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精裝 套裝上下冊)

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精裝 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岡田武彥 著,楊田,馮瑩瑩,袁斌,孫逢明 譯,錢明 校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知行閤一
  • 傳記
  • 曆史
  • 哲學
  • 明朝
  • 智慧
  • 文化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975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606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88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際儒學泰鬥、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二十五年心血力作!精裝版升級上市,珍藏必收!
  ★全麵、豐富的陽明傳記專業、嚴謹的心學讀本
  ★岡田武彥大陸弟子、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錢明親自審校
  ★陽明精捨捨長蔣慶、暢銷書《明朝一哥王陽明》作者呂崢誠摯作序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學者餘世存、浙江大學哲學係主任董平、浙江省儒學會執行會長吳光齊力推薦
  現在,呈現在你麵前的這部《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是一位學貫東西、橫跨儒釋道的世界級大哲的畢生心血,也是他一生研究王陽明、踐行陽明精神的生命之書。
  他,是當代著名的陽明學傢,研究宋明理學首屈一指的專傢。儒學大師杜維明曾評價:“在現代日本,研究王陽明深刻也純正的是岡田武彥。”他常年為日本知名企業高管講解《論語》;曾與哲學大師張岱年對談。
  他,68歲提筆寫作《王陽明大傳》,93歲完成,曆時25年,寫成煌煌八十餘萬字的著作。在書中,從傢世淵源到師友交往,從人生經曆到思想變遷,他為讀者講述一個豐富、立體全麵的王陽明。
  為瞭寫作這部作品,他不僅窮盡史料,吸收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注重實地考察,年近八十歲來到中國,此後10年間組織瞭6次王陽明遺跡實地考察,足跡遍布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由此可見《王陽明大傳》的專業和嚴謹。
  他,曾滿懷信心地預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畢生踐行陽明精神,緻力於讓普通大眾懂得陽明學的真諦,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與古代聖哲進行心靈的溝通和對話,領悟先哲的情思和感懷。
  他,不顧年事已高,滿懷熱誠地募集善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紀念碑亭、陽明故居端雲樓、陽明中學等。為中國人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對於推動當代王陽明熱居功甚偉。
  《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便是這樣一部誠意之作,它專業、豐富、平易、真摯,並有一種濃厚的情感藏於字裏行間,隻為讓你瞭解真正的而不是為誤解的王陽明,讓你瞭解心學的真諦而不是浮於錶麵的心靈雞湯。
  此次精裝改進瞭包裝方式,使圖書顯得更為經典,相信它能成為陽明心學愛好者珍藏的心愛之書。

內容簡介

  《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精裝 套裝上下冊)》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寫給大眾的全麵、豐富的王陽明通俗傳記,也是、嚴謹的心學讀本。“在現代日本,研究王陽明深刻也純正的是岡田武彥。”(儒學大師杜維明語)
  岡田先生68歲提筆寫作《王陽明大傳》,93歲完成,花費25年心血,全書煌煌八十餘萬字。在窮盡中日兩國史料、研究成果和6次考察陽明遺跡的基礎上,岡田先生張弛有度、夾敘夾議地詳述瞭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過程。在書中,作者發揮自己的優勢,史料互證,探討人生經曆和師友交往對王陽明思想形成的重大影響,擅長從王陽明的詩文中探尋其真實內心,補充不為眾人所熟知的細節,解開瞭有關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諸多謎題,因而是全麵瞭解王陽明傳奇一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核心精髓的讀本。

作者簡介

  岡田武彥(1909—2004),國際儒學泰鬥、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宋明理學研究首屈一指的專傢,曾與張岱年對談,被儒學大師杜維明贊為“儒學祭酒”。岡田先生對道傢、禪學也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堪稱當今世界學貫東西、橫跨儒釋道幾個領域的哲學大師。
  代錶作有《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中國及中國人》《中國思想的理想及現實》等。
  為研究陽明心學,岡田先生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兩萬餘裏。又親自捐款並大力募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和紀念碑亭,以及陽明故居的瑞雲樓等,為中國人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陽明心學及傳統文化的發展厥功至偉。

精彩書評


  ★一位世界級陽明學者寫給大眾的陽明心學普及讀本。《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深入淺齣地描述瞭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過程,既通俗易懂,又直達精髓。
  ——浙江大學求是學者、哲學係主任董平教授(新浪微博:@浙大董平)

  ★岡田武彥先生,餘嘗結識於龍場,其儀態容貌,大有儒者氣象。後略有書信往返,或贈書法數幀,今尚懸掛於室內,傾讀其書,仰屋興嘆,如晤故人。
  ——張新民,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

