弱。这是一条不能再走的死路,我已一再警告过。我们必须痛改前非,把一切自私的动机痛痛快快地斩除干净,好好地在国家民族的大前提上做功夫。我们须知道,我们事事不如人,归根究竟,还是我们的人不如人。现在要抬高国家民族的地位,我们每个人必须培养健全的身体、优良的品格、高深的学术和熟练的技能,把自己造成社会中一个有力的分子。
  这是三个最基本的认识。我们必须有这些认识,再加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去循序实行,到死不懈,我们个人,我们国家民族,才能踏上光明的大道。最后,我还须着重地说,我们需要彻底的觉悟。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我提出这个题目来谈,是根据一点亲身的体验。有一段时间,我学过作诗填词。往往一时兴到,我信笔直书,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成了自己读读看,觉得很高兴,自以为写得还不坏,后来我把这些习作拿给一位精于诗词的朋友看,请他批评,他仔细看了一遍后,很坦白地告诉我说:“你的诗词未尝不能作,??只是你现在所作的还要不得。”???我就问他:“毛病在哪里呢?”他说:“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听了这话,我捏了一把冷汗,起初还有些不服,后来对于前人作品多费了一点心思,才恍然大悟,那位朋友批评我的话真是一语破的。我的毛病确是在没有下过力。我过于相信自然流露,不知道第一次浮上心头的意思往往不是最好的意思,第一次浮上心头的词句往往不是最好的词句。意境要经过洗练,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洗练推敲要吃苦费力,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福楼拜自述写作的辛苦时说:“写作要有超人的意志,而我却是一个人!”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缺乏超人的意志,不能拼死力往里钻,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这一点切身的体会使我感触很深。它是一种失败,然而从这种失败中我得到一个很好的教训。我觉得不单在文艺方面,就是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的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惰性”而静止,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动力愈大,动愈速愈远。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的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如果抵抗力大于动力,动就会停止,抵抗力尽管低,聚集起来也可以使动力逐渐减小以至于消灭,所以物不能永动。静止后要使它续动,必须加以新动力。这是物理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生上面。人像物质一样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容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易失败。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
  照这样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抵抗力所屈服。我们如果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换句话说,就是他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的意志力。我在上文说过,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我说“可以”不说“必定”,因为世间大多数人仍是惰性大于意志力,欢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抵抗力稍大,他就要缴械投降。这种人在事实上失去最高生命的特征,堕落到无生命的物质的水平线上,和死尸一样东推东倒,西推西倒。他们在道德学问事功各方面都决不会有成就,万一以庸庸得厚福,也是叨天之幸。
  人生来是精神所附丽的物质,免不掉物质所常有的惰性。抵抗力最低的路径常是一种引诱。我们可以说,凡是引诱所以能成为引诱,都因为它是抵抗力最低的路径,最能迎合人的惰性。惰性是我们的仇敌,要克服惰性,我们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走通了,抵抗力就算被征服,要做的事也就算成功。举一个极简单的例子。在冬天早晨,你睡在热被窝里很舒适,心里虽知道这应该是起床的时候而你总舍不得起来。你不起来,是顺着惰性,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被窝的暖和舒适,外面的空气寒冷,多躺一会儿的种种借口,对于起床的动作都是很大的抵抗力,使你觉得起床是一件天大的难事。但是你如果下一个决心,说非起来不可,一耸身你也就起来了。这一起来事情虽小,却表示对于最大抵抗力的征服,你的企图的成功。
  这是一个琐屑的事例,其实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以如此看。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大半都靠极坚强的意志力,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例如孔子,他是当时一个大学者,门徒很多,如果他贪图个人舒适,大可以坐在曲阜过他安静的学者生活。但是他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过生命的危险,他那副奔波劳碌栖栖遑遑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他有改革世界的抱负,非达到理想,他不肯甘休。《论语》长沮、桀溺章足以见出他的心事。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告诉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意思是说,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去理会它,改革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说,我们既是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革它。孔子平生所说的话,我觉得这几句最沉痛,最伟大。