  ★陽明學之精神融化於王陽明一生波瀾壯闊之行事中,故欲深窺陽明學,必先詳知陽明子之生平事跡也。
  ——蔣慶,陽明精捨捨長

  ★【王陽明:泛海】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風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锡下天風。
  王陽明被貶,去龍場途中又遇追殺。逃過大難,卻清風海闊,不見一絲怨尤。飛機去來日本途中,捧讀岡田武彥大師的《王陽明大傳》,對陽明先生悟道自得之境界與萬物一體之仁,心存敬仰。先生的緻良知和知行閤一,在日本結齣無數百年企業碩果。素直之心,實乃日本百年企業共同特質。
  ——王育琨,著名管理專傢和並購專傢、地頭力管理谘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市麵上很多寫王陽明的書,絕大部分都是流於平麵,缺少立體感。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是一個突破。本書著力於探討人生經曆和師友交往對王陽明思想形成的重大影響。
  ——吳光,浙江省儒學會執行會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岡田武彥先生的《王陽明大傳》有三個特點:一、化玄學為文學,化心學為行為教育。二、培養直覺,培育新感性,培植人性的根本。三、還原曆史,還原真相,還原自性。可簡稱為一化二培三還原,總之為瞭每個人明心見性,自個成全自個。
  ——周月亮,《心學大師王陽明》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

  ★岡田武彥先生是個東方悟道者,真正的陽明心學的踐行者,八十多歲瞭還多次來中國尋訪陽明遺跡,貴州、南昌的許多古跡修復,包括王陽明故居的修復,他都進行瞭捐助。《王陽明大傳》很好地傳達齣瞭心學精髓發生、形成、及至大成的驚心動魄的經過,可作“信史”來讀。也因為作者與傳主實現瞭心靈的接通,它不是枯燥的高頭講章,自有一份生命的情意在。
  ——趙柏田,知名作傢、《讓良知自由:王陽明自畫像》作者

目錄

上捲
序章 聖哲王陽明
第一章 陽明降世
第二章 陽明先祖
第三章 不羈少年
第四章 五溺時代
第五章 聖學之道
第六章 倡導聖學
第七章 龍場悟道
第八章 龍場教化

中捲
第九章 “知行閤一”說
第十章 廬陵知縣
第十一章 京師講學
第十二章 滁州講學
第十三章 南京講學
第十四章 南贛戡亂
第十五章 贛州時代

下捲
第十六章 江西時代
第十七章 陽明苦難
第十八章 倡導“良知”說
第十九章 晚年思想
第二十章 思田靖亂
終章 陽明臨終
附錄一 王陽明的《拔本塞源論》
附錄二 陽明子孫

精彩書摘

  第七章龍場悟道
  艱辛的龍場生活
  王陽明是在一個春意盎然的時節抵達龍場的。當時,他寫瞭一首題為《興隆衛書壁》(《王文成公全書》捲十九)的詩,其中有這樣一句:“鶯花夾道驚春老。”
  由此可見,當他抵達龍場時,正是花開爛漫、燕語鶯啼的好時節。但龍場位於貴州省西北部,是僅有土著山民居住的一個小村落,它與中原大地完全不同,是一塊難以想象的蠻荒之地。
  隻要看一下地圖就會發現,貴州遠離京城,自古以來就被視作蠻夷之地,一直未曾受中國本土文化的熏陶,自明代開始纔在當地設置行政區劃。但幸運的是,自從王陽明來到此地,這片蠻夷之地慢慢開始接觸中華文化。
  貴州的中心是貴陽,而龍場隻不過是貴陽西北的一個小村寨,這裏條件惡劣,道路艱險,而且王陽明和當地居民語言不通。《陽明先生年譜》曾真實記錄瞭當時的情形:“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也提到:“居無宮室,惟纍土為窟,寢息其中而已。夷俗尊事蠱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殺之以祀神,謂之祈福。”
  王陽明初抵龍場,便披荊斬棘,搭建瞭一間茅草房。茅草房非常小,隻有齊肩高,僅夠寬慰旅途勞纍。王陽明以原有的荊棘為籬笆,墊土為階,颱階非常低矮,若有若無,以緻讓人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
  茅草房到處都是縫隙,早晨的涼風會呼呼地吹進來。屋頂鋪著茅草,漏雨是在所難免的,但幸好便於修繕。早晨,可以在茅草房中聽到清澈的潺潺流水聲;傍晚,當鬱鬱蔥蔥的森林變得一片淡黑時,又可以體味那無盡的森林之趣。
  龍場的百姓依然過著“與鹿豕遊33”的野蠻生活,他們相當淳樸,經常聚到王陽明身邊,用全然不知所雲的語言嚮他打招呼。漸漸地,王陽明與當地人産生瞭骨肉般的親情。當地人每天都會送食物給王陽明,王陽明也會和他們一起飲酒,有時會喝到酩酊大醉。
  關於這一時期的情況,《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中的記載是這樣的:“先生初至,夷人欲謀殺先生,蔔之於神不吉。夜夢神人告曰:‘此中土聖賢也,汝輩當小心敬事聽其教訓。’一夕而同夢者數人,明旦轉相告語。於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語者,夷人央之通語於先生,日貢食物,親近歡愛如骨肉。”
  王陽明來到龍場之後,不禁想起黃帝和堯帝所處的太古之世,於是寫瞭一首題為《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的詩,末尾有“緬懷黃唐化,略稱茅茨跡”之句。
  太古時期,堯帝的宮殿非常簡陋,颱階是泥土做的,且僅有三層,屋頂是用茅草鋪的,連茅草的穗兒都沒切除。雖然宮殿簡陋,但堯帝的仁德卻令天下百姓感服,他們遵守人倫道德,心平氣和地生活。堯帝的仁德實在是太偉大瞭,就像太陽的光輝一樣,人民日日沐浴其中,時間久瞭就會被同化,也就感受不到恩德的特殊存在瞭。正如《擊壤歌》中所唱道的:“日齣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十八史略?帝堯陶唐》)
  堯帝的理想是“無為而治”,他是一位推行“無為而治”政治思想的偉大君主。
  王陽明到龍場之後,感覺這裏就如同黃帝和堯帝所處的太古時代的“理想鄉”,因此即使他身處逆境,也能夠隨遇而安。王陽明能夠擁有這樣的心境,全憑他日常不懈的修行。
  不久,王陽明發現瞭一處鍾乳洞,於是便將自己的住處搬到洞中。這個鍾乳洞大約能夠容納百人,初名“東洞”,後來王陽明效仿傢鄉的陽明洞,把它更名為“陽明小洞天”。其實,王陽明傢鄉的陽明洞,並不是一處洞窟,而龍場的陽明小洞天卻是一個真真切切的洞窟。鍾乳洞所處的位置較偏僻,荒涼不已,而王陽明卻覺得這是因為鍾乳洞不容他人,專等自己到來。王陽明搬入此洞後,樂其幽靜,悠然自得。他將洞內平整之地打掃乾淨,安放好床具,修好竈颱,堵上老鼠洞,還作詩三首,題為《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王文成公全書》捲十九)。在第一首詩的末尾,王陽明寫道:“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豈不桑梓懷,素位聊無悔。”據此可以看齣,王陽明當時已經達到瞭《中庸》中提到的“素位”境界,即君子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來行事,而不要考慮其他不切實際的事情。
  《中庸》中關於“素位”境界的原文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根據《陽明先生行狀》和《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的記載,當時跟隨王陽明前往龍場的傢僕共有三人,當王陽明決定搬進陽明小洞天時,他們都為能夠找到這樣的天然住處,無須再費力蓋房子而欣喜。對此,王陽明在第二首詩中做瞭如下描述:
  童僕自相語,洞居頗不惡。
  人力免結構,天巧謝雕鑿。
  清泉傍廚下,翠霧還成幕。
  我輩日嬉偃,主人自愉樂。
  雖無棨戟榮,且遠塵囂聒。
  但恐霜雪凝,雲深衣絮薄。
  由此可以看齣,王陽明和傢僕都誇贊這天然的住處,並為能夠遠離俗世而感到高興。王陽明還為自己能夠過上遠古時代的生活而欣喜,他在第三首詩中寫道:“上古處巢窟,杯飲皆汙樽。冱極陽內伏,石穴多鼕暄。”
  接下來,王陽明又寫道:“豹隱文始澤,龍蟄身乃存。”喻指這樣的隱居生活可以保全自己的名節,就像豹子隱藏起來,以防自己的毛皮花紋被雨霧損壞;龍蟄伏起來,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完好一樣。
  也許有人會覺得住在宏偉的宮殿裏,身著輕柔裘皮的生活纔算快樂,但王陽明卻期許顔迴那樣的生活。孔子曾大力誇贊弟子顔迴,稱其為:“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賢哉迴也!”故王陽明又在第三首詩的末尾處寫道:“邈矣簞瓢子,此心期與論。”
  龍場生活的最大睏難在於糧食不足,經常會齣現上頓不接下頓的情況,這使得身邊的傢僕開始抱怨起來。王陽明在《謫居糧絕請學於農將田南山永言寄懷》(《王文成公全書》捲十九)的開篇寫道:“謫居屢在陳,從者有慍見。”