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去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他说得很干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再如耶稣,从《新约》中四部《福音》看,他的一生都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他抛弃父母兄弟,反抗当时旧犹太宗教,攻击当时的社会组织,要在慈爱上建筑一个理想的天国,受尽种种困难艰苦,到最后牺牲了性命,都不肯放弃他的理想。在他的生命史中有一段是一发千钧的危机。他下决心要宣传天国福音后,跑到沙漠里苦修了四十昼夜。据他的门徒的记载,这四十昼夜中他不断地受恶魔引诱。恶魔引诱他去争尘世的威权,去背叛上帝,崇拜恶魔自己。耶稣经过四十昼夜的挣扎,终于拒绝恶魔的引诱,坚定了对于天国的信念。从我们非教徒的观点看,这段恶魔引诱的故事是一个寓言,表示耶稣自己内心的冲突。横在他面前的有两路:一是上帝的路,一是恶魔的路。走上帝的路要牺牲自己,走恶魔的路他可以握住政权,享受尘世的安富尊荣。经过了四十昼夜的挣扎,他决定了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上帝的路。
  我特别在耶稣生命中提出恶魔引诱的一段故事,因为它很可以说明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理与人欲的冲突。我们一般人尽善尽恶的不多见,性格中往往是天理与人欲杂糅,有上帝也有恶魔,我们的生命史常是一部理与欲,上帝与恶魔的斗争史。我们常在歧途徘徊,理性告诉我们向东,欲念却引诱我们向西。在这种时候,上帝的势力与恶魔的势力好像摆在天平的两端,见不出谁轻谁重。这是“一发千钧”的时候,“一失足即成千古恨”,一挣扎立即可成圣贤豪杰。如果要上帝的那一端天平沉重一点,我们必须在上面加一点重量,这重量就是拒绝引诱,克服抵抗力的意志力。有些人在这紧要关头拿不出一点意志力,听惰性摆布,轻轻易易地堕落下去,或是所拿的意志力不够坚决,经过一番冲突之后,仍然向恶魔缴械投降。例如洪承畴本是明末一个名臣,原来也很想效忠明朝,恢复河山,清兵入关后,大家都预料他以死殉国,清兵百计劝诱他投降,他原也很想不投降,但是到最后终于抵不住生命的执着与禄位的诱惑,做了明朝的汉奸。再举一个眼前的例子,汪精卫前半生对于民族革命很努力,当这次抗战开始时,他广播演说也很慷慨激昂。谁料到他的利禄熏心,一经敌人引诱,就起了卖国叛党的坏心思。依陶希圣的记载,他在上海时似仍感到良心上的痛苦,如果他拿出一点意志力,及早回头,或以一死谢国人,也还不失为知过能改的好汉。但是他拿不出一点意志力,就将错就错,甘心认贼作父。世间许多人失节败行,就像汪精卫洪承畴之流,在紧要关头,不肯争一口气,就马马虎虎地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这是比较显著的例子。其实我们涉身处世,随时随地都横着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最低的,一是抵抗力最大的。比如当学生,不死心塌地去做学问,只敷衍功课,混分数文凭;毕业后不拿出本领去替社会服务,只奔走巴结,夤缘幸进,以不才而在高位;做事时又不把事当事,只一味因循苟且,敷衍公事,甚至于贪污淫逸,遇钱即抓,不管它来路正当不正当──这都是放弃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而走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这种心理如充类至尽,就可以逐渐使一个人堕落。我曾穷究目前中国社会腐败的根源,以为一切都由于懒。懒,所以因循苟且,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的生计;懒,所以随俗浮沉,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知识阶级懒,所以文化学术无进展;官吏懒,所以政治不上轨道;一般人都懒,所以整个社会都“吊儿郎当”暮气沉沉。懒是百恶之源,也就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如果要改造中国社会,第一件心理的破坏工作是除懒,第一件心理的建设工作是提倡奋斗精神。
  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古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希腊最大的演说家是德摩斯梯尼,他生来口吃,一句话也说不清楚,但他抱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大演说家,他天天一个人走到海边,向着大海练习演说,到后来居然达到了他的志愿。这个实例阿德勒派心理学家常喜援引。依他们说,人自觉有缺陷,就起“卑劣意识”,自耻不如人,于是心中就起一种“男性的抗议”,自己说我也是人,我不该不如人,我必用我的意志力来弥补天然的缺陷。阿德勒派学者用这原则解释许多伟大人物的非常成就,例如聋子成为大音乐家,瞎子成为大诗人之类。我觉得一个人的紧要关头在起“卑劣意识”的时候。起“卑劣意识”是知耻,孔子说得好,“知耻近乎勇”。但知耻虽近乎勇而却不就是勇。能勇必定有阿德勒派所说的“男性的抗议”。“男性的抗议”就是认清了一条路径上抵抗力最大而仍然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许多人虽天天在“卑劣意识”中过活,却永不能发“男性的抗议”,只知怨天尤人,甚至于自己不长进,希望旁人也跟着他不长进,看旁人长进,只怀满肚子醋意。这种人是由知耻回到无耻,注定地要堕落到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人的特点。人在能尽量发挥这特点时,就足见出他有富裕的生活力。一个人在少年时常是朝气勃勃,有志气,肯干,觉得世间无不可为之事,天大的困难也不放在眼里。到了年事渐长,受过了一些磨折,他就逐渐变成暮气沉沉,意懒心灰,遇事都苟且因循,得过且过,不肯出一点力去奋斗。一个人到了这时候,生活力就已经枯竭,虽是活着,也等于行尸走肉,不能有所作为了。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奋发有为,最好是趁少年血气方刚的时候,少年时如果能努力,养成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老而益壮,也还是可能的。