  古時,孔子帶著一幫弟子來到陳國,結果斷瞭糧食,眾人飢餓難耐,後來有人病倒瞭,不能起身,不堪其苦的子路憤憤不平地對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迴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對子路的告誡其實就是儒傢一直堅守的“窮睏之節”。
  王陽明當時的處境和孔子極其相似,但他覺得必須要確保糧食的充足,於是就嚮當地人學習種糧的方法。王陽明焚燒草木,開墾耕作土地,這樣一來,榖物就有瞭剩餘。王陽明用剩餘的糧食接濟窮人和寡婦,有時還會舉辦宴會,甚至用遺漏的稻穗喂小鳥。
  書歸正傳,王陽明接著前麵的詩句還寫道:
  山荒聊可田,錢鎛還易辦。
  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
  及茲春未深,數畝猶足佃。
  豈徒實口腹?且以理荒宴。
  遺穗及鳥雀,貧寡發餘羨。
  齣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此外,王陽明又延續上詩,做瞭一首題為《觀稼》(《王文成公全書》捲十九)的詩,詩中寫道: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
  種蔬須土疏,種蕷須土濕。
  寒多不實秀,暑多有螟螣。
  去草不厭頻,耘禾不厭密。
  物理既可玩,化機還默識。
  即是參贊功,毋為輕稼穡!
  在《觀稼》詩中,仿佛能夠窺見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影子。
  王陽明在龍場時,最掛念的還是自己的父親。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記載,王陽明抵達龍場後不久,就收到瞭傢書,這更勾起瞭他對傢人的思念。他為自己不能盡孝而痛心疾首,於是寫下瞭《采蕨》(《王文成公全書》捲十九)一詩,其中寫道:
  遊子望鄉國,淚下心如摧。
  浮雲塞長空,頹陽不可迴。
  南歸斷舟楫,北望多風埃。
  已矣供子職,勿更貽親哀!
  即使身處逆境,王陽明也依然保持著賢良忠貞之心。他自比“鬆竹”,喻指自己具有《論語》中“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的清白氣節。他還嚮朋友發誓,即使相距遙遠,也要相互切磋學問。所以王陽明在《猗猗》(《王文成公全書》捲十九)詩中寫道:
  猗猗澗邊竹,青青岩畔鬆。
  直乾曆冰雪,密葉留清風。
  自期永相托,雲壑無違蹤。
  如何兩分植,憔悴嘆西東。
  人事多翻覆,有如道上蓬。
  惟應歲寒意,隨處還當同。
  這一時期,王陽明還寫過一首題為《南溟》(《王文成公全書》捲十九)的詩,錶達瞭自己對好友的思念之情。他覺得現在的自己是戴罪之身,被貶謫到遙遠偏僻之地,所以非常希望找到一位能夠瞭解自己內心的好友,他想起瞭曾經和自己一起在京城倡導聖學的湛甘泉。王陽明把自己比為一隻“哀哀求侶”的鳴鳥,“何時共棲息,永托雲泉深”,這說明王陽明非常期待能和自己的好友一起復興聖學。
  王陽明有時會到小溪中戲水,溪水清澈見底,可以洗滌冠纓。當他看到澄清的溪水映齣的白發,愕然不已,於是寫下《溪水》一詩,其中有如下幾句:“年華若流水,一去無迴停。悠悠百年內,吾道終何成!”王陽明慨嘆自己虛耗時光,結果仍一事無成。
  通過上文所述的這幾首詩可以看齣,即使處境再艱難,王陽明也能夠超然麵對。然而,他身邊的傢僕卻沒有他這般賢良忠貞的品格和淵博的學識,所以很難達到王陽明這樣的境界。傢僕們曆經韆辛萬苦,抵達這惡疫橫行之地後,就先後病倒瞭,甚至還患上瞭抑鬱癥,於是王陽明便親自給他們生火煮粥。為驅散他們的抑鬱之情,王陽明還為他們誦唱詩歌,如果仍不奏效,他會唱起故鄉的民謠,或者講笑話,讓大傢忘掉疾病和夷地之苦。
  龍場頓悟
  王陽明獲悉父親龍山公被劉瑾罷免之後,便意識到豺狼般的劉瑾不知何時就會把魔爪伸到自己眼前,於是心中不免湧起生死之念。
  前文已述,王陽明雖然能夠超然麵對榮辱得失和艱難睏苦,但他對生死之道還沒有看得那麼開。在佛教和道教中,生死是一件大事,儒傢對此也非常重視。孔子在迴答弟子提問的時候,曾經談到過死,“未知生,焉知死?”即“實實在在地生活也是一種對死的超脫”。孔子在此非常直率地道齣瞭儒傢的生死觀。此外,《周易》中也有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指“順應天地生生34之道其實就是超脫生死之道”。
  總而言之,專注於生就是為瞭剋服死,這和日本神道教的精神是一緻的。故而也可以這樣說:“生生乃是天地神人之大道。”
  對後世儒者來說,生死觀是修行中的一件大事,如果不能打通生死關的話,哪怕是闖過瞭其他所有關卡,也不能成就聖賢之道。硃熹認為,生死乃是一種“理”,隻有至“理”,纔能夠剋服死。如果生死真的如硃熹認為的那樣,那就再好不過瞭。可是,如何讓一個人理性地去麵對突然而至的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卻是件非常睏難的事。明末大儒劉宗周35(念颱)麵對死亡時,內心曾起過大波動,於是痛感自己的學問尚不徹底,轉而更加刻苦地修行用功。
  王陽明自己也曾論述過超脫生死之念的重要性,“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王陽明雖然以超脫生死念頭為主要追求,但並不衊視超脫其他諸念的行為。在王陽明看來,儒者做學問的目的,就是要窮盡天下萬物之理、探尋天下萬物之本源,並將其應用於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如果不能超脫生死之念,就不可能實現儒者的理想。
  總而言之,對王陽明來說,“格物緻知”是超脫生死之念的唯一之道。在闡述超脫生死之念時,王陽明雖然和佛教徒一樣,承認生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他並沒有如同佛教徒那樣謀求從生死中解脫齣來。如果他也謀求從生死中解脫齣來,那他就不再是一位儒學傢,而是一名佛教徒瞭。
  王陽明在龍場意識到自己仍然沒有超脫生死之念後,感到愕然,於是在屋後建瞭一個石墩,日夜端坐其中,參悟死之要義,尋求心之靜一,以求自己能夠超脫生死之念。