  一个人的生活力之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个原则有整个的世界史证明。姑举几个显著的例,西方古代最强悍的民族莫如罗马人,我们现在说到能吃苦肯干,重纪律,好冒险,仍说是“罗马精神”。因其有这种精神,所以罗马人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欧洲,建立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后来他们从殖民地获得丰富的资源,一般罗马公民都可以坐在家里不动而享受富裕的生活,于是变成骄奢淫逸,无恶不为,一到新兴的“野蛮”民族从欧洲东北角向南侵略,罗马人就毫无抵抗而分崩瓦解。再如清朝,他们在入关以前过的是骑猎生活,民性最强悍,很富于吃苦冒险的精神,所以到明末张李之乱社会腐败紊乱时,他们以区区数十万人之力就能入主中夏。可是他们做了皇帝之后,一切皇亲国戚都坐着不动吃皇粮,享大位,过舒服生活,不到三百年,一个新兴民族就变成腐败不堪,辛亥革命起,我们就轻轻易易地把他们推翻了。我们如果要明白一个民族能够堕落到什么地步,最好去看看北平的旗人。
  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过许多波折,从周秦到现在,没有哪一个时代我们不遇到很严重的内忧,也没有哪一个时代我们没有和邻近的民族挣扎,我们爬起来蹶倒,蹶倒了又爬起,如此者已不知若干次。从这简单的史实看,我们民族的生活力确是很强旺,它经过不断的奋斗才维持住它的生存权。这一点祖传的力量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于今我们又临到严重的关头了。横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汪精卫和一班汉奸所走的,抵抗力最低的,屈服;一是我们全民族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所走的,抵抗力最大的,抗战。我相信我们民族的雄厚的生活力能使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不过我们也要明白,我们的前途困难还很多,抗战胜利只解决困难的一部分,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建设工作还需要更大的努力。一直到现在,我们所拿出来的奋斗精神还是不够。因循、苟且、敷衍,种种病象在社会上还是很流行。我们还是有些老朽,我们应该趁早还童。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种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

前言/序言


《涵养之道》 人生在世,皆求安身立命,得享宁静致远。然世事纷繁,人心易动,外物扰攘,内欲横生,稍有不慎,便可能迷失本心,堕入浮躁与焦虑的泥沼。本书《涵养之道》并非高谈阔论的哲学说教,亦非虚无缥缈的玄学空谈,而是旨在为当下寻求内心平和与精神富足的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修养路径。它不是一篇笼统的“修养”概念的阐述,而是深入到个体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根源处剖析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境,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本书开篇,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认识自我”这一基石。许多人浑浑噩噩度日,对自己的真实需求、潜在能力、性格弱点一无所知,如同没有航向的船只,随波逐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更容易被同化,被定义,而渐渐遗忘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因此,《涵养之道》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这并非易事,需要勇气去直面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需要耐心去挖掘那些被掩埋的渴望。我们会通过引导性的思考题,结合古今中外关于自我认知哲学的精要,帮助读者辨析“我”是谁,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真正渴望的生活是什么。这包括但不限于对自身情绪模式的观察,对人生信念的梳理,以及对自身过往经历的深刻反思。我们会强调,认识自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结论,它需要我们持续地觉察和调整。 紧接着,我们深入到“情绪管理”这一核心环节。浮躁、焦虑、易怒、沮丧,这些负面情绪如同潜伏的暗礁,随时可能将平静的心湖搅得波涛汹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情绪的失控似乎成了常态。然而,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之相处。《涵养之道》将摒弃简单粗暴的情绪压抑,而是倡导一种智慧的疏导与转化。我们将详细解析情绪产生的机制,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我们会介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巧,例如正念冥想,通过观察当下的感受而不加评判,来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力和接纳力;认知重构,学习识别并挑战那些导致负面情绪的非理性思维模式;以及情绪表达的艺术,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清晰而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本书将提供大量贴合实际的练习,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方法,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情绪韧性。 “专注力培养”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在这个被碎片化信息和无尽干扰所充斥的世界里,保持专注力已成为一种稀缺的技能。工作效率低下、学习难以深入、生活体验浅薄,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不断被分散的注意力。《涵养之道》将深入探讨专注力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揭示导致注意力分散的常见原因,并提供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提升专注力的方法。这包括但不限于时间管理技巧(如番茄工作法)、环境优化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训练大脑的专注能力。