  一天夜裏,王陽明恍然頓悟,隨即發狂般地歡呼雀躍起來,感覺就像雲開霧散、豁然見到陽光一樣,終於使至今未曾參透的“格物緻知”之旨露齣瞭真相。王陽明覺悟到:原來聖人之道蘊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直以來所沿用的嚮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這就是後來所謂的“龍場頓悟”。
  王陽明在龍場通過“澄默靜一”的修習而超脫瞭生死之念,同時還悟齣瞭“格物緻知”之旨。前文已述,王陽明曾經秉承硃子之教,去格一草一物之理,但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實現“心”與“理”的融閤,最終不得不放棄。龍場頓悟,其實是王陽明第一次體認到“心”與“理”的融閤。
  在龍場頓悟之前,王陽明通過和湛甘泉的交遊及自身的體驗,已經或多或少對“格物緻知”有瞭一些想法,即“格物緻知”不應該一味地靠“理性主義”完成,最主要還必須靠對“理”的體認。盡管王陽明當時持有這樣的想法,但他一直苦於未能實現“物之理”與“人之心”的融釋。
  龍場頓悟後,王陽明嘗試用腦海中的“五經”之言去驗證自己頓悟的成果,結果一一契閤,反而是硃熹的注釋和自己的所悟完全不同,於是他就作瞭《五經臆說》。
  以上是《陽明先生行狀》中關於王陽明頓悟前後的一些記載。《陽明先生年譜》中的記載和《陽明先生行狀》的記載基本一緻,但略有不同,下麵為《陽明先生年譜》中的記載: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麯,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
  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緻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
  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嚮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閤,因著《五經臆說》。
  此外,《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中的記載和《陽明先生行狀》《陽明先生年譜》中的記載也有齣入。《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的記載如下:
  久之得傢信,言逆瑾聞先生不死,且聞父子相會於南都,益大恚忌,矯旨勒龍山公緻仕還鄉。先生曰:“瑾怒尚未解也。得失榮辱,皆可付於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脫。”
  乃於居後鑿石為槨,晝夜端坐其中。胸中灑然,若將終身夷狄患難俱忘之矣。僕人不堪其憂,每每患病。先生輒寬解之,又或歌詩製麯,相與諧笑,以適其意。
  因思設使古聖人當此,必有進於此者。吾今終未能免排遣二字,吾於格緻工夫未到也。
  忽一夕夢謁孟夫子,孟夫子下階迎之,先生鞠躬請教。孟夫子為講良知一章,韆言萬語指證親切,夢中不覺叫呼。僕從伴睡者俱驚醒。
  自是胸中始豁然大悟,嘆曰:“聖賢左右逢源,隻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謂格物,格此者也。所謂緻知,緻此者也。不思而得,得甚麼?不勉而中,中甚麼?總不齣此良知而已。惟其為良知,所以得不繇思,中不繇勉。若捨本性自然之知,而紛逐於聞見,縱然想得著,做得來,亦如取水於支流,終未達於江海。不過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試之變化,終有窒礙,不繇我做主。必如孔子從心不逾矩,方是良知滿用。故曰‘無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窮通榮辱死生之見,得以參其間哉。”
  於是默記“五經”,以自證其旨,無不吻閤,因著《五經臆說》。
  《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的記載存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即王陽明真正把“良知”作為自己學問宗旨是在四十九歲以後,而在龍場時,他還未到這一年紀,所以不可能用“良知”來解釋“格物緻知”。
  “良知”說本是孟子所創,但當時的王陽明還沒有將“良知”作為自己學問的宗旨。在這樣的情況下,孟子就托夢嚮其傳授“良知”說的秘意,這在情理上也說不通。所以可信度更高的《陽明先生行狀》和《陽明先生年譜》,就沒有王陽明在此時提齣“良知”說的記載。
  其實,王陽明對“格物緻知”的頓悟,僅僅是對“緻知”的頓悟,而《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齣身靖亂錄》卻將其誤認為是對“緻良知”的頓悟。
  那麼,王陽明的“龍場頓悟”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它的主要內容應該是:王陽明通過“主靜修行”而超脫瞭生死之念,然後又以此為媒介,在實現“心”與“理”統一的過程中,體悟到“格物緻知”之理不應該像硃熹那樣是從“心外求理”,而應該嚮自己的心內求理。因此可以這樣說,王陽明的龍場體悟與陸九淵對“心即理”說的體悟是相通的。
  但在《陽明先生年譜》中卻並沒有明確提及“心即理”三字,而隻是說:“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嚮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可見,王陽明是明確反對嚮心外求理的,所以說他悟齣的其實就是“心即理”說。而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中的“性”的含義,則與程顥“定性說”中的“性”的含義比較相近。張載曾嚮程顥請教關於“定性”的問題,程顥迴答說:隻要順應“理”,“心”自然就會安定下來。所以“定性”的“性”指的就是“心”。不過王陽明所理解的“心”並不同於程顥所理解的“心”。王陽明所理解的“心”乃是《孟子?告子上》中的“本心”。
  硃熹提齣的是“性即理”說,認為“性”和“理”是形而上的東西,具體的事物則是形而下的東西,形而上的東西要依附形而下的東西而存在,“格物窮理”乃是通過格形而下的東西去求形而上的東西。
  硃熹將“心”視作形而下的東西,重視嚮心求理,但又覺得心是靈活多變的,嚮“心”求“理”最終可能會演變成嚮“心”求“心”。為瞭防止可能産生的混亂,所以他主張嚮心外求理,並且認為隻需用“心外工夫”就可以瞭。
  盡管硃熹沒有明確說過嚮心內求理,但他對“心”的工夫一樣非常重視。他所提齣的“居敬”說,其實就是一種跟“心”有關的實踐工夫。
  王陽明並不認同硃熹所主張的“心外求理”的觀點。《陽明先生年譜》中記載的是王陽明悟齣瞭“性即理”,這其中可能有些錯誤,因為真正秉承“性即理”的應該是批判陸九淵心學的硃熹,而王陽明悟齣的應該是“心即理”。王陽明所謂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沿襲的並不是硃熹的“性即理”說,而是陸九淵的“心即理”說,在這一點上,他與陸九淵是一脈相承的。
  自從王陽明篤誌聖學以來,曾屢遭挫摺,後來曆經韆辛萬苦纔最終悟道。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即王陽明不是通過“靜悟”纔最終悟道的。
  總而言之,“龍場頓悟”悟得的就是“心即理”。陸九淵也曾提過“心即理”,那麼王陽明的“心即理”是否是從陸九淵那裏得來的呢?當然不是。因為王陽明論述的很多東西,陸九淵根本未曾提及過。
  盡管當時學術界對硃子學和陸學的異同展開瞭一些爭論,但那個硃子學萬能的時代,幾乎沒人會去關注陸學。假如王陽明關注陸學的話,那麼在他通過硃子學的方法“格物”失敗之後,應該立刻會想到陸學。但是,王陽明“格物”失敗之後,並沒有想到陸學,而是強調,天分是成為聖賢所必需的,於是他隻好放棄自己的修行,而把誌嚮轉嚮瞭其他異端之學。據此可以看齣,王陽明當時根本就沒關注過陸學。
  雖然陸九淵和王陽明都主張“心即理”,但陸九淵並不主張“主靜體悟”,而王陽明則主張“主靜體悟”。若從王陽明的性格和體質來看,較之硃子學,他確實更容易傾嚮於陸學,但他對“心即理”的體悟卻是通過自身的經驗得齣的。
  “龍場頓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奠定瞭王陽明今後做學問的方嚮,所以說王陽明真正篤誌於聖學是從“龍場頓悟”開始的。但是,這條道路絕非一條坦途,這從王陽明後來的學問之“三變”中也能看齣來。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一
  陽明精神的虔誠踐行者
  錢明
  浙江社科院研究員
  我的恩師岡田武彥先生,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當代日本著名陽明學傢。以他為首的九州學術圈,在為學方法、緻思理路等方麵有許多共同點,以緻在一定程度上顯示齣有彆於東京、京都等地學術圈的學派雛形,我將其稱之為“九州學派”。岡田先生是自幕末維新時期由楠本端山、楠本碩水兄弟開始的,到端山之孫楠本正繼承續的九州地區新儒教運動的主要推手,也是九州學派的主要代錶。但岡田先生卻謙虛地將此學術思潮用其恩師楠本正繼的名字命名,稱之為“楠門學”。後來岡田先生的學生又在“楠門學”之後加上瞭“岡田學”,想用“楠門學”和“岡田學”來概括和統稱九州學派。
  以楠本正繼為代錶的“楠門學”的基本特徵,九州大學齣身的難波徵男、柴田篤、荒木龍太郎等先生已有詳述。而以岡田先生為代錶的“岡田學”的基本特徵,以筆者之見,則是在虔誠踐行陽明精神的基礎上,把中國傳統儒學尤其是陽明學中的“體認”精神加以充實和完善,並結閤日本傳統的神道教而使之進一步體係化和理論化,進而創設瞭以“體認之學”為核心的“東洋之道”的緻思趣嚮和為學宗旨。
  我與岡田先生相識,實亦緣自陽明學。記得二十六年前的早春,一封並不太起眼的國際信函引起瞭當時兼任浙江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秘書的我的注意:以九州大學學者為主的日本學術代錶團來浙江進行王陽明遺跡探訪活動,希望我方給予協助。那時我剛開始研習陽明學,在渴望拜讀的有限的日文資料中,就有岡田先生等九州大學學者們有關陽明學方麵的力作。所以見信後,我喜齣望外。幾個月後,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隨時任浙江省社科院院長的王鳳賢先生去杭州筧橋機場迎接岡田先生一行。當時岡田先生雖年已古稀,但神采奕奕,精神矍鑠,給人留下瞭和藹可親、慈祥寬厚的第一印象。
  訪問團在杭州期間,我院提齣進行兩地中青年學者交流的建議與設想,岡田先生欣然同意,並錶示將盡快製訂齣具體的交流計劃。在紹興期間,當日本學術代錶團一行探尋到雜草叢生、破敗不堪的陽明墓時,岡田先生的心情很是沉重,流露齣欲資助修復陽明墓的意嚮。不到一年時間,這兩件事便都有瞭著落。翌年4月,我與吳光先生便應岡田先生之邀訪問瞭九州及日本其他地區。這是我第一次齣國進行學術交流,對我之後的學術發展和人生旅途所産生的影響可想而知。
  1989年3月,由岡田先生發起,在日本全國籌集三百萬日元資助紹興縣修復王陽明墓的工程順利竣工。同年4月,岡田先生親率三十三人的“王陽明遺跡探訪團”再次來華訪問。在考察完貴州的王陽明遺跡後,他們又專程趕往紹興齣席“王陽明墓修復揭碑儀式”,並參加瞭浙江省社科院和餘姚縣政府共同舉辦的“首屆國際陽明學學術研討會”。在總共十五天的日子裏,我隨同岡田先生探訪遺跡、參拜陵墓、講學研討,並以酒會友,雖言語不通,但先生的人格力量和淵博學識令我受益匪淺。
  1992年4月9日至5月19日,由日本斯人會與浙江省社科院組織的“日中聯閤王陽明遺跡學術考察團”,對廣西、廣東、江西三省的王陽明遺跡以及宋明思想文化遺址作瞭實地考察。盡管當時這些地區的各方麵條件還比較落後,但岡田先生不顧八十四歲高齡,與兩國團員跋山涉水,同甘共苦,以踐行和傳布陽明精神及其“體認之學”的理念。
  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難以忘懷。1992年4月30日上午,晴朗瞭半個多月的天空突然變得陰沉沉的,岡田先生一行佇立在江西大餘縣青龍鎮的章江岸邊,麵朝南,口吟詩,灑酒問蒼天,吊慰陽明靈。看到岡田先生淚流滿麵的樣子,我的眼睛也濕潤瞭。事後,大餘縣政府提齣要在青龍鋪修建紀念碑亭,岡田先生非常贊同,迴國後立即發齣倡議,兩百八十名日本友人和民間團體慷慨齣資,由浙江省社科院協力修建紀念碑亭的事很快得到落實,於是就有瞭1994年4月28日至5月8日的“第五迴王陽明遺跡考察”暨“王陽明先生落星之處”紀念碑亭的落成儀式。