我们会鼓励读者尝试“深度工作”,在不受打扰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有价值的任务中,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如何在这种专注力的训练中,融入对当下时刻的体验,让每一次的投入都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人际关系智慧”是《涵养之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与他人建立连接是生存的必然。然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成为烦恼的根源。本书将不只是教导如何“讨好”或“迎合”,而是致力于帮助读者建立健康、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我们将深入分析沟通的艺术,包括积极倾听、清晰表达、以及如何有效解决冲突。我们会探讨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在探讨自我价值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时,本书将强调,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内在的稳定,而非外界的认可,以此来避免在关系中过度依赖或患得患失。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沟通情景演练,帮助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人际挑战,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支持系统。 “生活节奏的调适”是本书为解决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快感”幻灭而设定的重要课题。许多人习惯于被高速运转的生活推着向前,仿佛停下来就会被时代抛弃。然而,这种持续的“快”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疲惫和生命的空虚。《涵养之道》将倡导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但绝非消极遁世。它指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节奏的生活方式,允许我们停下来,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在这个匆忙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慢节奏”:如何安排独处的时间,如何进行有意义的休闲,如何从日常琐事中发现诗意。我们会鼓励读者进行“生活审计”,审视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并重新分配精力,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滋养心灵的活动中。这包括但不限于重拾阅读的乐趣,亲近自然,以及拥抱那些能带来深层满足感的爱好。 最后,《涵养之道》将触及“精神追求与生命意义”的终极议题。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反而感到精神的贫瘠。我们常常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迷失了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涵养之道》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思考,激发读者内心的求索。我们将借鉴不同文化和哲学传统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智慧,鼓励读者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探索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特使命。本书将强调,精神的富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涵养。它鼓励读者去实践“贡献”的价值,去体验“连接”的深度,去感受“成长”的喜悦。我们相信,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对更高层次的向往,而《涵养之道》正是为这段追寻之旅提供一盏明灯,一份指引。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发自内心的思考和对读者的关怀。我们深知,真正的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实践。因此,《涵养之道》将是一本陪伴读者踏上自我成长之路的良师益友,在迷茫时给予启迪,在困顿时提供力量,在平静时增添深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回内心宁静,活出生命真谛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谈修养》我拿到手的时候,还带着一丝好奇和期待。封面的设计很简洁,一种淡淡的素雅,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本安安静静读下去的书。我一直对“修养”这个词有着模糊但深刻的认知,觉得它不仅仅是行为举止上的得体,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妥帖处理。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个概念的机会。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着翻开,而是先静静地把它放在书架上,让它融入我的书海,仿佛它已经是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后来,在一个雨夜,我终于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它究竟想传达些什么。翻开扉页,简洁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道理。我对书中关于“内在的宁静”和“外在的和谐”的探讨尤其感到共鸣,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纷繁世界中极力追求的一种平衡吗?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引导我去思考,去感悟。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穿透力。