  後來,當岡田先生得知浙江省餘姚市的王陽明故居瑞雲樓修復工程在資金上尚有較多睏難,又再次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在日本募集資金的重任,並於1996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親自攜捐款,率二十一人的代錶團赴餘姚齣席瑞雲樓的修復落成典禮。參加完典禮後,岡田先生又與京都將來世代國際財團理事長矢崎勝彥一起趕赴貴州修文縣,齣席由矢崎勝彥捐贈的王陽明銅像落成式和由蔣慶先生開辦的陽明精捨奠基式。
  從1986年至1996年,在岡田先生的親自指導和感召下,中日兩國學者和民間人士共組織瞭六次規模較大的王陽明遺跡考察。在這持續十年,橫跨八個省市自治區八十餘個市縣,行程兩萬餘裏,有一百多人次參加的“思想考古”活動中,岡田先生自始至終都是其中的靈魂。他以自己的執著和義無反顧的精神感染瞭中日兩國的學者,並以對中國文化的真摯情感和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嚮被考察地區的人們傳播陽明學的真諦。他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不僅吸引著他周圍的日本人,而且影響瞭跟隨他一路走來的中國人。
  十餘年時間,六次考察,三次募捐,無數次地來華講學和訪問,傾注瞭岡田先生晚年的巨大精力和財力,也牽動瞭無數日本學者和友人的心。這份情誼,使每個與岡田先生有過接觸和交往的中國學人和朋友都無不為之動容,特彆是作為六次考察的直接參與者、三次捐款的中方聯絡人、數次講學訪問的陪伴者之一的我,作為受岡田先生教誨和關愛最多的大陸弟子,對岡田先生的遠大情懷和高尚人格有更真切更深刻的感受與體會。
  正是在岡田先生所發起的“陽明之旅”的推動下,當時中國各地的文化復興事業得到瞭莫大鼓舞和啓示。以餘姚市為例,在短短十餘年間就完成瞭以下事項:1993年,原新建中學更名為“陽明中學”;2002年,原管傢弄居委會、山後新村居委會、候青門居委會閤並,被命名為“陽明社區”;2006年1月,原餘姚西北街道更名為“陽明街道”;2006年,餘姚市政府齣資八韆萬元,搬遷瞭壽山堂內的居民,修復瞭“王陽明故居”,故居被列入全國文保單位,於2007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2010年,餘姚市與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閤作成立瞭“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並於2011年10月舉辦瞭首屆“國際陽明學研討會”,此後每年舉辦一次,形成慣例。在此以前,王陽明的講學場所——龍泉山“中天閣”也按王陽明講學時的原貌修復開放;一條橫貫陽明故居門前的東西長街被命名為“陽明東路”、“陽明西路”;其他用王陽明命名的各類場所,更是數不勝數。所有這一切,我想岡田先生若九泉有知,一定會感到欣慰。
  現在呈現在中文世界讀者麵前的這部《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可以說是岡田先生晚年花費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組織和領導王陽明遺跡考察、踐行陽明精神的心血結晶。在岡田先生嘔心瀝血地埋首撰寫此書期間,我正好在九州大學做訪問研究,基本上每周都要去先生府上拜訪,聆聽先生的教誨,偶爾先生也會嚮我詢問有關陽明遺跡、世傢、交遊等方麵的情況,所以說我對此書的整個撰寫過程還是比較清楚的。然而遺憾的是,當此書於2002年12月開始齣版時,岡田先生已重病在身,幾乎無力對書稿進行仔細校對,而我又身在國內,幫不上先生任何忙。等到2005年10月此書最後一捲齣版時,岡田先生已仙逝,沒有看到這部傾注瞭其晚年大部分心力的大作的全部齣版。因此,此書中齣現個彆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也是我這位學生的“失職”。對此,在全書的翻譯過程中,大多已作瞭直接改正而未齣校記。
  岡田先生曾在《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的前言中說過:陽明學是體認之學,是培根之學,是身心相即、事上磨煉之學。而“岡田學”的實質,概而言之,也就是“體認之學”和“培根之學”。岡田先生數十年來孜孜不倦地踐行陽明精神,其目的就是要嘗試和再現這種“體認之學”和“事上磨煉之學”。從岡田先生極力倡導的“體認之學”和“事上磨煉之學”中,不僅可以看齣先生的為學為人之風範,而且“可以看齣宋明理學的現代日本式的開展”。而在岡田先生的所有學術著作中,我以為最能代錶其“體認之學”的就是這部《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岡田武彥全集》的編輯者特地把《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作為《岡田武彥全集》之開篇,其深意似乎就在於此。
  有鑒於此,我認為要解讀岡田先生的思想體係及其傳承道統的心路曆程,僅僅憑藉理論思考和學問辨析是遠遠不夠的,而應主要依靠其所倡導的“體認”或“追體認”的方法和路徑,去親身實踐和體悟其中的真諦。這是因為岡田先生所提齣的一係列獨到的思想見解,不僅是理論思辨的産物,也是其從自身數十年的人生磨煉和社會體驗中逐漸領悟到的生命之道。這也許就是岡田先生常說的治學過程與體道曆程的統一吧!而正是本著這種理念,岡田先生對我的教誨基本上采用瞭身體力行、寓智於情、行勝於言式的體驗教學法,即使是在日常講學中,先生也並不停留在知識層麵上,而是更多地教我如何做人,怎樣與古代聖哲進行心靈的溝通和對話,在“追體認”中領悟先哲的情思和感懷。通過近二十年的交往,我從岡田先生身上,不僅感受到一位思想大師的睿智和胸懷,更體察到這位幾乎與二十世紀同步的日本儒者的高風亮節。
  因此,我堅信《王陽明大傳:知行閤一的心學智慧》中文版的齣版,不僅會有助於國人對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瞭解和認知,也會有助於國人對日本當代儒學傢岡田武彥的瞭解和認知。這也是我嚮中文世界的讀者推薦此書的初衷。
  2014年11月謹序於杭州心閑齋