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谈修养》的期望值并不高,觉得市面上关于这类主题的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是陈词滥调,或者空洞的理论堆砌。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却被它所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词汇,也没有刻意制造的悬念,就是像一个老朋友在和你聊天,分享他对人生的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说“不要生气”,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化解负面情绪。书里提到的一些小故事,虽然平淡,却充满了智慧,让我忍不住反复咀嚼。例如,那个关于“抱怨”的小故事,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过去常常陷在抱怨的泥潭里,看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改变的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而不是问题本身。这本书没有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我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审视自己的内心,那种急躁和浮躁似乎也渐渐平息了不少。

评分

《谈修养》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是多层面的。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学习”的人,更倾向于在实践中领悟,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没有给我枯燥的理论,也没有给我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的不足。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待人接物”的章节,它并非停留在表面上的礼貌,而是深入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内在驱动力。我过去常常因为一些小小的误会而耿耿于怀,或者因为别人的无心之言而黯然神伤,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的处境,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修养,并非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加坦荡和自在。我发现,当我不再纠结于细枝末节,不再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时,我反而能够更真诚地与人交流,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字本身,它已经渗透进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着较高追求的人,但很多时候,这种追求会让我变得有些焦虑和苛刻。直到我遇到了《谈修养》,它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的一些浮躁。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强加任何既定的标准,而是引导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修养之道”。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我反省”的论述,它不是一种痛苦的自我批判,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成长。我过去常常会忽略自己的感受,或者将自己的需求排在最后,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关爱自己,正视自己的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我开始学着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些独处的时间,去做一些让自己真正感到快乐的事情,哪怕只是静静地发呆。这种细微的改变,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满足。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秘籍”,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何去与自己和谐相处,如何去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道理之中。《谈修养》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保持好奇心”的论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态度。我过去常常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缺乏探索的动力,但这本书提醒我,保持好奇心,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让人生充满惊喜。我开始尝试去接触一些我从未涉足的领域,去学习一些我从未想过要学习的技能,这种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却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充实。这本书让我明白,修养不仅仅是言行举止上的规范,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 gentle 的方式,引导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快递给力,没多久就收到了,孩子实用。

评分

书很好 真的好 非常好的书 非常满意!!!!

评分

孩子老师让买的,据说书不错。送货很快,质量好。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快递很快,很期待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给个赞,过年回家路上刷一遍。呵呵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