用戶評價

評分

兩次對比瞭一下,第一次發過來的書籍,沒有一層書籍齣廠的塑料膜,包裝隻用瞭一層塑料袋,懷疑書籍本身就是破損件,一共一層塑料袋包裝。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岡田武彥先生的大作,已經買瞭好幾次瞭,首先是自己從2015年開始讀,後來斷續介紹給朋友們,這次也是買來送朋友的,收貨時朋友不在傢,快遞沒打電話就直接把書放她傢門口後離開瞭。幸好朋友隨時留意進度,因一直沒人來電就讓我查貨到哪瞭;我一看顯示已簽收但看不到快遞電話,立即反饋給京東客服跟進處理。同時朋友遠程打開監控,看到有個包裹放在門口,就讓附近親友趕去幫著收。這樣的京東小哥我還是第1次見到,至少應該放到快遞代收點、豐巢吧?放完後,至少該通知收件一聲吧?否則,遺失由誰承擔損失???不想指責,希望改進。

評分

印刷精美,紙張有質感,內容詳實!

評分

目前注解最詳實的王陽明傳習錄,推薦喜歡王陽明的朋友可以看看

評分

書非常舒服,質量很好,快遞很快態度也非常好,十星好評

評分

中國人的精髓,需要中國人學習!小日本寫的,小日本虛心好學,學以緻用還是值得我們學習!超過小日本

評分

速度快,價格實惠。一直在京東選書

評分

重慶齣版社的第三本陽明心學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